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喜悦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达到结果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你付诸行动的全过程。行动是人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事情。
现在的年轻人有了想法就赶快行动,不要等到一切条件都具备了才去行动那时就晚了。什么事情先做起来,中途遇到问题再慢慢解决。
说起王跃胜有些人不大熟悉,但是说起“飞字”网吧,北京大多数人不会陌生。在拥挤的北京市区地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的位置。王跃胜就是“飞宇”网吧的CEO。同时他还是九届人大代表,1985年的时候,他是共青团的突击手,当时还在团中央的胡锦涛同志给他发了奖杯。
“飞宇网吧”CEO王跃胜是一个农民。这一点他自己也乐意接受。别人说他不是一个一般的农民,是个现代的城市农民。他在号称中国“硅谷”的中关村核心地带——北京大学南门外开网吧,一开就是18家,而在全国,他开了300家。王跃胜相信“网络改变命运”这句话,因为他自己已经彻底地被网络改变了命运;王跃胜希望网络能够改变更多人的命运。从他的网吧里,几十万人学会了上网。
王跃胜最初做的是煤矿工人。他原以为当上工人,家里便有了依靠,可以前也没干过重体力活,下井才七天,就弄得浑身是伤。后来,也曾过清理马圈,扫过煤路。看着又脏又累又无聊的工作,王跃胜问自己:难道一辈子就做这个?
那会儿是1982年,王跃胜从父亲那里要了80元钱,又东拼西凑了100多元,总共不到200元吧。那就是他准备挖第一桶金的全部资金了。他四处筹资,办起了加油公司,很快积累了可观的收入,但是,他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1997年5月,公司上了一套电脑管理系统,刚开始也没觉得怎么好使。慢慢地他发现每月结账的时候,它的作用特别大,以前需要2到3天才能结清的账计算机十几分钟就解决了。有了电脑管理系统,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因为需要维护设备,使用软件,公司又没有人懂。一有问题就要往北京跑,太麻烦。于是王跃胜又想:不如在北京开个公司,找几个高科技人才办事也方便。
1997年7月王跃胜第一次来到了中关村。他在北京呆了两个月几乎走遍了中关村的每个角落,深切地体会到电脑软件门外汉的滋味,认识到再靠当年的苦干是不行了,根本无法立足,要招兵买马。一次很偶然的机会王跃胜进了一家网吧,发现里面全是大学生。这时一个想法在他的脑海中产生了:既然大学生都喜欢去网吧,那就开一个网吧,既能交朋友,又能找人才。主意一定,他就开始选地方,北大、清华、理工大、北航等学校一比较,发现还是北大这边好,小南门离学生宿舍才几十米,出门就能上网,并且还处于中关村的核心地带,周围辐射清华、人大,所以就选北大南门。1998年2月14日,飞宇网吧开业了。
刚开业的时候,飞宇只有25台电脑,100多平方米营业面积。他到电信局申请64K专线的时候,电信的人就说,现在上网的人不多,太超前了,要小心。可他还是看好网络的发展,就毫不犹豫地申请了。开网吧那会,也是比较胆大,因为还没有网吧管理的规定,工商局也经常来查。他们注册的技术公司,就说是在搞电脑培训。北京人的素质都很高,也比较理解,后来有了规定,才有了经营网吧的执照。
飞字网吧每天的电脑上网时间达到23.6小时。大学未放假时,几乎每天可以看到排队等候上网的奇景。现在如果你去北京海淀路北大南墙一段,发现哪儿挤满了自行车,不用抬头,这里的招牌一定是“飞字”。“飞宇网吧”早上7~9点免费上网。每天8点59分时,北大小南门总会出现这样一个场景:突然间,北大南墙的“飞宇网吧”个个大门打开,成千上百个年轻人走出来。
“想到了好主意,我一定马上实行,就像我办加油站那样”,王跃胜如是说。
农民般憨厚的王跃胜告诫年轻人,有了想法,赶快行动。不要等到一切条件都具备了才去行动那时就晚了。什么事情先做起来,中途遇到问题,再慢慢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