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父母管束和训斥时,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幻想:如果我是父母就好了,可以不受约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每个人小时候可能都萌生过这样的念头,如果你现在就有这样的想法,不妨和父母来个“角色互换”,来切身体验一回做父母的感觉。时间就选在周末吧,趁父母在家可以随时交流心得。一天就可以,太长了坚持不下来。注意,“角色互换”开始了。你现在是“父母”,首先要先于他们半个小时起床,准备营养的早餐,如果动作缓慢,就要将起床的时间提前。吃完早餐开始收拾房间,清理时要仔细、全面,不留死角。当你累得腰酸背疼时,却看到父母在看电视,你一定会“怒从心头起”,请忍耐,因为他们在扮演你的角色,而你平常就是这么做的。当然,你可以抖一抖“威风”,比如限制他们看电视的时间,命令他们去整理自己的房间等,这是“父母”的权利。转眼又该做午饭了,别忘了征求全家的意见,做他们喜欢吃的,不管多么麻烦你都得做,父母平时就是这么做的,你也是这么要求的。吃完午饭可以稍作休息,时间不能太长,因为还有很多事要做:洗衣服,去超市采购日用品,买菜,做晚饭,这一天下来真是“不亦累乎”。其中一定有很多事不是独立完成的,会有父母的帮忙和参与,但对自己来说已经是超负荷运转了。怎么样,终于体验到什么是生活了吧。我们平常对父母和生活的认知是非常有限的,通过和父母换角色你会发现,父母并非自己想的那样“大权在握”,可以随心所欲地生活,因为有更多的责任,他们必须时时处处尽心尽力,有些是我们看到的,还有很多是我们看不到的。我们的体验只是表层的,父母像一本厚厚的书,需要用一生去品读,那么短的时间是无法参透的。有人在文章中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一道美味的食物,有人只尝了一小口,就递给另一个人吃,这个人是谁呢?而有人吃到最后,只剩下一小口,才递给另一个人吃,这个人又是谁呢?我们不难猜出答案:前一个是母亲,后一个是孩子。母亲尝一小口是为了知道食物是冷是烫,是咸是淡,是否合孩子的口味,然后才放心地让孩子吃;孩子呢,他吃饱了才想到和母亲分享,这时只剩下一小口了。这就是父母和孩子的差别。我们可能永远达不到父母的境界,但在体验了他们的爱和辛劳以后,应该努力学会感恩和回报。用一天的时间和父母换角色,过他们的生活,也许会影响我们关于“长大”的美丽幻想,但却在我们心里开了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看到了父母的付出,学会了关爱和体谅,也学会了感恩。希望以后我们留给父母的不只是“一小口”,而是满满的爱和感激。他们从来没说过这个暑假,爸爸妈妈因为工作要去欧洲两个星期,临走时他们叮嘱女儿如何照顾好弟弟、看好家。孩子们高兴地送走了父母,家就是他们的“自由王国”了,这多么让人兴奋呀!父母离开的第一天,他们就找来一帮好朋友在一起狂欢,他们玩得开心极了。可欢乐很快就落幕了,朋友们走后,房间里只剩下一片狼藉。姐弟俩看着乱七八糟的地板发了会儿呆,“没办法,收拾吧。”姐姐叹着气说。清理垃圾比较容易,可擦地板就难了,那些洒在地上的牛奶、果汁已经半干了,黏糊糊的,姐弟俩跪在地上擦了很久也擦不干净。弟弟不耐烦了,把抹布一扔说:“累死了,不管它了。爸爸妈妈从来没说过擦地板这么困难。”“你还总是在屋里踢球,把地板弄脏。”姐姐活动着酸痛的胳膊抱怨道。“还说我,你不是也在客厅里画画,把油彩弄得到处都是?”他们互相吐了吐舌头,继续用力地擦起地板来。第二天,弟弟提议补充昨天被消耗一空的食物。“咱们列个清单吧。”姐姐说。于是弟弟开始罗列他喜欢吃的东西,在一旁记录的姐姐听着听着就皱起眉头:“怎么和我喜欢的都不一样?你能不能换换,这样买起来麻烦,拿着也费劲。”弟弟把头一歪,说:“不换,要换你自己换。妈妈就从来没说过让我换,也没说麻烦。”
“妈妈是没说过,可确实很麻烦。这次我换成你的,下次你换成我的。妈妈回来也要这样,记住了吗?”听姐姐这么说,弟弟虽然有些不情愿,但还是点点头。他们骑着车去买东西,一路上有说有笑。弟弟忽然想起了什么,问姐姐:“你喂猫了吗?”“喂了。那只小家伙,一大早就趴在窗台上‘喵喵’乱叫,害我那么早就醒了。”“浇花了吗?”弟弟接着问。“浇了。还弄了一身水呢。爸爸每天浇花时挺高兴的,可我觉得一点都不好玩。你拿报纸了吗?”姐姐反问。“拿了,但我忘了倒垃圾。”弟弟不好意思地说。“原来一个早晨就这么累,可爸爸妈妈从来没说过。”这句话是姐弟俩一起说的。“他们从来没说过”,我们也不知道快乐的背后,生活原来那么枯燥和烦琐。父母尽可能地给我们最舒适的生活,我们呢,为他们做过些什么?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从父母的微笑里,我们是看不到生活的辛劳的,那是因为他们不想让我们看到,有意地隐藏。但我们应该知道,因为我们爱他们,也有责任为他们分担。
春天,一场细雨过后,一棵嫩绿的小苗从土里钻出来。它揉揉惺忪的眼,张开两片叶子,环顾四周:露珠最早来拜访它,鸟儿为它奏响晨曲,阳光朝着它微笑。它低头,快乐地对脚下的土壤说:“妈妈,谢谢你生下我,还送给我这样一个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