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昆虫的伪装术
昆虫用很多的招数来保护自己,躲避天敌。有些昆虫把各种骗术手段运用得炉火纯青。有的狐假虎威,虚张声势;有的讨好强者,寻求保护;有的则乔装改扮,惟妙惟肖。
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窄尾小灰蝶有一个伪装的头,鸟类往往看不准哪一个是它真正的头而啄不准,它才侥幸生还。马达加斯加蟑螂一遇险情,就“嘶嘶”大叫,往往使敌手吓一大跳,然后趁机溜之大吉。其实这声音不过是它身体两侧小洞排出空气的声音。
有一种枭蝴蝶翅上有酷似猫头鹰的眼睛的大斑点,当它突然展翅露出翅下斑点时,可恐吓和赶走捕食者。
蚜蝇颜色、体形、飞行的姿态都很像蜜蜂,甚至也像蜜蜂一样,当受到惊扰时也摆出要螫人的样子,吓跑对手。其实它根本没有螫人的能力,这只是恫吓而已。骷髅鹰蛾之所以能顺利地从好斗的蜜蜂那里偷到蜜吃,也归功于骗术。它爬到蜂房,发出短促的“吱吱”声,这声音与蜂王发出的声音几乎相同,它还发出特殊的气味,起到稳定蜂群的作用,凭此骗术,便可自由出入蜂房而不致受到攻击。
灰蝶科的幼虫讨好蚂蚁,腹部能分泌蚂蚁爱吃的汁液,作为回报,蚂蚁把幼虫衔入蚁穴,使幼虫免遭伤害。
竹节虫是昆虫中的“巨人”,它成虫的体长可达8~12厘米,无翅不善飞,这是一大缺憾,但它巧妙地弥补了这一点。它倚仗骗术躲过不知多少双敏锐而饥饿的眼睛。竹节虫身体修长,前胸短,中、后胸长,触角和前足叠在一起伸向前方,整个身体就像有分枝的竹子或树枝。当它发现周围的危险后,只要在枝条间一动不动就极难被发现了,无须找隐蔽所,何况它还能变换身体的颜色来更好地伪装自己。在万分危险的情况下,更可拿出“假死”绝技,从枝条间跌落下来后,僵直不动,活像掉下的一段枯树枝,这往往能救它一命。
许多昆虫以特殊的体色、体态来保持与生活环境的一致性,以此保护自己。一些动物则以特殊的手段进行自卫。
2.昆虫也会搞窃听
情报在战争中的作用不言而喻,而美国科学家最近发现,在植物与昆虫的“战争”中,昆虫为应付植物即将采取的防御计划,也会“窃听”植物发出的求救信号,提早做好准备。
植物在被昆虫啃食时,会产生一些化学物质,一是吸引这些昆虫的天敌来捕食昆虫;二是告知植物自身防御系统加强“军备”,制造对昆虫有毒的物质。这时昆虫也会在体内制造出解毒剂。“兵贵神速”谁胜谁负,就看谁的动作快。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科学家发现美洲棉铃虫的幼虫在芹菜制造出毒素前,能抢先一步准备好“解毒剂”。芹菜被美洲棉铃虫的幼虫啃食时,会产生茉莉酮酸酯和水杨酸酯等化学警报信号,促进植株内毒素的合成。而美洲棉铃虫幼虫会“截获”这些信号,棉铃虫幼虫体内有四个称为“细胞色素P450”的基因会被激活,在植物产生毒素前,制造出解毒剂,使棉铃虫幼虫得以继续它们的芹菜“大餐”。研究人员说,根据植物发出的化学信号,棉铃虫的幼虫甚至能预知植物将产生何种毒素,制造出合适的解毒剂。这一成果进一步体现了植食性昆虫与植物间的微妙关系,将给害虫控制工作带来新启发。
3.昆虫的“信息化时代”
利用灵敏的嗅觉器官识别一些信息化合物是昆虫传递信息的主要形式。昆虫利用气味传递信息的方式叫做“化学语言”。化学信号在昆虫种群内、种群间个体联系以及食物、产卵场所和配偶选择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众所周知,稻螟之所以专门以水稻为食,是因为水稻能释放一种被称做“稻酮”的引诱物质;菜粉蝶爱好在十字花科植物上产卵,也因为这类植物具有芥子苷这种引诱信号。为了呼唤配偶,雌蛾用腹端腺分泌的性诱外激素气味作“甜言蜜语”,能被距离数百米以外到1000米左右的雄蛾所感知。蜜蜂习惯过“大家庭”生活,其家庭成员间的“通讯联系”,甚至各种级别的分化和形成,不少都与“化学语言”有关。
不像高等动物那样,昆虫具有专门用来闻味的鼻子,它们的嗅觉器官大多集中在头部前面的那对触角上。生长在触角上的化学物质感受器官,是它们的嗅觉器官。不同种类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长在上面的嗅觉器官样子也不一样,有的像板块,有的像凹下去的空腔,有的呈尖锥形,有的就像鸡毛掸子。一些雄蛾的感受器就像电视机上的天线,是羽毛状的,可左右上下不停地摆动,以接受来自不同方位的气味。据科学家们验证,蜜蜂一根触角上的感受器可多达3×103~3×104个。家蚕雄蛾的一根触角上,约有1.6万个毛状感觉器。它们接受气味的能力非同小可。舞毒娥的雄性可感受到500米以外雌蛾释放出来的气味。有一种飞蛾能感受到几里以外同种异性的气味,它的嗅觉敏感程度非常高。蚂蚁是人们经常见到的生活在地穴中的社会性昆虫。蚂蚁出巢寻找食物,总要先派出“侦察兵”。最先找到食物的,在返巢报信的途中,遇到同巢的成员时,先用触角互相碰撞,然后再用触角闻几下地面,通过气味信息,“侦察兵”不但传递了食物的体积大小、存在的方向和位置,而且也指出了通向食物的路径。蚂蚁的这种“通信”方式,只是在同一种昆虫之间使用,被称为“信息化合物语言”。
信息素又分为种内的(外激素)和种间的(他感作用物质),前者包括性诱外激素、性抑制外激素、标迹外激素、告警外激素和群集外激素,后者包括协同素、利它素、利己素等。昆虫对这些物质的感受又可以分为嗅觉(空中传播)和味觉(接触感受)等形式。
4.自卫防范的奇怪招式
(1)避重就轻
大蚊子可断其肢体而逃得性命,从而逃避敌人的危害。大蚊子的腿又细又长,非常醒目,抓住或碰到后很容易脱落,而虫体本身并不会受到伤害,却可借机逃走。
蝴蝶的大多数眼斑能吸引鸟一类的捕食者去捕捉,即使损坏了,也不会危及蝴蝶的生命,有些还能正常活动,因此这些眼斑被认为是起防御作用的“目标区”。在灰蝶科的许多种类中,眼斑与结构特征相结合,在后翅内角处形成一个“假头”。翅的这一部分常延伸出小尾突。这些蝴蝶在栖息时,翅合拢并摩擦引起尾突振动,就好像是头部的触角在活动一样。
(2)强力护卫
每年危害大量木材的白蚁防卫本领更为高强。兵白蚁具有一对硬而锐利的大颚,是强有力的护卫武器,同时分泌毒液,涂在敌虫被它咬破的皮肤伤口上,使受伤敌虫一命呜呼。
(3)装死逃生
你见过“死”过的虫还能活过来的吗?那是虫在装死。如果你到麦田里去,只要稍稍触动一下麦叶,停在叶子上的黏虫幼虫或麦叶蜂,却把身体一卷而滚落到地上去了,有时甚至你还没有碰到麦子,它们也是“纷纷落地”。如果你到菜田里,菜叶上的甲虫也一样,手还不曾捉到它,它已经滚落到菜心里去了。我们把这些现象都称为假死性。
难道昆虫果真聪明地知道有人要去捉它,赶快装死吗?当然不是,昆虫的假死性实际上是一种很简单的刺激反应。因为当它们的眼睛或身体上的感觉毛感受到周围环境有些变动,神经就会发出信号,使昆虫的浑身肌肉收缩起来。昆虫肌肉一收缩,原来停在植物上的足就会缩起来,它的身体就再也停不住了,所以就自己滚落了下去。你要不信,可以注意看看,装死的昆虫的足都是收得紧紧的,真死的昆虫的足大多数都是松开的。用这个方法也可以辨别一只虫子是真死还是假死。
假死是昆虫躲避敌害的一种方法。例如鸟要啄食昆虫,可是鸟还不曾飞到虫子身旁,风已经先让昆虫感觉到了。等鸟落下来,虫子已经滚落掉地了。
(4)可恶的“放屁虫”
在紧急情况下,步甲(步行虫)可以从肛门连续发射“炮弹”——过氧化氢、醌、酶等化学反应产生的高温液态毒液,把强大的敌人轰得屁滚尿流。也许爱玩虫的人们都领教过它的厉害,因而给它起了个绰号,叫“放屁虫”。
5.丰富多彩的昆虫语言
我们知道,通过语言或手势、眼神人类进行交谈和表达思想、传递感情。虽然昆虫属于较低等的动物,它们的“语言系统”也远远不能与人类的语言系统相媲美,但作为动物界中种类最多、个体数量最大的昆虫,一定需要自己的“语言”,而且还具备了眼睛、“嘴巴”(口器)、“鼻子”(嗅觉器官)和“耳朵”(听觉器官)等应用“语言”的条件,因此可以借助颜色、声音、气味和动作等进行“对话”,特别是用于传递觅食、防卫和避敌等信息。
昆虫的语言一般可以分为视觉语言、化学语言、声音通信和光语言信号。其中视觉就是通过舞蹈、色彩来传递信息。比如蝴蝶会用舞蹈来表示求爱,而蜜蜂通过八字舞来相互交流。
昆虫传递信息的主要形式,是利用灵敏的嗅觉器官识别一些信息化合物。昆虫利用气味传递信息的方式,叫做“化学语言”。这个前面已经提过,不再重复。
通过声音传递信息是昆虫的一种“语言”形式。昆虫虽然不能用嘴发出声音来,却可以充分运用身体上的各种发声器官来弥补这一不足。昆虫虽无镶有耳轮的两只耳朵,但它们有着极为敏感的听觉器官。昆虫的特殊发音器官与听觉器官密切配合,就形成了传递同种之间各种“代号”的声音通信系统。
巧妙地利用闪光(灯语)进行通信联络是一些渺小昆虫的传递信息方式。萤火虫是昆虫中具有这种通信方式的代表。夏日黄昏,在山涧草丛和灌木林间,常见有一盏盏悬挂在空中的“小灯”,像是与繁星争辉,又像是对对情侣提灯夜游。如果你用小网,把“小灯”罩住,便会看到它是一种身披硬壳的小甲虫。由于它的腹部末端能发出点点荧光,人们给它起了个形象的名字——萤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