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上接幽门与胃相通,下接阑门与大肠相通,迂回叠积于腹腔内。对于小肠的部位和形态,古代医家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并有详细描述,如《灵枢·肠胃篇》说:“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迭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故小肠的生理功能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受盛饮食物:受,即接受之意。盛,即容纳之意。人体的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作用后,成为食糜,并在胃气主降的作用下,通过幽门下降于小肠。小肠是接受胃内容物的盛器,饮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以利于细致的消化,从而使水谷化生精微,以营养全身。
2.泌别清浊:“所谓“清”,即指各种精微物质。所谓“浊”,即指饮食物消化后剩余的残渣部分。所谓“泌别”,即分泌、区别之意。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就是消化饮食物并分别清浊。中医学称小肠消化饮食物的功能为“化物”,化物即变化、消化饮食物,化生水谷精微。在小肠化物并分别清浊的作用下,将饮食物区分为三部分:精微物质、糟粕和无用之水液。水谷精微经吸收后转输各部;糟粕下传,降入大肠;无用的水液则渗入膀胱而为尿。张介宾说:“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于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这一段话,不仅说明了小肠的化物过程,而且指明小肠还和排尿有关。关于小肠、膀胱和尿的关系,在古典医籍中亦有详细描述。例如李梴在《医学入门》中说:“小肠……泌别清浊,水入膀胱上口,滓秽入大肠上口。”隋·巢元方说:“水入小肠,下于胞,行于阴,为溲便也。”(《诸病源候论》)小肠之水液之所以能进入膀胱而为尿,乃是通过气化作用实现的,故李中梓说:“小肠下口乃膀胱之际,水液由此别回肠,随气泌渗而下,其出其入,皆由气化。入气不化,则水归大肠而为泄泻,出气不化则闭塞下窍而为癃闭。”(《医宗必读》)以上论述都表明,小肠与膀胱的排尿有内在联系。至于小肠和膀胱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由此可见,小肠的受盛化物、泌别清浊的生理功能,在饮食物的消化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小肠的生理功能正常,则饮食物得以消化,清浊各走其道,并使二便的排泄正常;若小肠发生病变,不仅能引起消化功能失常,而且会影响到二便排泄,使二便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