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42600000009

第9章 家园之失步履之沉——大学精神之我见

孙艳丽,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

据教育部部长周济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1%,在校生已超过2300万人,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新华日报》2006年3月19日电)。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既然是进步,为何同时伴随而来的诸如“当代大学生素质普遍降低”等的批判声却不绝于耳?更有人归纳出“大学之死”的七种内因:行政力把关—大学死穴,群抄公当道—大学死党,创造性萎缩—大学死相,唯利益是图—大学死敌,读不起—大学死贵,精神之缺失—大学死心,青春集中营—大学死罪(胡纠纠《大学之死》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05年10月25日)。言词虽尖锐,却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大学的现状。

大学办成什么样,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主动选择的结果,今天的大学之路应该怎么走,到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看似是个很大的话题,涉及管理体制、教育方式等方方面面,简而言之,其实质是大学精神的剖析及走向问题。

一、何谓“大学精神”

(一)内涵

大学之为大学,不仅在于其体量之大,学术之高深,更在于作为高层次人才“加工厂”,高新科技“孵化器”和新思想“策源地”的大学氛围中,所渗透和流淌着的那种厚重而无形的精神底蕴和启迪创新的内在机制,这是大学的魂魄,亦即大学精神(《塑造大学之魂》,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这些没能体现在考核表上的“精神”,更能决定一所大学的品格和命运。

中国的现代大学是一批有识之士放开眼界看世界,向西方学习的产物。学者萧雪慧说,大学在中世纪的创立,是一种伟大的精神躁动的标志。这种后来经过文艺复兴大大彰显的伟大精神,是对知识的无私追求,是承认客观真理具有独立于任何派别、超脱于无论世俗还是宗教的利益、习惯和标准的权威性,是在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中去重估文化遗产、审视社会价值和人生理想,并继承和创新文化遗产,保持和更新传统的价值和理想。

大学在近十个世纪中所享有的荣誉就在于它以独立、开放和学术至上、思想自由,完善地代表了这种伟大精神。当社会停滞不前,人们的精神因受到严密监视而处于蛰伏状态时,大学是挑战精神枷锁,激活人们的思想,刺激社会进步的革命性力量,是酝酿新的思想和新的生活理想的源泉;当社会处于剧变之中,万花筒般瞬息万变的时尚汹涌而至,人类精神和持久价值有被淹没之虞时,大学是思想和精神在任何风浪中都可以依靠的停泊处,是人类宝贵的价值原则,是可以得到小心保存的诺亚方舟。

一言以蔽之,大学精神,乃是一所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体现出的是一种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整体精神面貌。

(二)大学之死,死于精神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推动下,大学都在改革,而且改革的模式趋向标准化与单一化,甚至有颠倒“大楼”与“大师”的嫌疑。哈耶克说,改革都是知识上的冒险。我要说,制度的改革和制定的直接动力是对某种效率的追求,被根本改变的,可能是一个大学的性格和德行,即精神。

李敖在北大演讲时说:现在的大学都是孬种。王小波为什么离开大学去当自由撰稿人?因为他看到大学不是他的精神家园。陈丹青为何辞职?因为他痛惜大学精神的沦陷。贺卫方为何停招研究生?因为他再也无法忍受蝇营狗苟的学术体制。

熊庆来先生曾说要把云大办成“小清华”,我想,老先生要秉承的绝非清华的“大楼”,而是清华的“内涵”(知识的创新、精神的延续与发扬等)。其实,即使中国的大学有能力都办成北大、清华,也不见得是件好事情。大学以精神为最上,有精神,则自成气象,自有人才。好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明显的精神烙印。这种精神是寓于大学精神的共性中但绝不等同于共性的个性。

二、大学精神的阿基米得支点——传统与文化

哈佛的“与真理相知”,北大的“兼容并包”,清华的“厚德载物”,都代表着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绝非凭空产生,亦非五彩斑斓的泡沫碰触即碎。这种精神源于传统。

(一)大学精神与传统

一种精神不是停滞的,不是具体的,而是现实层面上的抽象,但又是抽象中的具体。精神与传统的关系,是继承、发扬并光大创新的过程。1907年,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威尔逊在哈佛校园的演讲中说:“我们相信民主的活力在于多样化,在于各种思想的相互补充,相互竞争。有继承才能有发展。大学需要风格,风格来自传统”。

传统的力量就在于它的延续性和继承性。看看中国男子足球队在世界杯上的拙劣表现就知道,一支既缺乏传统风格又缺乏精神支柱的队伍是多么不堪一击,其悲剧根源于对传统与精神的漠视(当然这不只是中国足球界的悲哀)。

龙应台认为,当人的成就像氢气球一样向不可知的无限高空飞展,传统就是绑着氢气球的那根粗绳,紧连着大地。传统不是肤浅的怀旧情绪,传统是生存的必要。传统的流失或支离破碎越厉害,对自己的定位和前景就越是手足无措,进退失据。

一所大学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传统,那么这所大学就应该是有品位的,至少不是媚俗的;一所大学有了自己不朽的精神,那么这所大学也会是不朽的!

(二)大学精神与文化

精神必须在文化中孕育。“文化”一词有许多种定义,无统一界定。扩大了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的遗产、传统和经验的积累,也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社会共同体所拥有的信息、价值观、心理素质、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它既有积淀、传承的一面,也有发展的一面。它需要经过普及性和广泛性的散播,成为社会上每个组成分子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使一些价值观念成为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共识,使一些行为规范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遵循(朱增朴《文化传播论》)。董云川教授认为“大学与文化的关系,是一种不折不扣的血缘关系”(董云川《研究高等教育生存与发展策略的三个基本点》,收录于《云南教育》2002年8月)。而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006年10月,海峡两岸大学文化高层论坛会上,华中科技大学的张应强博士将大学的文化精神概括为自由精神、批评精神、超越精神和人文精神。

云大在进行形象塑造过程中,就是以“云大精神”为基点,从“历史与现代的整合中寻找云大精神”“在‘会泽’与‘至公’的定位下塑造云大精神”“以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弘扬云大精神”。暂且抛开塑造本身这一概念不谈,至少其以大学精神为核心是绝对正确的。“会泽百家,至公天下”是学术上的进步与人格上的砥砺,两者相统一,也正体现了云大精神。三、中国的大学,你能担负起科教兴国、民族振兴、文化强盛的历史使命吗以上浅析了大学精神及其与文化和传统的关系,旨在探究何为大学的使命,是否大学无论做何种形式上的改革,还都只是青山依旧,恶水长流?难道大学的功能性真的在日益萎缩吗?

(一)现状

文化陶冶过弱使学生人文素质不高;专业教育过窄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不宽,学术基础不牢;功利主义导向过重使学生的全面素质与基础训练不够;共性制约过强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为人人所不齿的有“学历”而无“学力”,有文凭而无水平的“泡沫教育”现象充斥大学,其相当一部分“泡沫”来自成人教育。

有人说,大学最大的命门和死敌,就是在不可调和的商业利益面前,弯下了腰。之所以挺不直腰杆,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大学精神的缺失。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看其对大学教育的影响,不失为探索缘何大学精神家园荒芜的一条有效渠道。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教育精神的影响

“教育如一条大河,而文化就是河的源头和不断注入河中的活水”(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从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入手,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窥见现代教育精神渐衰的脉络。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作用。延续千年的儒家学说一贯重视现实社会的人生问题,重人道而非天道,把人放到一定的伦理政治关系中去考察,重视道德实践。中国文化重现实人生,强调通过人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它往往表现得很实用主义,想发财就供财神爷,想求子就拜观世音。这种人文精神对于弘扬人的主体性,重视人的精神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而它也因循守旧(比如“父母在,不远游”),讲“名分”重等级(“长幼有别,上下有序”),重伦理轻技术,重整体轻分析,重归纳轻演绎。

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政教合一(最明显的特征是教育与选拔人才相结合,导致现代高教很大程度上仍为应试教育);重伦理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最高理想,剔除其封建内核,强调的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发展到今天就是重视育人,即“教书育人”);重经典轻技术,重基本知识的传授,方法是经院主义的(老师照本宣科,不知贯通;学生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样当然利于巩固基本知识,却不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尊师重教、师道尊严的传统(“学而优则仕”“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导致课堂上师生间单纯注重授受关系,而缺乏互动)。

而科举制度对中国的最大影响是制造了学历主义的价值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恐怕“黄金屋”才是真正所求的),而追求高学历,拿文凭不是与科举考试制度的学历主义一脉相承吗?笔者参加在职研究生考试复试时,一位从教多年的高校教师直言不讳:我就是来混张文凭的,将来评职称更容易……此类现象屡见不鲜。

(三)大学的使命

有人分析中国全球竞争力无法上升的原因之一是:大学本是国家创新的动力来源,却成了学术腐败的重灾区。那么大学的使命究竟是什么?“一是提升人性,二是教化社会,三是泽被人类”(张应强《大学的文化精神与文化使命》)。发展高等教育,必须以人为本,通过文化的传承、创新、实现个体社会化的目标,培养高素质的文化人。在未来的发展中,大学除了承担教育和学术责任外,还要担负起国际责任和引领社会前进的责任。

薪火相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精神,大学精神是继承、发扬,是创新、超越,是尊重人的主体性,重视挖掘人的价值,而不只是一张张“把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钱钟书《围城》)的文凭。难道现在的大学的教育真的使人到了“毕业就是失业”的地步了?中国的人才真的呈饱和状态了吗?

笔者读书时,老师讲过一个小段子,说当学校银杏叶落铺满道路时,文科生踩在上面,会浮想联翩,幻想很多美丽的事物,而理科生只会想:怎么这么多烂叶子,清洁工都哪儿去了?大学精神在现代的退化,与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在大学中的缺位有着某种共生关系。大学教育的关键是培育和鼓励学生对真理的追求,与造物为友,为思想而学。人文精神需要通过文化进行“浸润”“儒化”,使学生获得安全感、认同感及归属感,这是教师义不容辞的使命。

(四)教书育人,真的名副其实了吗

温家宝总理到医院看望钱学森先生,病榻上钱先生坦诚建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京华时报》2005年7月31日)。请注意,钱先生所指的大学用的是全称,当然也包括北大、清华之流。陶行知当年认为“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学生多得到的只是头脑里储藏一些未经消化的、不理解和不真实的知识而已。”他在《创造的教育》中大力倡导“手脑齐全”“开天辟地”的新型人才。

中国是教育大国,而非教育强国,培养出的人才仅仅是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而非created in

China(中国创造),这就导致了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从教育观入手,完全可以看做是中国缺少真正“大师”的最好注解(试问,你是一直因牙疼骂那该死的牙科医生无能,还是宁愿多考虑考虑如何向医生讨教补救蛀牙的方法?)。

熊庆来先生说过:学校成绩之良窳,过半由教授负责。网络文化的兴起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定位,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和交往方式。不是学生以后能“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就是教育成功的标志,而是要将“大学之道”与“大学之用”区分开来,把培育和发展个人的主体性和独立人格作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人是学校的主体,人的行为决定着学校的面貌,人的努力铸造了学校的灵魂。

四、结语

综合以上所述,核心还是四个字——“大学精神”。追根究底,大学追求久远,必须冷静,必须要有自己的立场、目光与胸襟。面对如火如荼的改革浪潮,衷心祝愿云大在前行的道路上不是“海棠依旧”,而是“红肥绿瘦”。与社会保持一定的张力,不唯马首是瞻,不媚俗,使学术回归学术,使思想回归思想,使官场与大学脱节,使学生与官僚脱节,使“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云大精神能薪火相传,使师生能真正立德、立言、立功:“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识,成一等事业”,这是每一个云大人和每一个热爱云大的人的使命。

云大,一路走好!

“点评”

本文由“何谓大学精神”,“大学的阿基米得支点——传统文化”、“中国的大学,你能担负起科教兴国、民族振兴、文化强盛的历史使命吗?”和“结语”等构成。本文立意较为深远,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针对性,对建构大学校园文化有一定启发意义。该文材料占有丰厚,思考较为深刻。

同类推荐
  • 废都后院:道不尽的贾平凹

    废都后院:道不尽的贾平凹

    贾平凹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名称和符号,他已经成为一种现象和潮流。贾平凹以独特的文学风格,旺盛的创作活力,轰动的社会效应,一次又一次地证实着他在中国文坛的巨大影响。他的长篇小说《浮躁》和《废都》,不仅在国内引起诸多关注和争议,而且得到世界文坛的赞誉和肯定。
  • 昙花的哲学:尤今散文

    昙花的哲学:尤今散文

    《昙花的哲学》是新加坡女作家尤今的散文精选集。共分六辑:《碗里乾坤大》围绕食物这一主题,展现亲情、友情、国情和旅情;《等待国旗的人》通过讲述作者在异乡邂逅朋友的故事,写出笑中有泪的众生百态;《寸寸土地皆故事》写出了异国异乡引人入胜的故事,以及令人惊叹的奇风异俗、令人惊愕的丑恶人性、令人惊喜的温暖人情;《人间乐土》中收入的是一些趣味盎然的小故事,喜怒哀乐、美丑善恶,尽收笔下;《昙花的哲学》通过玲珑细致的小品文,看生活、写生活,其中不乏子女教育等问题;《甜咸人生》中的小品文亦庄亦谐地带出了作者的人生信念与生活哲理,颇有绵里藏针的苦心和“糖霜裹黄连”的创作旨意。
  • 泪与笑(纪伯伦全集)

    泪与笑(纪伯伦全集)

    《纪伯伦全集:泪与笑(散文诗)》收集了纪伯伦三部经典作品《泪与笑》《暴风集》《珍趣篇》,泪与笑、生与死、灵与肉,所有都是对立面,人生就是在这个充满各种对立面的世界中度过。纪伯伦以超越哲学家的深邃思索,用文学家的悲悯情怀写出对世间万象的解答,这是纪伯伦自己的天问也是代苍生而问,读这本书已经不耽美于它的文字,尽管文字依然很美,但吸引你的一定是其中充满人生解惑的哲思。不敢说本书是人生的导师,但绝对会在你陷入人生困境的时候,意外地给你点一盏温暖的心灯。
  • 带一颗心去田园

    带一颗心去田园

    《带一颗心去田园》为著名女作家赵玫、裘山山、庞天舒三人和最新散文集,分别为《我轻声唱起忧伤》、《一个人的远行》、《带一颗心去田园》。作品具有极高的性和艺术价值。
  • 诗经楚辞鉴赏辞典

    诗经楚辞鉴赏辞典

    在艺术创作经验上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反映我国从西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古代生活,不仅积淀了周代人民的智慧和经验,而且是华夏文明的文学结晶。《楚辞》是战国时流行于楚国的具有浓郁楚文化色彩的一种诗歌体裁。
热门推荐
  • 宇宙大战:王者归来

    宇宙大战:王者归来

    宇宙中,贪婪的人们为了争夺各种资源不断发动战争,战火很快就弥漫了整个宇宙,在战火中备受煎熬的人们纷纷仰望苍天祈祷传说中救世主的降临!!!!地球3000年,我为了救她竟然一怒之下打开了尘封在身体里恐怖力量的封印……
  • 修叶骑兵团

    修叶骑兵团

    西方的银霜帝国和东方的东明帝国在当时号称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帝国,而数百年之后,银霜帝国一分为二,东明帝国一分为几。在被分裂后的东明帝国中,出现了很多个国家,彼此之间都为了再次统一而连年相互征战,闹得各国百姓民不聊生,于是催生了无数盗贼。其中有一伙儿强盗在各国战争的夹缝中生存,也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能得到一时的安宁,他们开始了漫漫的建国之路。
  • 狂傲杀手:废材六小姐

    狂傲杀手:废材六小姐

    八月再见!要等我哟!八月我会带着存稿十足的作品回来。这部作品小悠付出了很多心血,但因为我的成绩下降了所以必须停下了。
  • 花千骨之宫铃残

    花千骨之宫铃残

    重生后的花千骨身为六界至尊,他,白子画,身为仙界继承人,这段画骨爱恋,又会怎么样了?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寻源之修

    寻源之修

    天弃大陆上修士渡劫无望,大陆灵气日益稀少,传说灵气耗尽大陆上的生气也将慢慢消失,大陆将彻底死去....
  • 生死大陆之王者归来

    生死大陆之王者归来

    有人说成功是被逼出来的,他说没错,他的成功是被逼出来的
  • 那些年的记忆之初中

    那些年的记忆之初中

    那些年我们一起军训,一起上课,一起搞怪。一起伤心。
  • 心动如夏

    心动如夏

    那年初夏,他们初遇,心动如夏,她骄傲,他依旧,看他们如何擦出火花,娱乐圈真真假假,他和她最终会走在一起吗
  • 风殇似霓

    风殇似霓

    红鸾笑,暮笙消醉笑红尘,血泪似画终究陌路弦未断,曲未终多少红颜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乱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