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27800000008

第8章 宝鸡古树名木集萃

宝鸡古树名木数量大,种类多,内涵丰富,形态优美。它们历尽沧桑巨变,在陈仓大地上写下了举目可见的历史诗篇;它们犹如凝固的诗,活动的画,向人们展现了天雕地琢的艺术画卷。这里选集有代表性的部分古树名木予以介绍。

银杏Ginkgo biloba Linn。

别名白果、公孙树。落叶阔叶大乔木,裸子植物,雌雄异株,我国特有,国家一级保护树种。银杏科树种最早出现于古生代石炭纪末期和二叠纪,至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期后,全球其他地区生长者皆已灭绝,仅我国现存一属一种,故有“孑遗植物”“活化石”之称。银杏为亚热带及温带树种,各地栽培历史悠久,但数量较少,多为零星散生,近年各地栽植较多。根深而广,根系发达,根幅较冠幅大一倍左右,喜光喜肥沃湿润之沙壤土,耐旱而不耐涝,耐寒,抗病虫及烟害,萌蘖力强,生长中庸,寿命长,结果迟,结果期长,百年以上至千年老树仍能结实,但天然更新能力不强。

溪宫银杏石番

又名“丘处机手植树”,生长于陈仓区磻溪镇杨家店村磻溪宫遗址西侧。树龄800年,树高25米,胸围590厘米,冠幅13米,县区编号5号。

相传磻溪宫银杏树是元朝大国师、道教全真道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在这里悟性修道时亲手所植,又称“国师手植银杏”。

杨家山银杏

生长于凤县温江寺乡沙江寺村杨家山。树龄1400年,树高18米,胸围810厘米,冠幅24米,县区编号41号,为宝鸡市银杏王。

相传唐玄宗时期,安禄山叛乱,叛军打进长安,玄宗一路南逃到此树下,水米未进,饥肠辘辘,一抬头望见满树的银杏果,遂命人摘来煮熟,一尝竟香甜无比。玄宗靠银杏果充饥,在此地等到剑南节度副使崔元迎驾入蜀。

太白庙银杏

生长于凤县三岔镇苇子坪村太白庙。共3棵,平均树龄1400年,平均树高30米,平均胸围390厘米,平均冠幅20米,县区编号分别为47、49、50号。其中树体最大的为47号,树龄1400年,树高30米,胸围560厘米,冠幅21米。

兴国寺银杏

生长于麟游县九成宫镇城关村(旧县城兴国寺)。树龄1300年,树高30米,胸围580厘米,冠幅17米,县区编号33号。

据史料记载,兴国寺为兴建于唐初的佛教寺院,北宋末年金兵大举南犯,兴国寺被毁坏无存。至解放前,寺院倒塌,沦为废墟,仅存几通古碑和一棵千年银杏树。1980年,当地村民平整土地时,在寺院废墟上出土了兴国寺毁坏时遗留下来的文物多达几十件,经鉴定为北宋时期的宋瓷碗盘,为国家二级以上文物。现生长在山门外的银杏树为雌性,经鉴定为唐代栽种,距今已有1300年历史。

关于这棵树流传一个有趣的故事。很久以前,麟游、扶风、岐山三个秀才去西安赶考,同住一个客店,相聚聊天。扶风秀才说:“扶风法门寺有个塔,离天只有丈七八。请问二位年兄,家乡贵县可有什么名胜更比法门寺塔高?”岐山秀才随即说道:“岐山青化玉皇阁,能摸着老天一只脚,请问扶风年兄,这可比法门寺塔高多了吧。”麟游秀才最后才说道:“麟游千年银杏树,把天磨得咯吱吱……”一时麟游银杏树以生长年代久远、树体高大闻名省内外。

老城银杏

生长于麟游县九成宫镇城关村(旧县城城隍庙。树龄800年,树高34米,胸围354厘米,冠幅)14米,县区编号34号。

这棵银杏树干挺拔,枝叶浓密,生长旺盛,因位于解放初期的老县城内而得名。与兴国寺银杏树相距100米,两棵树相互眺望,佳趣天成。

皂角湾银杏

生长于太白县黄柏塬乡皂角湾村。树龄1400年,树高23米,胸围590厘米,冠幅21米,县区编号12号。

相传隋朝末年,长江中下游地区连年遭受洪涝灾害,灾区百姓纷纷向长江上游寻找安身之处,部分灾民逃荒经过此地,发现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地貌等自然条件与自己原来的家园非常相似,于是就定居下来。为了不让天灾侵害新的家园,人们在这里栽上了一棵象征兴隆昌盛的“神树”银杏树,期望村里能风调雨顺,年年都有好收成,永远繁荣兴旺。

秦岭冷杉Abies chensiensis Van Tiegh。

别名陕西冷杉、朴松、秦枞。常绿针叶乔木,我国特有,珍稀频危物种,国家二级保护树种。宝鸡市偶见于太白县和凤县秦岭南坡林区。天然分布高度低于巴山冷杉,常在冷杉林带下缘,与巴山冷杉、桦木混交,数量稀少。耐蔽荫,抗寒,但易受晚霜危害。根深,抗风力强,宜湿润深肥土壤,为秦岭针叶树中的速生树种。

长坪秦岭冷杉

生长于凤县南星镇长坪村。树龄230年,树高22米,胸围260厘米,冠幅12米,县区编号31号。宝鸡市秦岭冷杉古树仅此一棵。

大果青扦Picea neoveitchii Mast。

别名紫树、爪松。常绿针叶乔木,我国特有珍稀频危物种,国家二级保护树种。宝鸡市除太白县有天然分布外,陇县关山山区亦有少量分布,其第一代乃为早年从太白引入。

付家坪大果青扦

生长于陇县火烧寨乡粮食沟村付家坪龙王庙。树龄400年,树高18米,胸围137厘米,冠幅7米,县区编号27号。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

别名赤松、红皮松、短叶松、短叶马尾松。常绿乔木,针叶2针一束,传统用材和景观树种,全国分布较广,是北方地区最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宝鸡市油松天然分布区主要在秦岭南坡的凤县、太白县,人工林和飞播林已遍及全市山区。喜光,根系发达,耐旱,抗寒,耐瘠薄,适应性极强,喜中性或酸性排水良好的湿润深肥沙质土壤,裸地或植被稀疏处天然更新良好,不耐蔽荫。

九平沟油松

又名松钟,生长于太白县王家塄乡中明村九平沟。树龄130年,树高18米,胸围160厘米,冠幅13米,县区编号17号。

因树上一侧枝枝条和松针长成了一个高2米、直径1.5米的“吊钟”,而得名松钟。

王家塄九平沟有一座土地庙,传说一百多年来,当地群众凡遇到不吉利不顺心的事,只要到庙前烧纸上供求土地神保佑,都会逃过劫难。久而久之,土地庙成为人们心中的“救世主”,香火越来越旺,至今庙旁的树上和地上都留有不少的纸币和硬币。土地神受人们的诚心感动,就在庙前栽了一棵褒扬诚心的长青树松树,为了和其他松树有一个明显的区分,就在树上挂了一个大“钟”。据说这“钟”无论任何人都不能敲打,否则就会头痛难忍。

如今,这棵松钟生长茂盛,独特无二,成了王家塄的特有标志。

贯坪油松

生长于凤县双石铺镇丰岩村贯坪。树龄500年,树高18米,胸围400厘米,冠幅26米,县区编号24号。

相传明成化年间,当地大旱,颗粒无收,眼看就要饿死人,不料一夜间松树上结出了无数的松果,各个颗粒饱满,而且怎么也摘不完,当地人靠采食这棵树结的松果活了下来。人们说这是观音娘娘让树结果子来解救众生,就在树后面修建了一座观音庙,将其视为神树,历年来山里人赠匾进香,给树挂红,企盼其降福于人。

洪泉油松

生长于麟游县崔木镇洪泉村洪泉庙。树龄250年,树高19米,胸围275厘米,冠幅11米,县区编号14号。

沙坝油松

生长于市马头滩林业局沙坝林场场部东北100米处。树龄180年,树高13米,胸围

白皮松Pinus bungeana Zucc。

别名白松、白骨松、蛇皮松、蟠龙松、虎皮松、白果松、三针松,古称栝松、栝子松。常绿乔木,针叶3针一束,我国特产。因其树皮斑斓如白龙,故封建时代只许于帝王陵寝及寺院内植之,而限制了它的栽植范围。近年被各地普遍应用于园林绿化,是珍贵园林风景树种之一。白皮松为温带树种,宝鸡市渭北的陇县、陈仓和秦岭南坡的凤县均有天然分布。主根深长,侧根发达,常成水平开展,多布于土壤上层。性喜光,好生于气候温凉、土质较燥、排水良好之地,耐寒,抗旱,稍耐碱,能在石灰性土壤生长,忌低湿。

庙川白皮松

生长于陈仓区新街镇庙川村下阙。树龄1300年,树高28米,胸围390厘米,冠幅17米,县区编号13号。

该树在干高0.7米处长成东、西两个主干。东干高,顶端蘑菇状,远眺如一把万民伞矗立;西干低,又长成三大枝,似一把巨扇张伸于西、南、北三方。

相传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隋文帝杨坚诏准西镇吴山,造庙立神。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唐太宗李世民敕封吴山神并派大臣监修吴岳庙。庙建成后,在门前栽植柏树两棵,北坡筑土峁一座,西坡呈马蹄状栽植白皮松五棵,以使藏风聚水、兴旺龙脉。明朝庙川村菴头庄东有姓陈一族人,为了借巨树白皮松之灵气使本族兴旺,在树北盖祖祠一座。至20世纪60年代末,当地砍伐古树制做棺板成风,庙前柏树和四棵白皮松均被砍伐,现存的这棵白皮松因原长于陈家旧祠堂遗址,被陈家数名老人轮流看护,才未遭砍伐厄运,幸存至今。

关岭子白皮松

生长于凤县南星镇留凤关村关岭子。树龄1400年,树高14米,胸围340厘米,冠幅26米,县区编号29号。

相传当年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在此地驻军对峙,争夺天下。一天,天刚拂晓,项羽带部下巡山,爱妃虞姬坐在帐外大青石上打开梳妆盒对着镜子梳理打扮。正当虞姬掀开粉盒往脸上施粉之际,山下突然杀声四起,原来是刘邦所部来袭。虞姬一惊,立即起身拔剑在手,不料衣裙将刚打开的一盒香粉打翻在地,白色香粉洒落在一颗松树上,从此以后,这棵松树干就变成了白色,被称为白皮松,并世代不变,延续至今。

陵头白皮松

生长于岐山县凤鸣镇陵头村。树龄400年,树高16米,胸围287厘米,冠幅14米,县区编号8号。

小寨小学白皮松

生长于千阳县南寨镇小寨村小学内。树龄180年,树高21米,胸围200厘米,冠幅12米,县区编号119号。

相传清道光年间,小寨村有一位叫李大俊的木匠,心灵手巧,技艺精湛,远近闻名,被选派到崆峒山修筑庙宇。三年修庙期间,他吃苦耐劳,精雕细刻,深受方丈器重。工程竣工辞别回家时,方丈拉着李大俊的手说:“你弃下家中老小,不远千里来这里修庙,功德无量。我就送你这棵小松苗,你带回家乡,植于兴善寺中,以扬善德之美,以祈风调雨顺。”李大俊从方丈手中接过松苗,小心翼翼地带回家乡,栽植于村中的兴善寺。如今,昔日的小松苗已长成参天大树,全村人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寺庙改建成村小学校后,历任校长都要求师生对这棵白皮松倍加爱护,组织师生开展以保护白皮松为主题的“爱护古树,保护环境”演讲活动。白皮松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

别名柏树、香柏、扁柏、黄柏。常绿针叶乔木,孑遗物种。原产我国北部,黄河流域为其集中分布区,成纯林或块状混交,分布在海拔1000米上下的山麓和黄土高原地带。为人工栽植历史较早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多见于宫苑、寺庙、陵墓而成古树者甚多。适应性强,耐瘠薄干旱,耐碱,耐烟,根系发达,喜光,喜湿润肥沃钙质土壤,生长慢,寿命极长。

周公庙唐柏

生长于岐山县凤鸣镇周公庙风景区大门两侧。共2棵,树龄均为1200年,树高14米、15米,胸围均为260厘米,冠幅均为8米,县区编号27、28号。

这两株侧柏植于唐代,也称“唐柏”,苍劲、挺拔、古朴。据史书记载,唐僖宗广明二年(公元881年),即黄巢“大齐”政权金统二年,黄巢遣平唐大将军尚让等精兵5万,从长安出发西攻凤翔,凤翔节度使郑畋在形势危急情况下,遣司马唐宏夫将重兵隐蔽于周公庙。当尚让兵近龙尾坡,唐宏夫率伏兵出击前,斩庙侧一古柏以“誓军”。这次战役因尚让轻敌而败,被“斩首二万余级,伏尸数十里”。斩柏“誓军”之后,此柏枯立数百年。据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扶风知县杨瞻《谒周公庙碑记》载:“台西一柏,父老谓黄巢之乱,屯兵于庙,斩此以誓军令,斧痕犹在,半身已枯,而枝叶复荣。”此柏今为“周邸八景”之一即“枯柏复生”。

有“古卷阿八景”诗曰:生机不死总由天,一脉根蟠润德泉。古柏已枯还复茂,独留瑞物万斯年。

钓鱼台四唐柏

又名“四神柏”,生长于陈仓区钓鱼台风景名胜区内太公庙前。共4棵,树龄均为1300年,树体大小、形态相似,平均树高20米,平均胸围377厘米,平均冠幅18米,县区编号1、2、3、4号。

传说唐“安史之乱”后,肃宗即位,迁都宝鸡凤翔城,并设虢镇城为次京,调集各地兵马勤王,准备出兵收复京都和被叛军占领的失地。

为振奋军心,鼓舞士气,唐肃宗亲往钓鱼台祭祀,追封姜太公为武圣和军神,祈姜太公英灵保佑唐军。太公英灵不忍百姓遭难,生灵涂炭,本意出山相助但又想试一试唐朝有无气数,朝中有无人才,便出难题说:“让我指挥和保佑唐军不难,但须答应我一个要求,须按武圣和军神的等级修建四百二十三座庙,否则万难从命!”。

唐肃宗一听,心想这四百二十三座庙要修到何年何月,军情紧急,实难久等。正在着急时,肃宗手下一位聪明的大臣附耳献计,肃宗听后连说:“甚妙,甚妙!”。第二天唐肃宗就派人重修了太公庙、文王庙和三清庙,还从唐太宗昭陵的四个陵门移来了四棵柏树,分别按其方位定名为青龙柏、白虎柏、朱雀柏、玄武柏,合称四神柏,植于太公庙前,宛如门前四位将军拱卫,又把跪石、磺石向前移了一下,正好按凑成四柏二石三座庙(谐音四百二十三座庙)。第三天唐肃宗来到太公庙祭祀,以这四柏二石三座庙向姜太公“交差”,并言明实属无奈,等唐朝收复都城和失地后,定为太公修够四百二十三座庙。

姜太公听后哈哈大笑说:“我要那么多的房子有何用?我能看着夷族入侵,百姓遭殃吗?不过想试一试朝中是否有人才。看来唐朝气数未尽,我答应你出山助阵。只希望平叛成功后,你能多善待百姓。”唐肃宗立刻向姜太公下拜点头应允。因有太公神助,唐军很快收复了京都和失地。唐肃宗感念姜太公再造之功,就依太公所言,给宝鸡一带的百姓免除了五年的赋税(唐肃宗为宝鸡百姓免除五年赋税之事在历史上确有记载)。

张载论道柏

生长于眉县横渠镇张载祠。树龄800年,树高17米,胸围318厘米,冠幅13米,县区编号5号。相传此树是宋金时代当地百姓为纪念张载讲学而植,后人称“张载论道柏”。

金台观侧柏

生长于金台区金台观。共3棵,树龄均为500年,树高20米、13米、10米,胸围220厘米、162厘米、205厘米,冠幅7米、8米、2米,县区编号9号、10、11号。

传说金台观侧柏为元朝著名道教学者张三丰手植。图为金台观真武殿前的侧柏。

林光侧柏

又名“烈马柏”“五柱香”,生长于陈仓区胡店镇林光村。树龄1000年,树高30米,胸围710厘米,冠幅27米,县区编号6号。

这棵古柏从基部分为五大主枝,呈丛生状态,虎踞龙栖,铁骨嶙峋,郁郁葱葱,极具气势。当地百姓称其为“烈马柏”“五柱香”。

相传宋金抗衡时期,民族英雄吴玠驻军关中西部军事要塞方山原,收复了陇州、千县、天水、秦安、张家川、成州一带十余州县。为了配合进攻,吴玠将帅营前移到今陈仓区胡店镇林光村一带古柏附近,被金军占领的地方百姓纷纷起兵响应,宋军声势大振。正在金军内外交困之时,南宋丞相秦桧却向金国求和,令吴玠停止进攻,放弃已收复的十余州县,将对南宋至关重要的军事要塞和尚原、方山原拱手让给金国。吴玠及手下大都来自关陇,看到收复家乡再无希望,不由悲愤交加,但君命难违,不得不退兵,就在帅营古柏前将收复的失地又交割给前来接收的金军使者。南宋将士悲愤交加,而金军使者却令随行人员在吴玠帅营前古柏树上挂起了金军的狼头旗,耻笑南宋将士。吴玠的战马白龙马,与吴玠同生长在甘肃庄浪,很通人性,它似乎已经知道按协议交割,再也不能回到故土了,不由仰天咆哮,撒开四蹄直奔最嚣张的一个金军使者,将其扑到踏死,然后鼓足全身气力向悬挂金军狼头旗的高大柏树冲去,用头将盆口粗的柏树拦腰撞断,将柏树上的狼头旗用嘴撕下扯烂,最后倒地吐血而亡。

金军没有想到南宋将士英勇,战马也这么忠烈,个个吓得直打哆嗦,赶紧扔下狼头旗,夹着尾巴逃跑了。吴玠看到自己的白龙马这样忠烈,不由悲愤落泪,在古柏旁不远的地方将其掩埋,并令三军哀悼,然后才缓缓撤军。由于这棵古柏被白龙马撞断了树干,因此又发出了五个新枝,经过近千年的生长就成了今天这个模样。人们为了怀念殉节的白龙马,就把这棵柏树叫做“烈马柏”,又因其主干向四面张开,形似五根香柱,又称“五柱香”。

赵家卧龙柏

又名“大唐卧龙柏”,生长于扶风县城关镇小留村赵家组街道。树龄1100年,树高18米,胸围470厘米,冠幅19米,县区编号43号。

此树原长在城墙墙缝中,主干1.5米处弯曲伏地生长,后来村民用土将主干覆盖,又萌生出新根。此树形似一条巨龙伏卧,故而得名。传说此树为唐哀帝李柷所植。唐朝历代帝王春暖花开之际都要到法门寺拜佛,李柷皇帝也不例外。去法门寺途经小留村时,有一名贴身侍卫偶患急症,不治而亡,皇帝念其跟随多年,就在此小息,予以安葬。时值植树季节,皇帝命人采来柏树等树苗,亲自带官兵在侍卫墓地栽植。该村因此得名“小息”,后演变为“小留”。

佐家营侧柏

又名墩台柏,生长于凤翔县董家河乡赵村营村佐家营。树龄500年,树高13米,胸围500厘米,冠幅9米,县区编号13号。

传说早年本村因为西南低,东北高,常有不顺事情发生。明朝时期,为了村子吉利,村民修建墩台并栽下了这棵柏树。墩台用土筑成,因年久失修和雨水冲刷,树根裸露在外。2001年为保护这棵古柏,村民又集资再次修整墩台,四周用砖墙相围,墙内填土,保护古柏免受毁坏。

老庄侧柏

生长于扶风县城关镇五郡村老庄组。树龄800年,树高17米,胸围180厘米,冠幅8米,县区编号37号。

柏林禅寺侧柏

生长于凤县双石铺镇柏林禅寺。共2棵,树龄均为900年,树体相似,平均树高18米,平均胸围230厘米,平均冠幅10米,县区编号55、56号。

段坊侧柏

生长于千阳县城关镇段坊村。树龄330年,树高17米,胸围280厘米,冠幅11米,县区编号53号。

双庙塬侧柏

生长于千阳县张家塬镇双庙塬村。树龄200年,树高13米,胸围230厘米,冠幅10米,县区编号57号。

这棵侧柏在主干1.5米处又分成3个主枝,树形奇异,远看既像双峰骆驼,依立待发,又像麒麟送子,从天而降。近看犹如两猴嬉戏,妙趣横生。

石鼓峡侧柏

生长于麟游县九成宫镇县北村石鼓峡。树龄1100年,树高10米,胸围380厘米,冠幅18米,县区编号27号。

圆柏Sabina chinensis(L。)Ant。

别名桧柏、红心柏、刺柏,古称桧。为人工栽培较早的树种之一,各地庙观多有古树。其栽培品种较多,如洒金桧、球柏、龙柏、塔柏等,传统用于园林绿化。常绿乔木,叶通常二型(刺叶、鳞叶)兼有,或幼苗全刺叶,老树全刺叶或全鳞叶,多呈雌雄异株。温带树种,宝鸡天然分布凤县、太白低山地带,渭北黄土丘陵区的麟游也有成片分布。性喜光,耐蔽荫。根系较深,侧根极发达,适应性强,对气象、病虫和烟害有较强抵抗力,好生肥沃湿润的中性、微酸性及钙质土壤上。

张载手植柏

生长于眉县横渠镇张载祠。树龄1000年,树高12米,胸围323厘米,冠幅7米,县区编号6号。

相传此树为张载幼年在横渠书院求学时所植。

北庄子圆柏

又称柏树王,生长于麟游县招贤镇大岭村北庄子组大场下。树龄700年,树高18米,胸围480厘米,平均冠幅14米,县区编号20号。

树干通直,呈扁圆形,全身长满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球状突起,在树高2米处分成3个主枝,树体高大雄伟,枝叶生长茂盛,在方圆百里堪称柏树之王。

白家滩圆柏

生长在陇县温水镇白家滩村。树龄800年,树高8米,胸围248厘米,冠幅16米,县区编号43号。

这棵圆柏硕大的树冠像一把撑开的巨伞,树形雄伟壮丽,针叶密密层层、蓊蓊郁郁,冬夏长青、凌霜不凋,气宇轩昂、风度不凡。它被当地村民视为珍宝,尊为村庄平安的守护神,祖辈相传,倍加爱护。

红豆杉Taxus chinensis(Pilg。)Rehd。

别名观音杉、红豆树、卷柏。常绿乔木,孑遗植物,我国特有珍稀频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树种。凤县、太白县有零星野生。耐蔽荫,宜凉爽多雨气候,喜排水良好,但有一定含水量之石灰质土壤。萌芽力强,根系浅,为钙质土指标植物,生长极慢,寿命长。

庄房坝红豆杉

生长于凤县南星镇庄房坝村。树龄200年,树高12米,胸围180厘米,冠幅10米,县区编号43号。

青峰峡红豆杉

生长于太白县桃川镇杜家庄村青峰峡森林公园内。树龄1300年,树高8米,胸围120厘米,冠幅12米,县区编号20号。

青杨Populus cathayana Rehd。

别名小叶杨、河杨。落叶乔木,我国原产,温带树种。凤县、太白、陈仓、陇县山区河滩有天然分布。根系发达,侧根多分布在20~70厘米土层中,且具有萌蘖力。性稍喜光,耐旱抗寒,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对水分要求较高,宜温凉气候和河滩冲积土,抗烟尘、氯气、氟化氢。繁殖容易,生长快,为乡土杨树中的速生树种。

宝鸡青杨古树仅见凤翔县东湖公园,为清代人工栽植。

东湖青杨

生长于凤翔县东湖公园。树龄110年,树高31米,胸围430厘米,冠幅12米,县区编号24号。

小叶杨Populus simonii Carr。

别名冬瓜杨、水冬瓜、河杨、白达杨。落叶乔木,我国原产,分布较广,为华北地区造林的良好树种。秦岭北麓的眉县、陈仓和关山林区的陇县,黄土丘陵区的千阳、麟游、凤翔、岐山、扶风北部山区均有零星天然分布。性喜光,适应性强,耐旱抗寒。根系发达,主根明显,侧根长,须根多。对土壤要求不严,耐风蚀沙尘,宜湿润肥沃河滩冲积地或河岸,忌积水。是杨树中材质较好、寿命较长的一种。长期以来,宝鸡各县区曾大量栽植,但近年已被外来速生杨所取代。

贾家河小叶杨

生长于麟游县九成宫镇铁炉沟村贾家河组新庄子。树龄130年,树高15米,胸围485厘米,冠幅20米,县区编号48号。

整棵树生长在裸露的砂岩上,枝叶繁茂,树冠扁平,就像生长在岩石上的一棵三叉的灵芝草。由于岩石风化,树体已经悬空,由数十根粗大的裸露在岩石外的树根支撑着树体,树的主干和根部就像一个巨大有力的利爪抓在岩石上。在下垂的树根上,又长出两棵新树,树冠和胸径略小,和原树构成了绝妙的连体树。在悬空的树干下面,有三个篮球样大小的圆形卵石被树根包裹着,由于周围岩石风化剥落,三颗卵石已脱离岩石而高于岩面,但却不能掉落地面,就像一个巨大的手掌攥着三颗宝石,栩栩如生,构成了令人惊叹的自然奇观。

太白杨Populus purdomii Rehd。

别名波氏杨、卜氏杨、大叶杨、冬瓜杨、旱冬瓜。落叶大乔木,我国特产,宝鸡太白、凤县、陇县、陈仓中低山地带有天然分布。生长较快,速生期长,可培育成大径材,但因过度采伐利用,目前林中已难睹大树。对生境要求较严,具有喜湿喜肥喜光和耐寒的特点,宜山腹缓坡及沟谷两旁土层深厚、湿润、肥沃的山地棕壤地段。年生长期长,发芽早,封顶迟,有一定的萌芽力。

老洼河太白杨

生长于陇县关山乡老虎沟村老洼河组。树龄800年,树高20米,胸围750厘米,冠幅15米,县区编号55号。

石沟太白杨

生长于马头滩林业局沙坝林场礁窝坪石沟。树龄320年,树高17米,胸围432厘米,冠幅23米。局域编号1号。

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

别名柳树、河柳、红皮柳。落叶乔木,各县区均有分布,多为人工栽培。性喜光,耐寒,耐旱,耐瘠薄,侧根极发达,根系细密,喜湿润、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在河滩、沟谷、低湿地生长最好。速生树种,寿命较短。宝鸡旱柳古树多在凤翔东湖。

东湖左公柳

生长于凤翔县东湖公园内君子亭旁。树龄210年,树高15米,胸围275厘米,冠幅13米,县区编号18号。

据史料记载,苏轼曾在凤翔任上疏浚东湖,种莲植柳。虽然苏轼当年所植柳树已不复存在,但“东湖柳”却由此传为佳话。

清光绪年间,左宗堂西御沙俄远征凯旋,途经凤翔府于东湖手植杨柳数株,现唯此株尚存。

东湖林则徐手植柳

生长于凤翔县东湖公园内环湖东路。树龄150年,树高13米,胸围250厘米,冠幅8米;县区编号19号。

此树相传为清代名臣林则徐手植。

鹅耳枥Carpinus turczaninowii Hance

落叶乔木,天然分布于太白、凤县、眉县、陈仓、陇县山区,常与山杨、白桦等树种混交。中等喜光,早期生长较快,萌芽力强,根细而多,移植较易。喜背阴山谷低地,阳坡亦能生长,耐瘠薄,但干燥山脊生长不良。

中明鹅耳枥

生长于太白县王家塄乡中明村三组。树龄160年,树高18米,胸围210厘米,冠幅16米,县区编号18号。

Quercus baronii Skan

别名橿子树、铁匠木、岷江栎。秦岭、关山各县区均有天然分布。喜光耐干旱,适砾石土层和干燥气候,天然群丛常出现在阳坡或山梁、沟边,生长缓慢,寿命长。植物志书记载和山野所见,该树种皆为半常绿灌木或小乔木,但陈仓区西山和辛家山林业局尚有五棵大树存在,均为一级古树。

又名“铁木龙神树”,生长于陈仓区拓石镇石家滩村。共2棵,树龄同为1000年,树体相似,平均树高8米,平均胸围336厘米,平均冠幅9米,县区编号55、56号。

这两棵橿子栎树体古朴庄严,枝干苍劲有力,四季常青,木质坚硬如铁,虽经千年仍生机勃勃。橿子栎传说与秦文公刻制陈仓石鼓有关,是天上陨铁石埋入土中生根长成。

秦文公起兵伐戎,与西戎蛮王在陈仓一带交战,戎敌蛮王一只九头怪鸟啄食秦军将士,并怪叫摄人魂魄,秦军伤亡惨重。秦文公准备按九天玄女所言,制作刻有灵符的十个石鼓击落九头怪鸟,但苦于没有坚硬铁器刻制石鼓和灵符。九天玄女又告诉秦文公,在今拓石镇东边一个小村庄有位石姓老人捡到过一块从天上掉下来的陨铁,经过磨制,锋利无比。秦文公请这位老人相助,用磨制的陨铁利器刻制了十个刻有灵符的石鼓,击落九头怪鸟,打败戎狄蛮王,收复了周平王封的秦国土地。并在今陈仓区千河魏家崖村一带建立了秦国入主关中的第一个都城千渭之会。此后秦文公竟想用金银财宝把老人的陨铁买来,打制一把天下锋利无比的宝剑,削平群雄。可老人听说是将陨铁制成杀人的刀剑后,怎么也不答应。秦文公手下在老人家中乱搜硬抢。老人无奈,便乘着夜色把陨铁刀具偷偷埋在了石家滩后山上,谁知陨铁刀具在刻制石鼓时沾上了灵气,又加上磨制时划破手指鲜血滴在其上,使之竟有了生命,于是生根发芽,慢慢生长。

陨铁刻制的石鼓叫陈仓鼓,唐时在千河魏家崖村被发现。北京故宫博物馆收藏有陈仓鼓,属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石姓老人,便把老人所在的村子叫做石家滩,将老人陨铁刀具长成的材质坚硬如铁的古树称之为铁橿树。

刺叶栎Quercus spinosa David

别名铁橡树、刺青冈。常绿乔木或灌木,秦岭南北坡均有天然分布。其群丛常着生于石灰岩山岭或扎根于峭壁岩石缝隙中,呈灌木状或小乔木,生长缓慢,寿命颇长,优越生境下可偶成大树。

臭皮沟刺叶栎

生长于马头滩林业局沙坝林场臭皮沟。树龄1300年,树高10米,胸围240厘米,冠幅8米,局域编号2号。

夏家草房刺叶栎

生长于凤县唐藏辛家山林业局夏家草房。共2棵,树龄均为800年,树高均为19米,胸围240厘米、250厘米,冠幅8米、7米,局域编号1号、2号。

秦岭深处的这两棵刺叶栎,高大挺拔,生长健壮,历尽人间沧桑,已成林中树王。

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I。

别名橡树、软木栎、粗皮栎。落叶乔木,其栓皮用作软木,种实用作饮料和食品,木材珍贵,亦是暖温带地区优良的园林景观树种。秦岭南北坡、关山均有天然分布,成纯林或散生,是低山暖温带地带性顶极群落树种,也是组成全市天然林的主要树种之一。性喜光,但幼苗可耐蔽荫,对热量有一定要求,喜温暖气候。深根性树种,主、侧根都很发达,常根间连生,有菌根,抗旱抗风。萌芽力强,栓皮发达而抗火。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阳向山麓缓坡、山洼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生长最好。生长尚速,寿命长,但因过度采剥栓皮,林中已难觅大树。

安坪沟栓皮栎

又名“神橡树”“橡树王”,生长于陈仓区坪头镇安坪沟森林公园内。树龄300年,树高23米,胸围650厘米,冠幅30米,县区编号71号。这棵栓皮栎,占地一亩,遮天蔽日,具有非凡气韵和风采,民间称为“橡树王”。

相传在很久以前,七仙女私自下凡,与牛郎董永结为夫妻,隐居在陈仓西山,生有一双儿女,男耕女织,生活幸福。但王母娘娘知道后,要将七仙女押回天宫,董永担着一双儿女追赶不上,但董永对七仙女的深情感动了这里的土地神。他告诉董永,在今坪头镇安坪沟村南的秦岭北麓有一株千年的橡树王,它纳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已成为能通天地的金刚之躯,登上古橡树就能登上天空。董永担着一双儿女爬上树顶后,橡树立即长高伸上了天宫,眼看就要追上天兵天将和七仙女。王母娘娘见状急了,便从头上拔下金钗,顺手在空中划了一道就成了天河,将牛郎隔在了天河东岸,使牛郎和七仙女天各一方,每年七月七日,王母娘娘派天下的喜鹊在空中搭成鹊桥让其相见一次。这棵古橡树因助牛郎追上七仙女,惹怒了王母娘娘,她便将这棵树打回原形,再也不能长上天。但是这棵古橡树依然有灵气,据说在七月七日那天晚上站在树下,可以听到牛郎织女互诉衷肠的情话,后来这里也就成了青年人谈情说爱的最佳去处。人们将这棵橡树称之为“橡树王”,而把橡树脚下的河称之为“织女溪”,并把安坪沟村北的山丘称之为牛郎台。

锐齿栎Quercus aliena BI。var。acuteserrata Maxim。

别名锐齿槲栎(为槲栎的变种)。落叶乔木,分布于秦岭南北坡、关山林区,形成大面积纯林。垂直分布上限较辽乐栎低,下限较槲栎高,在秦岭与辽乐栎同为中山中温带地带性顶极群落树种,常成纯林或与其他树种混交,是组成宝鸡天然林的主要树种之一。性喜光,但幼苗耐蔽荫。根系深,根蘖力强,喜温凉潮湿气候,宜平缓中生土层深厚之生境。

核桃坪锐齿栎

生长于太白县黄柏塬乡核桃坪村一组。树龄500年,树高20米,胸围445厘米,冠幅10米,县区编号11号。

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 Koidz。

落叶乔木,分布于秦岭南北坡、关山林区,渭北黄土丘陵区亦有残存次生林,为水平分布较为靠北的栎类树种,常成纯林或与其他树种混交。喜温凉中生环境,宜平缓坡地深厚土壤,生长速度中庸,是组成中温带天然林的主要树种之一。

景福山辽东栎

生长于陇县景福山道院。树龄300年,树高16米,胸围280厘米,冠幅16米,县区编号20号。

榆树Ulmus Pumila Linn。

别名榆、白榆、家榆,古称粉。落叶乔木,各县区均有分布,常见于村庄道路和宅旁,在荒野种子经风力传播可自然繁殖。性喜光,根系发达,适应性强,耐低温,耐干旱,耐盐碱,抗风,抗烟和氟化氢等有毒气体。喜湿润、肥沃、深厚土壤,忌水湿,生长快,寿命长。栽培历史悠久,为主要造林树种之一。

杜家沟榆树

生长于陇县关山乡店子村杜家沟。树龄800年,树高14米,胸围475厘米,冠幅8米,县区编号54号。

渠头百鸟树

生长于岐山县安乐镇柳家庄村渠头组。树龄110年,树高18米,胸围250厘米,冠幅5米,县区编号23号。

此树2004年以前生长茂盛,冠幅20米,树冠覆盖所在的整个农户庭院。树上筑有鸟巢,最多时30多个,栖息的鸟类有猫头鹰、喜鹊、麻雀、斑鸠、苍鹭等十多种。傍晚树上有上百只鸟栖息,清晨百鸟齐鸣。“百鸟归巢,百鸟齐鸣”,在当地形成了独特的风景,此树也远近成名,被当地人称为“百鸟树”。因为鸟儿众多,排泄粪便多,农户无法正常生活,为了更好地保护“百鸟树”,当地政府、林业部门、乡镇、村组协调,给此农户另外规划宅基地,并发给补助费,使此树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2004年,“百鸟树”半边树干被大风吹折,仅保留部分枝干。

黑弹朴Celtis bungeana BI。

别名黑弹树、小叶朴,俗称花苞榆。落叶乔木,分布于秦岭、关山林区,偶见于黄土丘陵区。性稍耐蔽荫,较耐寒,喜湿润及较深厚的中性土壤。适应性强,萌蘖力强,生长慢。常散生于低山地带山地沟坡,因频遭樵砍,呈灌丛状而难见大树。

太安黑弹朴

又名“挂甲榆”“花豹榆”,生长于陈仓区赤沙镇太安村。共2棵,树龄、树高、胸围、冠幅均相同,树龄1000年,树高25米,胸围430厘米,冠幅9米,县区编号16、17号。

两棵黑弹朴,高大雄伟,堪称“黑弹朴之王”,很早就成为古陇州著名一景。树干花纹奇特,酷似古代将士身上的铠甲挂在树上,人称“挂甲榆”,又因其花纹很像豹纹,也称“花豹榆”。

相传唐朝后期,王室衰弱,许多强大的地方势力趁机起兵割据中原,唐朝皇帝无力抵御,只得号召忠臣部下前来勤王。昭宗时,吐蕃十几万军队攻占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一带,直逼关中,唐王朝又一次危在旦夕。昭宗急诏晋王李克用出兵救驾。晋王接到诏书后亲率十五万军队开赴关中西部今陈仓、陇县、千阳、凤县一带,大营扎在今陈仓区赤沙镇上。因李克用的西北沙陀军服装多为红褐色,宛如一个小王国,所以人们将行军大营称之为赤沙王城,其地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晋王李克用大败吐蕃军后,其手下将士都主张把俘虏全部杀掉,但晋王不仅没杀俘虏,而且把他们和自己的军队一样看待,让他们成编制地驻扎在自己王帐不远的太安村太安河口的河滩上。一天,晋王为了显示对吐蕃被俘军队的信任,没有带兵也没有带侍卫,只带了几个将军前往被俘军营。他们按照晋王的安排把战马和随身刀剑放在大营内,还把自己身上的铠甲脱下,挂在太安河口的一丛山榆树上,着一身便服与被俘将士见面,嘘寒问暖,讲民族团结的好处。吐蕃营内原有人想乘机杀死晋王,但看到晋王以德报怨,便心悦诚服地对晋王讲:“我们吐蕃虽然是中原外之人,但也知忠义诚信,晋王这样善待我们,我们再有异心,天理难容。”于是吐蕃军把暗藏的武器都交了出来。后来人们将这片河滩称之为“诚服滩”。

由于晋王等身材魁梧高大,所穿戴的头盔和铠甲很重,挂在山榆树干上,竟然把树皮压出了许多酷似铠甲的花纹。这些花纹随着时间的流逝,不但没有消失,反而越来越清晰,因此赤沙附近的百姓至今仍将这些树称为“花豹榆”“挂甲榆”。

珊瑚朴Celtis julianae Schneid。

又称棠壳子树、沙棠子。落叶乔木,亚热带树种,因花序红褐色状如珊瑚而得名。宝鸡林区未见。性喜光,稍耐蔽荫,适应性强,不择土壤,耐干旱瘠薄,耐寒耐水湿。

齐镇珊瑚朴

生长于眉县石头河管理局齐镇管理站院内。树龄150年,树高20米,胸围310厘米,冠幅22米,县区编号13号。

宝鸡珊瑚朴古树仅此一株。其树干高大,圆满通直,伞形树冠低垂,荫笼半亩有余,其上勃勃,其下森森,干基向外斜出的“板状根”为所支撑的庞大躯体找到了平衡,浓密的枝叶,深绿色近革质的叶片和其间透出的橘黄色球状核果,尽显雄健和美丽,给人以巨大的视觉冲击和美的享受,堪称园林景观树中的极品。

据说这棵树是在清朝末年,由一位德国传教士从印度带入,精心选址植于齐镇。经过150年的生长后,它仍然旺盛,特别是在夏秋季节绿叶发齐时更显高大神武,具有一树成林之景象,让人倍生敬仰之情。

由于珊瑚朴是佛教信徒心中的神树,所以经常有僧人和佛教徒来到树下祈福,还有一些远路来客在秋冬时节采集收藏树籽,以求神灵保佑,万事如意。

小叶榉Zeliova sinica Schneid。

别名大果榉。落叶乔木,眉县沿秦岭北麓浅山一带偶见散生者,多呈灌丛状,汤峪山口坡脚有小片纯林,树体高大,生长健旺,皮色斑阑,树姿袅娜,至为罕见。中等喜光树种,喜温暖气候和肥沃湿润土壤。

石家滩小叶榉

生长于陈仓区拓石镇石家滩村三组。树龄500年,树高9米,胸围283厘米,冠幅9米,县区编号72号。

桑树Morus alba Linn。

落叶乔木,原产我国,各地均有栽培。喜光喜温暖气候,畏霜冻。根深而广,耐干旱,耐碱并稍耐盐,最宜沙质壤土。生长迅速,根蘖力和萌芽力强,在荒野常通过种子自行繁衍。我国是栽桑养蚕最早的国家,早在殷商时代(公元前1562~前1069年)即有文字记载,周代《诗经》多篇提及。公元前四到五世纪我国丝绸和栽桑养蚕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亚、南亚和欧洲。

各河口桑树

又名“卧龙桑”“救命桑”“望都桑”,生长于陈仓区香泉镇各河口村。树龄500年,树高10米,胸围540厘米,冠幅11米,县区编号60号。这棵久经风雨的古桑树。枝叶茂盛,郁郁葱葱,但却躬身弯背,充满委屈。

相传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派兵追杀可能与他争位的王子刘秀。刘秀闻讯逃至今金台区陵园乡宝陵村玉泉沟一个山梁上避难,后被王莽手下发现前来追杀。刘秀一路奔跑到各河口村,又累又饿,摇摇晃晃倒在一棵大桑树下。桑树心地善良,也正赶上桑葚成熟,便把桑葚用枝条送到刘秀的嘴里,刘秀吃后渐渐有了力气。他感念大桑树的救命之恩,跪在树下发誓,若将来夺回汉家江山,定不忘救命之恩,封其为树中之王。

刘秀后来登上皇位后立刻想兑付自己对大桑树的承诺,便委派新科状元前来册封。谁知状元是个书呆子,对树木庄稼一点不懂,又走错了路,在今赤沙镇宁里巴村发现一株椿树很像刘秀说的桑树模样,便在树下摆起香案和供果宣读了圣旨,使这棵椿树糊里糊涂成了树中之王(这里至今有椿树不上房,上房为王的说法)。

各河口的大桑树听说刘秀当了皇帝,一直望着洛阳方向等着刘秀来兑现承诺,可桑葚落了一次又一次总是等不来。后来它听说糊涂状元误封了椿树为王,不由气急伤身,一下子斜倒在那里,直到今天也没有直起腰来。刘秀后来知道了真相,不由龙颜大怒,但圣旨已宣,椿树为王也不好更改,只得委屈桑树了。此后不知过了多少代,桑树的子孙仍然是这么委屈的样子。

玉兰Magnolia denudata Desr。

又称木兰、白玉兰、望春花。落叶乔木,我国原产,主要分布在秦岭北麓,太白、陇县等林区有零散分布,野生者已罕见。为重要的传统观赏树木,自唐以来即用于庭院绿化,现各地均有栽培。根系较浅,侧根较发达,喜光,稍耐寒,较耐干旱,宜温暖湿润气候,喜肥沃湿润酸性土,萌芽力强。

老爷岭玉兰

生长于太白县桃川镇老爷岭村二组。树龄500年,树高15米,胸围405厘米,冠幅8米,县区编号3号。

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 Sarg。

又称马褂木。落叶乔木,叶形似鹅掌又像马褂而得名。孑遗植物,珍稀濒危物种,国家二级保护树种。其分布以华中区为主,西南区亦有,陕西仅见巴山林区的镇巴和紫阳县有野生分布。其树形端庄,花美叶殊,秋叶变黄,为著名的观赏树木,南方各地多有栽培。为亚热带树种,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的环境,宜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耐寒,稍耐蔽荫,不耐干旱和水湿,抗病虫,抗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全国的引种栽培区已远超出原生分布区,显现了这一树种较强的适应性。

福临堡鹅掌楸

生长于宝鸡市红光铁厂公寓门前。树龄27年,树高16米,胸围115厘米,冠幅8米,县区编号17号。宝鸡市鹅掌楸树种仅此一棵,为1982年从外地引种,现生长健旺。

杜梨Pyrus betulaefolia Bunge

别名杜、杜树、棠梨,古称甘棠、棠树。落叶乔木,各县区均有天然分布,为零星散生。喜光,根系发达,直根可深入土层10多米,耐干旱,对土壤适应性强,生长缓慢,寿命长。

刘家塬召伯甘棠

生长于岐山县凤鸣镇刘家塬中学院内,树龄70年,树高10米,胸围100厘米,冠幅7米,县区编号18号。

原树(树龄3000年,树高20米,胸围500厘米,冠幅17米),被雷电和大风毁坏死亡,现所见为树根萌生植株。相传3000多年前,周公的弟弟召公在此树下“揭芦断案”。清慈禧太后有感于召公爱民的胸怀,为此树题字“甘棠遗爱”。

召公中学杜梨

生长于扶风县召公镇召公中学内。树龄200年,树高9米,胸围220厘米,冠幅10米,县区编号7号。

半坡杜梨

生长于麟游县招贤镇招贤村半坡组杜梨树底。树龄300年,树高8米,胸围298厘米,冠幅10米,县区编号25号。

树体古老刚强,树干浑圆通直,主干8米以上老化风折,全身又发出新枝,长势依然旺盛,生命顽强不息,为宝鸡市现存最古老、树干最粗壮的杜梨树。

合欢Albizia julibrissin Durazz。

又称绒线花、绒花树、马缨花、夜合花。落叶乔木,渭河川原“四旁”常有栽植,多在海拔400~500米地带。喜光,喜温暖,根系发达,具根瘤,生长迅速,耐干燥气候及瘠薄土壤。其干多分枝,常形成伞形扁平头树冠,二回羽状复叶,小叶昼开夜合,头状花序,成马缨状,花色粉红。其花、叶、树冠特殊,颇具个性,多作为观赏和绿荫树之用。

王西组合欢

生长于扶风县法门镇官务村王西组庙门前。树龄150年,树高16米,胸围250厘米,冠幅15米,县区编号61号。

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

又名皂角。落叶乔木,多分布于秦岭南北麓低山地带,零星散生,性喜光,不耐蔽荫,根深而抗风,抗旱,对土壤要求不严,宜温暖、向阳和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之地,萌芽力强,生长较慢,寿命较长。其荚果一直是我国传统洗涤用品,近代发明使用的“肥皂”之名,即取其意。

南指挥皂荚

又名大铁锢树,生长于凤翔县南指挥镇南指挥村。树龄800年,树高15米,胸围560厘米,冠幅17米,县区编号11号。

传说明嘉靖年间,在南指挥当地有位何道士,喜好炼丹道术。由于连年干旱无雨,村民在五圣庙和龙王庙中间搭起法台,请何道士做法祈雨。忽然间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倾盆,雷电从天而降直冲大树而来,树干被击空。从此后人们就把这棵树当成“神树”,方圆百里远近闻名。当地人为保护此树,于1995年4月26日分东西、南北用两道钢筋焊接固定主枝。此树主干的正北已经完全空枯,有待进一步修复加固。

柳林皂荚

又名“五毒树”,生长于凤翔县柳林镇屯头村。树龄500年,树高20米,胸围452厘米,冠幅16米,县区编号29号。

这棵树树干及树根有状如毒蛇、蟾蜍、蝎子、壁虎和蜈蚣5种动物的造型,当地百姓称其为“五毒树”,传说是天神所降的神树。干旱无雨时,当地百姓虔诚朝拜,神树便降甘霖于田野,保佑一方百姓丰衣足食。早年前,这棵神树从树干“蛇头”处不停地流出一滴滴黑色的汁液。因汁液能治百病,一时间来这里取“神药”之人络绎不绝。一日,一“恶道”途经此处,说:“五毒树”向南饮尽了古雍城河之水,尾扫千阳塬头,是不祥之物。遂乘夜深人静之时,用刀砍断了倒挂的“蛇头”。从此,“五毒树”再也不吐汁液,树干也枯腐成了空洞。

西河组皂荚

生长于扶风县城关镇徐家河村西河组。树龄800年,树高18米,胸围460厘米,冠幅13米,县区编号59号。

进东组皂荚

生长于扶风县太白乡长命寺村进东组。树龄430年,树高21米,胸围470厘米,冠幅15米,县区编号55号。

北安组皂荚

生长于扶风县城关镇北街村北安组。树龄600年,树高18米,胸围370厘米,冠幅14米,县区编号27号。

徐西组皂荚

生长于扶风县城关镇徐家河村徐西组。树龄450年,树高26米,胸围430厘米,冠幅21米,县区编号38号。

冉家组皂荚

生长于扶风县法门镇建和村冉家组。树龄450年,树高21米,胸围420厘米,冠幅24米,县区编号18号。

苏家村皂荚

又名“夫妻树”,生长于麟游县常丰乡苏家村。共2棵,树龄均为310年,树高均为18米,胸围248厘米、273厘米,冠幅15米、16米,县区编号43、44号。

这两棵树一棵结实累累,一棵从来不结实,像一对夫妻一样常年携手站立,枝叶相互交叉,共同生长,当地人称“夫妻树”。

武申皂荚

生长于麟游县常丰乡武申村上武申组槐树底。树龄700年,树高12米,胸围580厘米,冠幅11米,县区编号46号。

干形怪异,世间少有。由于遭受人为和自然毁坏,整个树体悬空于3米高的土坎上,树干高度腐化中空,只有三分之二的树干外皮顽强生长,其上萌发新枝,枝叶繁茂呈伞状,每年结实量大,当地人对此树有“长青树”之称。

益坪村皂荚

生长于陇县曹家湾镇益坪村。树龄330年,树高16米,胸围314厘米,冠幅13米,县区编号40号。

红祥村皂荚

生长于眉县横渠镇红祥村。树龄300年,树高16米,胸围345厘米,冠幅14米,县区编号8号。

冯家堡皂荚

生长于千阳县南寨镇冯家堡村。树龄410年,树高18米,胸围450厘米,冠幅18米,县区编号91号。

槐树Sophora japonica Linn。

别名槐、槐木、国槐、中槐,古称櫰。落叶乔木,温带树种,原产我国北部,野生者已极少见,南北各地普遍栽培,且历史悠久,以华北平原、黄土高原为常见。大树多存留于庙宇、官衙、陵园、村舍附近,现多用作“四旁”、行道和园林绿化。中等喜光,适于深厚、湿润、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土,耐寒,耐蔽荫,干旱瘠薄之地亦能适应,抗烟尘及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生长速度中等,寿命长,为县区存留古树最多的树种。

胥家槐树

又名“思乡槐”,生长于陈仓区天王镇胥家村。共2棵,树龄均为600年,树高15米、12米,胸围251厘米、395厘米,冠幅13米、16米,县区编号7、14号。

据民间记载,元朝末年关中西部为元军和红巾军作战的主战场之一,在凤翔城和虢镇城几次大战中,当地百姓死亡众多。千里荒野,十室九空,满目都是残垣破壁,生产力受到了空前破坏。明朝建立以后,为很快恢复生产,便从当时人口多、经济发展较快的山西组织向关中一带移民,但百姓都不愿意离开故土,朝廷最后下令强行移民。很多人在洪洞县大槐树下集中,由官兵护押着向关中迁移。尽管山西移民也来自各地,但都把槐树当作故乡的标志。今胥家村胥姓的先祖离开山西后,为了使子孙后代不忘故乡,就在村里面栽植了不少槐树。村口和村中这两棵槐树,因为有大家的悉心呵护,一直生长良好,保留至今,成为村中一景,成为胥家村的标志。

由于两棵槐树的特殊意义,其树下也就成了村民心目中的圣地。多年以来,不论村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大家都愿意在这里商议,使事情得到圆满解决。在这里,村民从树的节理看到大家都是同根相生,遇事都能互让互谅,相互包容。两棵古槐凝聚人心,树下也成了全村人休闲聊天的好地方。

官村槐树

又名“观音槐”“甘露槐”,生长于陈仓区新街镇官村十组。树龄1000年,树高28米,胸围710厘米,冠幅23米,县区编号10号。

相传很久以前,观音菩萨到西王母瑶池赴宴,返回普陀山路过吴山官村地界时正值雨后晴空万里,远看这里河流环绕,民风淳朴,男耕女织,人寿年丰,一派世外桃园景象。观音菩萨没想到人间竟有这么漂亮的地方,不由看呆了,手中玉净瓶的甘露差点掉了出来,观音心神一慌,在空中现了真身,霎时莲花当空,金光万道。那天正赶上官村庙会,很多人看到了观音菩萨的真容,都向菩萨欢呼叩拜。观音看到百姓这么虔诚向佛,心中感动,便按下云头与这里的百姓相见,给人们讲经说法。

烈日当空,酷暑热天,围在观音菩萨身边听说法的人汗水像豆粒一样往下掉,但人们都不愿离去,而且越聚越多。为了不使大家在烈日下久晒受罪,观音顺手从路边捡起一根已干枯多年的槐树枝,在自己的玉净瓶中蘸了点甘露,然后插在身旁的地上。只见这根干枯的槐树枝,竟然生根发芽,一眨眼的功夫,长成了参天大槐树,像一把擎天巨伞把听法的百姓罩在树荫之下,并生出阵阵凉气,使百姓免受酷热。为了记住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人们把这棵树称之为“观音槐”“甘露槐”,并在这里修建寿峰寺,千百年来精心保护这棵槐树。

王家咀槐树

又名“大孝槐”,生长于陈仓区坪头镇王家咀村皇后岭。树龄500年,树高20米,胸围440厘米,冠幅25米,县区编号70号。

据当地百姓讲,现存这棵槐树为母树根上长出的子槐,这棵树的母树生于唐初,距今已有一千余年。相传唐朝有位孙皇后是陈仓区香泉镇孙家村人,她出身贫苦,为一代贤德皇后。皇帝为回报孙皇后,多次提出让皇后家人出来做官,可皇后坚决不答应,并说自己娘家都是普通人,让他们做官不但会害了他们,还可能害了百姓。

孙皇后一位叔父,想通过皇后给自己的儿子谋取一官半职,被婉言谢绝后,憋着一肚子的火总想找机会报复孙皇后。这年孙皇后的母亲去世,按照唐朝礼制在距家二十里外的路上搭建灵棚,地点就在今陈仓区坪头镇王家咀村的皇后岭(当时叫双叉岭)。过去关中民间习俗讲,父母去世迎灵要用柳木棍做丧棍祭祀,祭祀父母的柳木棍要插在迎灵处土中,如果哪个子女手中拿过的柳棍活了长成树,说明父母认可那个子女最孝顺。孙皇后的叔父给亲戚发柳木棍时,故意把一根酷似柳树的青槐枝递到皇后手中,因为他知道柳树枝能生根成活,而青槐枝根本无法生根,必死无疑,想以此显出皇后不孝,使皇后难堪。孙皇后从小在山里长大,哪能认不出青槐呢?见亲叔父对自己误解这么深,心里非常难过,不由得对着母亲的灵牌放声大哭,泪如雨下,眼泪湿透了手中的青槐枝,并顺着流了下去。

由于青槐树枝上沾满了皇后的眼泪,深情感动了天地,这青槐枝竟奇迹般地活了,很快长成了一棵参天的大槐树。人们都说孙皇后为国尽心,这是大孝,并把这棵槐树称为“大孝槐”,把这座山岭由原来的双叉岭改称“皇后岭”,以怀念皇后的贤德。

辛家庄槐树

生长于凤县唐藏镇辛家庄村。树龄700年,树高24米,胸围583厘米,冠幅16米,县区编号12号。

凤州槐树

生长于凤县凤州镇凤州村。树龄400年,树高22米,冠幅16米,胸围300厘米,县区编号9号。

相传宋代文学家邵雍曾在凤州寄居,一晚邵雍独自散步,不觉来到一棵大树下,隐约看到枝叶婆娑,耳中一片天籁之声,不由得诗意大发,吟出了“凤州山馆有清辉,古木扶疏散陆离。红尾锦鸡鸣古埭,绿头花鸭荡幽池。荷声策策秋来候,桂影团团月上时……”的佳作。诗中的“古木”说的就是这棵大槐树之前,在此生长的老树。

酒铺槐抱松

生长在凤县三岔镇酒铺村。树龄500年,树高26米,胸围400厘米,冠幅18米,县区编号45号。

该树生长奇特,从基部看是一棵白皮松长在槐树干里,实是槐树生长年久主干腐朽,慢慢出现空心,不知何时落下一粒白皮松种子,竟然在槐树里面生根发芽,多年后长成了参天大树,远远望去仿佛是一老一少紧紧抱在一起,槐树古老苍劲,松树生机勃勃。

南指挥槐树

生长于凤翔县南指挥镇南指挥村九组。树龄800年,树高19米,胸围480厘米,冠幅17米,县区编号10号。

秦穆公在古雍城建都后在南指挥一带建立陵园,先秦十八位祖先均葬于此。先秦人在陵园四周种植各种名贵树木,其中以松树、柏树和槐树为主。相传这棵槐树与周围三棵古树,均为秦人陵园树木的后代。

东沟组槐树

生长于扶风县天度镇闫马村东沟组。树龄800年,树高16米,胸围630厘米,冠幅14米,县区编号13号。

东组槐树

生长于扶风县法门镇农林村东垚组。树龄700年,树高9米,胸围400厘米,冠幅9米,县区编号20号。

槐东组槐树

生长于扶风县召公镇大槐村槐东组。树龄430年,树高17米,胸围360厘米,冠幅20米,县区编号1号。

云塘槐树

生长于扶风县法门镇云塘村云塘组。树龄1000年,树高15米,胸围375厘米,冠幅11米,县区编号24号。

王西组槐树

生长于扶风县法门镇官务村王西组街道。树龄700年,树高26米,胸围540厘米,冠幅23米,县区编号25号。

北安组槐树

生长于扶风县城关镇北街村北安组。树龄700年,树高21米,胸围380厘米,冠幅12米,县区编号29号。

金顶寺槐树

生长于金台区新春村金顶寺。树龄500年,树高18米,胸围330厘米,冠幅17米,县区编号6号。

贺家渠槐树

生长于金台区硖石乡贺家渠村。树龄800年,树高21米,胸围628厘米,冠幅17米,县区编号24号。

蟠龙山槐树

生长于金台区蟠龙镇蟠龙山村。树龄100年,树高11米,胸围185厘米,冠幅11米,县区编号33号。

此树位于清代阁老党崇雅故居西侧,为清末所植。

丈八寺槐树

俗称九股槐,生长于麟游县丈八乡丈八村丈八寺。树龄1000年,树高13米,胸围450厘米,冠幅17米,县区编号9号。

丈八寺始建于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因寺中铁佛高一丈八尺而得名。据寺中碑文记载,寺庙一直是高僧、善士、佛门弟子会聚地,朝拜之人络绎不绝。北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朝廷赐名“寿圣寺”,明代改为“丈八寺”。九股槐位于丈八寺南50米处,因长有九根粗壮主枝而得名。树的根部有一小洞,从地下终年水流不竭,清澈透亮,犹如喷泉。

槐姻寺槐树

生长于麟游县九成宫镇石臼山村瓜园组槐姻寺。树龄600年,树高18米,胸围385厘米,冠幅15米,县区编号35号。

传说董永和七仙女以此槐为媒结为夫妻。当地善男信女将这棵树奉为神树,自发地建起寺庙,名为槐姻寺。每逢农历七月七,香火旺盛,即将婚嫁的男女双双来到此树前跪拜,以求婚姻美满,永结百年之好。

武申槐树

生长于麟游县常丰乡武申村上武申组槐树底。树龄600年,树高18米,胸围624厘米,冠幅18米,县区编号45号。

三家店槐树

生长于麟游县常丰乡佛堂寺村三家店组。树龄500年,树高22米,胸围560厘米,冠幅23米,县区编号36号。

伙口槐树

生长于麟游县丈八乡伙口村。树龄400年,树高18米,胸围428厘米,冠幅19米,县区编号11号。

礼店槐树

生长于麟游县常丰乡庙湾村礼店组大场。树龄500年,树高18米,胸围510厘米,冠幅18米,县区编号42号。

焦家坡槐树

生长于陇县杜阳镇焦家坡二组。树龄1200年,树高15米,胸围724厘米,冠幅23米,县区编号66号。

这棵古槐树,历经千年沧桑,树干残缺不全,仍生长正常。相传清雍正年间,一场雷火将此树西南边的两个大枝击燃,风吹、日晒、雨淋西南边的树干因此逐渐腐朽无存,只有少量根茬依然清晰可见,东北边树干呈扁平状,树冠也由此偏象东北。劫后余生,老槐树“身残志坚”,坚守半壁江山,至今傲然挺立。当地群众怀着敬畏之心,尊称它为树王,悉心保护。

郝家庄槐树

生长于陇县火烧寨乡峰山村山峰组郝家庄。树龄1000年,树高8米,胸围630厘米,冠幅13米,县区编号24号。

这棵千年老槐,低矮粗壮,树干似弥勒佛的大肚。传说早年间一股土匪被官军击溃,西逃甘肃至此,筋疲力尽。匪首正躺于老槐树下喘歇,突然雷雨大作,只听一声霹雳,槐树大部分顶梢被劈断,树梢掉下时被底层的大枝架住,匪首惊得魂飞魄散,慌忙爬起发现安然无恙。匪首感谢槐树救命,再三跪拜后继续逃窜。村民们得知此事,纷纷指责老槐树良莠不分、助纣为虐,槐树从此一蹶不振,顶梢再也不向上长,而树干却长出大包。村民以为是老槐树愧疚难当,生气肚胀,精神萎靡,知错罪己,才长成今天这难看的模样。

白石槐树

生长于陇县河北乡白石村白石嘴组。树龄600年,树高15米,胸围397厘米,冠幅24米,县区编号46号。

儒林巷槐树

生长于陇县城南街儒林巷。树龄310年,树高18米,胸围309厘米,冠幅10米,县区编号1号。

2006年县城街道拓宽改造中,地方政府决定保留位于街道中间的这棵槐树,并为古树修筑了保护栅栏。街道给树让路,一时传为佳话。

申家山槐树

又名龙槐,生长于陇县杜阳镇申家山村八组。树龄600年,树高19米,胸围590厘米,冠幅28米,县区编号68号。

龙槐两树同根,大树主干2米以上分为8个主枝,枝枝弯曲而上具龙形龙态,整个树冠似八龙腾飞。同时奇特的是,大树东面相隔两米宽的小路有一个七八米见方的涝池,在涝池岸边与大龙槐树同一根上生出一棵小树,树龄已近百年,树干平卧,恰似一条出水蛟龙,由池中腾空而起,摇头摆尾,张牙舞爪,一副活龙活现的样子。

齐西槐树

生长于眉县齐镇齐西村二组。树龄1000年,树高17米,胸围544厘米,冠幅23米,县区编号14号。

小营槐树

生长于岐山县大营乡巩寺村小营组。树龄1000年,树高26米,胸围590厘米,冠幅13米,县区编号19号。

东队槐树

生长于岐山县大营乡巩寺村东队组。树龄900年,树高20米,胸围440厘米,冠幅19米,县区编号20号。

唐家岭槐树

生长于岐山县安乐镇唐家岭村三组。树龄1300年,树高20米,胸围720厘米,冠幅11米,县区编号25号。

李家山槐树

生长于渭滨区晁峪乡槐树岭村李家山。树龄800年,树高17米,胸围655厘米,冠幅16米,县区编号1号。

高家村槐树

生长于渭滨区高家镇高家村。树龄600年,树高12米,胸围430厘米,冠幅10米,县区编号8号。

永清槐树

生长于渭滨区马营镇永清村小学内。树龄600年,树高18米,胸围405厘米,冠幅19米,县区编号21号。

1997年4月21日立于树下的《古槐铭》记:永清,以古堡临水而名。初为炎帝猎所,周置马营为牧场;汉有将军墓,宋、元属夷族;明洪武年间,始迁山西民至,翟、赵、寇、牟,各自为村。李姓,唐岐王之裔,由陵原至此居东北曰李家什字,族渐旺。为防盗夷,谋久安,五姓联百家,掘壕筑堡。堡长、宽各五十丈,高十丈,内设正、南、北三街,后添新城,为四巷。有户五十余,因堡临河,烟霞笼水,清山映翠故名。堡成,于南、北街西口及城门外之左右,分植青槐一株,取其多籽怀远,耐脊寿永之意,以启人心,并冶村容。新中国之始,堡失其用,遂掘堡墙以肥田。1969年,为备战,于堡下开地道陆条,纵横交错,因雨水,多处塌陷,危及民宅,且巷道窄小,不适时宜。1991年,新村规划,堡平,重起新居。昔,堡南北街、西口之槐,毁于公社平调之风。此槐因心空,免受锯割。围丈五,寿至千。枝叶犹茂,应槐之兆,村中时有杰人出。明末清初之阁老党崇雅,启蒙于城内寇屋,清有李姓至参军。今,学子如林,全赖古槐之佑也。村人仰其无欲则刚之德,崇其宁静致远之志,由村两委操持,竖碑修栏,意于怀古知新,励启人杰村兴,谨为铭。

凉峪村槐树

生长于太白县咀头镇凉峪村四组。树龄700年,树高22米,胸围500厘米,冠幅26米,县区编号7号。

传说一年夏夜,突然电闪雷鸣,狂风大作,天地变色,家住槐树附近的人只听见有千军万马在厮杀,吓得紧闭门窗不敢出声。第二天风停雨止,出门一看,满地的断枝落叶,槐树就像受了重伤的士兵一样枝干残缺,而后慢慢开始枯萎。村里人以为老槐树将会这样死去。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发芽长枝,生机勃勃。从此,村里人把这棵槐树当做神灵来敬畏和保护,称之为“镇村之树”“吉祥之树”。

牟家坪槐树

生长于太白县鹦鸽镇鹦鸽街村六组牟家坪。共2棵,树龄均为400年,树高均为17米,胸围485厘米、420厘米,冠幅18米、16米,县区编号5、6号。

这两棵槐树,位于牟家坪天主教堂内。据教堂记载,17世纪初期,一位名叫方德望的法籍神父在西安一带传教,后前往陕南传教,途经本地,天色已晚,就此住下。次日早起,感到这里空气新鲜,宁静无声,景色迷人,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于是就在这里开始传教,并栽植两棵槐树以作纪念,寓意天主教在此根深叶茂,长远流传。

福驮槐树

生长于千阳县城关镇苗岭村福驮组。树龄500年,树高18米,胸围600厘米,冠幅17米,县区编号6号。

尧头村槐树

生长于千阳县南寨镇尧头村四组。树龄420年,树高22米,胸围480厘米,冠幅13米,县区编号13号。

新文村槐树

生长于千阳县文家坡乡新文村四组。共2棵,树龄410年、340年,树高17米、18米,胸围446厘米、390厘米,冠幅16米、13米,县区编号14、15号。

这两棵槐树像孪生兄弟一样并肩站立,久经岁月风霜,仍然伟岸挺拔,枝叶繁茂。据说1931年曾遭土匪火烧,主干也被砍伤,几近枯死,但到了80年代初期又枯木逢春,逐渐恢复了树势。

王家庄槐树

生长于千阳县张家塬镇王家庄村四郎庙组。共2棵,树龄390年、310年,树高均为16米,胸围465厘米、355厘米,冠幅均为18米,县区编号39、40号。

据说这两棵槐树是明末清初盖四郎庙时栽植。庙内塑有玉皇大帝第四个儿子的神像,至今香火不断。两棵槐树犹如两位饱经风霜、相敬如宾的世纪伴侣,伫立在大路旁,阅尽人间沧桑。古槐树和寺庙一起,保佑附近群众五谷丰登,年年平安。

龙爪槐Sophora japonica L。f。Pendula Hart。

别名蟠槐、盘槐、倒栽槐。落叶乔木,枝条扭曲,大枝斜上,小枝下垂,作龙蟠状。为槐树之变型,常以槐树作砧木嫁接繁殖。树形特殊而美观,故多用于园林绿化,习性同槐树。

周公庙龙爪槐

生长于凤鸣镇周公庙风景区。树龄480年,树高5米,胸围210厘米,冠幅5米,县区编号1号。

亭子头龙爪槐

生长于凤翔县柳林镇亭子头村四组。树龄210年,树高6米,胸围108厘米,冠幅5米,县区编号1号。

相传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吏部侍郎裴行俭送波斯国王卑路斯途经此地,闻香下马于亭间饮酒,赋诗“送君亭子头,蜂醉蝶不舞。三阳开国泰,美哉柳林酒。”临行前在亭子旁栽植槐树以作纪念。这槐树长大后形状独特,其主干始通直后弯曲无力,枝条柔软下垂,形似龙爪,代代相传,其性不移。这里亭以结构殊绝,树以奇特入胜,南眺太白峻峰,北观展浩云霞,西度陇阪山水,东发凤翔古城,是古丝绸之路过往客商饮酒憩息的必经之地,为八百里秦川西端的胜景之一。

朝阳龙爪槐

生长于岐山县凤鸣镇朝阳村。树龄400年,树高5米,胸围240厘米,冠幅4米,县区编号9号。

龙泉寺龙爪槐

又名双龙槐,生长于岐山县蔡家坡镇令胡村龙泉寺内。共2棵,树龄均为500年,树高均为8米,胸围160厘米、210厘米,冠幅4米、6米,县区编号21、22号。

段家塬龙爪槐

生长在千阳县崔家头镇段家塬村三组段公祠。树龄270年,树高3米,胸围215厘米,冠幅7米,县区编号116号。

此树为清乾隆年间,当地人为纪念先祖段秀实建段公祠时所植。

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Mill。)Sw

别名椿、椿树,古称樗、樗树。落叶乔木,分布广泛,多系人工栽培,在荒野通过根蘖或靠风力传播种子,可天然繁衍成株。性喜光,对环境适应性极强;主、侧根深而发达,对土壤不甚选择;耐烟尘、干旱,抗火力强,速生,为四旁植树重要乡土树种之一。

军分区臭椿

生长于宝鸡市军分区机关院内。树龄150年,树高20米,胸围350厘米,冠幅17米,县区编号14号。

此树高大雄健,树干圆满通直,树冠伞形,整齐浑圆,向人们展示了该树种在优良环境中的真正风姿。

楝树Melia azedarach Linn。

别称苦楝。落叶乔木,热带及亚热带树种,暖温带也有分布。常散见于秦岭北麓和渭河川塬区。栽培或野生,荒野可自繁成株。楝树喜温暖,不耐寒;喜光,不耐蔽荫;不耐旱,怕涝;根浅,易风倒;萌芽力强,富根蘖;生长快,发育早,衰老迅速,一般30~40年即进入衰老期,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下,能迅速成材。除传统作为用材、油料树种外,近年从树皮、枝叶提取苦楝素,作为有机环保杀虫剂。

李家庄楝树

生长于凤县唐藏镇李家庄村三组。树龄180年,树高14米,胸围170厘米,冠幅8米,县区编号17号。

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 Bunge

又称药树,古称楷、楷树。落叶乔木,原产我国,遍布亚热带和暖温带,宝鸡各县区常见零星分布,多在海拔500~1500米间。性喜光,幼时较耐荫,不耐严寒;深根性,主根发达,萌芽力强,耐干旱、瘠薄,对土壤要求不严,对土壤酸碱度适应范围较广,对二氧化硫、氯化氢和煤烟的抗性较强。喜肥沃湿润之地,在平原、低山、丘陵、坡面深土地带与沟谷、河岸生长良好。其种子通过鸟类传播,可自繁成株,为秋色红叶景观林树种。生长较慢,但寿命很长,常成风姿古朴的风景树或地标性景观。除传统用途外,它还是嫁接美国开心果的砧木树种,更是颇具开发潜质的生物能源树种(其油料为优质燃油,称生物柴油)。

石家滩黄连木

又名“药王树”,生长于陈仓区拓石镇石家滩村。共2株,平均树龄290年,平均树高10米,平均胸围325厘米,平均冠幅11米,县区编号为52、53号。

相传陈仓黄连木是药王孙思邈为给当地百姓治病而引种栽植。一千多年前,宝鸡一带突然流行一种怪病,人若患上就会不吃不喝,消瘦而死。药王在宝鸡秦岭一带采了不少药,但都不对症。一天他从西域商人处得知一种叫楷树叶的中草药对这种病有疗效,便去千里之外的新疆采了不少楷树叶。为能永远解除这种病对宝鸡百姓的危害,他除了采楷树叶,还挖了一棵小楷树苗,准备种在宝鸡,为百姓永远解除病痛。药王带着树叶,背着小楷树一路爬山涉水,自己忍耐干渴,却省下水浇灌小楷树,艰难地向宝鸡方向跋涉。

离宝鸡越来越近,而药王的身体也越来越瘦,待来到今陈仓区拓石镇石家滩村时,已累得没有一丝气力。眼看小树快要干死,他挣扎着把小树种下,可附近无水浇灌,小树还是难活。为了能使宝鸡有楷树,再不受瘟疫危害,药王毅然割破自己的手腕,让鲜血流进树下土壤里。小楷树得到了滋润,不仅活了,还一下子长高很多,而药王却昏死过去。后来药王被人发现得救,小楷树也从此留在了这里,成为药王真心为民的最好见证。楷树的后代没有辜负药王的苦心,当地人讲,发生瘟疫时,只要拿它的叶子在鼻子上闻一闻,病痛就会痊愈。由于楷树饱含着药王对百姓的一片苦心,人们称之为药树,又因木质黄色性苦,又称黄连木,一直传至今天。

党家河黄连木

生长于陇县八渡镇党家河村四组。树龄600年,树高19米,胸围530厘米,冠幅21米,县区编号83号。

坊塘黄连木

生长于渭滨区晁峪乡坊塘村。共2棵,树龄相同,树体相似,树龄均为500年,平均树高16米,平均胸围325厘米,平均冠幅13米,县区编号5、6号。

药树桠黄连木

生长于太白县鹦鸽镇火烧滩村二组药树桠。共2棵,树龄800年、1000年,树高15米、16米,胸围426厘米、486厘米,冠幅18米、17米,县区编号1、2号。

候家坡黄连木

生长于千阳县城关镇候家坡村一组。树龄500年,树高21米,胸围340厘米,冠幅21米,县区编号123号。

这棵黄连木树姿雄伟,形如巨伞,枝繁叶茂,传说与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千阳三贤”之一的燕伋有关。燕伋当年在曲阜求学归来,辞别恩师时,孔子送燕伋一棵树苗,并对自己的弟子意味深长地说:“为师送你这棵小树苗,它的名字叫楷树,希望你能像它一样,为人师表,争做后辈的楷模。”燕伋拜别恩师,回到故乡,亲手栽植了这棵饱含嘱托的小树,同时筑台望鲁,设壇讲学,传播儒家思想,启蒙众生。许多年过去了,燕伋当年亲手栽植的楷树早已不复存在,但那棵楷树繁衍的许许多多的后代,却饱经历史的风风雨雨不断壮大,其中这一棵尤其显得郁郁葱葱,生机昂然,为人称赞。

白杜Euonymus bungeana Maxim。

别名丝棉木、桃叶卫矛。为温带树种,秦岭北麓和关山低浅山区偶见有天然零星分布,多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常作为嫁接冬青卫矛(大叶黄杨)的砧木树种,园林多有栽植。喜光,好生肥沃之地,对二氧化碳、氯气等有害气体抗性较强。

官村白杜

又名“思缅树”,生长于陈仓区新街镇官村十一组西河边。树龄350年,树高14米,胸围360厘米,冠幅15米,县区编号9号。

传说这棵白杜与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有关。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从四川经蜀道向关中进军,在今陈仓区新街镇官村东部与明军激战,处于对峙僵持状态。这天,李自成心情郁闷,在大营外边转悠边思考破敌之策,无意间手向自己的马鞍拍去,结果手被夹在马鞍缝中的一截树枝刺破,鲜血顺着手滴在了树枝上。他从马鞍缝中取出一看,原来是一段白杜树枝,这才想起是一年前行军打仗时无意夹入的,已经干枯成棍了。李自成看到这段树枝,就想起了家乡种树测前程的习俗。便把这段沾有自己鲜血的白杜树枝栽到官村西河边,跪地向苍天祈祷说,如能打败明朝得天下,这段白杜树枝就生根发芽,否则就不能活。这段白杜树枝在马鞍上与李自成相伴已久,又得了李自成的鲜血,竟然奇迹般地成活发芽。李自成大喜,对部下和村民说,过去朝庭总说我是闯贼,看来我命中注定是要为民做官的,为图吉利,干脆就把我们现在这个村叫官村吧!大家听了都很高兴,官村这个名字也从此开始使用。虽然李自成起义最终失败了,但他手植在官村的这棵白杜树却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旺盛地活了下来。其叶柄呈四棱状,据说是在李自成马鞍缝中夹扁的。这里的村民为怀念李自成植枝之举,便把这棵树叫做“思缅树”,不少人将其也称为“丝绵树”,一直沿用至今。

新文村白杜

生长于千阳县文家坡乡新文村一组。树龄210年,树高12米,胸围405厘米,冠幅15米,县区编号122号。

这棵白杜相传是清嘉庆年间一位英国传教士在此传教时所植。

七叶树Aesculus chinensis Bge。

别名梭罗树、娑罗子、娑罗树、天师栗。落叶乔木,掌状复叶,具小叶5~7枚,叶形大而美丽,为世界贵重观赏树种之一。亚热带及暖温带树种,各地多为人工栽植,凤县南部有野生。性喜温暖湿润之地,中度喜光,较耐蔽荫,生长较慢,寿命长。

南沟七叶树

生长于凤县河口镇安河寺村三组南沟。树龄1400年,树高31米,胸围510厘米,冠幅36米,县区编号25号。

该树树体高大,树干粗壮有力,枝条分布均匀,树冠圆满自然,虽经千年风雨,仍长势旺盛,枝繁叶茂,冠似巨伞占地一亩半有余,其树龄之长、树体之大堪称七叶树王,也是陕西最为古老的七叶树。相传此树是唐朝大将尉迟敬德,在此居住为美化居所而栽植,当地人称神树。

寇家庄七叶树

生长于凤翔县田家庄镇寺头村寇家庄。树龄400年,树高12米,胸围270厘米,冠幅16米,县区编号2号。

齐镇七叶树

生长于眉县石头河管理局齐镇管理站院内。树龄150年,树高15米,胸围345厘米,冠幅17米,县区编号12号。

相传此树是清朝末年,一位德国传教士从印度引种栽植。

酸枣Zizyphus juiuba Mill。var。spinosa Hu

古称棘,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宝鸡天然分布普遍,多呈灌丛,适应性极强,耐干旱,抗严寒,喜全光,对土壤选择不严,根蘖力,萌芽力强,常见于向阳、干燥、瘠薄之废荒地段。

景家酸枣树

生长于岐山县蒲村镇景家村。树龄800年,树高12米,胸围151厘米,冠幅12米,县区编号11号。

毛Coruns wateri Wang。

别名:油树、黑椋子、车梁木。落叶乔木,优良木本油料树种,树形美观,花繁叶茂,少病虫,寿命长,可用于园林绿化。宝鸡天然分布于秦岭、关山各县区,常在海拔1000~1500米的谷底、溪旁和山坡下部。宝鸡20世纪70年代曾有栽植。根系发达,萌芽力强,喜温抗寒,较耐干旱瘠薄,中等喜光。对土壤要求不严,在中性、酸性、微碱性土壤上均能生长,而以湿润、深厚的沙质壤土为最好。

老庄毛

又名盘龙树,生长于麟游县两亭镇冯家湾村老庄组。树龄110年,树高10米,胸围200厘米,冠幅16米,县区编号16号。

整个树苍老的树皮龟裂为细小的鳞片状,就像蛟龙的躯体,树干和树枝就像千万条蛟龙盘踞,蔚为壮观。

白腊树Fraxinus chinensis Rokb。

也称白腊,古称梣。因可放养白腊虫而得名。亚热带树种,眉县、太白稀见有野生。各地多为人工栽植。性喜光,较耐荫寒,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耐干旱和水湿,抗烟尘,萌蘖力强。前期生长快,寿命较长。

宝玉山白腊

生长于凤翔县汤房庙林场宝玉山庙。树龄300年,树高14米,胸围310厘米,冠幅13米,县区编号14号。

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 Rupr。

又称水楸。落叶乔木,我国特有的珍贵阔叶用材树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温带树种,太白、凤县、眉县、陈仓、陇县皆有天然分布。生长在海拔1300~2100米的中山地带。性喜光,耐严寒,喜温凉气候及肥沃、湿润土壤,但不耐水湿,于山峪溪流附近生长较好。前期生长较快,寿命较长。

青峰峡水曲柳

生长于太白县桃川镇杜家庄村青峰峡森林公园内。树龄500年,树高21米,胸围510厘米,冠幅16米,县区编号21号。

华北紫丁香Syringa oplata Lindl。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温带树种,眉县、陇县有野生。著名观赏花木,各地颇多栽培。性喜光、稍耐荫,较耐旱,好生肥沃、湿润之地,过湿过燥之处皆非所宜。

张家山华北紫丁香

生长于千阳县崔家头镇斜道巷村张家山组。树龄150年,树高5米,胸围95厘米,冠幅4米,县区编号120号。

楸树Catalpa bungei C。A。Mey。

落叶乔木,我国独有的珍贵用材和观赏树木,与椿、榆、槐并列为关中四大乡土树种。亚热带和暖温带树种,秦岭北麓局部地段有野生,多为人工栽植。喜温暖湿润气候,较喜光,稍耐寒。根系深,主、侧根发达,根蘖力和萌芽力强,荒野可自繁成株。对水分敏感,稍耐盐碱,宜深厚、湿润、肥沃、疏松的中性至微碱性土和钙质土。对二氧化硫、氯气等有毒气体有较强抗性。生长速度中等,寿命较长。

高望寺楸树

生长于扶风县午井镇高望寺村。树龄600年,树高11米,胸围970厘米,冠幅8米,县区编号60号。

诸葛亮庙古树群

分布于岐山县五丈塬镇诸葛亮庙风景区内。主要树种为侧柏、槐树,面积4公顷,株数44株,平均树龄300年,平均树高13米,平均胸围200厘米,郁闭度0.4.

六、古树名木与名人名胜

在宝鸡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曾发生过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也曾留有不少历史文化名人的身影。有本土名士,有外籍任官,也有过往驻足的将军、文人。他们虽早已谢世化为尘土,甚至不知身朽何处,可与他们有关的古树名木,却还活生生的站在人世间,向人们诉说着这些名人的仁德贤能和功过是非。这些古树也就因名人而成名木,事件发生地或纪念地也就成了名胜。择其主要,以供赏析。

追古思贤敬召公甘棠遗爱誉中华

召伯·甘棠

召公(?~约公元前995年),姓姬名奭,周文王庶子,武王和周公的同父异母弟,周之开国元勋,周初政治家、军事家。采邑在召(陕西岐山西南),封地于燕(河北、辽宁一带),位居“三公”之太保,袭爵为伯,故史称召公、召伯、燕召公,谥号康公。历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是周初辅政时间最长的一位朝廷重臣。成王时,与周公分陕而治,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县)以东归周公管理,以西归召公管理。他支持周公摄政当国,支持周公平定叛乱。当政期间,将自己的辖区治理得政通人和,贵族和平民都各得其所。因此倍受辖区及周境内的百姓爱戴。传说他巡行乡里时,为了不烦扰百姓,常在甘棠树旁搭个草舍办理诉讼,且办案公允。后世百姓思念其公廉勤政,爱民惜民,也就深深的爱上了召公。爱屋及乌,对甘棠也产生了浓浓的感情,而舍不得砍伐和损伤,并且作成诗歌吟咏传唱,“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后被孔子辑入《诗经》,即《召南·甘棠》篇。也留下了“甘棠遗爱”“甘棠之思”等成语典故。

“召伯甘棠”因积极的人文内涵和巨大的影响力而名播广远,为国人所钟爱和追崇,凡与召地、召伯、古杜梨扯上关系的地方,似乎都有召伯甘棠的说辞,我市扶风县召公镇(扶风县东北,因周时召公在此设坛讲学而得名)召公中学院内的古杜梨,当地百姓一直传称其为正宗。无独有偶,我们的邻省河南省竟有两处,一是三门峡市陕县(原古陕州),近年利用周、召二公辅政成王时“分陕而治”“周公营洛,召公主陕”的历史,大力弘扬召公及“召伯甘棠”文化;二是洛阳市宜阳县用“郑卢公路”北侧的“甘棠村”及村口清雍正年间河南府尹张汉“召公听政处”题碑,宣传宜阳。两地的宣传内容中均引用了《诗经·召南·甘棠》一诗。还有更远的湖南省江永县,一支周姓人家的村庄名为“上甘棠村”,据说周氏族人的祖上系召公姬奭的后裔,取“甘棠”为村名,含有对先祖的怀念之意。崇尚甘棠,纪念召公,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甘棠文化。召伯甘棠已非专指某棵具体的杜梨树。岐山刘家塬的“召伯甘棠”,因最负盛名,而被誉为“中华第一树”。

“甘棠之思”及“甘棠文化”的时代意义,在于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启迪教育我们的各级官员,不要忘了“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执政为民”“关注民生”,是为官者之本,是民之所期;廉政亲民的政府和官员,老百姓永远不会忘记。甘棠作为一个显著的文化符号,已成为了民心民意的寄托,成了德政勤政、亲民爱民的象征。

甘棠,即当今之杜梨,蔷薇科苹果亚科梨属落叶乔木。在宝鸡秦岭北坡和渭北黄土丘陵区有天然零星分布。根系发达,适应性强,是宝鸡的乡土树种。可作嫁接梨树的钻木,材质致密可供细木工之用,树皮含鞣质可提取栲胶,树叶含丰富粗蛋白可作饲料,果富含糖份可制糕点或酿酒。因树形优美,花果可赏,寿命长以及人文内涵丰富亦可作园林绿化。“召伯甘棠”,在岐山县凤鸣镇刘家塬村。召伯与甘棠的故事,在《诗经》《史记》中有充分反映。清代的召伯甘棠碑“题记”“跋”和《岐山县志》等对刘家塬召伯甘棠原树及召公祠的修建均有记述。

召公祠,是清慈禧太后于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拨银5000两,令在刘家塬“召伯甘棠”树附近建召公祠,建成于光绪二十九年。当年慈禧题赐“甘棠遗爱”牌匾一面,悬于门额。复制了周公庙召公殿前的“召伯甘棠图碑”,立于甘棠树旁。甘棠大树1910年,被大风吹倒,1936年再遭狂风袭击,树干折断,经抢救无果而亡。干枝被供奉于祠殿内,20世纪60年代被毁。召公祠“文革”中被拆,遗址被建成小学,学校现已迁出而空置。召公祠遗址内,尚留“甘棠遗爱”牌匾,三通碑石为当代复制重建。召伯甘棠原树根部萌出之召伯甘棠二代,已成树龄72年,树高11米,胸围12.8米,冠幅8米的大树,树干通直,树形挺拔,浓荫如盖。在这里延续着宝鸡的文化脉络。

地因人而出名树因古而入胜

姜太公·钓鱼台·唐柏

姜太公(?~约公元前1021年),姓姜,名尚,字子牙,号飞熊。位居“三公”之太师,被文王号为太公望,又叫姜太公、姜望。后封于齐,又称齐太公。祖先曾封于吕,故又叫吕尚、吕望。武王号其为“师尚父”。唐肃宗封其为“武成王”。姜太公是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磻溪人。早年为谋生,曾到过河南、山东等地。71岁时返回故乡,隐居垂钓于磻溪(今钓鱼台)以见文王。姜太公归周后,辅佐文王、武王,在灭商、建周的过程中显示出了高超的军事、政治谋略,为西周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西周的开国元勋,与周公、召公并称“三公”。

钓鱼台,位于宝鸡渭河南岸秦岭北麓,陈仓区境内的伐鱼河(古称“磻溪河”)山谷中,为文王访贤、太公出山之处。地因人名,钓鱼台因姜太公、周文王而享誉海内外。自周以来,钓鱼台就成为人们凭吊这位西周开国功臣的圣地。钓鱼台自汉始起建有文王庙。太公庙建于唐代贞观年间,随后经宋、元、明、清及当代,有损有建,至今已成为总面积2万公顷、景点20多处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这里群山环绕,山青水秀,古柏森森,绿树成荫,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太公庙前的四棵古侧柏高大挺拔,生长旺盛,枝叶浓密,苍翠如洗,讫立庙前1300多年,四棵唐柏身上,附丽着许多奇巧而生动的民间传说,为钓鱼台增添了古老而神秘的色彩。庙东坡面尚有大片侧柏天然次生林,因着生于岩石裸露之严酷土壤,生长缓慢,树形奇特各异而成“石生翠柏”一景。其中原不泛古树,但因遭历代破坏,已非昔日景象。

忠心辅政垂英名千年唐柏留史迹

周公·周公庙·唐柏

周公(?~约公元前1053年),姓姬,名旦,周文王第四子,武王弟,成王叔,位居“三公”之太傅。因其采邑在周地(今陕西岐山、扶风北部),史称周公。他生于岐,死于丰,葬于毕,谥号周文公。在周初的立邦建国中,“辅翼武王,用事居多”,显示出了卓越的思想、政治、军事才能,与姜太公、召公同为周王朝开国元勋。他曾代年幼的成王摄政7年。平息内乱,征服东夷,推行分封,营建洛邑(亦称“成周”“东都”),使周王室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他对周室忠心耿耿,严以律己,勤政亲民,礼贤下士,唯才是举,政绩卓著。他所提出的“敬德保民”的“礼”“乐”制度和治国思想,不仅对巩固周王朝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后来孔子儒家思想的形成,对3000年以来的中国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被誉为千古一圣。

周公庙,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旅游名胜区。位于陕西省岐山县西北凤凰山南麓,面积61公顷。其三面环山,南接平原,成一内凹地形,古称此地为“卷阿”(见《诗经·大雅·卷阿》),周人迁徙周原建国后,古卷阿也就成了周之属地。文王都丰后,将岐地北部划给周公旦,南部划给召公奭,分别成了二位的采邑,卷阿在周公属地。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下诏在卷阿腹地为周代开国元勋周公建祠,以缅怀其仁德贤能和文治武功。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百废待兴的大唐开国元年,此举非同一般,无疑是唐王朝的治国宣言。后改为周公庙,北宋、元代、明代、清代、民国至当代,不断扩建修茸,形成共有古建筑31座100余间,以人文景观为主的具有悠久历史的旅游胜地。周公庙历时千余载,古树繁多,曾在史料文献中出现的“秦楸”“汉槐”已绝于世,现存古树7株。其中唐柏2株在大门两侧,另有北宋古槐2株,明龙爪槐1株,清代枸桔1株、侧柏1株。它们讫立在周公庙前,见证了诸多历史事件和世事变迁。

古树映掩鞠躬尽瘁处五丈难载追念敬仰情

诸葛亮·诸葛亮庙·古树群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东汉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后流落隆中(今湖北襄阳西),在山上辟地建舍,过着农耕自给、游学交友的隐居生活。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其出山,从此开始了他叱咤风云的政治生涯。在辅佐刘备创业治蜀中,显示出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国,诸葛亮任丞相,总揽朝政。公元223年刘备病逝,诸葛亮受命托孤。刘禅继位,诸葛亮封武乡候,并领益州牧。诸葛亮在修好与东吴关系的基础上,公元226年率军北上,进驻汉中,开始了8年的伐魏战争。他先后与魏军交战六次,俗称“六出祁山”。公元234年2月,诸葛亮率10万大军,从斜谷(今宝鸡境内秦岭北麓眉县与岐山县交界处)杀出,占据武功(今陕西武功县),驻扎在五丈原(秦岭北麓,岐山县南部),开始了一生中最后一次的伐魏战争。两军相持多日后,诸葛亮因长期辛劳而病。他把退军节度和身后国事一一作了安排,于8月的一天,在瑟瑟秋风中逝世于军中,结束了他勤勉和奋发的一生,享年54岁,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诸葛亮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受人崇敬的名人之一,除了他的功业、才能、智慧、精神为世人所称道外,其著作《诸葛亮集》,特别是《隆中对》《诫子书》前后《出师表》《自贬疏》等文章,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也是重要原因。

诸葛亮庙亦称武侯祠,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旅游风景名胜区。位于岐山县南秦岭北麓五丈原上。此庙始建于三国末年,元、明、清屡经重修增建。民国18年(1929年)被土匪烧毁,翌年西北军某部会同当地群众修复。20世纪80年代又对其进行了全面维修,扩大了庙区,有景点多处,庙内尚存古树44株,其中侧柏29株、槐树15株。

潜心治学成关学宗师苍桑宋柏为历史见证

张载·张载词·手植桧宋柏

张载(公元1020~1077年),字子原,号横渠,死后南宋宁宗赐谥“明公”,赐封“眉伯”,而从祀孔庙。是北宋时期的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为“关学”创始人,亦称“张子”,系北宋“五子之一”。张载祖籍河南商丘,一生经历坎坷。祖父、父亲曾在朝廷或地方为官。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父病逝涪州任上,母携年幼的张载和弟弟护送灵柩归籍,行至眉县横渠,因无力返回故里,遂葬父于横渠,全家亦落脚于此。他有过从军、作官、讲学等经历,与苏轼、苏辙兄弟为同榜进士。更多时间是用于读研经史,潜心学问,著书立说,而成就“关学”学派。其著作颇丰,《正蒙》是其代表作,这部重要的古代唯物主义哲学著作,在中国古典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他著作均归入后人编辑的《张子全集》。张载对宋明理学重要贡献,正如王夫子的评价,“横渠学问思辨之功,古今无两”“张子之学,上乘孔孟之志,下救来失,如皎日丽天,无幽不烛,圣人复起,未有能易焉者也”。

张载祠(亦称张横渠祠、张子祠),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旅游风景名胜区。位于眉县横渠镇,座北朝南,占地20亩。原为张载读书和讲学的横渠崇寿书院,横渠崇寿书院建于北宋以前,传说张载15岁家居横渠大振谷时,就读于该院。他38岁考中进士为官,后辞官回乡,又设馆讲学于此,直到逝世。人们为纪念这位关学宗师,才把崇寿书院改为横渠书院。元代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在横渠书院旧址上修建张载祠,初名为张子特祠。元、明、清代经过多次修茸。近100多年来,因年久失修,张子祠破败不堪,新中国成立后张载祠被占作它用,多株古柏被伐。1990年以来,当地政府对张载祠古建筑进行了修复和彩绘,现祠内遗留古树6株。其中一株园柏树年龄1000年,传为张载手植,1994年被原林业部选定为“中华名树”,张载手植柏树皮纹理纽曲,枝干枯荣并存,两条主枝弯延而上,犹如两条蛟龙在空中盘绕飞舞。另有800年侧柏4株,600年侧柏1株。

名人留胜迹最美东湖柳苏轼左宗棠林则徐·东湖·东湖柳

凤翔东湖为宋代苏轼任凤翔府签书判官时主持所建,园内现有古树十多株,为青杨、旱柳、垂柳、榆等,当年的“苏公柳”已在900余年的风雨沧桑中消失,但后来清代光绪年间(树龄150年左右)的“左公柳”“林则徐手植柳”却依然存世,为东湖平添几分古色古韵。

左宗棠,湖南人,湘军首领,为清代名将,曾任陕甘总督。凤翔府衙是他西征沙俄返京途中的驻足之地。据说他是个好栽树的军人,在新疆伊犁打完仗后,沿东归之途栽了一路的杨柳,在凤翔东湖沿岸植柳多株,有诗为证:“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清·杨昌浚)。

古银杏风韵尚存苦磨炼功建龙门

丘处机·磻溪宫龙门洞·金代银杏

丘处机(公元1148~1227年),是全真道北七真人之一,龙门道派的开山祖师,是一位博学多识的宗教家、传道家、学者、思想家和旅行家。字通密,号长春子,宋金时代山东登州栖霞县人。拜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为师。金大定九年(公元1169年)丘处机隐居磻溪(秦岭北麓,宝鸡市陈仓区境内),全心修真炼性,生活简朴,身着衰衣,日乞一餐,昼夜不眠,全力实践道门“清贫祓苦”之旨。他对周围群众多有善举,有很多关于他的民间传说,因出外常披衰衣,人称“衰衣先生”。金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年),32岁的丘处机由磻溪移居陇州龙门洞(今陇县境内)苦心修道,7年未曾下山,在悉心钻研全真教的基础上,创立了龙门派。他在磻溪的著作《磻溪集》《鸣道集》及其在龙门洞的著作《摄生消息论》、《大丹直指》等道教学说论著中,不仅发扬光大了全真教,而且形成了独立体系的新派别龙门派。其许多观点成了道教的精华而被长久流传下来。金大定二十六年(公元1186年)离开龙门洞后,游历各处,曾受召金世宗入京讲道,远度戈壁荒漠,会见蒙古太祖成吉思汗于印度大雪山之阳(今阿富汗都库什山)成吉思汗行宫,以清静无为,敬天爱民的戒杀之旨奉劝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为他的学识所折服,尊他为“丘神仙”,令他“掌管天下的出家人”。丘处机与成吉思汗的对话记录,由大臣耶律楚材整理,于1232年撰成《玄风庆会录》,后收入《正统道藏》。其寻访成吉思汗的西行经历,由随行弟子李志常撰入《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蒙古太祖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卒于燕京长春宫,享年80岁。葬于该宫安顺堂。敕赠“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号,后加赠“长春全德神化明应真君”。

磻溪宫遗址,位于陈仓区磻溪镇杨家店村,西安至宝鸡南线公路北侧,距磻溪钓鱼台约15千米。为丘处机初入宝鸡时隐居静修之处。宫庙古建筑已不存在,其上已成居民点和小学。遗址仅遗存古石经幢和残石栏,内有800余年古银杏一棵,是宋金时期的遗物,相传为丘处机手植。这棵银杏胸围5.9米,树高25米,冠幅13米,巍峨高大,生长旺盛,这棵单株雌性银杏,仍能正常开花结实。

龙门洞,古称“灵仙洞”。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宝鸡渭北陇县新集川乡景福山主峰对面的西峰上,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上林木葱茏,奇峰竞秀,峭壁叠出,溶洞密布,谷中溪水奔涌,跌流激荡,泉潭相连,波碧水澄。自然景观优美,以奇险著称,素有关中“第二华山”之美誉。据碑载,龙门洞始于春秋,建于西汉,盛于金元。相传周有尹喜,汉有类景,唐有孙思邈,都曾在此隐居过。金元时期,丘处机由宝鸡磻溪来此栖居修炼,时称龙门山,而创立了道教龙门派,遂改名为龙门洞。丘处机由于受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尊崇,被奉为国师,总领全国道教,所以他在道教中的地位至尊至高。道教龙门派和祖庭龙门洞亦随之而名声大振,誉满天下。现存宫庙多为明清时期新建。附近遗存有明清时期古树8株。为明时园柏2株、槐树1株、辽东栎1株(天然),清时园柏1株、白皮松2株、色木槭1株(天然),另外,上达道院的小径之旁山坳处,有白杜、大果榆、细裂槭等天然古树多株。1993年,又以原宗教胜地为基础,纳入周围国有林区,建成占地3000公顷,具有3个景区,118个景点的省级森林公园。

金阁流霞金台观古柏传奇张三丰

张三丰·金台观·明代古柏

张三丰,生卒不详,名通,字全一,又名居实,字铉一,别字玄玄,又号保和、容忍、三丰子,亦号昆阳,字君宝。元朝著名道教学者,他在思想上阐扬理学,园融儒、释、道三教;在文学上善于用绝句、词、散文、联句以及民间唱词、歌谣等阐发道教思想,状物写景,借物舒怀,并且品评诗词名家,是一个在道教史上、明清民间文学方面较有影响的人物。张三丰先世为江西龙虎山人,自祖父迁至辽东懿州(今辽宁省彰武西南)。曾作过中山博陵县令,因不堪忍受官场约束,不到两年便辞官归田。家中虽有田产,而托付族人经营,自己却携家童远游河北、河南、陕西、四川、湖北、山东等地,他或历览山水,饱赏自然造化之妙理,或青灯明月,研语诗书经卷之精髓;或游四方市井,体味社会人生之真谛。他往来出入于名山古刹,吟咏旅游,且行且住,奔波了近30年。他走褒斜,度陈仓,见宝鸡山水清秀,风光宜人,便择金台观而居,远眺南山,鸡峰插云,三峰挺秀,就自号为“三峰居士”,后改为“三丰”传世。他定居宝鸡后,结庐构殿,吟诗言态,挥毫作书,乐善好施,普度众生,深得当地群众的喜爱和拥戴,宝鸡地区流传着他的许多传奇故事。后来离开金台观去四川,最终落脚湖北武当山。因张三丰在社会上富有盛名,他死后朱元璋、朱棣还以为他未死而“遣使觅之”,并大加褒奖。后封他为“通微显化大真人”“韬光尚志真仙”“清虚元妙真君”“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张三丰一生著作颇丰,有诗文《方水集》、道教理论《大道论》《天口篇》及《玄机直讲》《玄要篇》。还有后人所辑三丰语录《山石闲谈》,今人《三丰全集》(收入《道藏辑要》)流传于世。

金台观,地处市区北陵塬山腰(金台区辖地),占地面积近1公顷,地势高旷,视野开阔,可南望秦岭,俯瞰渭水,市区街景尽收眼底。“金阁流霞”为宝鸡八景之一,金台观创建于元末明初,因著名道人张三丰在此修炼传道而名声远扬。金台观是全国唯一一处以张三丰为主神的道观。自创建之始及明、清、民国各代不断修茸完善。观内除亭、阁、殿、洞外,尚遗有明代古柏3株,传为张三丰手植,另有清代古槐1株。

古槐作引史海钩沉

段公祠龙爪槐

段秀实(公元718~783年),字成公,陕西千阳人,与燕伋、郭钦并称“千阳三贤”,唐代名将。幼读经史,稍长习武,言辞谦恭,朴实稳重。先后任西安府别将、陇州大堆府果毅、绥德府折冲都尉等职。安史之乱时,授泾州刺史,封爵张掖郡王。公元766年后,任泾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四镇北庭泾源郑颖节度使,总揽西北军政四年,吐番不敢犯境,百姓安居乐业。780年加封检校礼部尚书,为宰相杨炎所忌,不久因杨炎进谗贬司农卿。783年泾原兵变,叛军追唐德宗出逃奉天(陕西乾县),在长安拥太尉朱泚为大秦皇帝。段秀实当庭勃然而起,扑泚唾面,大骂“狂贼”,以笏板击朱泚,旋被杀,时年65岁。朝野赞叹:“自古殁身以卫社稷者,无有以秀实之贤”,后追加太尉衔。任泾州刺史时,汾阳王郭志仪之子郭晞驻军邠州,郭晞放纵士卒,残害百姓,而当地官员不敢言。郭晞军17人,入市酗酒,行凶杀人,被段秀实斩杀,并入郭晞军营晓郭晞以道,自此,邠州祸除。他亲民爱民,仗义疏财,任泾州营官时,州将焦令谌霸占民田数十顷,收取苛税,其时大旱,农民有饿死者。一农夫状告于秀实,他判焦免租,焦怒杖农夫,农夫垂死,秀实取水洗血,撕下自己的衣袍,为其包伤,亲自灌药,旦夕照料,又卖马买粮,为农夫代交田租。

秀实不听乐饮酒,室无妓滕赢财,终身廉洁自好。他体恤百姓,不畏强暴,清政廉洁,以身殉节,史家多有评价。被唐代文学大家柳宗元写进纪实散文《段太尉逸事状》。宋代文天祥《正气歌》中亦有反映。

段公祠位于千阳县崔家头镇段家塬村三组,始建清乾隆年间,光绪年间重建,“文革”遭毁,后在原址修复,为30平方米左右的一间厅。附近有龙爪槐古树1棵,为始建祠时所植,树龄约270年,胸围2.15米,树干微倾,树头反屈,树形似一匹扬蹄昂首的奔马,树姿虬曲苍古,临景而追思逝者,让人顿生敬意。(见《旧唐书》《新唐书》《千阳县志》《柳河东文集》《正气歌》)

阁老故居在青槐见古今

党崇雅故居古槐

党崇雅(公元158~1666年),今宝鸡市金台区蟠龙镇蟠龙山村人。其一生经历颇为复杂,他生活的时代,明朝开始衰败,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一触即发,边防废驰,东北满族不断侵扰。时代决定了他仕途充满坎坷。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中举,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中进士,官累户部左侍郎。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此时在通州守仓的党崇雅降李自成。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攻占北京,党又降清,仍任户部左侍郎,后调刑部左侍郎,晋升尚书。十余年后拜国史院大学士加太保兼太子太傅衔。清初不设内阁,进入国史院、弘文院、翰林院就叫入阁。时党崇雅已70余岁,民间百姓俗称“党阁老”。党崇雅居官清廉,办事认真,断案准确公平,政绩可观。但“一年三易其主”的历史问题,使党崇雅在朝廷渐受冷落,只得告老归里。返归故里的他,作风简约,热心地方事务。他还是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多有著作,他的诗集《鹃失啼》共收诗136首,抒发了他晚年的悲凉情绪。但民众对他还是怀念的,宝鸡至今还留有他为地方百姓办好事的许多传说。

党崇雅故居在金台区蟠龙镇蟠龙塬村三组,早年有一定规模,阁老死后渐败落,现仅留瓦房三间,古槐一株,为清时遗物。

栎林传国际友情学养奠林业基石

芬茨尔·栎树林

戈特里布·芬茨尔(Gouulieb。Fenzel 18961936),出生在德国上巴伐利亚(Berbayem,原译土巴燕邦)努连堡一个农民家庭,柏林大学森林系毕业,在明星大学(幕尼黑大学前身)获博士学位。~

1926年应邀来中国,在广州国立中山大学任教授,与我国著名林学家沈鹏飞共同完成了中国早期森林经理调查,编制了广州《白云山林场森林施业案》(今称“森林经营方案”),而成为中国最早。1928年被任命为广东省林务局副局长。时至今日,广州白云山林场仍保留着当初施业案中规划设计的规模和格局。

1933年应邀来陕,在刚建校一年的西北农林专科学校(西北农学院前身)任教授、试验林场主任。经他勘察,眉县齐家寨以南,秦岭北麓一带山岭,长20千米,宽12千米的范围内,总面积约9万亩的荒山,大部分土壤优良。1933年10月,在他的努力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眉县林场(今眉县营头林场范围)正式成立。一年之内在三合庄、车场凹、井索沟、齐家寨东门外五处,设立了苗圃近300亩,开始引种试验和育苗工作,修建了解决苗圃灌溉之用的拦水坝、气象观测站,所用之设备、仪器在当时比较先进。还修筑了齐家寨至眉县县城24千米石面路,当地群众一直称为“洋人路”。1934年受省主席邵力子邀请任陕西林务局高级顾问、副局长。此间,他深入秦岭、关山、渭河流域和渭北,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调研,在眉县槐芽、咸阳、西安草滩、周至楼观台、朝邑颜家滩等地,办起了以造林为主的我省第一批林场。试种杨、柳、刺槐、油松、华山松、锐齿栎、栓皮栎、核桃、板栗、漆树等树种,我市眉县营头林场车场凹现存之两片栎树群和周围散生的华山松、核桃、板栗、漆树等均为当时所植。1982年,对其中的锐齿栎林进行了测定,树龄47年,平均胸径322厘米,树高20米,活立木蓄积达20米/亩,远远高于天然次生栎林。这片栎林采用橡子直播的方法营造,为防止鸟兽危害,每个种植穴上罩有铁丝笼,前些年林地中还刨出过锈蚀的此物,这也成了我市最早的林场和人工林。芬茨尔曾兼任当时国民政府的顾问、陕西省国民政府高级顾问,受邀考察过川北、甘南、陕南、青海等地之林事。在中国工作六年多的时间内,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把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林业科学技术带到中国,利用航测照片判读森林资源,在中国则由芬茨尔开始。他几乎把全部精力都用到了对中国森林、林业之研究,尤其对陕西林业更为专注,而被誉为“教坛洋后稷”“林苑白求恩”和“陕西近代林业的基石”。他在宝鸡,除建立以上两处林场,还对关山林场的前期勘察与筹建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把陕西和宝鸡从古代林业阶段引入到近代林业(即传统林业),是宝鸡古代林业转型、宝鸡林业史划时代式的人物,是宝鸡乃至陕西近代林业的先驱。

芬茨尔以其深厚的学养和对中国及林业事业的忠贞,长年深入实际,不计得失,吃苦耐劳,而积劳成疾,不幸逝世于西安,时年40岁,葬于西安连湖公园,墓地在“文革”中遭毁。从此其人其事被封尘,而不为世人所知。

芬茨尔生前著述颇丰,有《中国森林问题》《西北造林论》《西北引渭治黄中林业将来之任务》《陕西林业发展计划》《秦岭天然林之育护及沿黄沿渭泽地林之培植》《陕甘青三省林业之大计》《关山林地及其保管问题》等18部之多。

眉县营头林场三合庄工区车场凹,原有栎林三处,一处已于1982年之前采伐,所留两处(90年代曾被强度择伐),郁闭度0.3,树龄72年。一处为锐齿栎林,面积3.7公顷,共605株,平均胸围75厘米,平均高17米,平均冠幅6米。另一处为栓皮栎林,面积5.3公顷,共480株,平均胸围113厘米,平均高18米,平均冠幅6米。均为芬茨尔1935年前后主持栽植。

栓皮栎、锐齿栎,分别为宝鸡森林垂直分布基底带(暖温带)和中山地带(中温带)的地带性顶极群落树种。与气候带相适应的顶极群落,生态功能、生产力最高,也是最为稳定的森林群落。这是当代群落生态学研究的成果,至目前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但芬茨尔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把目光盯在这两个树种上。身体力行,大面积试种,且成效卓著。这种超前的意识和举动,是与他深厚的学养与大量的野外森林调查和潜心研究分不开的。真知出灼见,事实鉴真理。这两处人工直播的栎林,已成为参天大树,而且是宝鸡市最早的人工林和栎类造林的典范,为造林学、森林生态学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例,成了这位国际友人在中国的一座历史丰碑。

同类推荐
  • 新编兽药安全使用手册

    新编兽药安全使用手册

    本系列图书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和服务业, 门类齐全, 技术方法先进, 专业知识权威, 既有种植、养殖新技术, 又有致富新门路、职业技能训练等方方面面, 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可操作性强, 图文并茂, 让农民朋友们轻轻松松地奔向致富路; 同时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增加农民收入, 提升农民综合素质,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苹果病虫防治原色图谱

    苹果病虫防治原色图谱

    作者长期在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中积累的有关果树病虫害方面的彩色照片和第一手资料为基础,介绍了各种果树常见重大病虫的危害特点、发生规律,重点介绍了田间症状及治理技术,使读者能够参照生动形象的病理图谱,对病虫害作出正确诊断,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提高病虫防治的技术水平,避免错、乱、盲目用药,生产优质水果。
  • 兔病防治路路通

    兔病防治路路通

    为什么不能突然改变饲料?应该怎样做?家兔缺乏维生素A的症状是什么?如何治疗?家兔缺乏维生素E的症状是什么?如何治疗?家兔全身性缺钙会导致什么病?饲料中应怎样添加?家兔缺磷会导致什么病?饲料中应怎样添加?家兔缺钠会导致什么病?饲料中应怎样添加?家兔饲料中蛋白质等成分比例失调可能会导致什么病?饲料中应怎样添加?通过阅读本书,你就能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
  • 森林资源社区共管脆弱性研究

    森林资源社区共管脆弱性研究

    本书主要内容有:社区共管、脆弱性理论介绍与评估、脆弱性评价方法及技术路线、森林资源社区共管脆弱性的界定与现状等。
  • 小型养猪场创办与经营

    小型养猪场创办与经营

    《小型养猪场创办与经营》主要介绍了小型养猪场创办与经营的有关知识。 《“金阳光”新农村丛书》围绕农民朋友十分关心的具体话题,分“新农民技术能手”、“新农业产业拓展”和“新农村和谐社会”三个系列,分批出版。“新农民技术能手”系列除了传授实用的农业技术,还介绍了如何闯市场、如何经营;“新农业产业拓展”系列介绍了现代农业的新趋势、新模式;“新农村和谐社会”系列包括农村政策宣讲、常见病防治、乡村文化室建立,还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一些知识作了介绍。全书新颖实用,简明易懂。
热门推荐
  • 帝少的二嫁萌妻

    帝少的二嫁萌妻

    嗷呜,醒来就发现身边躺着某个惹不起的男人,她拾起衣服就要火速逃走。一只大手拎着她的后领,淡淡地说道,“我们来谈谈负责的问题。”“负责?我不用你负责啊。”“是你对我负责!”他挑了挑眉,“你以为总裁是这么容易被睡的?”
  • 我要当偶像

    我要当偶像

    穿越了,为了不丢穿越众的脸,所以第一步就是我要当上偶像!
  • 青少年激发写作爱好的故事(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

    青少年激发写作爱好的故事(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

    本丛书重视语文的基础知识训练,选编了常用词语、好词好句、古文名句解读,谚语、歇后语集萃,还有语文趣味故事、语文之谜以及语文大家的故事等等,目的是使中小学生在快乐的阅读中逐步提高语文知识,增加文学素养,为将来走出社会自立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 我的青春有你相伴

    我的青春有你相伴

    十五六岁的花季,是栀子花绽放纯洁芳香的季节,是茉莉散发清香的季节,是腊梅雪中傲然独放的季节,也是芳心涌动的时节,不知不觉中懵懂的心已经悄悄绽放,一切是偶然还是天定,宿命的相遇不期而至。
  • 娱乐圈:美男凶猛

    娱乐圈:美男凶猛

    千万别小看了明星经纪人这一特殊生物。凶悍起来,文能智斗狗仔,武能逼退流氓。身前一堆美男,身后一堆狗仔。她该如何应付?嗨,美男如狼,煞是凶猛。
  • 当花落的时候,是否会错过你

    当花落的时候,是否会错过你

    这可能就是像日记一样的,题材大多也是自己的故事,不知道能不能坚持写下去,毕竟每天有很多事情,就是把这里当做一个抒发自己情感的地方。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赤子剑心

    赤子剑心

    一念一生一生念,一人一剑一剑仙。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更新时间,每天下午6点和9点。
  • 逆规宇宙

    逆规宇宙

    现实世界的每一条定律都是不可改变的,但是当你可以无视某一种规则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呢?逆规世界是讲述了一群拥有逆规则的人类斗智斗勇的故事。主人公的出身平凡,也没有奇遇,完全依靠自己的拼搏来成就自己的梦想。这里的战斗不再是魔法,不再是斗气,而是你熟知的化学方程式,牛顿定律,战斗不仅仅需要力量更需要智慧!
  • 女仆重生之青丝面纱

    女仆重生之青丝面纱

    是一阵光,来的突然。再次醒来,身处异世。是一个人,走得匆忙。想要挽留,却来不及。是阴凄凄的天,冷飕飕的雨,一个人躺在血波中,眼望前方的男子,一步步离开……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