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34500000021

第21章 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1]安应民、郑伟:《关于人力资本价值度量模型的探讨》,载于《科学技术进步与对策》,2005年第4期,第153~155页。

[2]曹阳:《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与制度发展的非均衡》,载于《经济学家》,2001年第4期,第66~70页。

[3]常云昆、麦勇、褚诚德:《改革以来陕西工业部门效率分析》,载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第27~34页。

[4]陈国强、龚方乐:《浙江金融史》(1949~1999),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陈建军:《中国高速增长地域的经济发展——关于江浙模式的研究》,三联书店2000年版。

[6]陈诗达:《2006浙江就业报告》,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版。

[7]程惠芳、黄先海、徐剑锋:《开放浙江:引进来与走出去》,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程惠芳、钟山:《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研究:浙江“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9]程璐、王晨烨:《浙江金融结构分析及其对民企融资选择影响》,载于《浙江统计》,2006年第6期,第21~22页。

[10]道格拉斯·C·诺斯、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第2版),厉以平、蔡磊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11]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2]董辅礽:《中国国有企业制度变革研究》,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3]樊纲:《发展民间金融与金融体制改革》,载于《上海金融》,2000年第9期,第4~6页。

[14]樊纲、王小鲁:《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2000)》,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樊纲、王小鲁:《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2004)》,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6]方民生:《浙江制度变迁与发展轨迹》,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7]郭继强:《教化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的新形式》,载于《经济学家》,2006年第4期,第78~84页。

[18]侯风云:《中国人力资本形成及现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9]基思·格里芬:《可供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倪吉祥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0]稽伟卿:《关于我国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移的思考》,载于《财经界》,2006年第20期,第28~29页。

[21]靳文志:《人力资本的崛起和企业产权制度的变迁》,载于《经济师》,2002年第3期,第37~38页。

[22]金祥荣:《多种制度变迁方式并存与渐进转换的改革道路》,载于《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第138页。

[23]金祥荣、朱希伟:《专业化产业区的起源与演化——一个历史与理论视角的考察》,载于《经济研究》,2002年第8期,第74~82页。

[24]金玉国:《宏观制度变迁对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载于《财经科学》,2001年第2期,第24~28页。

[25]李登武:《人力资本理论的演变及中国的现实选择》,载于《生产力研究》,2003年第6期,第46~48页。

[26]李忠民:《人力资本——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对中国一些问题的解释》,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7]刘宪、朱全景:《社会资本与经济转轨》,载于《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管理学科分论坛论文集》,复旦大学2005年,第100~106页。

[28]刘欣:《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理论争辩的焦点和有待研究的问题》,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第103~104页。

[29]罗杰·S·弗朗茨:《x效率:理论、论据和应用》,费方域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

[30]罗纳德·H·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盛洪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版。

[31]吕艳:《金融机构对非国有经济的融资状况及其对策》,载于《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第24~26页。

[32]孟兆敏:《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于《西北人口》,2008年第1期,第93~97页。

[33]明塞尔:《人力资本研究》,张风林译,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34]彭德琳:《新制度经济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5]宁先圣:《论人力资本理论的演进及当代进展》,载于《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3期,第39~42页。

[36]青木昌彦:《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比较制度分析》,张春霖等译,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37]伞锋:《试论我国三大地区的对外开放度》,载于《国际贸易问题》,2002年第4期,第21~26页。

[38]邵云飞、唐小我:《论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载于《软科学》,2004年第4期,第78~87页。

[39]石洪华、郑伟:《关于人力资本转化模型的探讨》,载于《科学管理研究》,2004年第6期,第95~99页。

[40]史晋川:《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浙江模式”研究》,载于《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第18~23页。

[41]史晋川、孙福国、严谷军:《市场深化中民间金融业的兴起》,载于《经济研究》,1997年第12期,第46~51页。

[42]史晋川、金祥荣、赵伟等:《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3]史晋川、罗卫东:《浙江省现代化道路研究》(1978~1998),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4]史晋川、汪炜、钱滔等:《民营经济与制度创新:“台州现象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5]史晋川、吴晓露:《禀赋约束与制度演进视角下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载于《浙江大学学报》,2005年第11期,第34~44页。

[46]史晋川、严谷军:《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载于《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第70~76页。

[47]宋晓梅:《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与制度的关系》,载于《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第10~13页。

[48]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效应》,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9]孙早、刘庆岩:《地理差异、战略约束与民营企业的发展绩效——一个基于浙江与陕西经验的比较分析》,载于《当代经济科学》,2004年第5期,第5~12页。

[50]孙早、鲁政委、李晓玲:《产业结构转换、市场制度变迁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对陕西的案例分析》,载于《世界经济》,2002年第12期,第68~80页。

[51]谭祟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2]王广谦、郭田勇:《中国金融改革历程》(1978~2007),载于《改革》,2007年第3期,第5~21页。

[53]王辉:《渐进革命》,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年版。

[54]王忠民、郭立宏:《求解陕西发展之谜——陕西科技优势与经济滞后的经济学思考》,载于《西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第50~56页。

[55]吴杰:《外国直接投资(FDI)对中国人力资本的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江西财经大学2006年。

[56]吴克功:《论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及其转化》,载于《科技与管理》,2002年第5期,第121~122页。

[57]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吴珠华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58]解力平:《浙江私营经济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9]辛建伟:《陕西科技与经济发展反差成因及对策》,载于《经济改革》,1992年第4期,第51页。

[60]许秋起、刘春梅:《转型期中国国有金融制度变迁的逻辑》,载于《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2期,第27~33页。

[61]徐维尧、卢丽华:《小企业与大市场对接的内涵、特征及对接度研究》,载于《中国工商经济》,2001年第7期,第49~54页。

[62]颜璐、邓璇:《外向型经济背景下“助动型”政府运行机制探析:以东莞厚街镇政府为例》,载于《经济前沿》,2002年第11期,第20~22页。

[63]杨明洪:《论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主线与思路》,载于《经济评论》,2001年第1期,第90~92页。

[64]杨希天:《当代陕西金融》,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5]杨希天:《陕西省志第三十六卷:金融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6]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7]杨忠泰:《陕西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缺陷与调适》,载于《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第1期,第63页。

[68]姚先国:《浙江经济改革中的地方政府行为评析》,载于《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第22~28页。

[69]姚洋、支兆华:《政府角色定位与企业改制的成败》,载于《经济研究》,2000年第1期,第3~10页。

[70]曾寅初:《加速发展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二元经济转型》[DB/OL],http://sard。ruc。edu。cn/zengyinchu/files/taolunwengao/laodonglizhuanyi2005baogao6zhang。pdf。2005-05-31.

[71]张超:《利益集团理论与国有企业制度变迁》,载于《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第12期,第3~9页。

[72]张超:《经济体制转型与人力资本积累的实证分析》,载于《经济研究》,2007年第12期,第59~71页。

[73]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载于《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第35~44页。

[74]张仁寿、李红:《温州模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75]张五常:《卖桔者言》,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76]赵伟:《温州模式:作为区域工业化范式的一种理解》,载于《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1期,第23~30页。

[77]赵伟:《从国际化到区际化抑或从区际化到国际化——中国两大三角洲经济转型中的开放路径比较》,载于《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第54~60页。

[78]赵耀辉:《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载于《经济研究》,1997年第2期,第37~42页。

[79]浙江省就业管理服务局:《浙江城镇就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80]郑欣淼、侯辅相、王同信:《城乡经济:在协调中走向一体》,载于《人文杂志》,1990年第1期,第55~67期。

[81]郑勇军:《内源性民间力量推动型经济发展:浙江经验》,载于《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第35~40页。

[82]中国人民银行临沂支行课题组:《民营银行构造及其运营模式研究》,载于《金融研究》,1999年第12期,第52~55页。

[83]周冰:《经济体制转型的平滑模式与突变模式》,载于《财经论丛》,2005年第1期,第1~5页。

[84]周冰:《体制转型在人力资本形成中的作用》,载于《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10期,第30~33页。

[85]周冰、靳涛:《经济体制转型方式及其决定》,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第71~82页。

[86]周冰、马宁:《中国平滑式转型启动的经济学原理》,载于《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109~115页。

[87]周冰、商晨:《转型期的“国家理论”模型》,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第1~6页。

[88]周冰、张超:《经济自由与人力资本形成》,第11届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

[89]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载于《经济研究》,1996年第6期,第71~80页。

[90]周其仁:《真实世界的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

[91]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92]周明:《制度效率决定结构效率——我国产业结构失衡原因的另一种解释》,载于《经济问题》,2000年第7期,第3~5页。

[93]卓勇良:《挑战沼泽——浙江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二、英文部分

[1]Arrow,K.The Economic Implication of Learning by Doing.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62,Vol.29(3):155~173.

[2]Becker,Gary S.and Murphy,K.The Division of Labor,Coordination Costs,and Knowledg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2,Vol.107(4):1137~1160.

[3]Bian,Yanjie and John Logan。Market Transition and the Persistence of Power:The Changing Stratification System in Urban China。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6,Vol。61(5):739,758.

[4]Castello,Aand DomenechHuman Capital Inequality and EconomicGrowth:Some New Evidence.The Economic Journal,2002,Vol.112(2):c187~c200.

[5]Gail M.Shields and Michael P.Shields.The Emergence of Migration Theory and A Suggested New Direction。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1989,Vol.3(4):277~304.

[6]Gerhard Glomm.Parental Choice of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7,Vol.53(1):99~114.

[7]Goss,E.Pand Paul,CAge and Work Experience in the Decision to Migration.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1986,Vol.21(3):397~405.

[8]Hall,R.E.and Jones C.I.Why Do Some Countries Product So Much More Output per Worker than Other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9,Vol。114(1):83~116.

[9]Kornai,Janos.What the Change of System from Socialism to Capitalism Does and Does not Mean。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0,Vol.14(1):27~42.

[10]Li,Hai Zheng。Economic Transition and Returns to Education in China.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2003,Vol.22(3):317~328.

[11]Lopez,R.V.Thomas and Y.Wang.Addressing the Education Puzzle:The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 and Economic Reforms.World Bank Working Papers 2031,1998.

[12]Lucas,Robert E.Jr.On The Mechanic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Vol。22:4~42.

[13]Mincer,J.Investments In Human Capital and Personal Income Distributio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ics,1958,Vol.66(4):281~302.

[14]Mirrlees,JA.The Optimal Structure of Incentives an Authority within an Organization.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6.Vol.7(1):105~131.

[15]Nee,Victor.A Theory of Market Transition:From Redistribution to Markets in State Socialism.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9.Vol.54(5):663~681.

[16]Romer,PM.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Vol。94(5):1002~1037.

[17]Sacks J,Wing Thye Woo and Xiaokai Yang.Economic Reforms and Constitutional Transition,CID Working Paper N42,April 2000.

[18]Schultze,TW。Institutions and the Rising Economic Value of Man.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68,Vol50(5):1113~1122.

同类推荐
  • 宗族变公司

    宗族变公司

    本书通过大量采用口述与档案资料,探讨了长湴村组织结构在20世纪上半叶到21世纪初近百年的时间里,如何历经分配制度的变迁,税费交收结构及权力结构的转型,市场法人产权结构的形成,最终由宗族演变为公司的过程。这个过程展示了一种独特的农村城镇化过程,也是目前新农村建设的一条可以探索并加以引导的路径。
  • 让节约成为习惯:有效节约的38个细节

    让节约成为习惯:有效节约的38个细节

    本书以企业生产经营中现实可行的节约细节为内容,以理念、工作、落实、流程、管理、提升等各个阶段为单元,列举和说明了让节约成为习惯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明确能够实施节约的细节所在,帮助读者树立节约意识、践行节约习惯,为企业和个人创造更多收益、谋得共同发展。本书说理简明,案例丰富,既可以协助企业宣传和确立节约文化,也能够为个人强化节约素养,是一本通俗有益的读本。本书可作为大众读物,也可作为企事业单位和机关节约培训教材使用。
  • 世界五星级酒店管人管事制度大全

    世界五星级酒店管人管事制度大全

    本书根据国际和国内酒店业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通过借鉴世界顶级酒店专家的成功管理经验,和对世界5星级酒店企业进行的深入调查和研究,从现代酒店的各个部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进行了全面的涉猎,对他们的管理经验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总结。本书力求避免以往丛书内容陈旧、空洞和雷同的弊病,以期使现代化的酒店在管理制度方面有章可循,有利于管理者轻松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
  • 怎样当好基层管理者

    怎样当好基层管理者

    作为基层管理的一线管理者,除了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外,还需要有领导的胆识、肚量,指挥的艺术和上司相处的技巧,善待自己的下属,协调好人际关系,把员工拧成一股绳。本书针对基层管理的重要地位和基层管理者的工作特点,详细介绍了基层管理者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供了具有很强操作性和指导性的工作方法。
  • 管理的力量

    管理的力量

    《管理的力量》以科学管理为依据,着重从目标、决策、领导、创新、激励、人才等几个方面介绍管理知识,同时,又结合中国式管理的一些内容,希望能为广大管理人员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看管理,也希望借助我们微薄的力量,为你的管理工作排难解忧,为你的企业大厦添砖加瓦。为中国管理加油!为中国经济加油!为中国梦加油!
热门推荐
  • 樱心予君,携手一生

    樱心予君,携手一生

    他是在人前叱咤风云的冷面王者,又是风度翩翩的世家少公子。那年最美的盛夏,他倾尽所有,献出真心。那年难言的盛夏,她满心痛恨,愧疚于他。终究她抵不过良心,骗不过自己,离开了他。两年后,她回国处理集团公务。他以最好的耐心,最真挚的情陪伴她。他愿以一切得到她的真心。而他的双面人生,无论哪面,都是她的挚爱,难掩的唯一。盛世樱空,樱心予君,携手一生。
  • 保安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保安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20世纪50年代,国家曾组织专门力量对我省几个独有民族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但那时的调查研究侧重于民族族源、民族历史,而近两年甘肃省民族研究所的调查研究,则侧重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突出探讨在新的历史时期各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子,对各少数民族自身发展而言,更显得重要。长期以来,我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缓慢,除历史与现实中诸多因素影响之外,对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缺乏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也是原因之一。所以对保安族经济社会发展变迁进行系统研究,不仅对保安族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全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 冷宫弃后

    冷宫弃后

    冷情杀手女主一朝穿越成为冷宫弃后,青帝王朝的太子爷来插一脚咯
  • 我的存在不被认可

    我的存在不被认可

    Ps:偶在此以玛德.阿库娅的节操起誓,这书绝对很正经(划掉)。
  • 逆命天狐

    逆命天狐

    上古幻灵界,九尾神君-命天圣狐白络因不满神界独裁,对神界发动界元之战,以妖族一族之力对阵人、神两界,生灵涂炭,死伤无数,最终以牺牲代价获得惨胜,然而妖族迟迟未有新的妖神带领,各方资源受到极大限制,逐渐走向低潮,千年过后,被视为“废物”的命天狐族子孙白宸凝为了妖族的未来进行的一系列的历练,然而在历练中他却发现,自己开始有了特殊的变化,而且千年前的界元之战远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 新婚难眠,司少女人谁敢抢

    新婚难眠,司少女人谁敢抢

    我叫楚乔安,身份是风光无限的豪门少奶奶,其实还是个见不得光的入殓师,生活窘迫。有一次,我接到棘手的工作,却惹到了神秘的男人。他帅气多金,张狂暴虐,以欺负我这个豪门弃妇为乐,却又不知不觉给了我莫大的温暖。“我就是喜欢你这样恨死我,却又无法离开我的样子。”他笑容残忍。当我无可救药的爱上他那一刻,明明已经“死去”多年的丈夫忽然归来。午夜,一个冰冷的声音响彻耳畔......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不败魔神

    不败魔神

    前世他是三界最强的男人却含恨陨落重生为废柴少爷。重活一世他发誓要报仇。手握神器,修炼顶级功法,他开始了一段斩仙修魔的热血故事。
  • 我的鬼帝大人

    我的鬼帝大人

    我天生朱砂之命,亲生父亲心心念念想我死。有人预言:我活不过二十岁!我不相信。直到后来我被一个诡异的男人缠上了......
  • 神级幻想系统

    神级幻想系统

    总统在哪?在我旁边!修仙功法?全部都有!上古巨兽?是我坐骑!高中生偶获逆天系统,看他如何收美女,斗土豪,在这都市之中叱咤风云!
  • 邪仙重生记

    邪仙重生记

    一代玄仙陨落,梦回千年,重生回到在地球的平凡少年。这一世,高东不会再让遗憾发生。重回都市,快意恩仇,美人在怀。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