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借口,是指人们在交际中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提出的假托的理由。在必要的时候,如果你能借助巧妙的借口,促使交谈获得良好的结局,那反而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
(1)隐蔽本意的借口
在人际交往中,有时不想把自己的真正意图暴露给对方,常常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找一个美丽的借口,即找一个合理的事情来为自己打掩护。这种借口,既可推动交际成功,又不授人以柄,具有保护自尊的作用。比如,有一个情窦初开的姑娘爱上了一个小伙子,但又不好当面开口,她几天没看见男青年的面,十分想念,想直接到他家去又怕别人笑话。于是她拿了一本书,来到他家,说:“我来给××还书,他在吗?”伯母说:“他这两天不舒服,在屋里,快进去吧。”这个姑娘就是借助了一个无可挑剔又遮人耳目的借口而达到了目的。
(2)成全他人的借口
在交际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继续在场是多余的,会妨碍他人正常交际时,就应找一个借口适时地退出现场,为别人创造一个理想的交际环境。比如,在家里,嫂子见小姑子的男朋友来了,就这么一间屋子,两个人说话不方便,嫂子微微一笑,说:“你们坐着,我上街买点儿东西。”她找了一个借口溜了出来。两个青年自然十分感激嫂子这个借口。一般说来,这种借口是虚构的,是说假话,但却是善意的、积极的。
(3)拒绝他人的借口
有时,自己不想参与某事,就需要找一个借口加以拒绝,这既不失礼,又达到了目的。比如,有一个人约小李晚上看电影,小李不喜欢这个人,但人家是好意,自己不想使她下不来台,他不得不找借口,说:“很不巧,今天晚上我还有约会。”用这个借口回绝对方的邀请是恰当的。这时的借口必须有正当的又不被人怀疑的理由才是成功的。如果所找的理由不足以使人家相信,这个借口就可能影响人际关系。
回避难堪,或自己不想在某种交际场合待下去时,也可以找一个合适的借口离开。王处长到一个单位办事,快到中午了,领导非要留他吃饭不可,可是他和这个单位的另一个领导有些不和,不想和他同席,于是就找借口说:“实在对不起,今天中午我得回去,我有位朋友要来,我不能失约。”这么一说,人家自然不便再强留。运用这类借口时必须注意,说出来的理由一定要比对方挽留的理由更充分,不好拒绝,才能达到目的。
(4)争取时间的借口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当自己处于不利态势,为了寻找转机。在交谈中,人们常常以“去洗手间”或打电话为借口。某公司经理在与一家外国公司谈判中,对方要价太高,不能接受。本来本公司已到了不签约就揭不开锅的地方,但自己的让步已经到了底线,再作更大的让步自己就没权了。于是,他说:“对不起,我去一下洗手间。”他离开现场,马上给公司董事长打了电话,请示怎么办。得到指示后,他心里有了底,又开始继续谈判,从而使谈判成功。
如果你迫不得已而善意地说谎,引起了别人的疑心,你可以再编一个故事来应付。但你要给自己留条退路,别编那种一辈子只能发生一次的故事,例如祖母去世之类。故事的情节别太复杂了,因为故事越复杂,越费脑筋。最后可能无法自圆其说,甚至自己都记不清自己是怎么说的了。
唐朝武则天时期,严禁捕杀动物,连河里的鱼也在被保护之列。御史娄师德被派到陕西任职,刚到陕西,厨师用肉招待了他。娄师德问:“全国都禁止宰杀,怎么会有肉?”厨师毕恭毕敬地回答说:“是豺把羊咬死的。”娄师德说:“这豺真懂事。”过了一天,庖厨又为御史娄师德献上鱼。娄师德又问这鱼怎么来的,庖厨说:“这鱼是豺咬死的。”娄师德叱责庖厨说:“你真是太蠢了,不会说是獭咬死的吗?”看来要借口找得巧,说法给得妙,少了机智还真不行。
欧阳修不喜欢佛教,如有人当他面谈佛事佛书,他往往给人家脸色看。但他小儿子的小名却叫和尚。有人问他:“您既然不喜欢佛,又排斥和尚,但为什么给您儿子起名为和尚呢?”欧阳修答道:“这正是因为我看不起和尚的缘故。就像如今人们常常用牛、驴来给幼儿起名字一样。”提问的人不禁大笑,对欧阳修的口才称赞备至。
显然,欧阳修找寻的理由,并非真正理由,但他却在一般人无言以对的时刻,找出如此令人信服的借口,这正是机智的表现。
§§第十三章 骂人的话——不带脏字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