浣绩西施倾人城,商祖陶朱故乡人。
范子何曾爱五湖,不喜金钱爱美人。
艳色吴王嗜好投,苎萝村内美人求。
居陶业振工牟利,霸越功高早退休。
两国甘心抛相印,五湖浪迹泛扁舟。
铸金故主空摹象,凤举鸿冥不可留。
这首清代诗人徐公修所作的七言律诗《范蠡》,以言简意赅的文字,提纲挈领的笔法,为我们描述了范蠡充满神秘和传奇色彩的一生。
充满传奇色彩的范蠡被誉为“古今第一商圣”范蠡是民间传说里的财神爷,逢年过节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他的身影。在中国商人心中他是最高明的“营销大师”,如今大学里的工商管理课,还以他的“三次散尽钱财,东山再起”的故事作为最出色的经销案例之一。他胸怀天下、文韬武略、赤胆忠心、进退得当。中国人的理想生活——万贯家财、妻贤子孝、红袖添香……在他的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范蠡祖籍虽不是浙江,但他服务越国,深爱浙江,可以说他是浙商的开山鼻祖。
范蠡的一生大起大落,经历坎坷。青少年时代,他虽生活在“衰贱”之家,却饱读典籍,胸怀大志,但又愤世嫉俗,性情怪异,被人误称为“狂人”、“疯子”。后受宛令文种敬重,二人结为挚友,离楚赴越,共创大业。到越国后,他先受命出任越国上大夫,后任上将军,担任相国(丞相)要职,从政率军,二十余年呕心沥血、励精图治,他辅助越王勾践奋发图强,灭吴兴越,称霸中国,建立了盖世功业。功成名就后,他不苟名利,辞官从商,重创新业,以经商闻名天下,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富甲一方。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
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竞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以同患,难以处安。
范蠡带领下的越国战士范蠡看出勾践“不欲功于臣下,疑忌之心已见”,即上书勾践辞去官职,与其私徒乘舟浮海,嘉兴府志曾有“昔范蠡泛舟五湖从此发棹”的记载。正如诗中所云:
范子何曾爱五湖,
功成名就身自退。
right(唐)李白《悲行歌》
君不见五湖
范蠡载西施,
一舸鸱夷去已还。
right(元)王昙《留侯祠》
不久范蠡辗转来到齐国。到了齐国,范蠡改名换姓为鸱夷子皮,亲自率领儿子们耕作于海边,齐心合力,同治产业。由于经营有方,没有多久,产业竟达数千万钱。齐国人听说范蠡贤明,要请他作齐相。范蠡却喟然叹道:“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这都是布衣百姓能达到的极致了;久受尊名,终不是什么好事!”于是,他把家财都分给亲友乡邻,举家从小道离开了齐国,来到了宋的陶邑(今山东定陶县),变易姓名为陶朱公。由于陶的地理位置很好,往来贸易非常发达,范蠡便做起了买卖,没有几年又置下千金的产业。
《史记》记叙范蠡把数十万资产统统施舍掉,“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他主观上也许并不企望别人报答,但实际上却与人结下了良缘,在以后的事业中获得很多方便。
浙江诸暨的西施故里见证了范蠡和西施两人凄美的爱情故事有一件事情发生在范蠡的晚年,他的二儿子在楚国杀了人,被投入大牢。他派刚刚成年的小儿子携带黄金千镒,到楚国去打点。大儿子看到这情形便有意见,心想这分明是看他没有出息嘛!便闹情绪,坚决要求他去。范蠡不依,长子愤而要自杀。范蠡夫人劝道:“小的去未必一定能救活老二,反而让老大闹得要死要活,倘若真有不测,岂不又添上一口?”范蠡不得已,只好勉强同意。他交给大儿子一封致老友庄生的信,严肃地叮咛道:“到楚国后就把黄金千镒送给庄生,一切都请他去干,送完钱别的千万不要多问!”
春秋时期楚国境内,历经沧海桑田的云
梦泽大儿子到了楚国,在城郊一个蓬门小户找到庄生,他遵照父命,将信件和黄金送上。庄生吩咐道:“你立刻回去,千万不能在此停留。即便你兄弟被释,也不要问所以然。”可是大儿子不听告诫,自作聪明地另走门路,拿钱去贿赂了一个楚国有权势的贵人,自己留下来等消息。
庄生虽然穷居陋巷,但以学问道德闻名,楚国上下都很尊信他。他并不贪图范蠡的赠金,准备事成后归还。这些情况范蠡的大儿子并不知道!
庄生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进见楚王,诡称天上有星宿出现,将不利于楚国。楚王素来信仰庄生,问其解禳之法。庄生说,惟德政可以除之。楚王于是决定大赦囚犯。赦令未颁,收受范蠡大儿子贿赂的那位贵人先已得讯,便告诉范蠡大儿子,说令弟得救了,国王马上要下赦令。大儿子听后大喜,以为楚王一发赦令,老二就会被释,何必白白地将千金送给庄生呢?
范蠡曾携西施在诸暨隐居多时于是,范蠡大儿子又去见庄生,说:“听人说楚王将发大赦令,那么我兄弟可以被释放了,故而特来告辞。”庄生明白他的用意是想要回黄金,便将黄金原封不动地让他拿走。范蠡的大儿子十分得意,以为救了兄弟,又没花掉金子,高高兴兴地携金而归。
庄生痛恨自己为小儿所玩弄,进见楚王道:“日前大王因星变将行赦令,但我听国人传言,说行赦令是为了天下巨富陶朱公的儿子杀人被囚,陶家向大王左右行贿之故。”楚王大怒,决定先杀了陶家儿子再下赦令。诸暨当地百姓为纪念西施而建的浣纱庙于是,范蠡的大儿子最终只能哭哭啼啼带着兄弟的尸体回家。
全家人自然伤心痛哭,范蠡却很镇定,说道:“我料定他必然要害死他兄弟才回来的。他并非不爱兄弟,只因为从小随父母漂流,知道财富得之不易,因而舍不得以千金送人。而小儿出生后就在财富中长大,不会珍惜金钱。我前次坚决要派小的去,就是为此。这是事理之所当然,我早就料到这结果的。”如此明察事理的哲人,自然处世、从政、经商无往而不操胜券,可称古今一绝。
西施浣纱石范蠡功成名就之时,还以他“富好行其德”的良好品质为华夏商人作出了典范,得到世人的广为传颂。然而,范蠡与姑娘西施之间那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却成为千古绝唱,令人难以释怀。
春秋年间,吴王阖闾迁都姑苏后,国力强盛,与南面的越王勾践争夺霸权。激战中,阖闾中箭,伤重身亡,临终留下遗言,要儿子夫差报仇雪恨。此后,吴越在“夫椒之战”中,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被俘后,夫妇至吴宫为奴仆。夫差由于听信谗言,将勾践放归越国。勾践卧薪尝胆,意图报国。但吴国强盛,一时无隙可乘。范蠡、文种奏谏:“欲报吴仇,必先乱其内政。”勾践在纳谏使贿于吴国宰臣伯痞的同时,派范蠡周游全国,秘访艳女。
功夫不负有心人,生于越之苎罗(今浙江诸暨)若耶溪边的美女西施,恰被范蠡选中,当年西施15岁。《越中竹枝词》夸赞当年的浣纱仙子是:
青涘白石似南湖,
洛浦凌波望色遥。
越女荷花相比艳,
若耶溪畔最妖娆。
美丽善良的西施成就了越王的霸业范蠡引美女入市暂居舍馆,习艺间西施又荐邻友郑旦同聘。郑旦之貌虽逊西施,但其父却知书达理,她自幼受其父陶冶且天资聪颖。西施聪慧绝伦,加之盟友郑旦悉心指授,其才艺令技师自愧弗如,这都使得范蠡一心倾慕。然而,为复国,范蠡不得不将西施献于吴王夫差,使其魅惑夫差,并及时寄书范蠡,秘传军情。西施在秘传军情的同时,自是不忘倾诉衷肠:
妾以蒲柳之姿,拔草茅之下,置锦绣之丛,恩深知己,怀恩未报……然国仇未报,主辱难忘,慨然受命,甘赋别离,盖成君子之功名……虽处罗奇锦绣之列,居逸乐富贵之乡,则身若有芒刺在背,在吴宫者不过块然形骸耳,忘君谅妾苦衷,而不以辱身贱行为妾之罪也……
此情此景怎能不使英雄为之动容?
终于,勾践在范蠡、文种等辅佐下,打败了因北伐争霸而致兵力空虚的吴国。然而,在待奖受封之时,范蠡却毅然决然功成身退,轻舟携美人悄然而去。正如杜牧诗所云:
西子下姑苏,
一舸逐鸱夷。
范蠡浙江嘉兴湖边的隐居之所相传范蠡与西施沿着古吴水(今大运河苏南段)乘船来到无锡,去五里湖畔隐居。途中,他们曾在路边的大土墩稍事休息,此墩后来称做“仙蠡墩”。无锡梅里(今梅村镇)为吴国的开基建都之地,范蠡因此沿途受到遭亡国之恨的前吴国子民的痛骂,自仙蠡墩附近至五里湖的河道被称为“骂蠡港”。据说,范蠡在五里湖畔,摸索帮助百姓养鱼致富的门路,撰写了中国第一部《养鱼经》。当地百姓终于原谅了范蠡,他与西施泛舟的五里湖也从此多了一个别名——蠡湖。民间曾有俗话道:
养鱼酿酒千倍利,
全靠范蠡和西施。
在范蠡和西施居住过的五里湖边,后来修建了风景秀美的“蠡园”。因范蠡而得名的“陶朱阁”,也是为了纪念范蠡和西施修建的。近年,又为纪念范蠡在蠡湖撰写养鱼经,蠡湖新城将新建的一条长约1.2公里的长堤定名为“蠡堤”。
陶朱经商太湖旁商海扬帆云路长
千篇奏牍漫多知,
百战功收未出奇。
名下难居身可辱,
却将湖海换西施。
范蠡一家沿途游览的自然风光公元前468年,越王实现霸业,“吴王亡身余杭山,越王摆宴姑苏台。”在举国欢庆之时,范蠡急流勇退,迁徙至陶,积累了数千万家产,创造出奇迹,被人们推崇为“陶朱公”。生意人家一听说陶朱公的大名无不敬佩称赞,陶朱公成为商人们的楷模。
范蠡沿途经过的洛阳古城经商致富后,范蠡认为自己年岁已高,就把行店的生意交给长子经营,自己带上夫人和小儿游山玩景,饱览山河。他们沿着黄河而上,一路经过汴梁、郑州、洛阳,游游转转,既观风景又了解市场行情。再西行爬上了九岭十八坡,站在洛阳东卢邑的青龙背上西望:“啊,好大的一个湖呀!真是碧水青山,气象万千,太美啦!”又见沿湖的山下有一个集市,店铺门前人们熙熙攘攘,大树底下摆满了杂货小摊,别有山村野市的自然情趣。
一家老小找了个较干净的店铺住了下来。范蠡即找老农聊天,或坐小舟湖中游弋,了解到这儿就是昔日洪水横流时,大禹治水的熊耳山下古莘卢邑。那时,禹王带领民众在山的东北角处劈山开石,疏通河道,使洛水东流后水位下降留下这几十里的大水湖,人们才在这里安居乐业。他看到农夫们在山坡上耕耘,渔船在湖内撒网,湖边有牲畜交易,集市上买卖秩序良好,人们勤劳朴实、好客厚道,心里不胜欢喜。
太湖曾是范蠡留下足迹的地方范蠡了解到当地盛产核桃、木耳、山珍野味、肉类皮毛、粮食药材等土特产品,但是,农民缺少食盐、葛麻布衣、日用杂品等。于是他心动了,要为这里的人们办点好事。他和夫人、儿子商议要把这儿的土特产品贩出去,把当地缺少的货物贩进来,大家都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后来范蠡遇到一位刘掌柜,此人极具生意头脑,但缺少资金,所以一直做不成大生意。范蠡表示愿意承担所有投资,两家合伙做生意,双方达成了协议,买了一块地,请工匠们盖起了一个山货行、骡马店,雇用了几个生意能手,买了十几头骡子,找来赶牲畜的赶脚,做起了收购山货的生意来。范蠡授意刘掌柜:“咱们收购各种商品的价格都要比别家收购的价格高一些,让卖主多沾利益,生意就好一些。”刘掌柜照办了,来卖货的人都说新来的陶掌柜行店收购价高。一传十,十传百,供货人都往这里跑,不到一个月时间,各种山货就堆满了几个大库房。夫人见货越来越多,就主动到库房帮忙,大家把每种货物进行分类打包,等待外运。
然后,刘掌柜按照陶朱公掌握的销货信息与各地商贾的需求,先把各类上等货用牲口驮运出山,送往各地出售。各处商人见陶朱公守信都给了好价钱。得款后,他们再到市场购买食盐、葛麻布衣和日用杂货等运回。人间仙境令范蠡陶醉陶朱公又授意刘掌柜:“出售时,要低于以往市价。”这样,货物很快就销售一空。刘掌柜把这次往返来回的利润一盘算,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入。此后,没有买到盐的人都找刘掌柜要求进盐,没有买到布的人要求进布,刘掌柜忙得应接不暇。陶朱公深解民意,按着不同的需求进货,尽量让大家满意。远近的商贩们闻风而至,供货的、进货的络绎不绝,商贩们到山区购回的大宗货,按一般收购价再加价付款,提高了他们供货的积极性。食盐回来时优先批发给这些商贩,让他们到山区以盐换货,商贩们见利更大,奔波于山区和行店之间。就这样,当地的农民也都纷纷来批发些盐和日用杂品下乡去卖或换货,学着做转运生意,渐渐地也都富裕起来。原来这里的几家收购行店的人们看热了眼,见陶家的生意做得活泛,生意兴隆,范蠡非常注意运用快捷、成本低廉的水路。
运输为其生意服务也都用陶家的同等价格到远处收购大批货物运回交给陶家,陶掌柜和刘掌柜商议再给他们提价收存,他们也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货源越多,光靠骡子驮运不适应了,陶掌柜就和刘掌柜商议利用洛河有利条件采取水运,买木料请梢工连成木筏,用牛皮装粮货通过洛河运往洛阳等地销售。几个月后,又派人到洛河上游的龙驹、徐家湾一带买了几只运货大船,生意越做越红火,陶朱公的名气越来越大。范蠡入齐后的经商之地红红火火的生意又吸引来了外地购货的骡马驮队,陶朱公又把各种中等货都便宜供给他们,让他们再来时带进行店需要的商品货物,如此又为行店增加了运力,加快了资金周转速度。店内长期掌握着大量存货,洛河上游的人们收些大批货物,用木筏或木船运来后交了货,把木筏也卖给陶家。再批发些食盐和各种杂货,装船逆水运回销给农民。就这样,这个集镇的生意做大了,来往的人多了,各种生意都好做,有货不愁销,人人有利可图,大家也都渐渐地富裕起来,许多人家扒掉草房盖瓦房,真正形成了一个商品的大集镇。
卢邑的织丝缝衣女陶朱公经商有计划,有预见性。他随时了解农业生产和粮食价格的变动情况。他认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贸易的物质以将来迫切需要者为最有利可图,夏天要预测皮毛商品,冬天要预测葛麻商品,手中还要经常掌握着实物的积蓄,手内不要多存钱,要加快资金周转,这样才能获取更多的利润。他经常给伙伴们讲这些道理,要求大家薄利多销,大家都乐意听从,并跟着他学做生意。
住的时间长了,来为行里帮工的妇女们与夫人熟了,也都跟着她学缝衣服。夫人教她们种桑养蚕,抽丝织布,男女老幼的衣着也有了改观。
陶朱公父子们在卢邑经营了几年收购转运生意,为山区农民闯出了一条致富路,给商户传播了经营之法,又积累了几十万家财,他们把绝大部分资财都分给好友和乡邻,又散发钱给穷苦人,人们感谢不尽。他返陶时,人们不约而同来到湖边,为他一家送行,有的送鸡鸭,有的送鸡蛋,有的送腊肉,有的送核桃,还有的拉着羊。
当陶朱公乘船离岸时,刘掌柜这才告诉大家:陶掌柜不姓陶,他的真实姓名是范蠡,就是当年辅佐越王勾践灭掉吴国的领兵大将军。越王封他高官他不做,却来山窝帮助咱们做生意,使大家发财致富,过上好光景,范蠡才是咱们的活财神、大恩人,我们都要永远纪念不忘。
范蠡作为春秋末年的政治家、大商人,在政界和商界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可以用16个字来概述他的一生:忠以治国、勇以克敌、智以保身、商以致富。
定陶范蠡雕像范蠡被称为“商祖”更是当之无愧的,他既有精辟的理论观点,又有丰富的商贸实践。在中国的经济思想史上,范蠡是商人心中崇拜的偶像,他的言论成为商人们尊奉的信条,他的《致富奇书》、《陶朱公术》被后人加以发挥、充实、演绎、细化,撰写出了《理财致富十二法则》、《理财致富十二戒律》、《商场教训》、《经商十八法》等商学著作,统称为“商人之宝”。明清年间,我国孕育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沿海一带私人经商成为一种时尚,一种风气,范蠡经商致富的典型事迹成为商人们的一种美好向往。直至今日,人们仍把经商或做买卖称为“陶朱事业”,把世代经商为业称为“陶朱遗风”。我国三大版画产地之一的天津杨柳青镇木版年画中有“文财神陶朱公”,苏州有“陶朱公种竹养鱼致富千倍利”的年画。人们把商代之比干、春秋之范蠡、三国之关羽并称为“三大财神”;乃取比干之忠诚、范蠡之智慧、关羽之仁义,认为这是经商致富的诀窍所在。此外,范蠡的“农业经济循环论”、“积著之理”、“待乏原则”、“平粜齐物,关市不乏”等经济思想,至今仍闪耀着先秦经济学说的熠熠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