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是消化管各部中最膨大的部分,上连食管,下续十二指肠。成人胃的容量约 1500ML。胃除有受纳食物和分泌胃液的作用外,还有内分泌功能。
一、胃的形态和分布
胃的形态可受体位、体型、年龄、性别和胃的充盈状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胃在完全空虚时略呈管状,高度充盈时可呈球囊形。
胃分前壁和后壁,大弯和小弯,贲门和幽门。胃前壁朝向前上方,后壁朝向后下方。胃小弯凹向右上方,其最低点弯度明显折转处,称角切迹。胃大弯大部分凸向左下方。胃的近端与食管连接处是胃的入口,称贲门。贲门的左侧,食管末端左缘与胃底所形成的锐角,称贲门切迹。胃的远端接续十二指肠处,是胃的出口,称幽门。
通常将胃分为4部分:贲门附近的部分称贲门部,界域不明显;贲门平面以上,向左上方膨出的部分为胃底,临床有时也称胃穹窿,内含吞咽时进入的空气,约50ML,X线胃片可见此气泡,放射学中称胃泡;自胃底向下至角切迹处的中间大部分,称胃体;胃体下界与幽门之间的部分,称幽门部。幽门部的大弯侧有一不甚明显的浅沟称中间沟,将幽门部分为右侧的幽门管和左侧的幽门窦。幽门窦通常位于胃的最低部,幽门管长约2~3CM。胃溃疡和胃癌多发生于胃的幽门窦近胃小弯处。临床上所称的“胃窦”即幽门窦,或是包括幽门窦在内的幽门部。
此外,活体X线钡餐透视,可将胃分成3型:
1.钩型胃:呈丁字形,胃体垂直,胃角呈明显的鱼钩形,胃大弯下缘几乎与髂嵴同高,此型多见于中等体型的人。
2.角型胃:胃的位置较高,,呈牛角形,略近横位,多位于上腹部,胃大弯常在脐以上,胃角不明显,常见于矮胖体型的人。
3.长胃:胃的紧张力较低,全胃几乎均在中线左侧。内腔上窄下宽。胃体垂直呈水袋样,胃大弯可达髂嵴水平面以下,多见于体型瘦弱的人,女性多见。
二、胃的位置
胃的位置常因体型、体位和充盈程度等不同而有较大变化。通常,胃在中等充盈程度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胃的前壁在右侧与肝左叶相邻,在左侧与膈相邻,被左肋弓掩盖。胃前壁的中间部分位于剑突下方,直接与腹前壁相贴,是临床上进行胃触诊的部位。胃后壁与胰、横结肠、左肾和左肾上腺相邻,胃底与膈和脾相邻。
胃的贲门和幽门的位置比较固定,贲门位于第 11胸椎体左侧,幽门约在第1腰椎体右侧。胃大弯的位置较低,其最低点一般在脐平面。胃高度充盈时,大弯下缘可达脐以下,甚至超过髂嵴平面。胃底最高点在左锁骨中线外侧,可达第6肋间隙高度。
三、胃壁的结构
胃壁分4层。黏膜层柔软,血供丰富,呈橘红色,胃空虚时形成许多皱襞,充盈时变平坦。沿胃小弯处有4~5条较恒定的纵行皱襞,襞间的沟称胃道。在食管与胃交接处的黏膜上,有一呈锯齿状的环形线,称食管胃黏膜线或齿状线,该线是胃镜检查时鉴别病变位置的重要标志。幽门处的黏膜形成环形的皱襞称幽门瓣,突向十二指肠腔内,有阻止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入胃的功能。黏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丛,当胃扩张和蠕动时起缓冲作用。肌层较厚,由外纵、中环、内斜的3层平滑肌构成。外层的纵行肌,以胃小弯和大弯处较厚。中层的环行肌较纵行,环绕于胃的全部,该层在幽门处较厚称幽肌发达门括约肌,在幽门瓣的深面,有延缓胃内容物排空和防止肠内容物逆流至胃的作用。内层的斜行肌是由食管的环行肌移行而来,分布于胃的前、后壁,起支持胃的作用。胃的外膜层为浆膜。临床上常将胃壁的4层一起称为全层,将肌层和浆膜两层合称为浆肌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