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35000000005

第5章 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

1.恐龙是何时出现的?

(1)恐龙出现的时间

恐龙最早出现在三叠纪中期,然而一直到了三叠纪末,恐龙才成为陆地上最常见、最大的动物。

我们知道,恐龙是最早的肉食性动物,在它们中间也有一部分个头儿还不比卷毛狗大。然而,它们与以前的所有动物相比是不同的,包括它们的爬行类祖先。恐龙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它们的踝关节和髋部使四肢在行走时直接位于身体之下。因此,与同时代的其他陆生动物比起来,即使最早的恐龙也属快速奔跑的动物。在2000万年后的三叠纪末,又出现了植食性恐龙,它们的体长接近9米。

恐龙的脚趾紧紧并在一起,是一只窄窄的,只能前后运动的脚。这就决定了恐龙只能脚尖着地行走。如果一个人以最快的速度奔跑或跳芭蕾舞的时候,步态就像一只恐龙。

这种肉食性恐龙生活于2.28亿年前,它们生活的茂密森林如今是阿根廷西北部的沙漠。

(2)大话恐龙的灭绝

也许会有很多人问:“恐龙,如此庞大的一个家族,为什么会突然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了?”是的,没有一个人知道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恐龙和另外一大批生物统统灭亡。对此,科学家们也一直争论不休。

于是,出现了种种猜想:

有人说,那个时候,地球发生了地质上的造山运动,在平地上出现了许多高山,沼泽日渐减少,气候也不再那么湿润温暖了。恐龙的呼吸器官难以适应如此干冷的空气,而且在冬天的时候,恐龙没有赖以生存的食物,只好走上绝路。

有人说,超新星爆发,使得地球气候发生强烈变化,温度骤然升高,然后又降得很低。在这样的情况下,恐龙难以生存,就走向灭绝了。

也有人说,由于恐龙进食了大量的有花植物,而这些花中带有很多毒素,恐龙食量又大,导致中毒而亡,证据是那个时候开始出现了有花植物。

更有人别出心裁地说,恐龙是一种巨大的动物,吃的太多而且不断放屁,向空中释放了大量的甲烷气体。时间久了,数量也就越来越多,因此破坏了地球的臭氧层,造成毁灭性的气候。

还有人说,是外星人来到地球猎取的结果,因为它们认为恐龙肉特别好吃。而证据是他们在北极发现了恐龙骨胳化石,有像被激光切割的痕迹。

如此看来,恐龙灭绝之说五花八门,无奇不有。然而,普遍被大家认可的是陨石撞击说。

1980年,美国科学家在65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的几十倍甚至数百倍。这样浓度的铱在陨石中可以找到,这样一来,科学家们就把它与恐龙灭绝联系起来了。根据铱的含量还推算出撞击物体是相当于直径10千米的一颗小行星。如此之大的陨石撞击地球,绝对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以地震的强度来计算,大约是里氏10级,而撞击产生的陨石坑直径将超过100千米。科学工作者用了10年的时间,终于有了一些发现,他们在中美洲犹加敦半岛的地层中找到了这个大坑。据推算,这个坑的直径在180千米到300千米之间。直到现在,科学工作者们还在对这个大坑做进一步的研究。

于是,科学家们便开始为我们描绘6500万年前那壮烈的一幕。某一天,恐龙们正在地球乐园中自由自在地吃喝玩乐,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刺眼的白光,一颗直径10公里、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大小的巨石从天而降。那是一颗小行星,它以每秒40千米的速度一头撞进大海,在海底撞出一个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汽化,蒸气向高空喷射达数万米,随即掀起了高达5千米的海啸,并以极快的速度扩散,冲天大水横扫着陆地上的一切,汹涌的巨浪席卷地球表面后会合于撞击点的背面一端,在那里,巨大的海水力量引发了德干高原强烈的火山喷发,与此同时,地球板块的方向发生了改变。

那是一场可怕的灾难。陨石撞击地球产生了铺天盖地的灰尘,极地雪融化,植物毁灭了,火山灰充满天空。一时间暗无天日,气温骤降,大雨滂沱,山洪爆发,泥石流将恐龙卷走并埋葬起来。在以后的数月乃至数年里,天空依然尘烟翻滚,乌云密布,地球因终年不见阳光而进入低温中,苍茫大地一时间沉寂无声。生物史上的一个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以上的猜想不论是真是假,恐龙的全部灭绝都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幸运的是我们可以将一些珍贵的恐龙化石作为研究的对象,使得研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这个谜底可以解开。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任何一种生物都要经历产生——繁荣——灭亡这一过程。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并不会因为哪一物种庞大强盛而改变。恐龙灭绝了,随后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出现了更多的高级的生物,地球日渐美好。

2.恐龙的分类

(1)蜥脚类

这种类型的恐龙,是陆地上最大的恐龙。它们身躯庞大,四肢强健,脚趾上长着和爬行动物一样的爪子,脖子和尾巴都很长,头很小,长有匙形牙齿,以植物为食。典型的有妖龙、圆顶龙、后凹尾龙、腕龙、马门溪龙、梁龙等,大多数生存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时代。

(2)兽脚类

只要是肉食性恐龙,都属于这一类。它们走路的时候,用强健有力的后腿。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的兽脚类恐龙都长着三个向前的脚趾和一个向后弯曲的第四趾。而且上肢普遍短小,上下肢上都长有利爪,除了鸟龙外,都长有锋利的牙齿。这一类型的恐龙典型的有:角齿龙、似鸟龙、霸王龙、腔骨龙、异龙、恐爪龙等,它们存在于整个恐龙时代。

(3)鸟脚类

此类恐龙用强壮的后肢行走,以植物为食,它们中大部分前颚没有牙齿,牙齿都长在后部。这一类恐龙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以异齿龙、副龙节龙、棱齿龙、禽龙、豪勇龙、鸭龙为代表。存活于整个恐龙时代。

(4)角龙类

大多数的角龙在眼睛上方都长着尖角和巨大的颈盾。除此之外,它们还有一个共性——长有鹦鹉一样的嘴,这将更有利于它们咬断粗壮的树枝。因为这类恐龙以植物为食,分布于北美和亚洲。三角龙、五角龙、鹦鹉嘴龙、戟龙、刺甲龙、原角龙等都是角龙类的代表,它们存在于白垩纪。

(5)剑龙类

剑龙的外型特点是:脑袋小身子大,用四足行走,背部长有两列骨质甲板,尾部长有粗壮的利刺,过着群居生活,以蕨类和其他灌木植物为食。华阳龙、巨刺龙、乌尔禾龙、皇家龙、沱江龙等是这种类型的典型代表,大多数都生存活在侏罗纪中期至白垩纪早期。

(6)甲龙类

此类恐龙在背部长有厚甲,用四肢行走,以植物为食。甲龙又分为结节龙科和甲龙科两种。甲龙科在其尾部长有巨大的尾锤,是用于自卫的。森林龙、结节龙、板甲龙、丽龙、阔龙、头甲龙等都属于甲龙类。它们存在于侏罗纪中期至白垩纪晚期。

(7)肿头类

肿头类恐龙,头骨很厚并以其作为武器,用后肢走路,以植物为食。典型代表有:肿头龙、平头龙、剑角龙等。大约存在于白垩纪晚期。

3.电影明星——恐龙

事实上,恐龙在地球上大约生存了1.8亿年。然而,不知是何原因,在距现在6.5万年前,突然全部消失。由于那个时候,人类的祖先都还未诞生,我们根本无从知道活着的恐龙是什么样子的。但是在今天,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大致地描述一番恐龙的模样,这是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书和图片,甚至还有许多电影,把各种恐龙当主角甚至是明星。究其关键因素,那就是发现了恐龙的化石。

那么,谁是第一个发现恐龙化石的人呢?根据公认的记录,有一位英国乡村的医生太太于182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一块奇怪的石头。这位医生是一位业余的化石收藏家,名字叫蒙泰尔。于是,他拿着这块石头,和同事们研究一番,结果推测这是一种巨大蜥蜴的牙齿化石。在1877~1878年间,在美国和欧洲的比利时,都有关于恐龙化石的重大发现。尤其在比利时的一处煤矿坑中,发现了一副完整的禽龙化石,引起了一时轰动。这样一来,各地的科学家纷纷投入到挖掘恐龙化石的行列。

恐龙死后,它们的骨骼却逐渐被泥沙覆盖保存了下来,亿万年以后,形成了化石。由于地壳运动,最后露出地表。这些化石经过专家的鉴定、分析、归类,按照动物学的法则重新将骨骼化石拼凑起来。做这些工作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很难找到一副完整的骨骼化石,如果找不到缺少的那部分,就会按照原理模拟再造一块,全部组合以后,在复原的骨架上加上肌肉和皮肤。

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些对大自然生态彻底认知的艺术家。他们凭着丰富的想象力,为恐龙加上皮肤的颜色,画好复原图,然后用不同的材料,使拼凑好的恐龙骨架变成一只栩栩如生的恐龙。位于我国台湾省台中市的自然科学博物馆中,供民众参观的恐龙骨架和复原的恐龙。

4.最大的恐龙——震龙

时至今日,人类所发现的身材最大的恐龙就是震龙。震龙的身长39~52米,身高高达18米,体重达到130吨。换言之,2条或者3条震龙头尾相接地站在一起,就可以从足球场的这个大门排到另一个大门。这样一来,如果这样庞大的体型与沉重的体重在原野上行走的话,如此硕大的脚每走一步都会引起大地的颤抖,如同地震一般,“震龙”的名称因此而来。

大约在1.62亿万年至1.36亿万年前的侏罗纪晚期是震龙生活的时代。按照动物分类学来看,它属于蜥臀目、蜥脚亚目、梁龙科。除了震龙之外,当时生活在地球上的身体巨大的蜥脚亚目(一般称为蜥脚类)恐龙还包括梁龙科的梁龙、超龙、马门溪龙,以及腕龙科的腕龙等。这些巨大的恐龙都是以植物为食的。因为它们长着高大的身躯以及长长的脖子,这就决定了它们以植物为食。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此巨大的身型食量肯定小不了。然而,这些恐龙却全都长了一个相对来说很小的脑袋和不大的嘴,那么如何才能满足它们的大食量呢?大概它们只能不停地吃了。据科学家推测:马门溪龙一天有23个小时都是在吃食,这恐怕也可以称得上世界之最了。既然一头马门溪龙用如此之长的时间进食,那得吃掉多少树叶,更何况还有更多的其他巨型蜥脚类恐龙。如此看来,那时候的地球,一定是植物茂密、森林遍野,自然环境非常优越,才能供得起这么多庞然大物的“消费”。

今天,我们在陆地上再也见不到如此庞大的动物了,能够与恐龙相比的恐怕只有蓝鲸了。而一个雌性蓝鲸最多可以长到30多米,体重可达200吨重。

5.沧龙

沧龙被译为德文,是“默兹河的蜥蜴”的意思,是沧龙科的一个属。它们是一种肉食性海生爬行动物,长着硕大无比的头、强壮的颚与锋利的牙齿,外形与具有鳍状肢的鳄鱼十分相似。在大约7000万至6500万年前,也就是白垩纪时期,沧龙生活在马斯特里赫特阶的西欧海域里。

18世纪末期,在荷兰默兹河附近发现了第一具沧龙化石,曾被划分为鳄形超目的卡普林鳄,到目前为止,是沧龙属的一个次异名。

沧龙科中第一个被命名的属就是沧龙属。然而,沧龙化石的发现却有着一段坎坷的历程。1766年,在荷兰南端马斯特里赫特的一个石灰岩矿坑里,一具破碎的头骨化石被发现;1770年,有一个当地的荷兰陆军外科医生对这种石灰岩上的奇怪骨骼特别感兴趣,于是开始大量地收集这类化石;在1774年,一个完好的头骨被发现,顿时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并且出现了许多争议,有人认为它们是大洪水时代之前的动物;过了几年,荷兰被法国陆军占领了,化石也随之被送到了法国,起初,法国科学家乔治?居维叶认为这些化石是种鳄鱼,然后,又认为它们是种巨型蜥蜴;在1822年,威廉?丹尼尔?科尼比尔把这个化石命名为沧龙,以流经马斯特里赫特的默兹河为名;在1829年,吉迪恩?曼特尔建立种名,以发现模式标本的医生为名。沧龙的模式标本,现在陈列在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

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小的沧龙类很有可能生活在岸边的浅海中,身长约为3~3.5米,以软体动物和海胆为主要食物来源。

一些体型较大的沧龙,与海王龙或海诺龙这些巨大的生物很接近,沧龙的身体长达15米。沧龙的体型与海王龙亚科比起来,要更加粗壮。长10米的沧龙,体重与长15米的海王龙差不多。

同其他的沧龙类比起来,沧龙的头部要强壮得多。此外,它的下颚骨头间的关节连接紧密,不能像早期沧龙类(例如海王龙)那样整只吞下猎物。沧龙长着弯曲的牙齿,呈圆锥状且锋利。通常情况下,沧龙会把猎物撕裂后再吞下。沧龙的眼睛很大,相对而言视觉与嗅觉却没有那么灵敏。

沧龙的外形与蛇非常接近,身体如长桶一般,尾巴强壮,具有高度流体力学性。沧龙的前肢长有五趾,后肢却只有四趾,四肢经过演化已经变成鳍状肢,前肢较后肢要大。据科学家推断,沧龙可能借由摆动身体而在水中前进,接近于现代海蛇。

另外,古生物学家还认为沧龙生活在海洋的表层,以鱼类、各种菊石与海龟为主要食物来源,可能也吞食其他小型的沧龙类动物。

6.是鱼还是龙?

鱼龙,是一种大型海栖爬行动物,类似鱼和海豚,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数时期,大约于2.5亿年前最早出现,这可能要比恐龙早一点(2.3亿年前),大约在9000万年前,它们就消失了,比恐龙灭绝要早大约2500万年。

三叠纪中期,至今还未确定的陆栖爬行动物逐渐回到海洋中生活,演变为鱼龙。这个过程与今天的海豚和鲸的演化过程是非常相似的。在侏罗纪时期,它们的分布尤为广泛。在白垩纪,它们作为最高的水生食肉动物被蛇颈龙取代。鱼龙特别适应水生生活。起初,当人类在18世纪发现了它们的化石的时候,都以为是看到了古代死去的海豚或鳄鱼。

鱼龙的体型是流线型的,长着桨状的四肢,它的头骨看上去就如同一个三角形似的。在头的两侧,长着一对又大又圆的眼睛,直径最大可达30厘米,这是现代动物所比不上的,即使是今天脊椎动物界中最大的眼睛——蓝鲸的眼睛,直径也才15厘米,这就是鱼龙可以在光线暗淡的夜空或者深海里捕捉猎物的原因。据科学家推算,鱼龙可以潜到海面以下500米的地方。

大多数爬行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都是卵生,把蛋产在沙里或者窝里。然而,鱼龙已经适应水生生活,回到陆地产卵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因此,对于它们是如何繁殖后代的,科学家一直未作定论。直到科学家在德国发现了肚子里有胚胎的鱼龙化石,人们这才知道,鱼龙可以直接产下幼仔。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发现了上百条的有胚胎的鱼龙化石,这些化石多数在腹部保留着1~4条胚胎化石,最多可达12条。现在,科学家们一致认为,鱼龙是产仔的动物。他们甚至找到了处于分娩过程中的鱼龙化石,这些化石中足以说明鱼龙是产仔的动物。

7.空中霸主——翼龙

翼龙,从其名称理解就是一种会飞的爬虫类。它们最早出现于中生代三叠纪,是地球上最早能够飞行的脊椎动物。曾有人认为翼龙只能够在天空中滑翔,然而,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其大脑中有着相当发达的处理平衡信息的神经组织。这就说明翼龙不仅可以像鸟类一样飞翔,而且极有可能是一个飞行健将。

翼龙不仅是恐龙的近亲,而且同处在一个时代,是爬行动物中第一个飞向蓝天的。当恐龙在陆地上称霸的时候,翼龙一直是天空的主宰者。翼龙是一类非常特殊的爬行动物,骨骼构造特征极为特殊;翼龙的行为很复杂,与今天的鸟类非常相似。

1784年,意大利的古生物学家科利尼在德国发现第一件翼龙化石时,根本无从知道它属于哪一类动物。对此,有人把它看做是生活在海洋中的一种动物,也有人认为它属于鸟和蝙蝠的过渡类型等。1801年,法国著名的比较解剖学家居维叶经过鉴定认为这是翼龙,并将其划分为爬行动物。

自从人类发现了翼龙化石以后,就对这类奇特的动物充满了好奇心,于是,一直在苦苦地探索、追寻。从一些化石来看,翼龙的个体大小和形态差异有着很大的差别。就拿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发现的翼手龙化石来说,其两翼展开大约12米宽,相当于F-16战斗机;而比较小的,个体大小和麻雀差不多。一般情况下,翼龙分为两大类,即早期的喙嘴龙类与晚期的翼龙手类。前者较原始,长着长长的尾巴,主要生活在侏罗纪;而后者主要生活在白垩纪,尾巴很短甚至消失。最大的翼龙是披羽蛇翼龙,展开双翼可长达12米。

翼龙的前肢非常有特点,它的第4指不仅增长,而且变得更加粗壮,成为飞行翼指,由四节翼指骨组成,其前端没有爪,与前肢共同构成飞行翼的坚固前缘,支撑并连接着身体侧面和后肢的膜,形成能够飞行的具有类似鸟类翅膀的翼膜。翼龙的腕部发育成一个特有的向肩部前伸的翅骨,可以支撑翼膜。第一指至第三指生长在翼膜外侧,变成钩状的小爪,第五指则逐渐演变消失。另外,可以让翼龙飞向天空的翼膜结构,与后来可以飞行的鸟类和蝙蝠类的翅膀结构是完全不同的。

另外,美国俄亥俄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曾说,他们使用计算机分层造影扫描技术,以化石为依据建立了翼龙大脑的三维图像。图像显示,翼龙有着极为发达的小脑叶片,占脑质量的7.5%,是迄今为止已知的脊椎动物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擅长飞行的鸟类的小脑叶片也只占其脑质量的1%~2%。

目前,在中国辽西热河生物群,古生物学家汪筱林、周忠和博士发现了世界上第一枚翼龙胚胎化石,并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刊登在英国的《自然》杂志上。由于发现了这样一具贵为珍宝的化石,科学家们获得了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翼龙这种与恐龙同时出现又同时灭绝、比鸟类早约7000万年飞向蓝天的中生代空中霸主不是胎生,而是像其他爬行动物和鸟类一样卵生。

8.恐龙蛋的奥秘

中国是世界上恐龙蛋化石埋藏异常丰富的国家之一。1993年,科学家在我国河南西部南阳的西峡县发现了大批恐龙蛋。以前,人类共计发现了500多枚恐龙蛋化石,而这次西峡出土的恐龙蛋就多达500多枚,大约还有上万枚未出土的化石,这样一来,世人都为之震惊。但是,为什么那么多恐龙都跑到西峡来生蛋呢?科学家们推测,恐龙喜欢在水边、向阳、地势较高的地方下蛋。西峡恰恰就符合了这些条件,古地质时代的西峡是一个盆地,湖泊沼泽很多,气候温暖湿润,适合恐龙生存。

据考古学家研究,恐龙蛋化石的形态各种各样:有圆形、卵圆形、椭圆形、长椭圆形和橄榄形等。恐龙蛋化石大小不一,最小的和鸭蛋差不多,最大的直径不超过10厘米;而较小的直径大约为5厘米多。此外,蛋壳的外表面光滑,还有的长着点线饰纹。

据研究,恐龙产蛋的习性及行为与乌龟产蛋有相同的地方。一般情况下,乌龟在繁殖季节,往往会成群结队地来到一个有利的沙滩筑窝产蛋。当它们产完蛋后,就会扒一些沙子,把蛋埋起来,借助太阳光提供的热自然孵化。

由于发现的恐龙蛋化石往往比较集中,蛋化石通常为一窝一窝地产出,以及蛋化石的埋藏地大多位于古湖盆的边缘,由此可见,到了繁殖季节,恐龙有群聚产蛋的习性。它们产蛋的时候多在植物生长繁茂的湖沼岸上,而且它们对湖沼岸的质地似乎并不挑剔。不同种类的恐龙,产蛋方式有所不同,蛋在窝内的排列方式也各有不同。比如,产长形蛋的恐龙,在产蛋前,在事先选择好的地点用泥沙堆出一个土丘,然后围绕土丘产卵。所有的蛋都是两两一起,呈辐射状排列,产完一层蛋后埋上一些土。随后再产蛋,形成数十枚蛋组成一窝,最后扒一些泥沙盖上;产圆形蛋的恐龙,产蛋前先在选择好的地点挖出一些蛋窝,接着把蛋产在窝内,然后扒一些泥沙掩埋上。这种产蛋方式产下的蛋,在窝内的排列没有一定的规律或两个靠得比较近一些。另外,还有其他的产蛋方式。至于雌性恐龙产蛋后,是不是要在一旁保护它产的蛋,或者像母鸡那样坐窝孵蛋,目前还没有得出结论。由此看来,恐龙产蛋的方式是非常有趣的。

除此之外,不同恐龙蛋化石蛋壳的显微结构也存在着差异。据古生物学家的研究分析表明,恐龙蛋壳的显微结构,伴随地质时代的变化而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而且蛋壳上气孔孔径大小和疏密程度与古气候的干湿程度也有关系。白垩纪末期,恐龙走向灭绝的时候,蛋壳结构上也有异常变化。所以,如果可以进一步研究恐龙蛋壳的显微结构,能够为人类提供恐龙蛋演化和分类、古气候变化和恐龙灭绝原因等多方面宝贵的信息。

由此可见,恐龙蛋化石是一笔珍贵的财富。于是,各国古生物学家和政府主管部门都十分重视对它们的深入研究,并采取了严格措施用以保护恐龙蛋化石遗址,打击盗挖恐龙蛋化石的不法分子。1997年1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拨下一笔专款在湖北省郧县青龙山成立了恐龙蛋化石遗址保护区。迄今为止,这是我国乃至全世界为恐龙蛋化石遗址首次建立的大规模的专属保护区。

另外,恐龙是爬行动物,爬行动物与哺乳动物不同,它们一生中一直在生长,而哺乳动物到一定的年龄,就不再长个儿了。当然,爬行动物新陈代谢缓慢,所以长得非常慢。正是由于爬行动物的这种特性,所以小恐龙蛋也能长成大恐龙。从物理学上看,恐龙蛋越大,它的蛋壳就越厚,否则很容易破碎。而蛋壳越厚,氧气就越难由蛋壳的气孔进入蛋壳内,蛋也就越难孵化。而且小恐龙出世时总是要破壳而出的,因而蛋壳不能太厚,不然的话,小恐龙就无法来到这个世界。有的科学家认为,蛋壳太厚也许是恐龙灭绝的原因之一。经过长期适应,恐龙生的蛋一般不会太大,以免影响演变。当然,较大的恐龙下的蛋相对要大一些。

9.寒武纪霸主——三叶虫

寒武纪距今6亿~5亿年,历时一亿年。在这一时期,三叶虫是地球的统治者,因此人们又将这个时期叫“三叶虫时代”。

三叶虫属节肢动物门,自成一纲。上下左右分三个像叶的部分,三叶虫因此而得名。这种动物长着很多足,它在水中的运动完全凭借足的摇摆。三叶虫成长到一定阶段时会出现蜕皮现象,在它的一生中,要经过多次蜕皮才可以完全成熟。当它们遇到敌害时,会自然地将身体蜷成一团。

寒武纪的海洋生物主要是底栖的三叶虫,除此之外还有杯海绵和腕足类,海水中漂浮着水母和其他浮游生物。

寒武纪地球上藻类繁多,结构复杂,这最适合无脊椎动物的发展与成熟。此间三叶虫是数量最多的动物,种类也占动物总类别的60%,另外腕足类占30%,还有10%是杯海绵、水母、蠕虫和软体动物等。

10.奇妙的菊石类动物

菊石类动物是头足纲菊石目的统称。外壳沿平面旋转,呈盘状,两面对称,少数为弓形或塔形。外壳表面光滑或长有细的生长线纹,有些属具特殊的饰纹,如纵棱、横肋、瘤和刺等。相对于头足纲早期出现的鹦鹉螺类,菊石类的缝合线更为复杂化,这样一来,可以更好地增强壳体的坚固性;壳形由直形壳向平旋壳演变,减小在水中的阻力,有利于游泳;体管由大体管演变为小体管,位置一般由中心移向腹侧;外壳的花纹也由简单到复杂。

菊石类动物开始出现于早泥盆纪,繁盛于中生代,至白垩纪末绝灭,是鉴定地层时代的标准化石之一。

11.神奇的腹足动物

腹足动物是一种软体动物,同时也是软体动物门中物种最多的一个纲。在我们生活周围,看到的蜗牛、田螺、玉螺、骨螺等各种各样的海生螺类都属于这个纲。腹足动物头部发达,长着一对“腹足”。腹足是腹足动物爬行、游泳的工具,有时也借足的收缩而跳跃。有的种类在足的后端常常会分泌出一个角质或钙质的口盖,当它们遇到敌人、休眠或是防止脱水时,它的口盖能封闭住壳口。腹足类动物最早出现于早寒武纪,在奥陶—石炭纪繁盛。

除极少数腹足(如蛞蝓)类动物外,大多数的腹足类动物都有一枚外壳。它们的外壳多呈螺旋状,当然也有一些失去对称性的,是因为在个体发育过程中躯体发生扭转的原因。腹足动物为卵生,水生种类用鳃呼吸,陆地种类用外套膜表面呼吸。

12.腕足动物

腕足动物是生活在海底的一大类有壳的无脊椎动物,它们的两瓣壳大小不一样,腕足动物在幼虫期要度过几天到两个星期的时间营浮游生活,然后长出肉茎附着于海底营固着生活,不过也有一些种类是以次生胶结物或壳刺固着于海底或自由躺卧着生活。

现代仍有7个超科、84个属、将近300种的腕足动物生活着,而在地质历史时期它们就更繁盛了,从6亿年前的寒武纪到1万年前的第四纪都有化石记录,截止到1979年时已经被科学家描述过的属就有3377个,种数则超过了32000个。这些林林总总的腕足动物化石在确定地质时代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腕足类化石在各类沉积岩中都有发现,不过以灰岩、泥灰岩、页岩和粉砂岩中出现的较多,而且保存得也较好。古生代的腕足类化石经常出现在礁石地层中,与珊瑚、层孔虫、苔藓虫以及海绵等生活在正常浅海中的动物共生在一起,因此可以推测当时的腕足动物也是生活在盐度正常的浅海之中。中生代以后的腕足动物开始出现了与深海生物共生的类型,而且从化石资料上还可以看出腕足类从阳光充足的浅海向弱光半深海直到深海散布的过程,而正是这样的过程才使得今天的海洋里不管是浅海、半深海还是深海都有了腕足动物在生活着。

13.笔石动物

笔石动物是一类海生群体动物,现在已经绝灭了。笔石动物最早出现于中寒武纪,绝灭于早石炭纪末,最常见的有树形笔石类和正笔石类,其次是管笔石类。管笔石类生活在浅海,常常固着在浅海底部的岩石上;树形笔石类在浅海底部固着在岩石上或漂移生活;而正笔石类则过着漂移的生活。

笔石是一种微小的蠕虫状生物,它们过着珊瑚虫一样的群体生活。通常情况下,一个笔石群体也只有5厘米长,常常漂流在海面上,以浮游生物为食,和今天鲸类所吃的大量微小海洋生物是相同的。对于科学家来说,笔石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是逐渐变化、发展的。只有这样,科学家才可以根据共同发现的笔石的种类来判定其他海洋生物化石的年龄。

一般情况下,笔石动物的化石是压扁了的炭质薄膜,看上去很像铅笔在岩石层面上书写的痕迹,所以才被科学家称做“笔石”。

14.美丽的海百合

一看到“海百合”这三个字,就知道这类动物生活在海洋里。现如今,海百合仍然分布在各大洋,生活范围从潮间带到深海都有;幼体或终生固着生活。其身体分为三部分:腕、盘(萼)和柄。口与面均朝上,在其反口面有柄,身体下面长着五角形分节的长柄,常常在深海底竖立,柄的长度可达60厘米之多,营固着生活(如海百合);或无柄而具多数卷枝,营自泳和暂时性附着生活(如海羊齿)大多产于浅海,也能暂时附着在岩石或海藻上。它们喜欢生活在清澈的海水中,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是在生物礁之间进行繁殖。个体生长发育所需的能量供给是通过冠部的腕和萼等器官进行新陈代谢的。

当海百合死亡后,保存下来的钙质茎、萼很容易成为化石。受到海水扰动的影响,这些茎和萼的保存方式大多是散乱的,没有百合花那样美观的姿态。然而,如果它们刚好生活在极为平静的海底,死亡后,它们的美丽姿态就会完好地保存下来,成为化石。由于这样的条件较为苛刻,所以这样的化石是相当珍贵的,因为它不仅可以为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环境研究提供重要的证据,而且是化石收藏家不可多得的珍品,甚至可以当做摆放的工艺品。

海百合化石在海百合类繁盛时期形成的海相沉积岩中较为丰富,甚至可以把它当成建造石灰岩的主要成分。然而我们所看到的大多是一些分散的茎环。海百合化石的主要成分有两种:单晶与方解石,一般是白色的,不过也可能混入三价铁离子,呈现鲜艳的红色,在青灰色围岩的衬托下显得十分美丽。一般情况下,含有非常丰富的海百合化石的灰岩被地质学家称为海百合茎灰岩。有些居民一旦开采出这些岩石,就会把它们磨制成各种各样的工艺品,并且称它们为“百合玉”,深受人们的青睐。

海百合终其一生都生活在海底,不能行走。这样一来,它们常常会受到鱼群的袭击,有的被咬断茎杆,有的被吃掉花儿,结局实在悲惨。大海是一个弱肉强食、竞争险恶的地方,曾经有一批被咬断茎秆,只留下花儿的海百合,它们并没有死,存活了下来。对于海百合来说,它们毕竟不是植物,茎杆并不是它们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种海百合,并没有长柄,五彩缤纷,悠悠荡荡,四处漂流,它们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海中仙女”。此外,生物学家还给它们另起了一个美名——“羽星”。这种海百合的体内含有很多毒素,这是许多鱼儿所惧怕的,因此不敢轻易碰它,但是仍然有一些不怕毒素的鱼,对它们毫不留情。于是,它们为了更好地生存,只好大白天钻进石缝里躲起来;到了夜晚的时候,才偷偷摸摸地成群出洞,翩翩起舞。它们捕食的方法,仍是老样子——先将腕枝迎向水流,然后平展开来,如同一张蜘蛛的捕虫网,待在那里专门等食物送上门来。

羽星的身体不仅可以自由行动,而且可以随着环境的改变转换颜色,这样一来,它们就可以更好地生存下来,于是它们就成了海百合家族中的旺族,现存480多种。它们的家就是珊瑚礁,因为在那里不仅海水温暖,而且生物种类繁多,易于求食。然而那种长柄的海百合,却没有那么强的适应能力,不能很好地保护自己,数量也就随之减少,现存只有70多种。说不定几百年后,它们也会被鱼儿吃得精光,在大海里永远见不到它们!

海百合是棘皮动物中最古老的种类,全世界现有620多种海百合。常分为有柄海百合和无柄海百合两大类。有柄海百合以长长的柄固定在深海底,那里没有风浪,不需要坚固的固着物。柄上有一个花托,包含了它所有的内部器官。海百合的口和肛门是朝上开的,这和其他棘皮动物有所不同。它那细细的腕从花托中伸出,腕由枝节构成,且能活动,侧面还有更小的枝节,羽毛腕像风车一样迎着水流,捕食海水中的小动物。无柄海百合没有长长的柄,而是长有几条小根或腕,口和消化管也位于花托状结构的中央,既可以浮动又可以固定在海底。浮动时腕收紧,停下来时就用腕固定在海藻或者海底的礁石上。腕的数量因海百合的种类不同而不同,最少的只有2条,最多的可达到200多条。每条腕的两侧都生有小分枝,状如羽毛,并且每条腕都有体条带沟,有分枝通到两侧的小枝上,沟的两侧是触手状管足,并有黏液分泌。海百合是典型的滤食者,捕食时将腕高高举起,浮游生物或其他悬浮有机物质被管足捕捉后送入步带沟,然后被包上黏液送入口中。在古代,海百合的种类很多,有5000多种化石,所以在地质学上有重要意义,有的石灰岩地层全部由海百合化石构成。

目前,在贵州石文化艺术宫展出一块长达4.8米、宽1.9米、总面积9.36平方米的世界上最大的海百合化石,当地市民无一不为之惊叹。据有关专家介绍,这块海百合化石发掘于上三叠世瓦窑组中,属棘皮动物。化石上伴有关岭创孔海百合21朵,许氏创孔海百合15朵,其中最大的单株冠部直径可达40厘米以上。经过有关专家考证,发现于贵州境内的这块海百合化石,到现在已经有2.3亿年的历史,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块海百合化石。

15.奇特的神螺

神螺,是以骑着飞马柏伽索斯的希腊神话英雄的名字命名的,是一种奇特的蜗牛化石。大约生活在5.1亿年前至2.43亿年前,这种奇特的动物恰好绝灭于恐龙时代之前,其化石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神螺是一种古无脊椎动物,腹足纲,古腹足目,神螺科的一属,体长大约为7.5厘米,壳体平旋,螺壳如球形一般,左右对称,末螺环几乎完全包住内面所有的螺环;裂带发育,位于背脊上,在壳的表面分布着生长线,壳口侧唇略扩大,内唇盖薄壳质,外唇有深窄的裂口。其化石在我国晚古生代地层中最为常见。

16.海洋无脊椎动物

奥陶纪时期大约开始于5亿年前,结束于4.4亿年前。当时气候温暖,全世界几乎都被浅海海水所淹没。于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荣,除寒武纪开始繁盛的类群以外,其他一些类群也得到了进一步地发展,其中包括笔石、珊瑚、腕足、海百合、苔藓虫和软体动物等。

17.脊椎动物

志留纪时期是脊椎动物的爆发期,于4.4亿年前开始,4.05亿年前结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最重要的生物演化事件——植物登陆成功和有颌类的出现。剧烈的造山运动使地球表面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海洋面积缩小,大陆面积扩大。低等维管束植物作为陆生高等植物的先驱,开始出现并逐渐占领陆地。其中,裸蕨类和石松类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陆生植物。随后,在奥陶纪出现了脊椎动物,无颌鱼类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大量繁殖。志留纪中期,出现了更先进的有颌鱼类,为以后鱼类等高等脊椎动物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志留纪时期,海洋无脊椎动物发生了重要的更新,繁盛一时的三叶虫逐渐衰退,板足鲎类开始兴起,并且成为当时海洋节肢动物中个体最大的种类。随着陆生植物的发展,在志留纪晚期又出现了最早的昆虫和蛛形类节肢动物。

脊椎动物在动物界属于最高等的类群,它们的特点是:体内有一条由一串脊椎骨连接而成的脊柱,换言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脊梁骨,它起着支撑身体的作用。在脊柱前方有发达的头骨,它与脊柱一起,连同从脊椎骨两侧伸出的肋骨,以及在鱼形脊椎动物中具有的与脊椎骨相连的奇鳍,构成了脊椎动物的中轴骨骼。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动物、爬行类动物、鸟类以及哺乳类动物。脊椎动物的出现,是生物演化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18.无颌鱼

无颌类最早出现在距今五亿年前的奥陶纪,是迄今已知最古老的原始脊椎动物。这类鱼形动物和真正的鱼类不同,它们没有上下颌骨,口不能有效地张合,只能靠吮吸甚至仅靠水的自然流动将食物送进嘴里食用,因此被称做无颌类。此外,它们没有真正的偶鳍,中轴骨骼由软骨而不是真骨构成。

典型的无颌类海洋动物在头部及身体前部覆盖有彼此相连的骨板或鳞甲,如同古代武士的铠甲一样保护着身体,因此它们也被称为“甲胄鱼类”。

19.棘鱼类

棘鱼类是最原始的硬骨鱼类,也是已知最早的有颌类脊椎动物,是从无颌类向有颌类进化的最早的尝试者,它的内骨骼已经开始骨化,具有原始的颌,一个扩大的上颌骨与发育比较完整的下颌相咬合,下颌有牙,但上颌无牙。

生活在志留纪晚期和泥盆纪早期的栅鱼,可以称得上是早期棘鱼类的代表。它们身体长有几十厘米,由前向后逐渐缩小,尾巴向上翘起,形成歪尾;在其背部有两个三角形的大背鳍,每一个背鳍由皮质的膜构成,鳍的前缘受到一个强大的骨质棘的支撑;身体下部与后背鳍相对称的位置有一个大小相等、形状相似的臀鳍;臀鳍之前有一个腹鳍;头骨之后有一对胸鳍;胸鳍与腹鳍之间,沿着腹部两侧还有5对较小的鳍。这些较小的“额外的”鳍各有一根棘刺支撑于前缘,这也是棘鱼类的特征。

古生代中期和晚期的棘鱼类生活在河流、湖泊和沼泽之中,在早泥盆纪发展到其进化的顶峰,此后它们便开始衰退,直到古生代末期就灭绝了。

20.盾头鱼

盾头鱼是一种很小的淡水鱼,属于无颌鱼类。头部长有骨质,身体的其他部位长着相互交叠的鳞片;眼位于顶部,接近中线,然而嘴位于下部;多边形骨板的中间背部区和两边侧区是感觉区。淡水塘或溪流是盾头鱼的生活区域,在欧洲泥盆纪早期的地层中发现了盾头鱼的化石。

21.恐鱼

恐鱼是盾皮鱼纲、节颈鱼目的最为典型的一个代表。体长12米多,当它张开嘴的时候,宽1米多,与现在的鲨鱼比起来,还要大、还要凶猛。从其化石来看,其上下颌可以活动自如,颌骨非常强壮,牙齿尖锐锋利。这样一来,就可以捕捉到更多的猎物,只要被它捉到,就没有生还的机会,因此也有海洋中的“巨无霸”的称谓,在我国四川江油,曾经发现1米多长的一种恐鱼。

22.裂口鲨

裂口鲨生活在石炭纪,是一种软骨鱼类。不过,与其他的软骨鱼类相比,裂口鲨的体型较小,其外形非常接近于现代海洋里的鲨鱼,现代的鲨鱼就是由裂口鲨演变而来的。

然而有一个奇特之处,现代鲨鱼的口一般都是横裂缝状的,而裂口鲨的口却是直裂缝的。裂口鲨的上颌骨由两个关节连接在颅骨上,一个是眶后关节,紧挨着眼眶后面;另一个则位于头骨后侧,在这里颅骨与舌颌骨背部的连接杆相连。上颌与颅骨的连接方式叫做双连接,是相当原始的一种连接方式。此外,裂口鲨的牙齿中间有一个高齿尖,其两旁各长着一个低齿尖,这与许多古老的软骨鱼类的牙齿结构是一样的。

从裂口鲨的结构来看,有许多地方都很接近软骨鱼类中的原始模式,因此,可以认为它接近于软骨鱼类进化系统主干线的基点。由此看来,以后的鲨类可能就是从这里开始,然后朝着各自的进化方向演变而来的。

在美国伊利湖南岸晚泥盆世的格利夫兰黑色页岩中,最早发现了裂口鲨的最完好的化石。在我国云南沾益石炭纪地层中,也曾发现过裂口鲨的牙齿化石。

23.昆虫

昆虫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纲,包括我们所熟悉的蜻蜓、蜜蜂、蝉和蝗虫等。目前已经发现、定名的昆虫约有一百万种。昆虫不仅种类多,而且同一种昆虫的个体数量也很多,有的个体数量大得惊人。

昆虫像其他节肢动物一样,体分节,附肢有主节,具有外骨骼。鉴别特征为:头部有口,无步行肢,生殖孔接近肛门,在发育中通常有变态现象。

昆虫通常是中小型到极微小的无脊椎生物,是节肢动物的最主要的成员之一。昆虫最大的特征就是身体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区段:头、胸和腹。它们有六条相连接的脚,而且通常有两对翅膀贴附于胸部。它们在希留利亚纪时期得到进化,在石炭纪时期出现了有七十公分翅距的大型蜻蜓。

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有翅的类群,飞行使它们在觅食、求偶、避敌和扩大分布范围等方面比其他陆地生物都要技高一筹。昆虫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可适应各种生活环境,在由卵发育到成虫的过程中,昆虫的个体发育要经过不同的变态阶段,由能摄食、不断生长的幼虫,经过不食不动、被囊壳包裹的蛹,再发育为成虫。因此,昆虫的幼虫和成虫形态差异很大,并可以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最早的昆虫化石发现于志留纪。

昆虫的分布几乎遍及整个地球,其分布之广,没有其他纲的动物可以与之相比。从赤道到两极,从海洋、河流到沙漠,高至世界的屋脊——珠穆朗玛峰,低至几米深的土壤,都有昆虫的存在。如此广泛的分布,说明昆虫有惊人的适应能力,这也是昆虫种类繁多的生态基础。

此外,昆虫不仅是最早的陆生动物,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创造力。最早出现的昆虫现在已经绝灭了,然而昆虫是古往今来生存在地球上的最成功的一种动物。通常情况下,生物最为繁盛的地方就是热带雨林,在这里,昆虫构占有绝对优势,是动植物总重量的1/3.那么,为什么其他动物难以生存的地方,昆虫却能够存活下来呢?其原因之一在于它们的壳——坚固的外骨骼,不仅可以起到保护作用,遇到干旱少雨的天气还可以避免干燥而死。与此同时,昆虫的繁殖能力也很强——每次最少可以产几百只、甚至上千只卵,即使外界的环境很恶劣也能够将卵孵化长大,使得昆虫的队伍日趋壮大。

24.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简言之就是水陆两栖的脊椎动物,由总鳍鱼进化而来。与其祖先鱼类相比,两栖类动物已经具备适应陆地生活的进步特征,例如:四肢强而有力,更加适应于陆地行走,能用肺呼吸空气等。

然而,它们体内还保持着一些原始的和鱼类相似的水栖特点,比如:卵无羊膜结构,必须在水中产卵、孵化,幼体在水中生活且用腮呼吸,经变态长出四肢后才能爬上陆地并用肺呼吸,这就决定了两栖类还不能完全脱离水域生活在陆地上。两栖类最早出现于泥盆纪晚期,发现于格林兰晚泥盆世的鱼石螈被公认为最早的两栖动物化石。

在石炭—二叠纪时期,两栖动物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是个体相当大的类群,是当时陆地上占优势的动物种类。

25.哺乳动物与鸟类的天下——第三纪

新生代的第一个纪,开始于6700万年前,延续至300万~20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哺乳类、鸟类和被子植物繁盛,出现了类人猿。海生无脊椎动物以有孔虫、六射珊瑚、腹足类、瓣鳃类为主。淡水中的软体动物、鱼类、轮藻、硅藻等迅速发展。

古新世时期,大约在6500万年前,一些在白垩纪集群灭绝中幸存下来的爬行动物类群仍继续生活着,哺乳动物和鸟类保留了一定的古老特色,并得到进一步地发展。在哺乳动物中还出现了早期的马、大象和熊类等。菊科植物也开始在植物界出现。

在古新世,菊科植物已经出现。

始新世时期,大约在5300万年前,草本植物出现并与豆科植物、菊科植物一起继续繁盛。古老动物群逐渐被现代动物群的祖先替代。在4千万年前,开始出现食草性动物和猴子,而部分哺乳动物类群(鲸鱼、海豚)则重返海洋生活,有孔虫迅速发展并繁盛起来。

在渐新世(3600万年前),大量陆地被草原覆盖,大型哺乳动物和鸟类在地球上广泛分布,此时出现了最大的陆上犀牛类哺乳动物——巨犀,还出现了最早的猿类。

巨犀,出现于晚始新世到中新世,高达7米,是地球上出现过的哺乳动物中最高最大的,在我国多处发现过它们的化石。

在中新世时期,也就是2300万年前,灵长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森林古猿分布较广。到了中新世末,类人猿与大型猿类分开演化,类人猿达到了演化的顶点,出现了西瓦古猿——具有现生猿类和人类特征的类人猿。

在上新世(500万年前),出现了南方古猿——最早的人类。

第四纪冰期开始于上新世末,地球上的许多地方都披上了银装,这次冰期一直持续到现在。在西伯利亚的一个林区的冻土层中曾发现了许多冰期时冻死的动物化石,如真猛犸、披毛犀等。

26.始祖象

始祖象是一种陆生哺乳动物,出现于始新纪,到了渐新世便灭绝了。最早于欧洲发现,在北非与西非等地也有发现,主要活动在有河川与沼泽分布的地区。

始祖象的体高大约0.7米,生活习性和现在的河马非常相似,但是不能像河马那样在水中游泳,也不具备在水中进食的能力。和现代的大象一样,始祖象也是植食性动物。

出现于晚始新世的始祖象,是长鼻目的祖先。始祖象身体笨拙,大小与现在的猪差不多,趾端长着扁平的蹄;它们不仅没有长鼻子,而且没有长长的象牙,只是上唇稍大些,上下颌的第二对门齿较大些。它们并不是所有的时间都在水中度过。像河马一样,始祖象的眼睛和耳朵长在头上很高的地方,这样一来,在沼泽地里打滚时,它们的眼睛和耳朵仍然能够露出水面察看四周的情况。

虽然始祖象没有长鼻子,但是有一些特征与象开始进化时的特征非常相像。所以,当人们最初发现它时,将它当成象的祖先,这就是“始祖象”名称的由来。现如今,有很多古生物学家认为在非洲发现的另一类古象才是象的真正祖先。

27.始祖鸟——鸟类的祖先

始祖鸟,顾名思义,为鸟类的祖先。它生活在大约1亿5千5百万到1亿5千万年前(侏罗纪晚期),所以有人称其为世界上最早的鸟。

始祖鸟约为现今鸟类体型的中型大小,翅膀极为广阔且延伸至末端。此外,它的尾巴比体型稍长。从整体来说,始祖鸟可以长至0.5米。其羽毛结构与现代鸟类羽毛的结构极其相似。不过,其身上有很多兽脚亚目恐龙的特征,比如长有细小的牙齿,用来捕猎昆虫及一些细小的无脊椎生物。此外,它的脚长有三趾长爪,与恐龙非常相似。

始祖鸟兼有鸟类与恐龙的特征,因此被认为是它们之间的过渡类型,也可能是第一种由陆地生物向鸟类转变的生物。约翰?奥斯特伦姆于20世纪70年代指出,鸟类是由兽脚亚目恐龙进化来的,始祖鸟就是其中最重要的证据之一。

1862年,始祖鸟的首个遗骸在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的两年后被发现。始祖鸟的发现更加确认了达尔文的理论,自此以后,始祖鸟便成为鸟类起源于恐龙的重要依据。事实上,科学家在戈壁沙漠对恐龙进行了更深入地研究,为始祖鸟与恐龙的关系提供了更多的证据,例如恐龙也长有羽毛,始祖鸟与现代鸟类的祖先极为接近等。

最终将始祖鸟划分到鸟类家族中,主要是由于它的羽毛。如果用肉眼观察一根羽毛时,会看到一条中空的茎的两边有排列整齐的“毛发”伸展出来,结构似乎很简单。但当我们把羽毛放在显微镜下看时,就会发现在每一条细小的“毛发”之上,还长有很多复杂的结构,枝杈纵横,且有钩状物相连。这些特征只有鸟类才有。所以,如果要确定一块化石是不是鸟类,要从显微结构上看化石上是否有鸟类羽毛特殊的结构。由于始祖鸟的羽毛具备这些特征,也就顺理成章地划分为鸟类家族的成员。

28.始祖马

马类的祖先——始祖马,最早出现于距今5000万年前的始新世早期,生存于北美洲及欧洲的始新世。始祖马是古代哺乳动物的一个属,大小与现在的狐狸差不多,体高约30厘米,脊背能弯曲,背部稍向上拱曲,尾巴较短,颊齿的齿冠低,四肢又细又长,前脚长有四趾,后脚却只有三趾。虽然吃草,但不能像现代马那样大口咀嚼。身体灵活,能够在草丛和灌木中穿行。

始祖马在北美和欧洲最为常见,在我国广东南雄盆地也曾发现它们的化石。随着始新世早期的结束,始祖马在东半球大陆上灭绝了。从那时起,马的进化便只限于北美洲大陆。随后在其他大陆上发现的马类,都是从北美洲迁移过去的。

始祖马分化出了众多支系,有的支系越来越大、越来越擅长奔跑,也有的支系发展得越来越小。到中新世的时候,以三趾马为代表的马类动物演变成了一类十分繁盛的动物群,是地层古生物中常见的化石动物,常常作为断定地质年代的重要根据。

出现于一千二百万年前晚中新世的恐马是现代马最直接的祖先,现代马大约在四百万年前的上新世出现。长时间以来,北美洲一直是马类动物起源和演化的中心,马从这里起源并向四周辐射壮大。马通过冰川时期形成的白令陆桥扩散到欧亚大陆,最后到达非洲。马也通过中美地峡向南美洲扩散。大约在两万年前,马在北美洲彻底绝灭了,南美的马灭绝得更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至今仍然是个谜。有人认为与美洲印第安人大量地捕猎有关。

自此,在近5600多万年的时间里,北美洲再也没有马的踪影了,直到公元十六世纪,西班牙人又一次把马带到美洲。现代饲养的马大多是从欧洲野马驯化而来的,野生的马已经灭绝。

马的进化过程充满了艰难险阻,马科动物曾经如此繁盛,进化过程中出现了几十个属,到最后却只有一个属、六七个种残存至今。马的兴衰历程,从其根本来说,是奇蹄动物的兴衰历程。在现代,奇蹄动物普遍呈衰落的趋势。

29.恐象

恐象生活在中新世至更新世,属于陆生哺乳动物,在欧洲、亚洲、非洲各地区都有分布。根据恐象牙齿化石磨损的状况可以推断,下弯的獠牙是用来掘根或剥去树皮用的,所以恐象可能生活于森林之中。恐象上颚没有獠牙,下颚有一对很大的向下弯曲的獠牙,每枚颊齿由两条横脊组成,脊顶锐利,略呈弧形。白齿长着2~3道简单的横向脊骨(齿脊),是用来切割杆物的,然而与这相对应的咬碎动作则是其他大多数更原始的长鼻目所共有的特性。

恐象是象形长鼻目中已经绝种的一类,是目前已知的第三大哺乳动物,仅次于巨犀及副巨犀。雄性恐象一般肩高3~4.5米,大的可达5米,体重约为12吨多。

恐象,是长鼻类进化历史中分化出一类形态特殊的旁支。它与其他长鼻类一样,也有一段空白史料期。在中新世,它的最初出现便已经非常特殊化。从那以后,直至更新世期间它就完全消失了,除了躯体比原来高大外,其他地方也没有太大的变化。这类象是长脚类的,站立时身高可达3米之多。它的头骨与现代象比起来,没有那么高耸,但长着长长的鼻子。

30.猛犸象

猛犸是一种古脊椎哺乳动物,长鼻目,真象科。学名为真猛犸象,也被称为长毛猛犸象。

猛犸象现在已经灭绝,它的化石最早于非洲上新世的地层中发现,西伯利亚和北极地区也有猛犸化石的分布。通过科学家对化石的研究与分析,认为猛犸象是一种食草动物,一般生活在矮灌木丛中。

它的体型不及非洲象大,然而它们的扩散速度相当快,很快便从非洲扩展到了欧、亚两洲。它的牙齿是由一系列的骨板组成,并且是从颚的后部长出,长出的牙齿随着磨损度的增加慢慢地向前推进,最后取代了旧牙齿,门齿长约为1.5米。猛犸,被翻译成鞑靼语,就是“地下居住者”的意思。它曾是世界上最大的象,身高体健,长着强劲有力的腿,脚有四趾,长着硕大无比的头,从其嘴部长出一对弯曲的大门牙。

通常情况下,一头成熟的猛犸,身长约5米,体高约3米,非常接近于亚洲象,它虽然不够高大,但身体健壮,皮厚,有极其肥厚的脂肪层,厚度可达9厘米,体重达到6~8吨,长着一身黑色的细密长毛,如此看来,猛犸的身体结构具有极强的御寒能力。

与现代的大象比起来,它们的生活地并非是热带或亚热带,而是北方寒冷地区。大小与现代的象差不多,它的头骨比现代的象短、高。在苏联西伯利亚北部以及北美的阿拉斯加半岛的冻土层中,曾发现带有皮肉的完好个体,在其胃中还存有当地生长的冻土带的植物。在我国的东北、山东长岛、内蒙古、宁夏等地区,也曾发现过猛犸的化石。

科学家经过分析认为,完整猛犸象化石的出现,是由于突然到来的冰期使得留下的尸体被冻结,短时间内难以腐烂;再加上千百年来在地穴中有冰雪的保护掩埋,才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

猛犸象的灭绝,究竟是何原因?为此,专家们做过多方面的研究,找出了很多原因,但总结起来,共有两个原因——外因和内因。首先,由于气候变暖,猛犸象只好迁移到北方,这样一来,也就缩小了猛犸象的活动区域,再加之草场植被越来越少,猛犸象没有足够的食物,也就受到了饥饿的威胁,这是外在因素。其次,猛犸象的生长速度缓慢,这是内在因素。现代象从怀孕到产幼象也得22个月,更何况猛犸象的生活地属于寒带,其怀孕期可能会更长。幼象出生后,在人类和猛兽的追捕下,存活下来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而且越接近现代,被捕杀的数量越多。当它们的生殖与死亡之间的平衡被破坏时,数量就会迅速减少,直至灭绝。虽然看起来是对猛犸象的不公,但这是大自然的淘汰规律。在新生代的第三纪末期,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于是大量的原始哺乳动物遇到了灭顶之灾,取而代之生活在地球上的是现代动物的祖先。第四纪冰川时代结束的标志就是猛犸象整个种群的灭绝。

目前,关于猛犸之死科学家又有了新的研究结果,他们认为这是由于人类捕杀的原因,而并非是气候发生变化产生的影响。从古到今,人类对于猛犸的灭绝,提出两种猜测:一种是气候灭绝说,另一种则是人类屠杀导致灭绝说。为此,美国一个考古学小组分别对这两种学说进行了验证。根据他们的推断,如果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杀而导致了猛犸的死亡,那么在一个指定的范围内,猛犸的灭绝时间应该与人类进入这一地区的时间是一致的;如果猛犸的灭绝受到气候变化所影响,那么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猛犸应该与人类同存,另外,它们是在气候发生改变后才走向灭绝。此项研究工作涉及面非常广,涉及5个大陆、41个考古学遗址。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当人类从非洲迁离以后,在他们的居住地能够发现死亡的象和猛犸的痕迹。他们还发现,如果一个地区被人类所占领,象和猛犸的化石记录便随之终止了。研究者还指出,对于人类来说,缺乏吸引力的地方,便是现代象生存下来的避难所,例如热带雨林。

31.最早会飞的鸟——三塔中国鸟

三塔中国鸟是已知的世界上最早会飞的鸟类,其化石发现于中国辽宁省朝阳地区白垩纪早期的地层中。

三塔中国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有着比较大的胸骨,可以更方便胸大肌的附着,而且它的骨骼构造已经有了显著的鸟类特征。此外,它的骨骼也开始变薄,体重减轻,更有利于鸟类的飞行。如此看来,三塔中国鸟已经有了明显的鸟类特征,和恐龙并不是一个家族的。然而它身体上还有一些兽类的特征,比如嘴里长着牙齿,翅膀上长着锐利的爪子,骨骼仍然保留了爬行动物的特征,尤其是它的骨盆构造显示其仍未脱离爬行动物的大家庭。据推测,它的羽毛构造和现代鸟的羽毛构造也有不同之处,属于皮肤上的一种衍生物,起到保温防寒的作用。对于现代鸟来说,羽毛主要是源于空气动力学的原理而飞翔所必需的。

三塔中国鸟与先前在德国索伦霍芬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鸟类始祖鸟比起来,不仅已经具备很强的飞行能力,还可以在树上做窝,而始祖鸟却只能在地上跑。如果认为始祖鸟是鸟类的话,那么三塔中国鸟更是比其高级的鸟类。因此三塔中国鸟被认为是从恐龙到鸟类的过渡形态,是一种没有完全脱离爬行动物特征的原始鸟。

关于三塔中国鸟化石的发现,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在辽宁省朝阳县,有一位特别爱好科学的农民,他在农闲时学习和掌握了相当丰富的古生物化石知识。为了掌握更多的古生物知识,他常常跑遍家乡周围的每一处山水,采集了许多的古生物化石。在1987年的一天,他偶然发现了一块保存相当完好的鸟类化石。据研究,此化石于白垩纪早期的地层中发现,根据产出层位的植物孢粉分析,此化石大约在距今1亿3千多万年前。此化石除了胸部有极个别的骨骼缺失之外,头后骨骼保存得非常完好。它的命名是经过北京自然博物馆一位年轻的古生物学家饶成刚和美国芝加哥大学另一名年轻的恐龙专家塞雷诺的共同的研究结果,被称为“三塔中国鸟”。那么,为何要起这样的名呢?“中国鸟”的意思,顾名思义就是发现于中国;而“三塔”是为了纪念化石的出土地区,因为在发现化石点的附近,有三座已经耸立了1千多年的辽金时代的古塔。

32.黄昏鸟

黄昏鸟是黄昏鸟目的一个典型代表,长达1.5米,且个体相当大。嘴很长,上、下颌有牙,牙齿生在上、下颌骨的凹槽中,而且又小又锐利;口的前端无牙,可能角质喙在形成;后肢强壮,在踝部横向扩展可以有力地游泳划水;翅膀几乎完全退化,仅剩有肱骨;胸骨无龙骨突,这些构造特征表明了黄昏鸟是一种潜水鸟。在美国堪萨斯上白垩统海相沉积尼奥布拉拉白垩层中发现了黄昏鸟的化石。

黄昏鸟生活在温带海岸上,是一种海栖肉食动物,以鱼类、菊石和箭石为食。全身被羽毛所覆盖,极为光滑。它的腿很长,而且带着蹼,翅膀很小,可以在潜水时起到驾驶的作用。

黄昏鸟虽然生活在温带海洋中,但是繁殖的时候却是在岸上。它们的行走能力极差,在岸上的时候总是笨拙而脆弱的。于是,它们为了更安全地繁育下一代,选择了难以接近的多石地形聚集在一起。

黄昏鸟的长途跋涉都是通过游泳和飘流进行的,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海面上漂浮。它们的游泳速度相当快,通过短时间的潜水来捕食鱼群和其他猎物。当它们在陆地上的时候,由于腿支撑不起自己的身体,只能靠腹部的推动前进。由于飞行与步行的能力极差,所以黄昏鸟不得不时时警惕掠食者——水中的鲨鱼和蛇颈龙,岸上的恐龙和翼龙。

此外,它们也是中生代白垩纪带牙齿鸟类的主要代表。与始祖鸟比起来,黄昏鸟所显示的爬行动物祖先的特征对研究脊椎动物的进化很有意义。大多数的黄昏鸟化石来源于北美的海相沉积,目前已知的共有7属13种。黄昏鸟在海域、海岛或近海地区的生活方式可能是群居,而在筑巢、孵化期就集体向北迁移。

在8500万年前,部分堪萨斯州还是一片汪洋,而黄昏鸟就生活在水中的岛屿上。它尖锐的牙齿长在口中的深槽里;脑容量接近于爬行类,但不是很大。这种鸟是白垩纪时期的海洋居民,它的双足生来就是用来游水的,而不是用在地上走路。黄昏鸟大约有2种,其中一种帝王黄昏鸟,身长几乎有2米,站立起来时大概高达1米,比我们现在的鹈鹕还要大。

33.重脚兽

重脚兽是一种陆生的哺乳动物,于800万年前出现,头上长着一对巨大的、并列的角,长着四蹄,骨骼很笨重,四肢的形态和今天的大象类似。重脚兽还生长有一对巨大的、呈并列分布的骨质角。

重脚兽的化石发现于埃及渐新世的地层中,体形与现代的犀牛非常相似。据科学家推测,重脚兽可能是从长鼻类动物(如大象)共有的祖先中分化出来的一种特殊类型,它们在进化中充当了“实验者”的角色,所以大约在渐新世以后就灭绝了。迄今为止,科学家还没有发现它的后裔存在。

34.袋剑虎

袋剑虎大约生活在200万年前的美洲南部,体长约2米,外貌和剑齿虎有些相像,头部较窄,上犬齿很长,形似刀子,而下颌有一块凸起的骨片,闭嘴时可以保护上犬齿,于800万年前的早期出现,它们与当时北美洲的剑齿猫科动物在不同的环境中平行进化。

袋剑齿虎可能是当时南美食肉兽中的最强者,发达的剑齿和强劲的身体使它们能够捕食当地的绝大多数食草动物,甚至包括大型的南方有蹄类和贫齿类。

袋剑齿虎的体型不是很大,体重最多只有250千克,相当于豹子甚至美洲豹的大小,是袋狼的4倍,虽然不够高大,但它们的身体也很壮实,特别是前肢。两颗15厘米长的剑齿深深埋入上颌,差不多与头顶处在同一水平面上——这是它们身上最引人注目的地方。袋剑虎的下颌相当发达,向下伸出了巨大的护叶,这是那个时期的猎猫科动物所不及的,这样一来,护叶虽然可以起到保护突出的剑齿的作用,与此同时,也更容易骨折或是受到感染,最重要的是加重了头部的重量,影响了行动的灵活性。

它们作为有袋目家庭的一员,如同袋鼠一样长有4对臼齿。通常情况下,哺乳动物,也就是所谓的“真兽类”只长3对。除此之外,雌袋剑齿虎极有可能像袋狼一样长着向后开的育儿袋。

到目前为止,它们和所有早已灭绝的生物一样,人类无从知道它们的颜色。有人认为它们像狮子一样浑身土黄,也有人认为它们具有和袋狼一样漂亮的条纹或袋獾的黑底白斑,但无论如何,在它们存活的时候,一定会令人惊叹不已的!

35.洞熊

洞熊生存于更新世亚欧大陆北部,大约在两万年前的冰河时期灭绝。大多数洞熊的化石多发现于洞穴内,因此被命名为“洞熊”。在许多闻名的洞穴中,发现了很多洞熊的完整的骨骼化石。另外,在我国北京周口店也有洞熊化石的发现。

洞熊体型庞大,雄性洞熊的体重可达到1000千克,而雌性相对要小很多。而现如今,体型最大的熊类——科迪亚克熊和北极熊,体重最大的只有800千克,平均体重为500千克。最常见的洞熊,头骨大约长为50厘米。然而今天的熊,头骨却只有20~25厘米。一般情况下,洞熊可以活20年,是一种杂食性动物,以草及浆果为主要食物,但有时候也吃蜜糖。

在过去的30年间,关于洞熊头骨、颌骨和牙齿的研究表明,洞熊极有可能是一种食草动物。除此之外,中欧和西欧洞熊的骨头也很符合食草动物的骨骼特点,例如,N15水平较低。因为N15的原子核中的中子比N14多1个,在进食的时候,动物体内会不断积聚N15,相对食草动物而言,食肉动物体内N15的积聚要多得多。

另外,黑熊和棕熊也是杂食动物。这可以说明,尽管有一大部分洞熊可能是食草动物,但是也可能有一部分是杂食动物(科学家们于2007年在罗马尼亚喀尔巴阡山脉西南角发现的洞熊骨头数据表明,一些洞熊可能是凶猛的食肉动物,因为骨头中的N15水平非常高)。

36.袋狮

在有袋动物的故乡——澳大利亚,最具代表性且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袋狮,这也是该处曾出现的最大的肉食动物。它们出现于上新世,到更新世便灭绝了,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

它们与狮子相比有很多相同的地方,而且与现存的结指兽科或结指兽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袋狮脑壳很小,头颅短而宽,长着巨大的成对的前门齿,门牙与真正食肉动物犬牙的作用似乎一样,还长着像刀子一样,既厚实又长的,具有剪切作用的裂齿,更便于撕咬猎物的组织。然而,它并非肉食性有袋类,而是以植食性为主的袋貂总科,身体结构与其他的肉食动物有一定差别。通常情况下,袋狮的活动区域是在森林地带,而不是生活在草原或灌木林中。

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深入研究认为,袋狮具有史前食肉猛兽中最强的咬力,直到3万年前,它们仍然在澳大利亚大陆漫游。研究结果显示,它们如同各类剑齿猫科动物在北美或南美大陆上的地位一样,曾经是一种澳大利亚大陆上占绝对优势的“超级食肉动物”。

37.尤因兽

尤因兽大约生活在3700万年前,是一种陆生的哺乳动物。身体庞大,体型与现代的非洲白犀牛很接近。在其头顶长有六个角:其中有两个小角长在鼻子上,另四个分别长在犬齿上和头的背部,上犬齿很大,伸出嘴外,形象奇特。

38.人类是如何进化而来的?

第四纪是人类的进化时代,也是新生代最后一个纪,距今300万~200万年前直到现在。人类的出现是这个时期最大的特点。在我国,“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化石,发现于这个纪的地层中。在这一时期,气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发生了多次冰川运动,加速了一些动植物的灭绝或仅遗留下极少数个体,例如大熊猫和水杉、水松等。

人类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早期猿人阶段(200万~175万年前):在东非坦桑尼亚出现能人,这可能是早期直立猿人。

晚期猿人阶段(大约在100万年前):直立猿人从非洲逐渐扩散到中国、爪哇,最典型的代表是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

早期智人阶段(大约50万年前):智人在非洲出现并迁移到欧洲。

晚期智人(新人)阶段(5万~1万年前):在非洲南部出现了现代人,在大约5万年前,在中东地区也有现代人的分布。3万5千年前,现代人类分布到了欧洲,出现了克罗麦昂人。

1868年,在法国克罗麦昂村最早发现了罗克麦昂人化石,他们是现代白种人的祖先,属于生活在距今3.5万~1万年前的现代人类。他们身高达到1.8米,额部垂直,面部宽阔。他们非常擅长于洞穴绘画和雕刻,是史前人类较早期的代表性作品。

在大约3万~2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现代人类通过白令海峡进入北美洲并向南迁移。直到全新世后,除南极洲以外的各个大陆都有现代人的分布,并且一直发展到今天,成为唯一生存在世界上的人科动物。

同类推荐
  • 探险家在行动

    探险家在行动

    本丛书共8个分册,分别涉及考古学、海洋学、地震学、气象学、地质学、细菌学、地理学、军事学等学科,知识丰富,涉猎广泛。是一套具有活力、具有创新力的儿童科普读物。飞机的轰鸣划破极地寂静的天空,科考船只往来穿梭;冰盖之上,蹒跚着石油大亨的身影;海面之下,出没着各种潜艇……百多年来,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亿万年孤绝沉寂的南北极。本书对目前两极的情况作了简要的分析,从而告诉大家,持续百年的极地之争,在全球化时代显现出许多新的特征,新的趋势。“政治入侵极地”,正在成为人类面临的现实——极地皑皑冰雪之下,涌动着21世纪各国角逐的暗流。
  • 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寓言故事之五

    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寓言故事之五

    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寓言故事,编选了经典的故事,让学生从中明白道理,学会成长,体会人生。
  • 改变人生的一杯水

    改变人生的一杯水

    本书收录的故事多为励志故事、真情故事、传闻逸事等。内容包括:“改变人生的一杯水”、“请你证明我是一个坏人”、“冤仇拍卖会”、“爱有一米深”、“最后的小偷”、“床头婴”等六辑。
  • 雄狮去流浪

    雄狮去流浪

    动物小说之所以比其他类型的小说更有吸引力,是因为这个题材最容易刺破人类文化的外壳和文明社会种种虚伪的表象,可以毫无遮掩地直接表现丑陋与美丽融于一体的原生态的生命。
  • 千万不要得罪蚊子

    千万不要得罪蚊子

    在《千万不要得罪蚊子》中,夏蛋蛋为什么要去得罪一只蚊子?夏蛋蛋如何迎接蚊仙的宣战?夏蛋蛋回到人类世界最先见到的是谁?夏蛋蛋为什么忽然变成了一块肥皂?
热门推荐
  • 混蛋人生混蛋人

    混蛋人生混蛋人

    混蛋人生混蛋人,做混蛋人,做混蛋事。乐乐呵呵过一生
  • 微风轻扬夏未央

    微风轻扬夏未央

    究竟是一见钟情还是日久生情?她努力守着自己小小的世界,却不料还是被他轻易攻城掠地。“有你在的地方,就是我的家。”他说起情话的样子,帅极了。平凡小职员夏未央,暖心上司风轻扬,他们将谱写出怎样的爱情故事?
  • 和幸福捉迷藏

    和幸福捉迷藏

    包容了大悲大喜的感动、关爱呵护的温暖、昂扬向上的感奋、回味无穷的哲思、人性力度的张扬、文清字丽的愉悦;在内容走向上更加关注人心智的成长,关注人精神的慰藉,关注人价值的实现。阅读《文苑精品书系:和幸福捉迷藏》,不仅会使你超越生命的长度、拓展心灵的宽度、增加灵魂的深度,而且会使你发现,蓓蕾初成、芙蕖临波、秋英染金、梅映雪香,生命在其中,美得像一场花季;红光暖尘、日影横江、风驰萧萧、雨洗新色,生命在其中,美得像一幅图画。
  • 一起走过的岁月

    一起走过的岁月

    本书讲述的是一群青春朝气的热血男女发生在大学校园里的故事,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其中侧重写出了男主人公吴宇和女主人公方晴的曲折爱情故事,俩人经过现实生活的历练后,最后终于明白了爱情的真谛。在大学生的眼中友情,爱情哪个更具魅力,本书将展现给读者。书本大致内容是,通过土木一班和413宿舍俩个环境映射出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生活,活灵活现的倒出了青年男女复杂的内心世界,另外从侧面描述了413成员,李梦,田东,二牛哥,少飞,小南和土木一班里的班长朱军,猴子,陈舒以及文学社团的方俊,院学生会的陈悦然等这些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 总裁的迷糊情人

    总裁的迷糊情人

    他们算是青梅竹马也可以说是惺惺相惜,但一场变故,使两人分开......一别就是十五载......就是多年后,他仍后悔当初的选择,悔的心痛、悔的窒息.那种哀莫大于心死的感觉,今生难忘......他,变成了冷酷无情的总裁,因为他的心早已随着心爱女人的死而沉睡.她,浴火重生,远走他乡,随养父养母长居国外,一身干净利索的职业套装、果断地决策显示出了她的干练以及卓越的能力.他的思念,日日夜夜的折磨着,疼的他撕心裂肺.她的失忆,没错,那场大火也烧断了她对他的日夜思念.一次意外的相逢,两人的命运又会怎样的纠缠在一起......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狼行天下:智慧生存的95则狼性法则

    狼行天下:智慧生存的95则狼性法则

    本书共分五章。内容包括:狼性赤裸,生存为先;追求自由,圆融以对;交朋识友,心中有数;运筹帷幄,取财有道等。
  • 魅王绝宠:勿惹调皮萌妃

    魅王绝宠:勿惹调皮萌妃

    在末世世界中杀丧尸不眨眼的她被王级丧尸围攻,无奈之下,只能同归于尽了。只不过没有想到,她灵魂穿越到了一个不知名的王朝!罢了罢了,苏九儿秉承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想法,要在这个世界活的风生水起,要是哪个不长眼的家伙惹到了她,哼哼哼,对不起了,她的异能可是不长眼的!“爷,丞相府大小姐要跟王妃比武,王妃还答应了!”“怎么这么不像话!”“爷……”“走,给你们家王妃加油助威去!”“爷,今天王妃说要买下全天下的美男子!”沉默三秒。“走,去看看王妃的眼睛出没出问题!”“啥?”“有本王这么个美人在,王妃怎么可能看上别人呢?”“……”
  • 狱狂

    狱狂

    这是一处神秘莫测、危机四伏的地方,这里是强者的天下。这里没有法律和规则,要想在这里生存,唯一的保证就是“拳头”。在这里,只要你的拳头够硬、够狠,你可以得到你任何想得到的东西,除了“自由”。市井小子金城,时运不济,英雄救美不成,反被打入闻名丧胆的“炼狱”之中。没想到,因祸得福,与“龙凤天玉”人玉合一,再获天纵奇学“彩虹神功”,终成一代狂人“狱狂”。天有不测风云。异星突变,风云再起,到底谁能力挽狂澜?书中自有分晓。
  • 傲娇男神张开手:天降娇妻

    傲娇男神张开手:天降娇妻

    某一天,她走到他的面前。“我要结婚了!”她望着他,闪烁着比星光还要璀璨的眸光。他没有说话,转身离开了。第二天,她婚礼上的男主角变成了他。婚后,她要求分房睡。他同意,只是每天晚上他都去她房间睡。终于有一天,她怒了!“我不爱你,我要跟你离婚。”他优雅一笑,伸手抚上她的肚子。“离婚了孩子怎么办?”他千年的等待,怎会如此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