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以后,国际国内的政治风云变幻莫测。首先是1905年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政党登上政治舞台,从此中国大地出现了生机勃勃的革命景象。清朝统治阶级已预感到严重的统治危机。1905年的日俄战争以俄国的惨败而告终,这一结局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引起人们的震惊和思考,当时的人们认为日本之所以先败中国,再败沙俄,就是因为日本是君主立宪制国家,而中国、沙俄却是君主专制国家,中、俄之败于日本,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专制之败于立宪。这个论证对当时的统治阶级当权派是个沉重的打击,这个在戊戌维新运动中曾经被视为“邪说”的立宪制竟能成为济世救国的灵丹妙药。
1905年7月,从维护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统治出发,清朝驻法公使孙宝琦及洋务官僚署两江总督周馥、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袁世凯等先后奏请清廷实行立宪,清政府也意识到,立宪已是刻不容缓的大事了。
1905年7月,清政府终于挂出了“预备立宪”的招牌。经过紧张的筹划,决定派尚其亨、李盛铎、载泽、戴鸿慈、端方等五人出洋考察宪政,虽然革命党人吴樾在前门车站用一枚炸弹的巨响延搁了大员们的行程,到10月下旬,五大臣终于联袂出洋了。11月清廷命政务处五大臣筹定立宪大纲,设立“考察政治馆”。出洋考察的五大臣在欧、美、日游逛了一大圈后,于1906年8月返回国内。9个月的考察使大臣们对立宪制颇有好感,载泽在给那拉氏的奏折中就极言立宪之好处。那拉氏七次召见出洋大臣,并召开“御前会议”反复策划,决定实行预备立宪。
1906年9月1日清政府终于发出“预备仿行宪政”的谕旨。谕旨宣布“大权统于朝廷”,当前的任务也不是立即实行宪政,而应首先改革官制、整顿法律、广兴教育、清理财政,待“数年后规模初具”,“养成立宪国民之资格”后方可实施宪政。
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就这样开场了。清政府在预备立宪中竭力维护封建君主的特权,只改变一些无关痛痒的制度,并且把立宪预备之期拖延到遥远的未来,其虚伪和欺骗性是十分明显的。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立宪党人都没有看清楚清廷的欺骗性。他们真诚地欢呼清廷的这一伟大举措,认为是政治上的一个巨大进步。他们与预备立宪相呼应,建立起各种立宪组织广泛宣传立宪主张,开展大规模的国会请愿活动。要求迅速实行立宪,希望立宪能够按本阶级的意志得以实现。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立宪运动就这样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