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迅速扭转秦军兵力不足、给养不继的局面,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前后,秦始皇下令监御史禄(史称监禄或史禄)率领军士和民工开凿灵渠,从而建造了这一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从水路运送粮草快捷方便,但只能输送到湖北,根本无法从水路到达南越之地。南越之地北部背靠高高的五岭,在战争初期的南下进攻中,秦军的给养主要依靠从岭北翻山越岭运送,十分艰难。
于是史禄在今天广西兴安县境内开凿了六十里长的水道,被称为灵渠,又名零渠(以其曾经部分利用零河水系的原有河道,故名)。因开渠于秦,又称秦凿渠;又因其位于兴安县城附近,近代又称为兴安运河。史禄通过灵渠引湘水入漓水,而漓水又流入珠江,从而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沟通起来。它的基本结构包括分水铧嘴、大小天平、秦堤、南渠、北渠、陡门等一系列工程。在漓水和海阳江两江分水岭海阳山上凿溜渠,筑堤岸,用人字形的拦河大坝把海阳江水一分为二。一为六十里长的南渠,使之入漓阳;一为七里长的北渠,入湘江,按“三分漓水七分湘”的比例进行分流。灵渠凿通后,有隔断河水、控制流速、抬高水位、将水分流等功能,从而能够引湘水入漓水,使北水南合,北舟逾岭,载重达万余斤的大船也可以顺利地驶进漓水,从而解决了秦军的给养和兵员补充等问题。
这一最早用于军事上的水利工程,自秦至唐宋,一直是沟通五岭南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对区域文明的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至今广西东北地区仍受其益。它是世界上第一条船闸式人工航道运河,是水利史上的重大发明,与都江堰、郑国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灵渠顺利解决了秦军的粮草补给等问题,至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次部署了攻打岭南的战争。其中任嚣、赵佗是这次战争的主帅,由于两人既深懂军事、又善于和辑越人,很快地,秦军统一了整个岭南地区,为帝国的一统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从此,一个名字就跟岭南开发建设史、文明史,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这个名字就是赵佗。
有关秦统一岭南的遗迹,除了上述的灵渠之外,还有数处墓葬遗迹及秦代造船遗址。1962年1月,广州市文物工作者在广州区庄犀牛路的螺岗发掘了一座秦墓,墓中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同时还出土有漆器和铜器,其中出土一把珍贵的铜戈,在戈上刻有“十四年属邦工蕺丞”十二字,被推断为秦王政十四年(前232)之物。1952年在广州西村石头岗发现一座秦墓,出土了大量南越陶器,计有瓮、罐、三足罐、三足盒、瓿等十三件、铜器二十件。此外还有大玉璧、玉印和玉带钩各一件。令人注目的是,墓中出土了一件椭圆形漆奁,长二十八厘米,上有“蕃禺”两字烙印。“蕃禺”就是番禺,是秦汉时南海郡的郡治。这个烙印是秦统一岭南的重要物证。广州象岗南越王赵眜墓出土的刻有“王二年相邦张仪”等字样的铜戈也应是南下的秦军带到岭南的。
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中山四路现南越国宫署遗址秦代地层发现了秦代造船遗址。到了2004年,经过多次局部发掘后得知,造船工场建造在灰黑色的河滩沉积黏土层上,有三个呈东西走向平行排列的造船台,船台由两组枕木垫承,滑板上竖置承载船体的木墩,两两相对,间距不等。在1号船台的南边是大面积的木料加工场地。按船台的宽度计算,当时可以造出宽五米至八米、载重二十吨至三十吨的大船。这里是有关秦统一岭南的重要考古遗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