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42600000003

第3章 会泽人文觉知真际——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社会是文化的社会,人是文化的人。人类历史的演进一方面表现为文化的延续,另一方面表现为文化的新生。“文化”一词在古汉语中最初是分开的,其基本含义是“以文教化”,始见于《周易·贲卦·象传》。《周易》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表述,原指与武力征服相对应之“人文”,即以人伦仪则、道德秩序去规范、化易人民于“野蛮”,使之开化和文明化的活动。今天我们使用的文化一词是外来的语汇,源于拉丁语“Cultura”,原义含有神明崇拜、耕种、练习、动植物培养等意思。18世纪时法语中解释的文化具有了训练和修炼心智、思想和情智的结果、状态的含义,包括良好的风度、文学、艺术和科学。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接近于文明层面的运用始于19世纪,主要指人的完善和社会风范,“其核心是人自觉不自觉地建构起来的人之形象”。胡适称其为“人们生活的方式”,梁漱溟谓之“人类生活的样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文化的内涵不断扩大,包容的事物不断增多,划分的类别日趋复杂,如大、中、小文化,广义和狭义的文化,有形、无形的文化,等等。这些都构成了文化的多维性。但是,文化“是一种或多或少一贯的思想和行动的模式。文化模式对人的行为有支配和修正作用,各种文化都有各自的特征性目的,个体遵照这些文化,一步步强化自己的经验,并根据这些文化内驱力的紧迫程度,各种异质的行为也相应的越来越取得了融贯统一的形态”。因此,文化从本质上可归结为人类超越自然的创造物,是历史地积淀的类本质对象化,是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将文化现象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泛指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二是指组织机构、组织的制度、人的行为规范等制度文化,思想、理论、道德、科学、宗教等精神文化以及他们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三是指文学、艺术等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本文所阐述的主要是第二层次的精神文化,并旁及其他。

一、大学校园文化的内容

对于校园文化的内涵,大致有三类不同的解释。一种是狭义的解释,把校园文化仅限于美育,主要内容是浅层次的艺术教育和课外文化活动;第二种观点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建设和发展中所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不但包括办学中的软件的隐形文化,也包括硬件等外显文化,其主体包括生活在校园内的大学生、教师和行政人员三大群体;第三种观点介于广义与狭义的理解之间,即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在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反映了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及与此相关的校风、学风。

理解校园文化的内涵,应当注意理解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应然与实然等范畴。本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内在具有的规定性,具有抽象、概括、稳定的特点,往往与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相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在规定性,具有生动形象、易变易逝的特点,现象反映本质,理解事物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内容强调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内部构成要素,而形式是内容的外在表现结构。应然与实然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两种状态,实然是事物的实际状态,它回答的是“事实上是什么”的问题,应然则是指事物的理想状态,它回答的是“事物应当是什么”的问题。世上有不少事物在应然与实然间存在一段距离。理解校园文化内涵时,也应当注意区分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应然与实然等范畴。我们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培养目标、办学传统、校风、学风、校园文化活动风格、师生的行为方式及其背后的价值观念,是社会大文化系统的亚文化形态。校园文化仅指校园主体文化或主流文化,具有规范性、继承性的特征,是校园文化的高级形式。有人认为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园主流文化,还包括校园非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比如课桌文化、寝室文化等。但是我们认为课桌文化、寝室文化等仅仅是校园文化现象,属于校园文化的低级表现形式,缺乏规范性和统一性。校园文化作为学校这一特定组织的微观文化,是以学校价值观、学校精神为核心内容的,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层面,是社会意识的高级表现形式。因此,其内涵不应包括校园文化现象,这里讲的校园文化现象不是通常理解的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而是相对于本质而言的现象。我们讨论的校园文化,不是在现象层面上的探讨,而是要研究校园文化的本质。

二、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特征

从本质上讲,校园文化属于社会亚文化,校园文化是进步文化,它与社会文化既密切关联又有区别,具有如下特征:

(一)规范性与先导性

文化生存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杜威认为:成人有意识地控制未成熟者所受的教育,唯一的方法是控制他们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中行动、思考和感受……学校仍然是一种典型的环境,设置这样的环境影响成员的智力和道德的倾向。学校是一种组织化的环境,根据培养人的目标建构,学校教育环境的不同,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文化,就是通过制度等强制性的硬性规范和校风等不具有强制性的软性规范,对学校进行有效的管理。不论是何种类型和层次的校园文化,规范性是他们的共同特征。校训、校歌、校徽、校风、校规,它们精练、严肃、规范地表达出学校的教育环境特征,以一种无形的力量规范着全体师生的行为。而校园建筑、雕塑、仪式和校园活动等具有典型性、审美性、文化性特征的器物层面的校园文化同样具有严格的规范性。校园文化的规范性是使校园秩序化和塑造师生精神人格与素质的基础。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相对独立的一种文化圈,是由校园独特的教育环境造成的。校园文化有自己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模式、语言、情感和道德。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精髓,是以校风、教风、学风为主体内涵所倡导的主流价值,是校园文化结构的核心。文化的本质是人的自由,这种自由来源于文化创造中的世界规律性与人的目的性的和谐一致。人类总是希望通过文化的创造获得自由,但文化又往往具有双重性,它既可能使人在特定历史阶段中获得自由,也可能是人类的精神枷锁,反而使人失去自由。所以文化有先进、落后之分,只有先进文化才是人类精神成果的代表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先进文化的先进性,主要看它在今天是否具有推动社会历史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校园文化是社会的先进文化,代表社会精神价值的主导流向,始终最先把握时代的脉搏,它以独特的方式、深刻的内涵和超前的意识与志向,引领社会精神的走向,触动社会文化的变革。

(二)继承性与超越性

校园文化不能一蹴而就,短时间生成。本质上,它是一个连续发展、逐渐积累的过程。它受制于时代发展的特点、人们的思维观念、学校周边的社会环境和自身教育活动的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甚至还包括生源构成及师资质量等。校园文化具有明显的继承性。校园文化作为主体文化、主流文化,属于社会的先进文化,它对社会文化必须具有超越性。校园文化的超越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从校园文化与其他社会亚文化的关系来说,校园文化源于社会文化又不同于其他社会亚文化,对于社会文化中的消极文化和无法与自身相容的文化,校园文化就像一张过滤之网,以其强大的排斥力和吸收力兼容并蓄,在冲突中创新文化价值,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二是就校园文化自身而言,校园文化的超越性体现在文化的自我更新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上。文化创新是文化持续发展的前提,创新强调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进步完善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的超越性是持续发展意义上的超越性,它植根于社会政治经济、植根于社会大背景当中,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建设应该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发展的方向。

(三)特色性与倡导性

校园文化形成于不同的大学校园、不同的具体教育实践过程中,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校园文化,这是校园文化丰富性、多样性的表现。但是,校园文化这种亚文化与企业文化不同,企业的目标在于效益,它根据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的特点策划出适合自身需要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特色性更强,更多是为创建品牌服务。但是,教育与企业生产不同,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教育目的、教育思想具有强烈的阶级性、政治性,每所学校在这一根本宗旨上是一致的。大学校园文化的特色性是相对的,一致性是主要的方面,特色性不可能像企业文化那样明显。

从对文化的理解来看,早期西方的文化呈现着逐渐由物质生产活动引入精神生产活动的特点,而古代中国对文化的理解一开始就是偏重精神教化的。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它的倡导性应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校园文化的产生机制,校园文化的产生既有教育实践、社会大文化发展的自然历史传承,也有人为的引领。这种引领不同于企业文化和其他亚文化,企业文化可以策划,一旦形成就具有较大的精神强制性。校园文化不能叫做策划,它只能倡导,倡导一种理念、一种行为、一种环境。学校的高层领导将其教育管理的理念、教育目标、价值观念等渗透到具体的学校管理中,为学校师生逐渐接纳并形成阶段特点的校园文化,反之则被抛弃。因此,校园文化的形成主要体现为倡导而非策划。校园文化倡导性的第二层含义是从校园文化的功能来理解的。蓝德曼在《哲学人类学》中说:“不仅我们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我们。”人是在创造文化的历史中不断为文化所塑造,从而不断超越了自身的产物。文化即是社会实践史中实现的“人化与化人”的辩证统一。人化是文化的起点和前提,化人是文化的根本目的和宗旨。学校教育是实现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和场所,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融合、排斥两种特点,现代化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传统文化面临着调整与重组,校园文化发展要与社会转型相适应,与教育的社会目标和功能相适应,通过制定新的教育目标、创建一种新型的教育环境来实现文化对教育活动的引导。

(四)知与行的高度统一性

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培养人才是高校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首要特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人才,是高校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校园文化包含着学校的教育理念、最高目标、办学方针、教学模式、治学态度等都反映了一个学校的价值观、人才观和对社会的态度。一些教育家认为,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是“教学生接受特殊的身份文化”。身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归属,校园文化以学校的价值观为核心,通过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特殊的教育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把母校的精神、威望印刻在学子身上,如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字校训为核心的清华校园文化,培养了一代“清华人”。校园文化不能单纯停留在知或行的某一层面,而应该是二者的完美统一。缺乏任何一方面,校园文化都无从谈起,也无法实现真正的教育。

三、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是建设优美校园环境的重要条件

(一)大学校园文化集中体现为学术环境和校园氛围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可分为若干个层次:精神文化,即由校园文化所创设的思想与心理氛围;制度文化,即由校园文化的组织、机构及其规章制度所确定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即由校园文化的物质条件所构造的各种教学、科研、生活的设备、设施、房屋等。

这几个层次的校园文化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一定的精神文化的作用有赖于一定的物质文化的保证。正如物质文化的建立有赖于一定观念体系的支配和支持一样。制度本身要有精神文化的内涵,而精神文化的倡导与开掘则是制度和规则的集中反映。精神文化深入到比制度更深的层次。我们常讲的学校的校风、风气、风貌等等,都是校园文化品位和作用的自然体现,而且是更加重要的表现。

学校教育的绩效取决于上述几个层次校园文化的和谐结合。这是由于任何单一层次的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复杂的心理结构相比,其作用都是单薄、有限的。有意识地建构目标一致的几个层次的校园文化,使它们相互配合、和谐结合以及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校园氛围是取得最大教育绩效的关键,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自由探索、追求真理的学术氛围

学术自由是大学的真谛,要形成一种不同学派、不同观点自由讨论、争论的气氛。为此,要避免近亲繁殖、“几代同堂”。还要营造多学科交汇的氛围,多学科交汇是培养创新人才、做出创新成果的土壤。要形成一种不同学科乐于和善于合作的气氛。

2、担当正义、公共批判的氛围

师生平等的交流、民主的讨论,是人们迸发创新思想火花的必要条件,要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气氛。

3、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氛围

创新是探索,不允许失败,就是扼杀创新。要形成一种鼓励探索、不怕失败的宽松气氛。

4、舒展个性、塑造人格的氛围

培育年轻人敢于冒尖的氛围,人才成长的规律是:一个冒尖,带动一批。不允许冒尖,就是扼杀人才的辈出。要营造一种鼓励冒尖个性得以充分彰显的氛围,发展个性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

(二)校园文化的建设

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可以促进学生产生内部心理变化,形成稳定健康向上的文化意识,使他们的判断和行为无不处于一种下意识的控制状态,导致他们能正确地评价社会和认识自我,并能稳定地指导自己对未来生活、理想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无疑必须重视教学的硬件设施的建设,但仅此是不够的,还必须同时注重软件建设,着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校园氛围。对培养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而言,后者显得更为重要。当年西南联大在昆明,办学硬件并不优越,但学术环境好,因而为培养出杨振宁等一批大科学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统计,1955年大陆评选的首届学部委员中约三分之二出自西南联大。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先生就讲过,他的不少物理学前期研究工作是在抗战时期艰苦的条件下奠定的,尤其是在条件极差的西南联大。他在文章中多次写道:“在西南联合大学图书、实验设备皆缺,校舍极端简陋,生活艰苦情况下,仍维持纯而浓的学术气氛,这是显示一个高等学府的学风的形成。‘人’的意志、理想、精神的影响力,远大于物质的因素。”

科学领域里的“马太效应”生动地说明了具有良好的学术环境对培养创造性是多么的重要。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到1999年止,培养出了2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成为世界物理学家的摇篮;美国的贝尔实验室产生了1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成为现代高科技的圣地;俄罗斯的圣彼得堡物理技术研究所,到2000年共培养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5人,这都是源于它们的良好学术环境。

校园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的自然文化对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不可或缺的。在自然环境中融入科学及人文含量,赋予育人意义,从而形成能够使学生、教师产生美好感受与体验的自然文化,得以在思想品德、法制观念、人际关系、习惯养成、美育修养、思维品德等方面起到感染、激励、熏陶、潜移默化的作用。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教学、科研、生活环境及其文化体育设施,直接影响着师生员工的情绪和心理。清洁、优雅、整齐、有序的校园环境,既可激发师生员工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又可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员工的行为及其人格的培养。

世界上许多著名大学的校园内都有自己的标志,而且都因其象征的学术意义而使人们感受到一种优良的学术风气。哈佛大学的校徽中间拉丁文为“真理”,校训为“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在新加坡,校园环境的建设在各个大、中、小学都受到重视,校园中遍布体现教育宗旨的宣传栏、荣誉墙、雕塑、花园、绿地等,其细致周到、匠心独运,令人叹为观止。因此,除了努力使教学、科研、文化体育设施富有人文教育内涵外,还要使校园中每一件以物质形态出现的设备、设施都蕴藏有人文教育的内涵。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我们在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通过设计制作一些必要的人工标志,强化校园环境的宣示、渲染功能。

四、文化自觉是建设校园文化的基本保证

(一)文化自觉的偏离

影响校园文化发展的因素很多,有地域因素、历史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制度因素,等等,但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因素是教育的观念因素,我们把它称为观念智障。影响当前校园文化发展的观念智障是“偏离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在1997年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二次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一个概念。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的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文化自觉就是在全球范围内提倡“和而不同”的文化观的一种具体表现,超越中西文化之一统及其融合,从更加广阔的角度,即从世界整体去探讨文化问题。大学是学术研究、发展知识、探寻真理的场所,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变迁的晴雨表。中国的大学教育在20世纪初时,教育的设计的形而上学化理解不占主流。在学校教育中,科学既有自然科学,也有人文社会科学。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在学术上主张兼容并包,强调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聘请“旧学邃密、新知深沉”的教授,号召继承中国传统人文学术、将中学与西学融会,以便产生新思想、新理论,文化自觉由此在中国早期大学校园文化中成为一种主流意识。

人类历史进入到近现代以来,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成为工业文明的主导精神。理性主义主张现代化应以理性为基础,向自然界扩张。扩张带来了物质财富的增长,也带来了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短缺,从而使人类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限制:它向其他领土的扩张,保证了本民族国家的暂时发展和富强,却伴随着对其他民族的殖民、暴力和血腥,极大地增加了人类生活的危险性;它向生活世界的扩张,如互联网,标准时间,确实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同时也伴生了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人的存在变成了物的存在,人的思想缺少了创造性,想象力日益枯萎,从而失去精神家园。“它给了我们计算机,也给了我们冷战……给了我们人权,也给了我们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和年龄歧视。”人本主义则呼唤对人性的关注,强调自我设计,个人主义导致以自我为中心,随之而来的是对更大的、自我之外的问题和事物的封闭和漠然,缺少对他人的和自身世界之外的世界的关怀,科学研究的形而上学倾向日渐明显。人们对于科学理论和技术的理解,大都停留在自然科学的层面上,而没有从更高的角度,从人类的高度来谈论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受到人们的吹捧,人文和伦理教育被忽视,出现了知识与人格的分离、科技与伦理的分离。

在工业文明和西方思潮的影响下,近现代中国大学教育发生了文化自觉的偏离,其表现就是长期的文、理分科。中国最早的文、理分科始于1909年,即宣统元年,以当年三月的《学部奏变通中学堂课程分为文科实科析》为起点,至国民政府更加以强调,此后一直未变。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国难当头,“科学救国论”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加剧,随后中国的人文教育逐渐淡漠,工科技术教育获得很大的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陆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是停滞和倒退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面临着加快经济建设的历史任务,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突飞猛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虽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社会上对自然科学的偏好仍然制约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大学教育中轻视人文教育的现象依然严重。

(二)文化自觉的回归

全球化的实质是人类新的生存文化选择,教育正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中介。西方的一些学者提出教育生态圈的概念,认为教育是由一个相互作用的社会中各个环节、组织构成的网。知识经济说到底是一种教育经济,21世纪人们期待着在多元文化的全球变革背景下能游刃有余,积极主动地应对生活、创造发展。因此,必须重视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使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功能统一起来。

1、创新教育理念回归文化自觉

新环境下教育扩展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变革是分不开的,教师的教育观念又受制于社会的整体教育理念和教育环境。究竟什么是教育,我们应当教给学生什么?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真正的创新教育遵循的教育定义应当是:教给人们必须遵循的这个东西,同时教给人们必须推翻这个东西。教育不是工具教育,更不是为了赚取学位,它要实现人的完善,使人获得全面发展。教育要教给人学会选择,学会批判,更要培养文化自觉,懂得人类文明的内在多样性和多元性,把人类文明放在一个价值整体的高度去理解。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文化自觉的回归首先体现在打破文、理分割,重理轻文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上自觉地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二者并重,强调学术研究的多学科综合与交叉。世界的本质原本只有一个,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探寻着世界的共同本质,不过是殊途而同归罢了。如果能多一些综合与交叉,科学研究不仅可以少走弯路,而且更利于迅速、完整、正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大学是文化自觉程度最高、体现最充分的场所,它是社会先进文化的中心,文化不能没有人文、没有社会科学,也不能没有自然科学与技术。但是,如果今天的大学教育仍然固守技术万能的观念,轻视和排斥人文社会科学,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它将与全球化的社会发展方向背道而驰。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提升文化自觉

校园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文体活动多、娱乐性强而学术、文化味不浓,尤其是人文和自然科学等专业学术活动少、教师作用发挥小等问题,突出表现为校园文化根底浅。有些人认为,当前校园文化还不能说已经发展,至多它只是存在而已。大学是一个主要以学术研究为主的地方,它与基础教育不同。校园文化不是单个人的文化,也不是单一主体的文化。“只有当它从个人转化为群体文化自觉的时候,才能引领社会进步。”大学有丰厚的文化积淀,集中社会最优秀的人才,有很好的学术研究传统和基础,大学应当是文化自觉最高的地方,是将个人的知识转化为群体文化自觉的关键。教育工作的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校园文化活动是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应是实践主体。只靠学生或只靠教师,都不能实现文化自觉,需要发挥二者的合力,以教师引导学生,只有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文化才会得到提升。但是,教师要真正发挥好主导作用,则必须改变落后的教育理念,首先就是要正确理解师与生的关系。西方学者迈克·富兰认为:教师应当是引导者。当代社会信息多元、文化多元,人的思想不断变化,人们在涉及复杂变革时,常常不会改变其做法,强制的灌输在改变人的行为方面的效用几乎是微乎其微的。教育中教师不得不调整自己角色的认同和思维方式,重新考虑自己的工作和目标。教师不是技术员,教师不能强制地让学生变化,不能强迫他们思考不同的问题和迫使他们开发新的技能。教师需要转变“唯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念,在师与生文化反哺中建立相互信任、平等的师生关系。回归文化自觉,培育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3、开放校园,加强文化交流,实践文化自觉

文化之所以会不断更新、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获得了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建立社会和谐关系的基础。没有对其他文化的科学认识,也就不会有对自身文化的深刻理解。校园文化具有特色性,它的这一特点要求要有对文化共存的自觉,避免对其他亚文化的机械排斥和歧视,重视从其他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从深入探索“他者”的意义,从“他者”的立场出发,反观自身,为自身的发展构筑丰厚的基础和可能性。优秀的校园文化必须是开放的文化,文化封闭和文化割据只能使文化没落和消亡。校园文化不能以校园为屏障限制自己,而要不断地吸取其他文化的精华发展自己。发展自己首先就要开放自己,加强与社会沟通、与社会其他亚文化交流,实现学校与社会共建,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互动,形成校园内部不同学科、专业互融的立体、开放的校园文化发展格局,以文化自觉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同类推荐
  • 多维视野中的《呼啸山庄》

    多维视野中的《呼啸山庄》

    关于《呼啸山庄》的研究成果早已卷帙浩繁,但是,由于经典文学文本的丰富性,往往不断被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反复研读和阐释。本书是作者多年研究的心得。作者在认真、审慎、反复、仔细地研读原小说的基础上,在作品的主题思想解析、人物形象剖析、艺术建构探析、文本对比分析和故事章节评析中提出了自己的不少的独立见解,让文学研究者能更全面、更客观地去把握和解释小说内涵。该著作的五部分互为关联、互为支撑,构成一个完成的逻辑链来阐释该部小说。
  • 破冰之旅

    破冰之旅

    曾几何时,在发展的道路上,每走一步都要如履薄冰……然而,人类自从步入文明时代的第一天起,就共同执着地追求昌盛、繁荣、民主、自由、发达、富强,从不会因外部的原因而放弃。于是,在经历了“历史沉思”之后,才有了“命运狂想”,有了“历史的抉择”;在经历了发展的“十年潮”之后,我们可以骄傲地说:“让浦东告诉世界”……
  • 晚风吹动一弯月

    晚风吹动一弯月

    书中收录的诗,尽量的求自然、朴实、通俗、易懂,不玩弄深奥,只当百姓,不拿官架子,不做假洋鬼子,不装神弄鬼,不吓人,也不食古不化。
  • 中国好诗歌:最美的白话诗

    中国好诗歌:最美的白话诗

    《中国好诗歌:最美的白话诗》新文化运动的结晶——最美的自由新诗。新诗是自由的,也是自然的。它不是没有形式,而是有着与古典诗词不一样的艺术形式,自由就是它的形式;它不是没有节奏,自然就是它的节奏,它与现代人的呼吸节奏相呼应,与现代人的情绪起伏相合拍。新诗是生活化的,是“言文一致”的产物,日常话语和书面话语在新诗这种文体里找到了最大的交集。新诗又具有最为宽广的想象视野和表达空间,可以在时间与空间上做最大程度的穿越和嫁接,我把新诗的这种宽广想象与表达比喻为神奇的“穿越术”。这就是新诗的美学奥秘。囊括了郭沫若、卞之琳、徐志摩等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的作品和艾青、臧克家等中国当代著名诗人的作品。
  • 双重声音 双重语意:译介学视角下的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双重声音 双重语意:译介学视角下的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本书从译介学的视角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进行研究,阐明西方女性主义在中国译介和应用过程中的“原件失真”现象如何反映了中西的文化差异。
热门推荐
  • 锦园春

    锦园春

    白锦葵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穿越成了一个贫下中农的小女孩。这也便罢了,偏偏刚刚经历父死母丧,家中还有三个跟非洲难民似的小萝卜头哥哥。白锦葵咬了咬牙,她好歹也是二十一世纪某大高材生,凭她学到的知识,难不成还能在这陌生的朝代饿死?更何况,还有一个土豪养成系统帮她的忙。只不过,这个系统要逆天了吧?!不仅自带随身空间,还能进行位面交易!告非,居然还联上了星网?还有外星人?!!!
  • 三川手记

    三川手记

    如果有时间穿梭这回事,我愿意带着同伴的灵魂去浪迹天涯,去看看尘世之外的风景。风景,都在尘世之外!
  • 诡灵追踪

    诡灵追踪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朱恒淮,职业是一位考古工作者。在大家的印象当中,所谓的考古,就是跑到深山老林里面挖挖坟墓,翻翻死人骨头,末了顺便发表一通胡说,赚个人气,骗点薪水。说实话,我的职业确实如大家想象得那么无聊,成天就与泥土、死人和故纸堆打交道,枯燥无味。然而在我三十多年的考古发掘生涯中,经历过一系列诡异之极的事情,这些事情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假如一一公布出来,恐怕整个中国的历史都不得不重新修订过。或许你们觉得我在吹牛,其实不然,历史并不是你们所看到得那么清晰。话说元明清三代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三个朝代,历史记载也比较翔实,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你……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晶石传

    晶石传

    一个带着妹妹的普通男孩,莫名其妙的淘到了一颗神秘的晶石,机缘巧合激发了神奇的功能。在这个神奇的晶石世界之中,他将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故事呢?
  • 笑傲仙狂

    笑傲仙狂

    聚精元,通八目;凝神洞法;转六道轮回,竞天择;称君化圣;霸气绝伦谁封神?冠绝今古笑仙狂!神器怒,圣兵鸣;笑傲魔晶;穿万界环宇,争天寿;天绝神轮;世代枭雄何为尊?天穹洒泪泣战魂!这是一个被命名为战魂的世界,战魂界包含了多少个界面至今仍是一个不解之谜,它给每一个生命以同等待遇,不论是人族、魂族、妖族、兽族,亦或是已经绝迹了的龙族,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拥有逐梦的机会。被贪欲迷惑的各族,烧杀抢掠用尽手段,到最后谁能得偿所愿?为正义,背责任,单纯小子意外的升级奇遇!
  • 门第

    门第

    幼年跟随多病的爷爷从闽南到北京乞讨的珍珠,因偶遇音乐学院梁教授而彻底改变命运,然而于卑微出身中幻化出的高贵梦想却因遭遇致命对手成为绝唱。一曲钢琴的挽歌让她在十八岁时挥泪饮恨,超越血缘的爱伴随她渐渐成长。与两个不同家庭背景的男子相逢,则让她在爱情与门第之间饱受煎熬,演绎出另类的一往情深。
  • 四教义

    四教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太极葛仙公传

    太极葛仙公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冰月皇城

    冰月皇城

    她从小就是孤儿,从小和一个人相依为命,当那个人都背叛了她,她尽然穿越了,从新开始她,竞是一名废材,但地位尊贵。她拥有绝色容颜,在这样的身体中她要变强,让世人对她刮目相看。重新开始的生活现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