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凭十几万人统御全国数亿人口,国祚近300年,更享百年盛世,这一奇迹不能不引发后世人深深的思考。入主中原后,满洲统治者在巩固统治集团核心地位的同时,承袭中原地区的传统文明,尊孔崇儒,获得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迅速稳定和巩固了统治。与此同时,清初几代帝王还积极经营边疆,拓疆辟土,平定叛乱,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增强了边疆各族与中原的联系,促进了民族团结,维护了领土的完整,标志着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清朝入关后,实行“首崇满洲”以固国本,同时宣称“满汉一家”,采取种种措施,笼络汉族地主阶级和官僚士绅。此外,还大力尊孔崇儒,倡导理学,在思想上缔造满汉共同的精神纽带,从而巩固了满汉合作的封建统治。
所谓“首崇满洲”,也称“满洲根本”,就是清朝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巩固满洲贵族的核心统治地位。一是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议决军国大政。参加会议的大臣主要是满洲王公大臣及少数蒙古王公大臣,汉官除范文程、宁完我等清帝特批之人外,皆不能当议政大臣。二是加强八旗制度。顺治年间定制,京城八旗设骁骑、前锋、步兵、护军诸营,领侍卫府等八旗军队,负责京城尤其是皇宫大内的防务以及伴君随驾等。在全国各重要城市及战略要地设立驻防八旗,由八旗将士驻守,绥靖地方,拱卫京师。三是以诸王管理六部。
六部设立之初只有满尚书,顺治五年(1648)始设汉尚书,但部印由满尚书掌管。理藩院之尚书、侍郎只能以满、蒙人员充任。由此,满洲贵族、王公大臣牢牢地掌握了军政大权,成为统治核心。
但是只凭区区千余名满洲王公大臣和十几万八旗兵,是消灭不了几百万抗清力量和对全国实施有效的统治的,必须依靠汉人,实施“以汉治汉”,才能坐定江山。因而满洲统治者又高唱“满汉一家”,争取汉族地主阶级的官僚、士人、兵将的支持。入关之前,清廷即打出“灭流寇以安天下”的口号,来争取汉族地主的支持。同时严格军纪,禁止抢掠,甚至宣布“有抢汉人一物者,即行处斩”。对于投降者,“官仍其职,民复其业,录其贤能,恤其无告”。定鼎燕京后,多尔衮在范文程等人的建议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安定民心。为了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多尔衮还亲赴孔庙行礼,规定每年三、九月定期祭祀。顺治九年(1652),皇帝亲赴曲阜奠基,并拨银3万两修整孔庙。此外,清政府组织前朝著名文人撰修《明史》,编校书籍,通过《顺治大训》、《资政要览》等官方文稿,大力提倡忠孝观念。在攻心的同时,统治者还积极保障汉族地主、官僚、士绅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权益。在政治上,对于降附者,礼遇重用;隐逸山野者,征辟录用;以身殉国者,立庙享祭。在形式上使满汉官员平等,皆有职权。顺治二年(1645),开科取士,此后规定每3年举行1次乡试。正科之外,再设加科、博学鸿词科,为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广开仕途之门,大张利禄之网。通过“满汉一家”的政策,满洲统治者吸收了大量的汉官、汉士、汉将、汉兵加入到清政府来,充实了清政府的各级军政机构,为肃清抗清力量,统一全国,安定九州,巩固清王朝的统治,起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汉人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是关系到满族统治安危的关键性因素,所以满族统治者除了鼓吹“满汉一家”之外,更为重要的是缔造维系封建伦理纲常和统治秩序的共同精神纽带。为此,清代统治者竖起了尊孔崇儒的大旗,大力倡导儒家伦理思想,以此收服天下士子之心,消除汉人观念中的夷夏之大防。顺治二年,顺治帝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康熙帝时又赐匾额为“万世师表”,南巡时过曲阜,谒孔庙,并以九五之尊向孔子行三跪九叩之礼。其后,历代皇帝都颁有赞颂孔子的御书匾额。康熙帝大力倡导汉族的传统文化,并身先示范,孜孜不倦地学习。针对当时陆王心学已演变为空疏无用的现状,康熙帝大力倡导程朱理学,以取代陆王心学。为了纠正明末王学空谈误国,康熙帝崇儒重道,经筵讲论,孜孜以提倡程朱理学为事,身体力行,使之上行下效,蔚然成风。上有康熙帝倡导,下有诸臣如汤斌、李光地、熊赐履、魏象枢、魏裔介、张伯行诸理学大家力行,再加上朝廷的强力推行,程朱理学又成为思想正统。康熙九年(1670),康熙帝亲撰“圣谕”十六条,晓谕国内;雍正帝又给十六条做了注释,改称《圣谕广训》。“十六条”及《圣谕广训》体现了以儒家伦理思想治国的理念,充分反映了清政府要将儒家思想充分贯彻到社会各个方面的意图,行教化,明人伦,正人心,定秩序,从而从根本上维护了清王朝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