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必须说明,本课题研究有一定难度。一是理论支撑难,国内外关于低碳城市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从城市和城市价值的角度对低碳城市研究尚属空白;二是实证分析难,对于低碳城市建设实践没有成功案例和模式可以借鉴和分析,这无疑对本课题实证研究带来一定困难和挑战;三是资料收集难,关于低碳城市,国外研究相对较多,但是收集国外文献资料受各方面限制难以获取,而中国在低碳城市研究方面文献资料和数据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题的深化;四是研究对象复杂,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在资源禀赋、发展水平、路径选择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这无疑增加了中国特色低碳城市发展模式构建和本课题研究的难度。
值得庆幸的是,我在中国地质大学三年的博士求学生涯中,得到了我的导师张洪涛先生悉心指导及多位同行鼎力帮助,得到了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我的同仁的智力支持。
首先,对我的恩师——张洪涛先生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张洪涛先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审慎的学术态度、宽厚的胸怀品质,为我树立了一生的学习典范,必将让我受用终生。在本课题的形成过程中,从论文设计到框架形成,从模型构建到比较分析,从初稿修改到定稿完成,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先生的悉心指导,倾注了先生的心血。先生既是我的良师,又是我的益友,先生的教诲和鞭策将激励我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励精图治,开拓创新。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我还得到了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段红梅教授、我的师兄苏文博士、余正伟博士、师弟王波博士的指导和帮助,提高了我的学术思维,丰富了我的理论基础,让我真正能够从学中干,在干中学,为本课题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要郑重感谢北京市朝阳区委、区政府及相关领导、各部门的同事们,是朝阳区给了我和我的单位——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以研究的土壤和发展的空间,让我的理论研究成果得以应用于实践;也是朝阳区委、区政府给了我许多学习交流的机会,让我能够全面了解中国各地低碳城市发展的现状,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拓展了我的研究视野和思维。
感谢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的诸位同事,他们的研究成果激发了我的学术思考,为本课题的基本框架与核心观点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应当说,本课题是汲取众多研究成果基础上总结、提炼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除了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这个团队外,还有很多人,包括为本书编辑付出辛劳和智慧的院长助理李瑞香、责任编辑李一梅、美术编辑胡凯及当代中国出版社的各位领导。还要感谢我的爱人张彩琴和女儿连远,我的博士学习和本课题的研究离不开她们的支持、理解、体谅和包容。还有参与本课题评审的各位专家和老师。正是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才会有这本书与大家见面。在此,向关心、帮助和支持我和我的事业的所有人致以崇高的敬意,并向他们深深地鞠躬!
2013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