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14700000007

第7章 人造器官的神奇功用

1.从移植到人造

自古以来,人类就有这样一个设想:如果身体的某一个器官出现病症,能不能像机器更换零件一样更换器官。这就是今天我们临床上的器官移植的理论基础。不过,器官移植遇到的发展障碍也让世界各国的医生们颇为头疼。

首先,一个人身上的器官移植给另一个人时,难免受到排斥,像是一个在热带生活了几十年的人突然让其到北极生活,北极的寒冷气候肯定会排斥他一样。目前,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终生都须服用抑制的药物,以防止体内出现排异反应。但这些药物同时又对整个免疫系统产生副作用,会降低病人抵抗疾病的能力。

另外一个障碍是,器官移植手术的出现使很多患者看到了健康的曙光,等待接受器官移植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愿意捐献器官的人却没有这么多。据估算,目前世界上约有25万病人等待做器官移植手术,但是每年有机会接受这种手术治疗的患者只有约5万人左右。比如说,西班牙是世界上人均捐献器官最多的国家,每100万居民中有27人捐献器官,但是西班牙每年每100万中却有500人需要接受器官移植。美国从1984年开始实行器官的有偿供给,销售额逐年上升。“人体器官库”和“细胞库”在美国迅速发展起来。这些“器官库”把脑死亡者和心脏停止跳动者捐献的心脏瓣膜、皮肤、血管和肝脏的细胞等收集起来,有偿提供给需要进行器官移植者或新药开发者。该项目的商业利益很大,如今包括红十字会在内,加入“全美人体器官库协会”的企业约达到70家。如果再加上非成员团体,以及从事细胞和遗传基因商品化的企业在内,那么数量将超过数百家,而且企业数量和销售额都在逐年增加。华盛顿的一位律师估计,“包括生殖器官等在内,美国的‘人体器官市场’的规模已经超过了100亿美元”。

尽管如此,人体器官市场仍然明显供不应求。如何为人体器官移植找到突破口是科学家们苦思冥想的事情。于是,用于医疗事业的人造器官便应运而生了。

2.“二心二意”——人造心脏

当人的一生中不单单有一颗心脏陪伴你终生,二心二意也就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曾在美国肯塔基州犹太医院进行的人造心脏手术的病人图尔斯,已经度过医生所预期的60天存活期。这当然是人造心脏技术的一大胜利。

这个以钛和塑料制成的人造心脏,虽然不是第一个人造心脏,却是首个完全独立的人造心脏。

所谓人造心脏,就是将机械装置植入人体,以取代功能已衰竭的心脏。历史上首个人造心脏Jarvik-7,是在1982年植入病人巴尼克拉克的体内,他共活了112天。另一名也植入Jarvik-7的病人威廉施罗德则活了620天。

心脏本质上是一个不停歇的泵,不断把血液送入肺部,吸取氧分子后再运送到身体各部分。

装置在病人胸腔内的人造心脏,就是模拟心脏的泵功能。我们的心肌有规律颤动,使心脏紧缩及舒张,产生供血的功能。之所以称为“独立”的人造心脏,因为它完全没有管子与电线连接到病人体外,也就杜绝了感染问题。“独立”的人造心脏采用了一种新的“隔皮电力传输”技术。体外的电池通过装在腹腔内的电感器,为体内的电池充电。病人不需要拖着连接电源的电线,只需要定时为腰包中的体外电池充电或换上新电池就行了。一个独立的人造心脏当然好处很多。它不像捐献心脏那样来源有限,而且因为它不是生物组织,而是用钛和塑料制成,所以在病人体内不会出现生理排斥现象。

3.人工脏器的开发

美国的哈代大夫1963年进行了临床上第一例肺移植。与其他脏器移植相比,肺移植一直处于令人绝望的低潮。直到20世纪80年代环孢霉素应用于临床,才使肺移植迅速发展起来。目前,肺移植已成为肺衰竭终末期治疗的主要手段。全世界现已完成了5000多例肺移植,双肺移植、心肺联合移植也有很大的进展。

尽管如此,肺移植还是落后于其他脏器的移植。供移植用的肺仅是可供移植的心脏来源的10%~15%,供肺的严重缺乏是肺移植广泛开展的主要障碍。这是由于:①肺极易感染:肺是直接与外界空气相通的器官,在从供者身上切除供肺到把供肺植入受者体内过程中,空气中的病毒、细菌等已在肺内大量繁殖;②肺极易受损:供肺切除后,稍不谨慎,即会形成肺水肿,完全丧失气体交换功能;③供肺保存困难:目前最好的保存液可保存肾脏70小时,而肺仅能保存30小时。

人工呼吸机已有80多年的历史,在临床上的应用已相当普遍,但这种机器仅起到把空气压入肺内的作用,而肺的真正作用是让空气中的氧弥散到血液中,同时又使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到肺内,所以,肺的换气功能是和血液系统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人工呼吸机不具有使静脉血变成动脉血的人工肺。事实上,人工肺也并不复杂,为了配合心脏外科手术的需要,20世纪50年代已设计出来的“体外循环机”,就包含了一颗大的人工心脏和一个大的人工肺。不久的将来,医学生物工程学专家一定能设计出可植入人体内的人工肺。

1922年,加拿大人巴汀·贝斯特发现了胰岛素,即胰腺的β细胞分泌的一种调节血糖水平的激素。随着认识水平的发展及医学科学的进步,人们逐步意识到临床上存在一种以胰岛素不足为核心环节的疾病——Ⅰ型糖尿病。该病以糖代谢、脂代谢、蛋白质代谢的严重紊乱为病理生理基础,以全身大动脉、微动脉为靶器官,最终引起肾脏、心脏、眼睛、大脑等多器官的严重疾病发生。自然,除了按时补充胰岛素治疗该病外,外科大夫又把目光瞄准了胰腺移植。与其他脏器移植一样,由于排斥反应,胰腺移植在六七十年代效果并不理想,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80年代环抱霉素应用以来,才带动了胰腺移植的巨大发展。

小肠移植:由于具有丰富的集合和孤立淋巴滤泡,内含大量能参与排斥反应的淋巴细胞,移植后的小肠不易成活,所以,小肠移植一向被医学界视为器官移植的“禁区”。而且,肠道有强大的吸收储备功能,对于一个人来说,即使因某种病被切除掉几十厘米,并不会影响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即使肠道功能已完全丧失,也可以通过全静脉营养使患者长期存活。因此,长期以来临床上很少进行小肠移植。直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环孢霉素的广泛应用,小肠移植才迅速发展起来。

甲状旁腺移植:任何原因的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引起全身钙、磷代谢障碍时,均可进行甲状旁腺移植。此种腺体移植排斥反应小,成功率高,手术简单易行,但供移植的腺体来源有限。

其他:肾上腺的移植用于治疗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胰岛移植用于治疗A1型糖尿病等,另外一些移植术正处于积极的探索和日益成熟之中。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外科医学领域不断取得新成就。时至今日,除大脑外,几乎所有人体主要器官均可成功移植。然而外科手术能否真正延缓濒临死亡的患者的生命,还取决于所移植的器官是否受患者本身免疫系统的排斥。

由于这种免疫排斥的现象极难避免,因而绝大多数患者在接受器官移植后,仍需长期甚至终生服用类周醇之类的免疫抑制药物,以增加存活的机会。然而,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会导致种种后果严重的并发症,因而大大削弱器官移植的医疗效果。

美国外科医学研究所用白鼠为实验对象,曾利用一种免疫方法先将所需移植器官组织的小部分注入接受移植的白鼠体内,然后在数日后,再将所需移植的整个器官或组织移植给白鼠。结果,在没有任何药物的协助下,白鼠体内的移植器官安然存活,而且没有免疫排斥现象。

上述的免疫方法是根据近年一项新兴的免疫训练概念发展而成的。近年来,有些免疫学家认为,人体免疫细胞的敌我辨认能力似乎来自胸腺的训练及督导。如果这一概念正确,而移植组织或细胞又能先与胸腺相处一段时间,那么胸腺将能训练免疫细胞使之视移植组织如本身组织而不予以排斥。

为证明上述概念可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外科学家贝克尔率先以患有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白鼠为实验对象,先在移植前将少量的健康胰脏细胞注人病鼠胸腺之内,数日后再将大量健康胰脏组织移植给病鼠。结果,在移植后除接受过一次抗淋巴细胞的注射外,白鼠体内血糖恢复正常,显示移植其体内的胰腺组织并未受到免疫排斥,而且能像平常一样分泌所需胰岛素。

意大利科学家罗慕西曾利用上述方法在白鼠体内进行实验,进行了完整器官——肾脏的移植。在手术前他先将移植肾脏的部分组织注射到白鼠胸腺内,10天后罗慕西将整个肾脏移植到白鼠体内。移植后,白鼠体内肾脏功能正常,不使用抑制免疫剂,也未出现免疫排斥现象。

目前,人类肾脏的移植能否使接受者获得较长的存活期,完全取决于移植器官能否借药物的帮助而不被排斥。如果上述免疫训练法日后被应用于人类的器官移植,则无疑是器官移植外科上的一项重大突破。

4.人造血管是怎么回事?

血液在人体内的流动是通过血管进行的,就像灌溉农田时需要水渠一样,人输送血液也离不开血管。一旦血管发生病变,就要对血管进行手术,有些手术还需要使用血管。所以,血管是一件重要的医疗用品。

以前,人们在心脏或者脚动脉修补手术中,大多使用患者自身其他部位的血管,或者干脆采用塑料血管或是塑料“脚手架”上使用皮肤增殖的人造血管。但是,这种人造血管很可能引起强烈的排斥反应,危及病人的生命。而且,以往的人体细胞制作的血管过于脆弱,临床治疗大多以失败而告终。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血管呢?目前加拿大的科学家们已经找到了答案。

他们从患者自身的组织中制作的可以用于外科手术的血管,不会引起常见的排异现象。而且,这种血管的耐压性很强,达到人体血管的20倍。

这种耐压血管有3层:内侧是内层细胞;外侧有外膜,是用胶原纤维包裹着皮肤细胞和纤维芽细胞的复合层;在内皮和外膜之间夹有平滑肌细胞。那么,怎样制造这种血管呢?首先,将所需血管内径的塑料圆柱体包裹起来,使平滑肌细胞在层状结构上增殖;接着,包覆住平滑肌的细胞层,使通过其他途径增殖的皮肤细胞生成平坦层结构,再通过向生物反应器供应营养物质,促使皮肤细胞生长成与外膜相同的胶原纤维含量较多的加强层;最后,拆除作为支持物的塑料管,让排列在内壁的平滑肌细胞与内皮细胞和含有培养液的溶液相接触。这样,平滑肌表面被内皮细胞所覆盖,最后成为血管。

这种以自身组织培养成的血管,最大的优点是不含有异体抗原,手术后病人不会发生强烈的排异现象。但是,这项新技术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在医疗上广泛采用还得通过临床试验这一关。

5.人造骨头能用吗?

骨头碎了不能再长好,怎么办?现在医学上已经能够采用替代骨头了,主要是用不锈钢制造的人工骨头。虽然这种不锈钢骨头也能够起到骨头的支撑作用,而且比骨头还要坚硬,但钢铁毕竟是钢铁,无法像人体的骨头那样自然生长、自然连接,它需要髓内钉、钢板、螺丝钉等金属异物作固定材料存留在人体骨腔内,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损伤,手术中和手术后也容易发生髓钉嵌顿、骨骼劈裂、骨骼感染等并发症。

有没有新的方法解决这些难题呢?

美国科学家开发出了一种新型人造骨头,主要由矿物质网络组成,能很好地与动物骨骼实现啮合。这种材料由羟基磷灰石衍生而来,能增强骨骼和牙齿的硬度。科学家通过将羟基磷灰石晶体转换成骨基质的方法,把它嵌入到有机材料中去。通过实践,科学家摸清了有机磷灰石与有机材料物质间所产生的相互影响关系,并以全新的概念发明了人造骨材料的制备方法,用于修复因意外或先天性缺陷以及因疾病而致残的人类骨骼。

这种新材料可以按照实际的需要做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并且能够掺入各种组织内。例如,外科医生可以用有机磷灰石材料先做成一种软膏状植入体,等植入受伤部位后使其变硬,或者在骨植入表面涂层,以增加人体对植入物体的接受能力和啮合力。

科学家用狗做了一个试验。对成年狗进行人造腿骨移植手术后,大约静养12周的时间,不仅骨骼生长顺畅,而且还得到了良好的修复。用电子显微镜成像观察后发现,在狗腿骨的人造骨和自然骨交接面的一侧,均长有相同的结晶组织,这是由于骨细胞侵入磷灰石中引发了自然骨的再生,从而创造了人造骨与自然骨的完美啮合。

这种新型人造骨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有机磷灰石混合物可以同时与其他药物合并进行使用,如可掺入抗生素、消炎药、化疗剂或生长因子,这样能有效地刺激骨骼的愈合及其组织的修复。

人造骨正在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相信总有一天,人们会发明出与自然骨毫无区别的人造骨。

6.人造生物皮肤

由活细胞和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的人造皮肤,将会缓解患者在移植治疗中的皮肤短缺问题,给严重烧伤和顽固性溃疡患者带来福音。

组织工程研究是继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之后,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领域重大热点之一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欧盟国家,组织工程的研究和产业化得到迅速发展。据初步估计,到2020年美国组织工程产品市场可达每年180亿美元。美国匹兹堡组织工程中心的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世界范围内组织工程产品的市场潜力为每年1000亿美元。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考虑到我国的人口基数以及劳动保护和医疗水平等各种因素,每年由于炎症、溃疡、外伤、烧伤、肿瘤术后及先天性畸形等原因造成的器官缺损与异常的人群非常之大,组织工程产品在我国的需求将远远超过其他国家。根据国内权威机构的研究分析,中国每年烧伤、溃疡病人大约1500万人,其中需要移植皮肤治疗的将近1000万人,市场总容量为3.88亿平方厘米。巨大的市场潜力为组织工程产业化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人造皮肤医学上称为组织工程皮肤,是采用组织工程原理与方法,在体外制造的一种皮肤替代物。通过获得自体或异体的极少量皮肤组织,将其在体外经过消化、分离、培养,获取的表皮细胞和真皮成纤维细胞,大量扩增,按细胞类型及代数建立不同用途的细胞库,再将表皮细胞、真皮成纤维细胞复合于牛胶原蛋白支架上,重新形成一定形态和功能并具有生命力的活体组织皮肤。通俗地讲,就是只需小指甲盖大小的人类皮肤组织,便可培养出数亿倍的“活性皮肤”。它不仅具有天然皮肤的双层结构——表皮层和真皮层,而且在色泽、质感、生物相容性上实现了以假乱真,具有接近自身皮肤、免疫排斥反应低、愈合时间快、使用操作方便、减少疤痕形成及制造过程快捷等特征,可直接用于各类皮肤创伤患者。只要把活体的人造皮肤像贴创可贴一样轻松地贴到患者的烧伤部位,半年以后就能长出和自己皮肤一模一样的新皮肤。

7.仿生假手

试想,当某一个人由于运动或某种原因手臂断裂,如果无法进行再植,唯一的办法就是安装一只假手。但是,现在的假手有很大的局限:它们没有灵敏的手指,对压力不能做出相应的反应。这样一个假手安装在人身上,患者无法得心应用。那么,现在的科技能不能做出更好的假手呢?

英国医学家研制出了仿生假手,这种手可以完成真手85%的功能,真可谓以假乱真了。这种仿生假手由患者脖子上的肌肉收缩来控制。假手的人造皮肤下共有30个内置微型传感器。每只假手和真手一样,有5个手指头,每个手指头上各有6个传感器,按每隔2毫米的距离排列组合起来。

除此之外,科研人员还在研制一种神经合成器,一旦研制成功了,仿生假手恐怕不仅仅是以假乱真,说不定还达到了栩栩如生的地步。只要主人想干的事情,仿生假手就会和真手一样,干净利索地完成任务。

人手有着极其复杂的结构,一个大拇指就可以做出最复杂的动作来。当人的真手捡起一个小物件时,其皮下成千上万的神经末梢就会源源不断地把各种各样的信息反馈给人的大脑,让大脑做出判断,再给手传达新的信息指令,从而使人手能随时地调整,以适应要捡的小物件的特征,最终把它给捡起来。

可是,看似十分轻松随意的动作却让假手无能为力。因此,仿生学假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英国科研小组研制出来的能够对压力做出像真手神经末梢那样反应的徽型传感器。这种微型传感器将成为覆盖假手表面的人造皮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仿生假手可以根据人造皮肤表面受到不同的压力通过传感器做出反应。此外,假手的抓力还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者而异,每个假手手指都有自己的压力点,因而不会出现其中一个手指碰到了物体,其他手指动作不得不全部停止的尴尬局面。

有了仿生假手,残肢病人的痛苦将会大大减少,他们也能像正常人一样,过上“得心应手”的快乐生活。

8.人工晶状体有什么优点?

人的眼睛是个结构复杂的组织,好比是一台昂贵的高级照相机,晶状体就好比是照相机里的镜头,它能起到凸透镜的作用,把射进来的光线聚集起来,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就像是拍照的照片。可见,晶状体是个很重要的“部件”,一旦少了它,“照相机”就发挥不了作用了。

人眼容易患病,白内障是一种很常见的眼科疾病,一旦患了白内障,晶状体就会变浑浊,人无法看清东西,只能模模糊糊地看到一个大致轮廓。那么,患了白内障就只有把浑浊的晶状体摘除掉。只要角膜清亮,玻璃状体、视网膜和视神经等组织没有病变,手术中又不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白内障摘除术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只需戴一副高度的凸透镜代替摘除的晶状体就可以恢复视力了。但是,人们患白内障不是双眼同时发生的,好多人只有一只眼得病,这只眼睛手术后,需要戴一个凸透镜。可是,由于戴凸透镜的眼睛的视网膜上成的像比另一只正常眼睛要大1/4,看到的东西要近,有的还会出现视野缩小、视物变形的情况,所以,一只眼戴凸透镜并不能使眼睛得到正常的视力。

怎么办呢?人工晶体状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人工晶状体镜片直径只有5毫米,厚度才0.5~0.6毫米,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制成,四周有尼龙丝或铂铱合金做的袢。把人工晶体状夹在或缝在虹膜上,也可以缝在晶状体后囊上,使之位于瞳孔的中央,就可以起到凸透镜的作用了。而且,人工晶状体基本上没有放大率,不会使物体成像一眼大一眼小,这样单眼白内障患者也可以恢复双眼的正常视力了。

当然,人工晶状体也有一些缺点,比如小角膜、青光眼患者、高度近视眼患者等人不适宜做人工晶状体眼内植入术。人工晶状体价格昂贵,手术后还有可能会发生脱落,所以人工晶状体的普及还需要一段时间。

9.电子视觉技术的应用

重见光明是每一位盲人的最大愿望,虽然那些应用超声、红外等新技术装备起来的多功能导盲杖、导盲犬已经大大帮助了盲人,但它们离盲人的愿望仍有一定的距离。他们的第一需要仍然是赋予他们眼睛的功能,让他们能看到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而最新的电子视觉技术则可帮助他们实现这个愿望了。

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使盲人复明的装置,它包括一个系在盲人头部的电极和一个可以产生图像的电脑,只要把电脑配备的一个一立方毫米大小的镜头安放在一个人造眼中,再与一个非常精密的电脑相连就会产生图像,盲人通过这个装置可以看到眼前4米以内的景物。

法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盲人使用的“电子视觉眼镜”,能使盲人脑海中反映出如实的声像环境。盲人使用这种眼镜,可以识别周围各种障碍物,诸如楼房的高低、汽车的大小、人的高矮他都能知道,甚至连白天和黑夜、晴天和阴天他也能了解。这个装置的核心是一个装在眼镜框中的微型电子摄像机,它对光线非常敏感,可将物体反射的光线转变为各种不同的声音。盲人戴上这种眼镜走路,通过聆听不同的声音就可以了解周围的情况。

对于由于视网膜损伤而失明的人来说,人造视网膜复合晶片可以使他们重见光明。美国科学家发明的这种晶片由一排排的电极和感光器组成,厚度仅为0.02毫米。把晶片移植在接近视觉神经的视网膜上,感光器就可以透过瞳孔接收到光线和影像,由电极向大脑发出脉冲,从而使盲人复明。

近视眼也可以从电子视觉技术中得到帮助。美国科学家研制的“好视力”电子眼镜便是为近视者增强视力的好帮手。这种眼镜酷似照相机镜头,装有一个微型电脑,能把视觉形象通过电脑聚焦于患者的视网膜上,从而增强视力。

还有一种“弱视增益”电子装置,它是应用微型照相机和电子监视器使弱视者看到清晰的物体,最适合于那些因为糖尿病、青光眼、视网膜黄斑变性而视力下降的患者。

10.电子仿生的极致—“电子人”

可能大多数人对于电子人这个概念还比较陌生,虽然机器人同电子人一样都还没有真正走进大众的生活,但是大家对于机器人还是很熟悉,因为通过电影、电视、动画片,我们还是能经常看到机器人的身影的。那么究竟什么是电子人呢?电子人是人与机器的结合。电子人同机器人相比较而言,电子人乃是受到自动控制的有机体,是以生物人为基础,是人工智能和机器机械能的结合体。这不是一个科幻的概念,英国著名控制论专家凯文·沃里克早在几年前就开始了相关试验。想象一下,在你的身体里植入芯片,通过这块芯片,把你的脑神经活动和体外的电脑连接起来,无论你想做什么,和电脑连接的机械手就会让你心想事成。这犹如科幻般的不可思议的情景,让凯文·沃里克变成了现实。由于他大胆地将电脑芯片植入身体,也因此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电子人”。他断言:“我们人类可以进化成电子人——部分是人,部分是机器。”他认为在未来的世界里,将用红外雷达帮助盲人“看”东西,通过超声波让耳聋的人“听”到声音。他甚至担心,如果人不与机器合二为一的话,人类可能会在未来变成一种较低等的生命体。

11.机器人

相信很多小朋友都收藏了很多心爱的机器人模型,看过《变形金刚》的小朋友可能对英雄的机器人擎天柱带领的机器人车队崇拜不已,并希望有一天能与机器人为伴。没错,机器人总能引起我们的兴趣。

当然我们对于机器人的了解更多的是通过科幻故事、科幻电影。在电影或科幻故事中,导演或作者为了让作品更精彩,给机器人赋予了很多浪漫的色彩,正义、英勇无畏、人类的朋友、地球的卫士……下面将带领大家走近电影和故事之外的机器人。

实际上,机器人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它既可以接受人类指挥,又可以运行预先编排的程序,也可以根据以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它的任务更多的是协助或取代人类的工作,例如生产业、建筑业,或是危险的工作。它可以说是高级整合控制论、机械电子、计算机、材料和仿生学的产物。目前它在工业、医学、农业甚至军事等诸多领域中均有重要的用途。

机器人能力的评价标准包括:智能,指感觉和感知,包括记忆、运算、比较、鉴别、判断、决策、学习和逻辑推理等;机能,指变通性、通用性或空间占有性等;物理能,指力、速度、连续运行能力、可靠性、联用性、寿命等。因此,可以说机器人是具有生物功能的空间三维坐标机器。

我国科学家对机器人的定义是:“机器人是一种自动化的机器,所不同的是这种机器具备一些与人或生物相似的智能能力,如感知能力、规划能力、动作能力和协同能力,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自动化机器”。在研究和开发未知及不确定环境下作业的机器人的过程中,人们逐步认识到机器人技术的本质是感知、决策、行动和交互技术的结合。随着人们对机器人技术智能化本质认识的加深,机器人技术开始源源不断地向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渗透。结合这些领域的应用特点,人们发展了各式各样的具有感知、决策、行动和交互能力的特种机器人和各种智能机器,如移动机器人、微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军用机器人、空中空间机器人、娱乐机器人等。对不同任务和特殊环境的适应性,也是机器人与一般自动化装备的重要区别。这些机器人从外观上已远远脱离了最初仿人型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所具有的形状,更加符合各种不同应用领域的特殊要求,其功能和智能程度也大大增强,从而为机器人技术开辟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类推荐
  • 引人遐思的神话故事(阅读故事享受快乐丛书)

    引人遐思的神话故事(阅读故事享受快乐丛书)

    《阅读故事享受快乐丛书:引人遐思的神话故事》精选了中国古代神话中69个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展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天地万物天真、朴素、真诚、美好的艺术想象,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透过这些神话故事,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固有的英雄气概、崇高的理想、博大的智慧、美好的追求,以及为真、善、美奉献牺牲的精神。
  • 兽王·血色要塞

    兽王·血色要塞

    血色要塞的能量光塔庇护着驻扎在要塞中的各星球的强者们。来自不同星球的强者有的是为了在生死之间磨砺自己的战技寻求一线晋升的机会,有的强者是无缘晋升想在有生之年为家族赚取丰厚的报酬,有的强者则是带着自己的家族勇士要在这里积累战功博取一个前程。
  • 拿破仑的故事

    拿破仑的故事

    本书选取古今中外40位有代表性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在各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对人类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传奇人物,以他们的成长经历和奋斗历程编写成10万字左右的传记,并配有少量插图。
  • 青少年最喜爱的智慧故事

    青少年最喜爱的智慧故事

    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青少年最喜爱的智慧故事》是青少年成长必读系列丛书之一。“青少年成长必读系列”丛书是一套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励志类图书,本套丛书中包括八本青少年最喜爱的故事书,旨在让青少年读者阅读填补阅读空白,让青少年读者通过读故事,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 少年奇才的故事(读好书系列)

    少年奇才的故事(读好书系列)

    每一粒种子在合适的条件下都会发芽,每一个孩子都是未来栋梁的种子。本书以努力用一种新鲜快乐的方式,把那些激励着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品质深深植入到他们的心田。本书是以单编的故事形式出现,每一篇文章由一则故事和“智慧箴言”组成,高深的箴言内容变成孩子们自己的语言,方便孩子们的思维习惯,从而改变一些说教的成分,改变箴言本身具备的严肃的成人化语气,更易让孩子们接受,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以至成长的快乐! 故事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心灵,因此,看故事是孩子们塑造美好心灵的一种绝佳方式。这本故事书收集了让孩子更聪明的智慧故事几十个,并配以手绘图画。全书语言通俗,容易理解,适合广大青少年朋友阅读。
热门推荐
  • 生存365天

    生存365天

    当他一次次的站起来,有谁倒下了?又有谁离开了?淡灰色的影子,飘渺得像一层纱,笼住了他们的未来。看不清……唯一的执念在低吟,染着鲜血的手握紧。活下去!一定要,离开这里!ps:滚过来】(????)??嗨,作者死蠢,逻辑错误和巨大的bug请无视~【滚回去
  • 血色家族

    血色家族

    风云变幻的清朝末年,群雄并起的中华民国。一段段英雄的事迹,一幅幅惨不忍睹的画面,从太平天国到甲午战争,从清朝灭亡到民国垮台,短短近百年,体现了无数的腥风血雨。一个普通的家族,为你书写出那一段血色历史。望各位读者多多批评,景轩作为一个新人必不胜感激.......转载自17k小说网
  • 虚念

    虚念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历经世间磨难,尝尽人生百态。我意破苍穹,我念亘长生。蓦然回首,穷其一生之念,虚也。
  • 道韪

    道韪

    这是一个简单的人族与妖族的故事,这是一个不断前进的故事。
  • 旋舞的紫蝶

    旋舞的紫蝶

    生死格斗游戏的同人作品,文笔很幼稚,还希望大家多多提意见。
  • 网游之情动大荒

    网游之情动大荒

    梧桐幽境的凤鸟扑闪着五彩羽翼鸣轻鸣了九声。我向着你的方向走了不多不少刚好十步。听着十一秒内自己的心跳了十二下。我想陪你数完1314,一生一世。溪溪,我喜欢你。
  • 断剑问情录

    断剑问情录

    天童入世,虽能无剑纵横,可叹这世间恩怨情仇,万般迷离。江湖纷扰,若能弹指一挥,只当醉染红尘;奈何,只一种向往,不可而得。黄泉碧落,相遇情深,奈何缘浅,届时,刀剑相向风云起,只留断剑归天涯。
  • 惧瞳

    惧瞳

    公子扶苏的真墓?统领蒙恬的龙渊?长城的尽头通向大海?神龙再现世间?亚特兰蒂斯海底城市?天空中的巨眼窥探着什么?陈凡的一生跟随着从天而降的陨石发生了什么改变。
  • 盛世龙图

    盛世龙图

    “噗哧”晃目银光闪过,长戟横空,月色下仿若蛟龙出海,一道血花随之在空中炸开,绚烂无比!长戟钉在一名身着黑衣的高个子男子眉心处,只消得一瞬那人就没了生息,可这长戟的主人面色如霜,端坐在高大健硕的黑鬓马匹上任血花溅落在他脸上,看不出一丝情绪波动。猛然,手臂一提,那尸首像是被钉在了半空,陡然从他背后响起一道马的低鸣,一把似半月造型的弯刃散发着寒芒,转瞬横渡而至,两者配合之紧密,有着近乎同步的默契。
  • 八神尚武游

    八神尚武游

    这是八神在异武侠世界的小说。小说的特点是连招。在打斗的场景一般以连招为主,追求一击必杀带你领略古武和拳皇招式的对打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