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1 中国低碳城市建设水平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通过数据分析,本课题围绕低碳城市建设水平将中国35个城市构建了一个五层次低碳城市分析模型。
2010年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水平中,处于较好及以上水平的城市数量由2005年的4个增加至2010年的7个,增速达到75%;处于中等水平的城市数量较2005年相对持平,由9个变为8个,略有减少;建设水平较差及以下的城市数量,2010年较2005年明显减少,由17个减少至10个。整体而言,经过5年的发展,中国城市低碳建设水平有所提高,呈现金字塔形层次分布的趋势。
同时,以发现,2005年、2010年两个年度的分析中,处于第一、二层的城市均为东部城市,除北京外均为东南部城市;处于第三层次的城市中,2005年全部为东部城市,2010年有5个城市为东部城市,4个城市为中部城市,没有西部城市;而在第四、第五层中则绝大部分为中西部城市。这表明,一方面,近年来中国中西部城市低碳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另一方面,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地区递减的趋势,低碳城市发展水平的空间地域特征明显。
4.6.2 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中国低碳城市建设水平的关键性因素
从中国低碳城市建设水平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中可以发现,在5个一级评价指标体系中,经济支撑的相关系数得分最高,为0.885;从影响中国低碳城市建设水平的前12项指标的分布来看,经济支撑中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和研发投入占财政收入比重3个指标分别位列第2、第4和第7.这表明,在中国低碳城市建设中,经济发展水平对于低碳城市建设的影响最为明显,且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低碳城市建设水平越高。
经济发展水平在中国低碳城市建设中的突出性作用,一方面与中国整体上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阶段性特征有着明显的关系。在这一发展阶段,城市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实力对于城市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充分表明,发展低碳经济对于低碳城市建设的基础性作用。中国建设低碳城市绝不是以牺牲城市发展、经济建设为代价的,而是要将经济发展纳入生态文明的框架,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寻求二者的最佳结合点,进而实现城市经济发展与低碳发展的双赢。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决定性因素,也是影响能源需求的重要因子。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通过低碳经济带动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实现城市经济的低碳化、高效化和集约化是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
4.6.3 环境保护对于中国低碳城市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影响中国低碳城市建设水平5个一级评价指标体系中,环境保护对中国低碳城市建设水平的贡献位居第二,城市的环境保护程度与城市低碳建设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728,属于强相关,是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次重要影响因素。其中,单位GDP的碳排放量在影响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水平的前12项指标中位于第3位,人均用水量的影响位居指标体系的第12位。
尽管目前各学科从自身研究的视角出发,对于低碳城市的概念及其评价体系各有侧重,但是单位GDP的碳排放量是衡量低碳城市发展水平的直接指标,通过降低单位GDP的碳排放量达到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低碳城市建设的最直接目的,也是低碳城市研究的基本共识。在城市价值的框架下,低碳城市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更加重视城市环境的保护。
4.6.4 资源承载力是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
在影响中国低碳城市建设水平5个一级评价指标体系中,资源承载得分排名位居第3,其相关系数得分为0.701,仅次于经济支撑和环境保护对中国低碳城市建设水平的影响。在影响中国低碳城市建设水平的前12项指标中,资源承载一级指标中涉及3项二级指标,分别是人均建设用地、土地开发强度和人均道路面积,其中人均建设用地是对中国低碳城市建设水平影响最大的指标,土地开发强度和人均道路面积的排名分别为第9、第10.
作为城市低碳建设的先天条件,资源禀赋对于城市的低碳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就如上表所显示的,单纯依靠资源禀赋并不足以推进城市低碳水平的大幅度提升。这就要求在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立足城市实际,在用好、用足自身资源,提高资源承载力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和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建设和提高,才能切实提高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
4.6.5 社会发展是促进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
从影响中国低碳城市建设水平在五个一级评价指标体系中可以得出,生活质量和社会进步与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水平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54、0.641,位列第4、第5.其中,社会进步一级指标下的万人医师数、城乡收入比、城市化率、教育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4个指标进入影响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水平的前12项。这表明,社会发展程度对于低碳城市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社会发展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城市的低碳建设,反之亦然。
从以上评价分析可见,在推进中国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因素的影响,要在“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下全面有序地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