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为什么红色象征着生命吗?那就是因为我们体内流淌着血液的缘故。血液,这种存在于我们身体中的红色液体承载着生命的活力,源源不断地在我们的身体中循环往复。血液为我们带来养料,带走废物。如果,因为种种原因导致人体血液的量不足或功能不足,将会给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血液和血液系统。
生命的灌溉网
人体血液循环示意图
血液系统包括血液、血管和造血器官,它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之一,在人体内分布广泛。血管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无所不在,延伸至我们人体的每一个角落,为人体的每一个细胞带来氧气和养料,滋养灌溉着我们的身体。如果身体的某一个部位由于种种原因失去了血液循环,这个部位就会坏死。所以我们说,血液系统是人体的灌溉网,它用养分滋养着我们的生命之花。离开了血液系统的灌溉,人体就会像缺水的秧苗一样枯萎消逝。
血液,生命的琼浆
正常成年人的血量约占体质量(在这里,我们特别说明一下,本书中出现的所有“体质量”即为我们口语中所说的“体重”,前者为标准用语)的8%,按人均体质量(体重)60kg计算,平均血量约为5000mL。血液是由液态的血浆和有形的成分两大部分组成。其中,血浆约占全血总量的55%~60%,包括水、气体、无机盐类、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非蛋白氮、血浆蛋白质和脂类等。有形成分则占全血总量的40%~45%,其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此外,血浆中还含有90%~91%的水分、6.5%~8.5%的蛋白质、2%的低分子物质等。
血液通过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在我们体内不停地循环流动,为机体所有的细胞、器官和组织带来必需的养分,带走代谢的废物。由肺吸入的氧气以及由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都必须依靠血液的运输才能到达全身的各个组织。同时,组织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尿酸等很多能够溶于水的代谢废物也依赖血液运输到肺、肾脏等处排泄出体外,从而保证我们的身体运转正常。所以说,血液是我们生命活动中须臾也不能离开的重要物质,是浇灌生命之花的琼浆玉液。
血液还参与一些生命重要物质的运输及传递。激素分泌后直接进入血液,依靠血液输送到相应的靶器官,使其发挥特有的生理功能。除此之外,酶、维生素等物质也是依靠血液传递才能发挥对代谢的调节作用。
血液还有保持身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因血液不断循环及其与各部分体液之间广泛沟通,故血液在调节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平衡、酸碱度的平衡以及体温的恒定等方面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血液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防御功能。人体的免疫功能离不开血液和血液中的白细胞,血液中的白细胞能吞噬并分解外来的微生物和体内衰老、死亡的组织细胞。而血液中的抗体(如抗毒素、溶菌素等)则能防御或消灭入侵机体的细菌和毒素。此外,血液的凝固可以起到对血管损伤的防御作用。
为生命赋予色彩的血红蛋白
红细胞是血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红细胞内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红色的,这正是生命的颜色。红细胞含氧量的不同,红色的深浅度有别。充分结合氧的动脉血呈鲜红色,含氧量较少的静脉血呈暗红色。
血液运输氧气的功能主要是依靠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来完成的。血红蛋白除作为血液缓冲物质而发挥作用外,最主要的功能是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把它们运输到各自的目的地。
血红蛋白分子是由珠蛋白、原卟啉和二价铁离子组成的一种独特的蛋白质分子。原卟啉和二价铁离子组成铁卟啉,1个珠蛋白与4个铁卟啉组成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运送氧气时,氧分子结合在血红蛋白的二价铁离子上,形成氧合血红蛋白。红细胞结合和携带氧分子的过程并不能将二价铁离子氧化成三价铁离子,而三价铁离子是没有携带氧气的能力的。氧合血红蛋白中的血红蛋白与氧分子是一种疏松的结合,运送到氧气含量相对较低的组织中时,氧分子很容易脱离下来,为组织所用。需要注意的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大大高于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当它与血红蛋白结合成为一氧化碳血红蛋白后很难再分离,从而致使血红蛋白丧失运输氧气的能力,这时就会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也称为煤气中毒。
当人体发生贫血时,红细胞的数量减少或质量下降,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血液运输氧气的功能,出现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勤奋的造血系统
我们人体的血细胞处于一个不断地死亡且不断地新生的动态平衡中。这就需要造血器官源源不断地制造出新生的血细胞以补充血细胞的“战斗减员”。
人在出生后,主要的造血器官是骨髓、胸腺、脾和淋巴结。出生后4周,骨髓成为人体造血的主要器官,并持续终身。人体每秒钟产生约200万个红细胞、200万个血小板和70万个粒细胞。所以我们说,骨髓是人体最活跃的器官之一。骨髓本身没有储备血液的能力,机体一旦对血液有额外的需求,骨髓的造血能力不能满足机体需要时,即可临时动员“预备役部队”,如肝脏和脾脏来参与造血,这就是所谓的“骨髓外造血”。
血液家族的各位成员
血液是由血浆及悬浮在血浆中的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3类。
1.红细胞
红细胞是血液中含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正常成年男性为(4.0~5.5)×1012/L;女性稍低,为(3.5~5.0)×1012/L。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故使血液呈红色。正常红细胞的平均直径约8μm,像一个中间凹陷的圆碟子,周边稍厚。这种圆盘一样的形状是为了使红细胞保持较大的表面积,更利于气体的交换。同时,这种形状也有利于红细胞的可塑性变形。红细胞在全身血管中循环运行,常要挤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这时,红细胞将发生卷曲变形,在通过这些狭窄的部位后又恢复原状,这种变形我们称为可塑性变形。
红细胞的重要作用还在于它参与气体运输。在血液中,由红细胞运输的氧比溶解于血浆的氧多70倍,在红细胞的参与下,血运输二氧化碳的能力将增强18倍。
2.白细胞
白细胞是血液中含量最少的一类血细胞,正常成年人血液中为(4~10)×109/L。白细胞可分为粒细胞(占70%)、单核细胞(占2%~8%)和淋巴细胞(占20%~30%)。其中,粒细胞又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它们是血液中的“过客”,在骨髓中产生并储存下来,在人体需要时才进入末梢血液,而且仅是一小部分进入血液之中。正常成年人单核细胞占白细胞的1%~6%,在末梢血液中占白细胞3%~8%,很少超过10%。
正常成年人血液中淋巴细胞占白细胞的20%~30%,计数约为2.5×109/L。淋巴细胞至少可分为两大类:B细胞和T细胞。前者在抗原刺激下,产生抗体,发挥体液免疫功能。后者依赖于胸腺,在抗原刺激下,产生致敏淋巴细胞和多种淋巴因子,发挥细胞免疫功能。两类细胞的特性有重要区别,在体内的分布也不同。
3.血小板
血小板是血液中体积最小的血细胞,它在循环血中能存活14天。血小板的确很小,它的直径为2~4μm,厚0.5~1.5μm。在正常人血液中计数为(100~300)×109/L,占血液体积的0.3%,女性在月经期可减少50%~75%,幼儿含量稍低。血小板约2/3存在于末梢血循环之中,l/3在脾脏里,末梢血与脾脏里的血小板还会不停地相互交换。
血小板为圆盘形,直径从1~4μm到7~8μm不等,且个体差异很大(5~12μm3)。血小板能运动和变形,故用一般方法观察时表现为多形态。
血小板的功能主要是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同时,血小板还有维护毛细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
此外,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具有形成血栓,堵塞创口,释放与凝血有关的各种因子等功能。
因此,一旦血小板数量、质量出现异常便可引起出血性或血栓性疾病。
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
血液病亦称为血液系统疾病,包括造血系统疾病(如白血病原发于骨髓组织等),它主要累及造血系统疾病(如缺铁性贫血等),而我们的出血、凝血机制发生病理变化(如血小板增多或减少、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等也均属于血液系统疾病的范畴。血液病可以是原发的,它们之中大多数是先天性造血功能缺陷或骨髓成分的恶性改变。血液病也可以是继发的,由其他系统的疾病造成,如营养缺乏、代谢异常及物理化学因素等也可以对骨髓系统造成不良的影响,血液或骨髓成分有较明显改变者,亦属于血液病的范畴。
血液系统疾病多半属于难治性疾病,发病隐袭,病状隐匿,即使是已经患病,患者本人常不能自己察知,多因其他疾病就医或在健康体检时而被发现。因此提高对血液系统疾病的认识,能帮助我们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疾病,以免给健康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这对我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血液系统疾病的分类如下,请大家和我们一起来看看。
(1)红细胞疾病,如各种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等。
(2)粒细胞疾病,如粒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分叶功能不全、惰性白细胞综合征及类白血病反应等。
(3)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疾病,如炎症性组织细胞增多症、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4)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疾病,如各类淋巴瘤、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5)造血干细胞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以及骨髓增殖性疾病等。
(6)脾功能亢进。
(7)出血性及血栓性疾病,如血管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凝血障碍性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血栓性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