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①不相征也。”
①敌国:指地位相等的国家。“敌”在这里不是“敌对”的意思。
孟子说:“春秋时期没有正义的战争。但那个国家的君主比这个国家的君主稍好,倒是有的。征讨,意思是上级征伐下级。等级相同的国家不能互相征讨。”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①,取二三策②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③,而何其血之流杵④也?”
①《武成》:《尚书》的篇名。朱熹注:“武王伐讨,归而记事之书也。”现存《武成》篇是伪古文。②策:竹简。③以至仁伐至不仁:至仁,指周武王。至不仁,指商纣。朱熹注:“……然《书》本意,乃谓商人自相杀,非谓武王杀之也。”④杵(chǔ):舂米或捶衣的木棒。
孟子说:“要是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武成》篇只不过取其中两、三竹简罢了。仁者在天下无敌,以最讲仁道的人去征伐最不仁道的人,怎能不使血多得把木槌都漂流起来呢?”
孟子曰:“梓匠轮舆①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①梓(zǐ)匠轮舆:梓匠,木工。轮舆,制车轮和木箱的人。泛指有手艺的人。
孟子说:“木匠和车匠能教给人圆规、曲尺的使用方法,却不能使人技术精巧。”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①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②既成,粢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①丘民:众民。②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③粢(zī):稷、粟米。粢盛既洁的意思是说,盛在祭器内的祭品已清洁干净了。
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的地位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一些,所以得到百姓的拥护便能做天子,得到天子的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立诸侯。祭祀用的牲畜是肥壮的,谷物是清洁的,又是按时祭祀的,然而还是干旱水涝,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①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②使人昭昭。”
①昭昭:明白清楚。②昏昏:糊涂。
孟子说:“贤人用自己清楚明白的道理使别人也清楚明白,现在的人却要用连他自己都糊里糊涂的道理去使人清楚明白。”
孟子谓高子①曰:“山径②之蹊③,间介然④用之而成路;为间⑤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①高子:齐国人,孟子的学生。②径:山路。③溪:人行处、山径之蹊,泛指很窄的山间小路。④介然:本指意志专一而不旁骛,这里是经常不断的意思。⑤为间:即“有间”,短时、为时不久。
孟子对高子说:“山坡上的小路,一段时间内经常去走才能成为路;只要一个时候不走,茅草就会堵塞住它。现在,‘茅草’堵塞住你的心了。”
齐饥。阵臻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①,殆不可复。”
孟子曰:“是为冯妇②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③,莫之敢撄④。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①发棠:发,指开仓廪。棠,地名,在今山东即墨县南。②冯妇:男人名,姓冯,名妇。③蜗(yú):山势弯曲险阻处。一说通“隅”,指角落、偏僻之处。④撄(yīnɡ):迫近、触犯。
齐国闹饥荒。陈臻说:“国内的人们都认为您会再一次请求齐王打开棠邑仓廪赈济灾民,大概不再这样做了吧!”
孟子说:“这就成了冯妇了。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善于跟虎搏斗,后来成为不斗武的善人。一次他到野外,人们正在追逐老虎。虎背靠山势弯曲险阻之处,没有人敢迫近它。人们望见冯妇,便上前迎接他。冯妇挽起袖子伸臂走下车。人们都喜欢他,但士人却讥笑他。”
盆成括①仕于齐。孟子曰:“死矣盆成括!”
盆成括见杀,门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曰:“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
①盆成括:姓盆成,名括。
盆成括在齐国做官。孟子说:“盆成括要丧命了!”
盆成括被杀,学生问道:“老师怎么会知道他将被杀?”孟子说:“他有点小才智,但不懂君子的大道理,那就足以招来杀身之祸了。”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①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①不下带:带,腰带。古人视不下带,即只视带之上。此处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
孟子说:“言语浅近而含义深远,这是善言;把握住的十分简要,而施行时效用广大,这是善道。君子所说的,虽然是眼前近事,而道却蕴含在其中。君子所把握住的,是修养自己,却能使天下太平。一般人的毛病都是将自己的田地废弃,却要人家管好田地,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但是加给自己的责任却很轻。”
名家赏析
在孟子的思想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主张——民贵君轻。“民”是一个集合概念,“民”当中的每一个个体,是组成家庭的重要部分,而每一个家庭又是组成社会的一个单位。因此,可看出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实际并不空大,反而很实际。也就是说,天下的基础是国,国的基础是家,家的基础是个人。
我们今天说教育者先受教育,都是“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的意思。相反,要是一个人身歪但想要影子正,源浊却要求流水清,就是看不清自己,这就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意思。因此,不论怎样,做什么事情,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能够在做事之前清楚地认识自己。只有先自己看清自己,别人才能明白自己,了解自己。
且吟且悟
世界上的人,既有小聪明,也有大智慧。然而,很多情况下,小聪明更容易引起别人的比较心理。因此,小聪明是一种可怕的“智慧”,生活当中的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身上的小聪明。
一个人,只有拥有大智慧,才能把握大的方面,凡事从大局出发。不论什么时候,拥有大智慧的人,才能作出明确的判断,也能清醒地认识自己。
拓展延伸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商人到了当时的晋国。他听说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能和虎搏斗。商人回国后,把这个事情告诉了东瓯国君。东瓯国君听了很兴奋,于是命令商人做使者,到晋国聘请冯妇。
冯妇被邀请来的第二天,市中起火。冯妇捋袖伸臂跟随国人跑出来,找老虎搏斗,然而却没有找到一只老虎。这时,大伙已经蔓延到了宫殿,国人拥着冯妇就奔向大火。最后,冯妇被烧灼而死。而那个商人呢,因为说假话而获罪。
§§读后感悟
读《孟子选译》有感
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孟子通常会用一些小故事来作辅助。这些小故事,很多在今天已经成为了我们常用的成语,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再作冯妇”等。可见,孟子的思想对今天的我们一样影响深远。
“揠苗助长”到今天演变为了“拔苗助长”,两种说法,都是同一个意思。孟子觉得,教人学习知识同植物生长一样,有各自的规律,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
要想让幼苗成长,只有勤于耕耘。否则,必然失败。这就好像我们人,同样也要遵循规律,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根基一点点牢固。这样,才能吸收更多的养分,更好地成长。
当我们急于求成,往往就会浮躁,难以沉住气,最后失去方向和重心。孟子的观点告诉我们,要是我们在一件事情上倾注太多心血,那就意味着我们抱有更多的希望和企盼。一但事物的发展出乎我们意料,那我们又将难以接受眼前的现实。
因此,我们应该懂得,凡事都不要看得太重。做一件事情之前,应该尽最大努力,作最坏打算。这样,成功了,我们不至于过于高兴,乐极生悲;失败了,也能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
孟子还曾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是我想要的,道义也是我要追求的,要是两者不可兼得,就应该选择义。虽然,平凡的我们更多时候不用面对生命和道义的选择,但在生活中难免有两难。比如说学习和休息的冲突,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的矛盾……这些,每个人都应作出自己的选择。
然而,要是能把两者融合在一起是最好不过的,虽然两者不可兼得,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就放弃努力!
一、填空题
1.孟子,名 ,字 , 时期著名的
学说的继承者。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 当中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自《孟子》当中的 。
3.在《孟子·告子》中,有“ ,死于安乐”一句,意在告诫人们应该有忧患意识。
4.《孟子·尽心》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一句当中的“社稷”是 的意思。
二、选择题
1.孟子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被称为( )。
A。至圣 B。亚圣
C。复圣 D。后圣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错误的是( )
A。孟子认为古时候的人大大地超过今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善于推销自己。
B。孟子用“足以保四海”和“无以保妻子”造成强烈的对比,说明推恩与不推恩其结果是不同的。
C。《诗经》所说的“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的道理与孟子所说的推恩是一样的。
D。孟子认为不仅要将仁爱之心施于家人,还要将这种仁爱之心推广到他人身上,这样才可以自如地统治天下。
3.“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中,“嚣嚣”的意思为( )。
A。安详自得 B。桀骜不驯
C。自命天高 D。不可一世
三、判断题
1.儒家传统礼仪中,“男女授受不亲”。眼看嫂子掉进河里,孟子认为作为小叔子的不该去救。( )
2.《孟子》一书,是孟子个人在生前写下来传世的儒家经典。( )
3.孟子觉得,一个人刚生下来的时候是恶的,因为孩子会因虐待动物而感到快乐。( )
四、简答题
(一)阅读下面内容,然后回答问题。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请你结合上面的内容,然后说说孟子认为人应该如何去追求“仁义”?
2.说说你对这段话的整体理解。
答 案
一、填空题
1.轲 子舆 战国 儒家
2.《孟子》 《公孙丑下》 《滕文公下》
3.生于忧患
4.国家
二、选择题
1.B 2.A 3.A
三、判断题
1.×,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应该要懂得变通,当然要救。
2.×,《孟子》一书,是孟子和其弟子一起汇编的。
3.×,“性本恶”是荀子的学说,孟子的是“性本善”。
四、简答题
1.“仁”是一个人的内在德性,“义”是一个人内在真实的德性,是待人处事的准则,人必须遵此而行,才算是正确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仁”“义”是人的心原本所具有的,只要顺着去做,就能使自己的人生成为真实有意义的存在。
2.对于一个君王来说,同情心是施行仁的开始;而羞耻心,是施行义的开始;辞让心就是施行礼的开始;是非心是智的开始。仁、义、礼、智是四个初始,更是一个人应该个备的最基本的四要素,就像四肢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