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以前的花灯是灯主家自制的,造型比较简单,没有现在的复杂多样。随着时代的变迁、人口的增长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细化,由此产生了专门从事花灯制作的艺人,花灯有了商业价值。这些艺人以家庭作坊为主,制作技艺也以家庭传承为主,花灯就慢慢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制售模式。
忠信花灯的制作早先在忠信地域(包括油溪、高莞、三角、大湖、绣缎等镇)的屋村流行。后来由于社会需求的减少,制作点也逐渐减少。到目前为止,忠信地域仍有十多个制作点,分别是忠信镇上寮村、忠信镇大陂村洋眉岗、油溪镇小溪村水唇、油溪镇油东村油房下、高莞镇高陂村河西大堂下、高莞镇高村黄竹池、高莞镇徐村中东屋、高莞镇中平村初开厅、高莞镇二联村上新屋、三角镇白石村邓屋、三角镇白石村墩头、大湖镇罗经村罗屋、大湖镇罗经刘屋、大湖镇油村楼下、绣缎镇金溪村高陂岸等。其中以忠信镇上寮村为花灯的主要制作点,其花灯制作规模最大,品种最多,历史最长,技艺也最精。
忠信花灯大多数是由忠信镇上寮村制作的。七十多岁的赖明甫是村里最老的花灯制作传承人,从六七岁起就跟着父亲学习这门手艺。他至今还收藏着明清时代祖先留下来的大量花灯印板、花样、手稿。印板有石刻的和木刻的,背后还刻着制作者的名字。印板上的手绘图画,充盈着古代宫廷画中的华丽奢靡之风,显示出赖家祖先夸张而逼真的绘图风格。
赖明甫说,这些画作均出自宫廷画师之手。据赖氏族谱记载,明朝时,有一祖先在朝廷做皇帝儿子的老师,与宫廷一个画师相交甚笃,画师特意以宫廷绘画手法画了几幅图画相送。赖姓祖先告老还乡时带回了这些宫廷画作,后人就把这些宫廷画风格运用到花灯的制作上,使忠信花灯这个流传于民间的乡野艺术加入了宫廷元素。有了这些宫廷画作花种,上寮村人做的花灯就格外漂亮,慢慢地忠信当地人都直接去上寮村订造花灯了,所以上寮村成了忠信地域历史最长的花灯制作点。
赖明甫家是书香世家,在乡里一直帮人写书简,对绘画也颇有研究。祖祖辈辈对宫廷画作非常珍视,嘱咐子孙好好保存。赖明甫说,花灯制作技艺已流传了三百多年,基本是家族传承、家庭制作的模式,因此赖家的绝技是不外传的,直到他这一代才打破这个规矩。当年,赖家关上门来暗地制作,生活比同村乡邻富裕许多。那时有人为了偷艺,暗中潜入祠堂,把花灯上的花样撕下来,在家里依葫芦画瓢。有个图叫“宝鸭穿莲”,很多人不懂这个典故,把鸭画成鸡,闹出了笑话。传到赖明甫手里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开始,不让做花灯,还要毁掉一切老祖宗留下来的陈年旧货。赖明甫东躲西藏,想方设法保存下来这些画作,使这种世世代代流传的技艺得以传承。改革开放后,忠信花灯重新焕发光彩,上灯习俗重新兴起,赖明甫将自己保存的花灯印板传给叔伯侄子赖海明、赖瑞庭等人,使这项技艺得以发扬光大。现在,上寮全村四百多人有一半人都会做花灯,至今该村已成了忠信花灯的主要产地,被叫做“花灯村”。
由于融入了宫廷绘画艺术,上寮村制作的忠信花灯透着一股文人士大夫的儒雅之气。以前,赖家花灯单传一家,家中被挑中继承技艺的后辈需要学习剪纸、雕刻、绘画、诗词、书法等方面的才艺,才能制作出精美的花灯。可现在学做花灯的人多了,技艺也不再保密,大家还经常交流心得、经验,互相切磋,取长补短。但真正做得好的人也不多,因为这毕竟是门艺术,不可能一年半载就学有所成的,而是要经过长期反复的练习研究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花灯工匠。
今年五十三岁的赖海明从十来岁开始就跟着家人学做花灯,至今已做了四十多年,在上寮花灯村,除了老师傅赖明甫之外,他的手艺是数一数二的。除了延续了花灯的传统工艺,他还创新了许多工艺和品种。第一届和第二届忠信花灯节展出的花灯绝大多数都是出自他的巧手。
赖焕清是中年花灯艺人,今年四十七岁,也有三十多年花灯制作经验。历届忠信花灯节都有他的作品,特别是近几届的花灯节,大部分花灯都是由他牵头制作的。
忠信花灯的制作时间,过去一般在每年腊月(十二月)开始。现在一些长期从事花灯制作的师傅在十月就要开始选花、参花,即准备花灯纹样图案;十一月初,就要裁好竹料,破削竹篾,将竹篾晾干、晒干;十一月底就陆续开始制作花灯了。花灯的制作全是手工操作,制作一盏中型花灯要五至七天。花灯制作大多是家族传承,以家庭作坊为主,一家人在自家的庭院制作,分工合作;也有多家联合或几个师傅联手制作的。制作花灯时,一般是老人作指导或做些技术性的工作,年轻人或初学者做些较简易的工作,边做边学。花灯做好后先挂在家里,到大年初九那天再统一到集市摆卖。
常用工具
忠信花灯制作的常用工具主要有:
篾刀外形如柴刀,比一般柴刀小,刀口薄且锋利,用于破竹削篾用。
钻子钻嘴用圆铁磨成尖扇形,钻身呈螺旋状,上下拉动可以旋转,用于在竹柱上钻眼孔。
刻刀一般木雕艺人用的刻刀,刀口有尖、斜、角、弯、正形几种,用在多层纸上雕刻纹样。
剪刀一般通用形剪刀,用来剪纸。
印板是刻有纹样的硬木板,用于拓印花纹。
画笔扁刷子,用来着底色;毛笔,分大、中、小型,用于描画图形。
主要材料
忠信花灯的主要材料是竹和纸。竹子一般是用当地的竻竹和苗竹。纸是以大红纸、白纸和绿色纸为主,再用部分光亮色纸(金纸)、花纹纸作点缀。此外,花灯还需要大量的绘画颜料来画图上色。绘画颜料大多数是以各种色粉(黄色、桃红色、蓝色、白色等)与胶料调制而成,也有用国画颜料。
制作流程
忠信花灯的制作一般包含四道工序,即扎架、剪纸、描画、裱糊。
扎架扎架分为裁竹、破篾、钻孔、对柱、钳架五个环节。裁竹,即挑选好竹料,按各种灯式大小裁成各种规格。破篾,即把竹子破削成篾条、竹柱。钻孔,即在竹柱的接口穿插位置钻出榫眼。对柱,即竹柱互相穿插好。钳架,即把穿插好的柱架互相连接,形成花灯架。
剪纸剪纸分裁纸、拓印、钉花钟、剪凿花纹四个环节。裁纸,即把各种色纸按需要裁剪成不同规格,如三角形、矩形、带状等。拓印,即在印板上用大刷子糊上一层浓墨,然后把纸覆盖在上面轻按,拓印出纹样。没有拓印板纹样的,就采用毛笔描形或摹写。钉花种,即把拓印或摹写好的一张纹样放在几张纸上钉在一起,用于刻剪多张同样的花纹。剪凿花纹,即用刻刀或剪刀在钉好的层纸上照纹样刻剪出多张花样。
描画描画分着底色、解花两个环节。着底色,即用毛笔或扁刷子在需要着色的纹样上铺上一层底色,通常有白色、蓝色、桃红、绿红、黄色几种。解花,即在着有底色的花纹上用颜色再细致地描画出各种花、草、鸟、鱼、人物等图案。
裱糊把各种描画好的花纹、彩带,在灯架上由里到外、由上到下粘贴上去,形成花灯的完整形状。
各种花灯纹样所粘贴的位置不同,如:“青龙头”花纹贴在灯身上、下部矩形位置;“大花”贴在灯身内层似窗格的位置;“彩门花”贴在灯身上每格似门楣位置;“花角花”粘贴在“大花”四个边角位置;“钳口花”粘贴在柱墩与栏圈的交接处;“花盘花”贴在灯身下部形似花盘的位置;“柱墩花”贴在柱墩位置。
走马灯的制作方法
最初的忠信花灯,不管什么品种,在灯身里面大多都有一会转动的罩层,罩层上绘有生动的骏马图,转动时像骏马在奔跑一样,故称作“走马灯”。走马灯是由上部会转动的风车、中部会聚热气流的灯罩和下部油灯组成。
风车先选一条直径1厘米、宽约15厘米的芒管,再选一根比灯身略长的小竹柱,削尖两头,穿过芒管心,制成风车轴。然后在风车轴的三分之一处,横插十字形小竹柱,固定一个直径约15厘米的由小竹丝扎成的圆圈;在固定竹圈的十字形小竹柱两头,贴上预先剪好的人物骑马图案;在竹圈上粘贴一张直径20厘米的圆纸,再在圆纸边处,每隔5厘米向圆心方向深剪5厘米,折叠成风车叶;竹丝圈穿过风车叶制成风车。此时做成的风车,像一把四面都贴有图案的小罗伞。制灯人还会在灯身上、下横梁中间钻个眼孔,以利于风车轴旋转。风车轴上端安装在灯身上端的栋梁中间;下端穿过灯罩中间,安装在灯身下部花盘内的横梁上;花盘横梁上也要钻个眼孔,眼孔要小于风车轴,这样既利于旋转,又起到承托作用,使风车转动自如。
灯罩先用小竹丝拼扎一大一小两个小竹圈,大圈直径20厘米,小圈直径15厘米,再用6至8根竹柱连结成上小下大的圆柱形状,组成灯罩的框架。灯罩四周用纸封闭,上下通透。灯罩高度是灯身的三分之一,灯罩底部安装在灯身下部花盘内的横梁上。
油灯花灯内的油灯由盛有灯芯和花生油的小碟子组成,安放在灯身底座中间,点亮油灯,热气上升,再由灯罩汇聚气流,上冲风车而带动旋转,从而构成走马灯。
走马灯还可以用麻线巧妙连接外边柱墩的人物图案随之转动,极其生动逼真。但由于制作繁琐,费时耗力,现在制作的人越来越少了。
赖明甫常常感叹,现在的花灯缺失了许多古老的传统技艺。以前他做的大多是走马灯,通过一些机关设置,灯在燃上油或通上电后,气流会推动“马儿”旋转。现在已经极少人做这种灯了,因为做起来太麻烦。另外,还有比走马灯更复杂难做的是缭丝灯,这是忠信花灯的独门艺术。过去的缭丝灯,如果在花灯上看到一只鸡的影子,拉动机关,鸡头就会动起来。现在除了赖明甫,已经很少有人会做缭丝灯了,因为做此灯特需的细如毛发的缭丝在市场上已经找不到了,现在的缭丝灯只能做一些简单的人物骑马旋转流动的动作,比较复杂的人物动作如钓鱼、扇扇子等已无法完成。少了缭丝,一些特殊的技艺也濒临失传。现在有花灯艺人尝试另找替代品以延续此技艺。
光照
传统的忠信花灯使用的是油灯,只要用一个小瓷碟盛上植物油,放上一根灯芯,小油灯便做好了。把油灯放在灯身里面的下托中间,当油灯点亮时,花灯就会晶莹透亮,流光溢彩。然而用油灯有一个缺陷,燃烧时油会烧干,因此必须经常添油。现在人们开始以电灯代替油灯,省去了许多麻烦,而且也更亮,使花灯显得更加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