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成都要将“思想品德”分数计入中考成绩了,“1月19日要毕业会考了,我女儿生病了都在背‘思想品德’,因为这门课的毕业成绩今年要计入升学成绩!可我不明白,‘思想品德’有标准答案吗?思想品德是背得出来的吗?”昨日,陪女儿在医院输液的李女士直言自己的疑惑,“这不得不令我们对人格塑造等素质教育进行反省和思考”。(《“思想品德”计入升学成绩》2007年1月16日《钱江晚报》)
由于种种原因,思想品德的评价至今还没有一个正确的位置,如何评价教育的对象,还缺乏一个崭新的系统的比较科学的客观标准和评估方式。这无疑给我们的中小学思想品德课如何上,带来了一定的实际的困难。评价标准是什么,如何评价,直接关系到这门课程的实施。没有一个“崭新的系统的比较科学的客观标准和评估方式”,就不可能有该门课程有效的实施。事实也确实如此,在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的中小学里,思想品德课的效果是非常不理想的。正如中学生“文文”指出的那样:“她和同学们又是如何看待‘思想品德’分数计入中考成绩呢?她简洁地说‘有帛!记者问她平常上课老师都讲些什么,她睁着茫然的眼睛想了好一会儿也答不出来。‘就是照着课本教,下面都打瞌睡,根本没人听’。文文同时对那些题目的答案感到莫名其妙。比如‘中学生的责任是什么’那道题,‘我觉得一句话就能答清楚,就是做个好人’。‘背这些有啥子用吗?考了肯定马上就忘了/说到这对人格塑造有无用处,文文更是嗤之以鼻。”(同上)
“思想品德”课,本是心理品质、意志品质、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最重要的一块阵地,是学校“立人”思想的最直接体现。如此重要的“思想品德”课,在我们的中小学里,怎么就变成了“有脖,变成了“根本没人听”,变成了“考了肯定马上就忘了”呢?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对“思想品德”评价的不到位0思想品德”的评价怎么能靠考试分数呢?用考试分数简单地作为“思想品德”的评价标准,是教育懒惰思想的一种表现,更是教育功利思想的一种表现!
“思想品德”课不同于其他的一般课程,不能像语文、数学等用分数来作为考核评价的标准。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即使是语文、数学等课程,也已经不能简单地用分数来作为考核评价的唯一标准了,用考试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评价标准那是应试教育的做法,遭到人们的普遍唾弃。“思想品德”课的评价,有其特殊性。我觉得,思想品德评价要遵循“知行统一”的原则。培养品德集中到一点,就是要落实到道德行为上。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思想品德”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因而,导“行”成为“思想品德”教学的重中之重。知与行如果不能真正统一起来,就会造成口号式、标签式的“空对空”的现象。在“思想品德”的评价上,只有“知”而没有“行”,一切等于“0”。因此,“思想品德”的考核评价不应该是一张试卷式的所谓的“考试”,而应该是一个完全开放式的长期的积累过程,最好的最有效的考核评价是给每一位孩子建立“成长档案袋”。在这里,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改正。给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定性定量,而不是用冰冷的考试分数
对“思想品德”分数计入中考成绩一事,虽然某中学张副校长认为:“除了课堂要生动外,有些概念是一定要背的,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过程。”(同上)但我相信,大多数的老师和家长十分清楚,背诵“思想品德”的“概念”是毫无用处、毫无意义的,只是徒耗大量的时间、精力。因为,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好坏,不在于他(她)知道多少概念,不在于他(她)知道“挫折的作用是什么”“中学生的责任是什么”有多详细,而在于他(她)知道后有没有去实行照做。没有“行”的“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最多是“知道”罢了。“思想品德”分数计入中考成绩,说明的只能是我们有关教育部门的无知、无能与滑稽,只能给人们增添茶余饭后的笑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