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92800000014

第14章 居家戒讼 慎言慎行

“原文”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

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译文”主持家道一定要防止争论、争辩、争吵,更要避免诉讼、打官司,如果讼告必然会最终导致祸患;处世为人不要多说话,言多必失。喜时多言易失信,怒时多言易失体。

“解析”讼是指打官司,争泛指争吵、争夺。争斗诉讼,总要伤财耗时,甚至破家荡产,即使赢了官司也是得不偿失。有了矛盾应尽量采取调解或和解的方法。所以家庭成员之间,千万不能因互相争吵而引起诉讼,因为这样最终会为家庭带来祸患。待人接物,话不能过多。以免顾此失彼或疏于考虑,有失分寸,既得罪人又给自己惹上麻烦。

争讼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家的成员争斗,一种是和其他家庭争斗而起官司。自家的争斗如弟兄之间为分家产而起争端;家族之间、家庭之外的争端,如与亲戚起争端,与亲家起争端,与邻居起争端,与朋友起争端等。而这些争端严重了则会引起官司。且不要说打官司的弊端,单这争端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肯定不是好事。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庭不和睦,其他一切事情都受影响。家庭是每个人的港湾,在社会上不管遇到什么麻烦或矛盾,回到家里就会感到轻松温暖。如果家中乱七八糟,那么人还有什么最后的栖息地呢?家庭矛盾首先引起心情不愉快,工作不顺利,同时也影响子女的成长。凡是在家庭矛盾中成长起来的儿童,心理多是不健康的,灵魂深处有一种挥之不去的阴影。所以只要与人有争端,家庭就会有隐患。

《师古编》中记载:唐朝时,有一个叫雷孚的人,他的禀性很是仁慈,从来都不跟人争论,跟任何人都相处和睦。他的先祖也始终以忠厚传家,一直传到雷孚这代已经是十一世,都是这样的家风,而且从来没有跟人打过官司。经过十一代了,是很不不容易的。后来雷孚考上进士,做官也清正廉洁,很是荣贵,最后做到了太子太傅。这是为什么?这是祖宗积善积德的果报。可以预见,不跟人争讼、以和为贵,终会获得福报这样的殊荣。所以学习圣贤要先学忍耐,先学度量,把心量扩大,有大的心量,自然就能够宽容别人,就能够有和睦之心。

古代有一个人叫谢逑,他最讨厌跟人诉讼,从来不跟人争。有一次,一个邻居侵犯了他的地盘,他如果告官也是可以胜诉的,别人就劝他:“你应该告这个邻居。”谢逑就笑着说:“他只是占我的地,没占我的天,所以我不跟他计较。”你看这心量多大。

《寒夜》是巴金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内容刻画了小公务员汪文宣在家庭矛盾中痛苦死去的悲剧。汪文宣的妻子曾树生和汪母天天吵架,汪文宣在报馆看别人脸色受气,回家还要面对母亲和妻子无休止的争吵,长期抑郁不得宣泄,肺结核加重,最终妻子出走,自己凄然死去。家庭的争端尚且如此,打官司自然更加严重。因为打官司无论输赢,都要出钱,这即是损失;而且造成的不良名声从家庭扩展到社会。更严重的是打官司将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裁决以后大家的积怨非但没有消失,反而会更深。故而打官司无论怎样都会给家庭带来损伤。当然也不是说什么事情都没有原则,都不靠法律,真正遇到大是大非必须借助法律的事还是应该打官司的。“戒争讼,讼则终凶”说的是一种人生态度。也就是说处理家庭关系过日子要息事宁人,少与人争执,对人多宽容,即使他人冒犯,也以隐忍为要。能忍一时之气,可得一世之安。在家庭中更应相互谦让,和睦相处。

“言多必失”,意思是话说多了难免有失误。于是不少人将“谨言慎行”“少说为妙”当成治家处世的格言警句。

古语里有一句话说得好:“即便亲眼看到灾祸,也不可贸然说出口,不然灾祸就要降临在自己的身上。”

宋国有个富人,因为天下雨毁坏了院墙。他儿子说:“不修好将会被盗”,他的邻居有位老人也这么说。晚上果然丢了很多财物,他全家的人都认为他儿子特别聪明却怀疑邻居那位老人。

从前郑武公想要攻打胡国,反而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的君主。就问大臣们说:“我要用兵的话,该去攻打谁呢?”关其思回答说:“可以攻打胡国。”郑武公就把关其思杀了,并且说:“胡国,是我们兄弟之国,你说攻打他,是何居心?”胡国君主听到这件事,就认为郑国君主是自己的亲人而不防备他,郑国就趁机偷袭胡国,占领了它。

以上两则故事里的两个人,他们的预见都是正确的,然而言轻的被怀疑,言重的被杀死,所以知道某些事情并不难,难的就是该不该说啊!

明太祖朱元璋,自幼贫寒,父母兄长均死于瘟疫,少年时就孤苦无依,给人放牛,给有钱人家做工,甚至一度还为了果腹而出家为僧。但他一直胸有大志,顺应时代潮流,凭借其雄才大略、远见卓识,终于成就一代霸业。

朱元璋做皇帝以后,有一天,他儿时的一位穷伙伴来京求见。朱元璋很想见见旧时的老朋友,可又怕他讲出什么不中听的话来。犹豫再三,总不能让人说自己富贵了不念旧情吧,还是让传了进来。

那人一进大殿即大礼下拜,高呼万岁,说:“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庐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子当兵,多亏菜将军!”朱元璋听他说得动听含蓄,不禁大笑,心里很高兴,一下就认出了眼前的这个孩提时的朋友,心中更为此人巧妙地暗示他们小时候在一起玩耍的事而大家饥寒交迫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情形,心情很激动,立即重重封赏了这个老朋友,还让他做了御林军总管,留在了自己的身边。

消息传出,另一个当年一块放牛的伙伴也从乡下来到京城皇宫门前求见明太祖,朱元璋听说又是以前孩提时的老朋友,非常高兴,马上传他进殿,谁知这位仁兄生怕皇帝忘了自己,又见朱元璋端坐在宝座上,与昔日的容颜似乎没有多大变化,便忘乎所以地直通通地在金銮殿上说道:“我主万岁!你不记得吗?那时候咱俩都给人家放牛,有一次我们在芦苇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吃,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汤都泼在泥地里,你只顾从地下抓豆子吃,结果把红草根卡在喉咙里,还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一把青菜吞下,才把那红草根带进肚子里。”

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真命天子”朱元璋听得不耐烦了,他又气又恼,哭笑不得,只有喝令左右:“哪里来的疯子,推出去斩了!推出去斩了!”

会说话的人可以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升官发财,不会说话的人却因为言语不当遭到灭顶之灾。可见说话的重要性。在社交场合中,少说多听是一条永恒的守则。侃侃而谈不见得给自己增添光彩,更不能说明自己有学问,相反,会给人带来言而不实的感觉。

“原文”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

毋贪口腹而恣杀牲禽。

“译文”不可以用势力来欺凌压迫孤儿寡母,不要贪口腹之欲而任意地宰杀牛羊鸡鸭等动物。

“解析”《礼记·大同》里在描述大同世界的时候专门讲到:鳏寡孤独废疾者有所养。老而无妻曰鳏(guān),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聋哑瞎缺、精神失常或长期患病曰废疾。就是要特别照养保护这些弱势群体。

清末北洋大臣李鸿章曾有一段告诫属下的话说得很好:“有生杀之权则嗜杀无度,有行政之权则作威作福,有度支之权则为己敛财,当为为官者戒。”意思是有了可以杀人的权力就滥杀人,有了行政权就肆意赏罚、专权蛮横,有了财政权就为自己捞财,这几点是为官的人必须引以为戒的。不仅做官的人必须警戒,一切有权有势的人都应警戒。

要知道,所有的生命都跟人一样有灵知、有血气,都是贪生怕死的。自己不愿意被别人杀害,又怎么能够去杀害众生呢?用残忍贪欲的心杀害众生,要知道迟早有一天自己也会被杀害。因果报应之理,这是客观事实。上天有好生之德,假如为了自己口腹之欲,贪图美味而杀害众生,那就是违背了天德,把自己放在一个受天谴的地位上,当然后果也必定是自己会像那些被杀的众生一样惨死。

历史上,这样的记载非常多。请看《北齐书》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

在南北朝时期,有一个人叫元辉业。他非常喜欢吃肉,每天都要吃一只羊,三天要吃一只牛犊。结果后来被皇帝给杀掉了,死的时候很惨,他的尸首不是埋在地里,是人们把冰凿开,把尸体沉到冰河里面,死无葬身之地。当自己有一点福报的时候,应该常常想着修福积德,怎么能够去残杀生灵?这些肉食吃下去的时候,不过是通过三寸之舌,从口到喉咙这么一点点距离去品尝它的味道,到了肚子里就什么也不是了。为了这么一点口欲,残害生命,造作罪业,那恶报一定就不能免除了。

孟子曰:“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故君子远庖厨也。”意思是君子对各种动物,愿意看见它们活蹦乱跳地活着,而不忍心看见它们悲惨地死去;听见它们被宰杀时凄厉的叫声就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要远离厨房。这就是圣贤的仁爱之心,不光是对人,对动物也是一样的。佛教里最起码的戒就是戒杀,这也是对众生的慈悲。一个对动物都有同情心的人,那对人自然会更好;一个对动物很残忍,为满足自己的欲望任意残杀动物的人,对人也不可能好到哪里去。

著名艺术家丰子恺先生画的六卷本《护生画集》就是画的保护动物,不要恣杀牲禽,许多画都感人至深。有幅画画了一个屠夫牵了一头猪从肉店门口经过,猪望着肉店上挂着的一只大猪腿,画上题着“我的腿”三字。丰先生讲,护生就是护心,保护生命其实是保护人的那一颗善良的心。

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牲禽,就是教人要有一颗悲悯弱小的仁慈之心。

“原文”乖僻自是①,悔误必多;

颓惰自甘②,家道难成。

“注释”①乖僻自是:行为乖戾,违背常理,却自以为是。

②颓惰自甘:颓废懒惰,不肯努力,却自得其乐。

“译文”性格乖僻自以为是的人,后悔和失误肯定会多。颓废、懒惰自甘现状,家道是难以成就的。

“解析”乖僻的人多趾高气扬,争强好胜,自以为是。这样的人性格浮躁,为人处世常常会做出日后后悔的错事来。另一种贪图安逸享受、消极颓废的人,也很难把家治好。曾国藩《大界墓表》中记载:曾家历来节俭、勤奋、为人厚道。到了曾国藩的祖父曾星冈时,家中有近100亩水田、山林。曾星冈幼年聪明好学,但渐后因家庭较为宽裕,心情变得有些游惰,年轻的曾星冈在这一年龄段十分放纵,叛逆性很强,他不务农事,不时往返于湘潭繁华闹市之间,和一帮青年朋友喝酒划拳,常常通宵达旦,日高酣眠。一日沉睡中,听见旅馆里年长的邻居在议论他。一人说:“听说这后生家里很富裕,祖辈很是勤劳。”另一人言:“祖辈虽勤,但出了此等轻浮浅薄之子孙,真是败家子啊!”言罢二人叹息。惊醒后顿悟,于是扔弃游资,卖掉马匹,徒步回家。

从此,他“终身未明而起”,领着耕夫“凿石决垠”,将小丘改为大丘,还精心钻研水稻和蔬菜的栽培技术,同时喂猪养鱼,一年四季没得空闲。苦心治理自己的家业。他感慨良深地说:“凡菜蔬经自己之手种下,眼见其长成,又亲手收获,其味格外香甜;凡事物亲历千辛万苦而成功者,食之弥安”!于是传下治家八字诀:“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即读书、种菜、养鱼、喂猪、早起、扫屋、祭祖、睦邻。曾国藩的私人藏书楼富厚堂的正厅取名“八本堂”也是因此而来。

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59年),秦军派白起将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危,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两军对垒达三年。后秦军用反间计,造谣说:“秦军所厌恶忌讳的是赵奢将军的儿子赵括。”赵王听信谣言起用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蔺相如说:“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不懂得灵活应变。”赵王不听,还是命赵括为将。赵括的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让他做将军。”赵王说:“为什么?”她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时,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东西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从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大王认为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赵王不信,赵括的母亲接着说:“您一定要派他领兵,如果他有不称职的情况,我能不受株连吗?”赵王答应了。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之后,赵括便把原有的规章制度全都改变了,把原来的军吏也撤换了。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奇兵,假装败逃,又去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军士卒离心。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饥饿,赵括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死赵括。赵括军队战败,几十万大军于是投降秦军。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

赵国遭到这个大祸后,国势日衰,最后也被灭掉了,赵括纸上谈兵,最终误国误己,这就是“乖僻自是”。

商朝时,纣王登位之初,天下人都认为在这位精明的国君的治理下,商朝的江山一定会坚如磐石。有一天,纣王命人用象牙做了一双筷子,十分高兴地使用这双象牙筷子就餐。他的叔父箕子见了,劝他收藏起来,而纣王却满不在乎,满朝文武大臣也不以为然,认为这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箕子为此忧心忡忡,有的大臣莫名其妙地问他原因,箕子回答说:“纣王用象牙做筷子,必定再不会用土制的瓦罐盛汤装饭,肯定要改用犀牛角做成的杯子和美玉制成的饭碗;有了象牙筷、犀牛角杯和美玉碗,难道还会用它来吃粗茶淡饭和豆子煮的汤吗?大王的餐桌从此顿顿都要摆上美酒佳肴了;吃的是美酒佳肴,穿的自然要绫罗绸缎,住的就要求富丽堂皇,还要大兴土木筑起楼台亭阁以便取乐了。对这样的后果我觉得不寒而栗。”

后商纣王征服有苏氏(今河南省武陟东人)。有苏氏献出美女妲己。纣王迷于妲己的美色,对她言听计从。妲己喜欢歌舞,纣王令乐师师涓创作靡靡之音乐、下流的舞蹈,在宫中朝夕欢歌。妲己伴着靡靡之音起舞,妖艳迷人。于是纣王荒理朝政,日夜宴游。

纣王贪图享受、骄奢淫逸,逐渐变得消极颓废,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纣王的无道,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周武王乘机发动诸侯伐纣,在牧野之战,一举灭商,纣王逃到鹿台被杀,妲己也被斩首而亡。

像纣王这样“颓惰自甘”,不但“家道难成”,而且丧命亡国。

无独有偶,下面这个故事与上述故事有相似之处。

三国后期,刘备去世后,由儿子刘禅继位,刘禅的小名叫阿斗,个人昏庸无道,是个愚笨无能的人,而且还贪图享乐,根本没有要继承先帝遗愿的那种志向。一开始,由于有诸葛亮等贤臣辅佐,所以还没有什么大问题。后来,这些贤人先后去世,刘禅就更加昏庸无道了,贪图享乐,不理朝政,所以宦官弄权,朝中大臣结党营私。蜀国也就很快地被魏国灭了,刘禅因此投降被俘。他投降后,被安排到魏国的京城洛阳居住,并且封为安乐公。有一次,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昭请他喝酒,当筵席进行得酒酣耳热时。司马昭说:“安乐公,您离开蜀地已经很久了,因此我今天特别安排了一场富有蜀国地方色彩的舞蹈,让你回味回味啊!”这场舞蹈跳得刘禅身旁的部属们非常难过,更加想念他们的家乡。然而唯独安乐公刘禅依然谈笑自若,丝毫没有难过的表情。司马昭问道:“你还想不想回西蜀的家乡呢?”刘禅答道:“这里有歌有舞,又有美酒好喝,我怎么舍得回西蜀国呢!”这就是乐不思蜀的典故。正因为如此,刘禅的昏庸无能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后来,人们常用“扶不起的阿斗”来比喻那种懦弱无能、没法使其振作的人。

“原文”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

“注释”狎昵(xiánì):过分亲近。

恶少:不良的少年恶霸。

“译文”亲近不良的少年,日子久了,必然会受到牵累。

“解析”这是在指导人们如何择友。《弟子规》曰:“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意思是说:能够亲近品德高尚的仁者,就会得到无限的好处;与仁者亲近,德行就会一天比一天增进,而过失就会一天比一天减少。不亲近品德高尚的仁者,就会有无限的害处,这样一来小人就会乘机接近,很多事情都因此而不能成就。这一段与本句“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是相通的。所以,《弟子规》跟《朱子治家格言》都强调择友的重要。我们不是生而知之的圣贤,必须要学习,学而知之。学习的环境,包括物质的环境和人事的环境,就非常重要。所以,应该远离小人恶友,免得受他们的影响。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可是如果常常跟恶友相处,久而久之也会受其影响。

唐玄宗李隆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刚刚即位的时候,那也是励精图治,很有雄心壮志,确实做得很好,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他也提倡文化教育,亲自批注过《孝经》。《孝经》是一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宝典。他对《道德经》也是非常有研究,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可是后来,因为任用了李林甫、杨国忠这两个奸臣,就受其累了。李林甫是口蜜腹剑,表面一套背后一套,非常会阿谀奉承,而且排挤忠良;杨国忠跟他比起来,也是一类人物。当时杨贵妃得宠,而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同族长兄,所以可谓是位高权重,也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两个人合起来,弄得唐玄宗也就迷惑颠倒了,致使安禄山兵变,险些把大唐王朝给葬送了。可见,亲近恶人,很容易受他们的污染。

孔子教人要亲近益友,远离损友。什么是益友,什么是损友?《论语》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友有三种,损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ning),损矣”,这是告诉人们如何判断一个朋友是对自己有益的朋友,还是对自己有损害的朋友。

益友有三个特点:一是“友直”,“直”是正直,跟正直的人在一起做朋友,那你就得益了,你的心也正直;二是“友谅”,“谅”是宽恕、原谅,善于宽恕别人,有恕道;谅,也有的批注里当信字讲,即有信义的朋友,这两种说法都很好;三是“友多闻”,“多闻”是博学多闻,有学问。正直的,心地宽广有信义的,博学多闻的朋友,跟他们交往就会得到很大的益处。

同样地,损友也有三个特点。第一是“便辟”。“便辟”的意思就是看起来很恭敬,很客气,善于周旋,很会察言观色,很会奉承巴结的这类人,但是他的心不正直,是一种弯曲的心,这是损友。第二是“善柔”。“善柔”就是善于献媚。他跟人在一起让人觉得他非常柔和,他很会讨好人,很会讲一些花言巧语来蒙骗人,让人听得很舒服,但他言不由衷。第三是“便佞”。“佞”主要是讲言词很善巧,很会说话,但往往言过其实。这一类的朋友也不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益处。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便佞就是巧言,很会说话的。但那都是绮语(qǐyǔ:涉及闺门、爱欲等华艳辞藻及一切杂秽语。又指纤婉言情之辞或华美的语句),不真实的话。令色就是善柔,装出的一副样子,好像让你很开心,他很会来奉承巴结。

孔子在《论语》里讲到“巧言、令色、足恭”。巧言,就是很会说话;令色,这是容貌举止表现得很会献媚;“恭”是恭敬的意思,“足恭”就是他不能够对你真诚,而是非常懂得巴结。左丘明觉得这种人是很可耻的,是没有人格的。“丘亦耻之”,丘是孔子的名字,这是他自称,孔子也以此为耻。所以这三种,“巧言、令色、足恭”,跟前面《论语》那句话“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是相对应的。巧言就是便佞,善柔就是令色,便辟就是足恭。这种没有人格的人,不要跟他为友。还有一种,“匿怨而友其人”,心里跟对方是有很大的愤恨的,可是还在外表诈现出跟他亲密的样子,这是用心险诈。前面讲的“巧言,令色,足恭”,是用心虚伪。用心虚伪、用心险诈的,左丘明和孔子都认为这是很可耻的。这种朋友不能与其交往,这些人都属于这里讲的“恶少”。

古人又告诉人们,看人要看他的朋友,要知道一个人的道德情操,他如果是城府很深,你未必能够看得出来。但是你可以看他周围的人,看他跟什么人交往,就能够大概知道。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跟什么人交往,他大抵就是什么样的人物。

《孔子家语》曰:“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这段话的意思是,不知道儿子的品德,可以看他的父亲,有其父必有其子,他是什么家庭里培养出来的,大概就是什么样的人物,十有八九不会错。不知道这个人的品德,就看他的朋友,看他跟什么人交往,如果他是亲近恶少的,那他一定也是恶少。不知道领导是什么样的人,就看这个领导任用什么样的人。譬如说唐玄宗,他在过去励精图治的时代,任用一批贤能的辅臣,像张九龄就是他的贤相,你就知道当时的他一定是一个很有志向、很有抱负、很想有所作为的君王。可是后来他用了李林甫,用了杨国忠,你就知道他变了,他肯定是成了贪图享乐的人。“不知其君,视其所使”,看他使用的是什么人。即使同一个人,前后的时期都不一样,人都会变的。“不知其地,视其草木”,这是讲自然环境,草木是地所生,你要知道这个地理状况,看它的草木,就可以判断它的地理环境。

所以这四个举例说明,人周遭的环境跟这个人本身是息息相关的。所谓“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是指自身,依报是所依靠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事环境。有什么样的正报,就有什么样的依报。反之,人进入什么样的依报,自己的正报也会随着依报而转,因为常人不是圣人,会受环境影响。所以孔子说,“故曰,与善人居”,跟善人居住在一起,“如入芝兰之室”,就像人进入了一个兰花的花房里,处久了,那兰花的香味虽然闻不出来了,可是你已经跟这个兰花的香气融成一体了,等到出来之后,别人就闻到其身上有兰香。“与之化矣”,就是彼此化成一体了。“与不善人居”,跟那些品行不好的人交往,常常往来,就好像进入了“鲍鱼之肆”,放满了臭咸鱼的那种仓库。刚进去时觉得很臭,可是时间久了也就不觉得臭了,已经麻痹了,但是身上已经带有这种臭味了,就跟这种臭味融成一体了。这里讲的“丹之所藏者赤”,丹就是朱砂,它里面蕴含的一定是红色。黑漆就是墨,它里头蕴藏的一定是黑色。所以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孔子讲,君子必须要谨慎地选择所相处的朋友。

在三国时代,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叫“管宁割席”。

管宁和华歆(xin)、邴原都是当时的大学者,可是他们的品性却有所差别。这里讲的是华歆跟管宁之间的故事。华歆因为仰慕管宁的道德学问,来投奔管宁,跟管宁一起读书求学。他们在求学的时候,都是一边读书,一边劳动。古人讲的“耕读传家,知行合一”,所以要读书,也要耕作,并非一味只是读书。

有一天,两个人在园子里耕种锄地,这个菜地里有人埋了黄金,结果管宁锄着锄着就把这黄金给翻腾出来了。因为读书养性,讲求要摒弃人性中的贪欲,所以见到意外之财不能动心,“勿贪意外之财”。所以管宁看到黄金之后,根本没有动心,就把它当成砖头一样,用这个锄头一拨,把它拨到一边了,没有理会。华歆在后面跟着锄,他也看到了这块黄金,但是他心动了,把黄金拿起来看了一下,有点不忍之心,最后可能也想到读书人不能有贪欲,于是就把它扔掉了。

后来,他们共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这时,有个坐在华贵车辆戴着官帽的人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来出去观看。于是,管宁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并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通过上述表现,两个人,两个动作,已经显示出两个人品行高下不一样了,管宁没有动心,但华歆动心了。

管宁回到中原后,魏文帝的儿子魏明帝又多次征召他做官,管宁认为“潜龙以不见成德,言非其时,皆招祸之道也。”意思是贤德的人韬光养晦以待时势,如果不选择正确的时机,都是招惹祸患的做法啊。所以他隐居了三十七年,当时华歆任司徒,这是他过去的学友,很佩服管宁,所以多次推荐,甚至说要把自己这个太尉官位让给管宁,请他出来,可是管宁还是一律推辞,至死都没有答应出来做官。直到正始二年,管宁年八十四而卒,皇帝还念念不忘!这是管宁的圣贤风范、高风亮节,比起华歆,当然要高出太多了。所以,读书志在圣贤,管宁能够真正成为一代贤人,而华歆虽然也是很有学识,可是在历史上,后人评价也就没有把他列入圣贤之列。所以交什么样的朋友,说到底还是自己要有坚定的志向,只有志在高远,才不会受环境所动。

“原文”屈志①老成②,急则可相依。

“注释”①屈志:就是抑制自己,恭敬自谦的意思。

②老成:是指阅历很丰富,心地又很厚道,行为很庄重的人。

“译文”虚心地与那些阅历多而善于处世的人交往,遇到急难的时候,就可以受到他的指导或帮助。

“解析”这句话还是讲交友,是教育后人,要交老成持重之人做朋友。往往当自己落难的时候,这种老成持重之人能真正地帮助自己。

请看历史上很著名的一个典故“程婴救孤”。

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赵氏家族遭难。司寇屠岸贾追究刺杀晋灵公的主谋,罪名加在赵朔之父赵盾身上,把赵氏全族诛灭。当时只有赵朔的妻子幸免于难,因为她是晋成公之姊,在宫中避祸。赵朔妻身怀六甲,如果生男,则是赵氏不灭。因此,保全和绝灭赵氏的两方,都盯住了这个尚未出生的遗腹子。此时,公孙杵臼见到程婴,问程婴为什么没有为朋友殉难?程婴说:“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这时程婴已抱定殉难的决心,但是把保全赵氏后代放在首位。二人心意相通,遂为救援赵氏后代结成生死之交。不久,赵朔妻产下一个男孩。屠岸贾风闻后,带人到宫中搜索。赵朔妻把婴儿藏在裤子里面,又幸亏婴儿没有啼哭,才躲过了搜捕。为寻万全之策程婴找到公孙杵臼商量办法,公孙杵臼提出一个问题:是个人一死难呢,还是扶持孤儿难?程婴回答:个人一死容易,扶持孤儿难。于是,公孙杵臼说出一番计划,请程婴看在赵朔对他的深情厚谊的份上,担当起扶持孤儿的艰难事业,杵臼自己则选择的是先去赴死。

计划已定,他俩谋取别人的婴儿,包上华贵的襁褓,带到山里藏了起来。然后程婴出来自首,说只要给他千金他就说出赵氏孤儿的藏身之处。告密获准,程婴带着人去捉拿公孙杵臼和那个婴儿。公孙杵臼见了程婴,装得义愤填膺,大骂他是无耻小人,既不能为朋友死难,还要出卖朋友的遗孤。然后大呼:“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求把他一个人杀了,让婴儿活下来。自然,公孙杵臼的要求未被答允,他和那个婴儿都被杀了。程婴和公孙杵臼的调包计成功后,人们都以为赵氏最后一脉已被斩断,那些附和屠岸贾的人都很高兴,以为从此再不会有人找他们复仇。程婴背着卖友的恶名忍辱偷生,设法把真正的赵氏孤儿带到了山里,隐姓埋名抚养他成人。15年以后,知情人韩厥利用机会,劝说晋景公勿绝赵氏宗祀。景公问赵氏是否还有后人,韩厥提起程婴保护的赵氏孤儿。于是孤儿被召入宫中。孤儿此时已是少年,名叫赵武,景公命赵武见群臣,宣布为赵氏之后并使复位,重为晋国大族,列为卿士。程婴、赵武带人攻杀屠岸贾,诛其全族。赵武20岁那年,举行冠礼,标志着进入成年。程婴觉得自己已经完成夙愿,就与赵武等人告别,要实现他殉难的初衷,以及了却对公孙杵臼早死的歉疚心情。他其实也是以一死表明心迹,证明自己苟活于世,决没有丝毫为个人考虑的意思。赵武啼泣顿首劝阻,终不济事,程婴还是自杀了。

这段故事在历史上一直传颂。程婴和公孙杵臼这种舍己救人、矢志不渝的精神,为中国人民所钦敬、佩服,对于朋友的那种信义,也是非常值得后人赞叹。这是讲到赵家有程婴、公孙杵臼这样的朋友,才得以保全。从深层次上来讲,“屈志老成,急则可相倚”是教导人们,自己先要有老成持重的这种心,为人要忠厚,要忍辱负重。自己是什么样的品性,就会感应什么样的人来做你的朋友,特别是这种忍辱负重的精神。

“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胸中一段春。”这是晚清重臣李鸿章自嘲联,他曾多次充当清王朝的全权代表,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许多卖国条约。许多人对其恨入骨髓,当时有人撰了不少联语讽刺他。在当时的官场中,亦有不少人都鄙薄他,甚至公开给他难堪。李鸿章却抱着“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的厚脸哲学,一律听之任之,加以“海涵”并为此亲撰此联悬于书房。一代名臣李鸿章尚且要做到受尽天下百官的气,那后人怎能不学忍辱?只有学忠厚、学忍辱,才能真正成就圣贤的风范。这里面丝毫没有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像程婴那样可以背负着骂名而保全朋友的后代,这是何等的道义、恩义、情义!

“原文”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

“注释”谮(zèn)诉:诬蔑人的坏话。

“译文”不要轻信别人的谗言,怎么知道不是别人有意污蔑,应当忍耐多思考再下结论。

“解析”古人讲:“流言止于智者。”意思是:流言蜚语到有智慧的人这里就止住了,不再传了。智者不会轻听流言,更不会随随便便就受流言蜚语所迷惑。孔子的弟子曾参以“孝”闻名,他家住在费邑(地名,今山东济宁市鱼台县东南费亭)时,有一个同名同姓者杀了人,有人误以为是曾参所为,议论纷纷,谣言很快传到曾母那里。当时曾母正在织布,便停机正色道:“我儿不会做那种事!”不久又有人来说:“曾参杀人了!”曾母依然镇定如故,不予理睬。后来又有人来说同样的事,这时曾母终于不安起来,急忙开始收拾东西准备逃走。大众都有“从众心理”,觉得大家都在传说某事,那这事看来假不了,无风不起浪嘛。正是因为这种心理,流言传得特别快,真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做人要做一个明智的人,不要随便传播流言,也不要轻易听信流言。

有个成语叫“众口铄金”,意思是说,如果众口一词,即使是铁打的事实也会被扭曲。由此可见,人言可畏。《战国策》中有一个“三人成虎”的故事。

战国时,魏国有一叫庞葱的重臣。有一年,他奉命陪世子到赵国都城邯郸作人质。出发前,庞葱对魏王说:“大王,如果有人告诉您,街市上有一只虎,您相信吗?”老虎招摇过市,魏王当然不信,便回答:“怎么可能有这种事?寡人不信!”庞葱又说:“如果又有一个人告诉您,街市上果然有一只虎,那大王信吗?”魏王想了想说:“嗯,这就值得考虑了!”“如果再有一个人说同样的话呢?”“嗯,如果三人都这么说,那应该是真的。”听完魏王的回答,庞葱兜出了说此话的真意,他说:“事实上,街上并没有老虎,只是以讹传讹而已,大王何以信之呢,是因为说的人多了。现在我与世子,背井离乡去远在千里之外的赵国当人质,我们在那里的情况大王无法准确了解到,说不定会有人传出‘市有一虎’般的谣言,大王难道要相信吗?所以为了保证世子将来能顺利回国继大统,请大王先请三个人传言大众,说我只是离开了都城,并不是去邯郸。”魏王不以为然。庞葱陪世子去赵国作人质后不久,便有人暗中中伤庞葱,说他企图拥立世子,怀有二心,图谋不轨。说的人多了,魏王居然信以为真,命世子归国,而庞葱不再被重用。

庞葱事先已给魏王打了“预防针”,也难逃“众口铄金”的命运,可见流言的破坏力之大。

不要听信谗言,对流言蜚语一定要谨慎,待认真查明后才能够做出决定或者是判断,否则对社会贻害不浅。

明朝有一位贤士叫陈良谟,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任大理推官。他说:“我从前因公到公安县巡察的时候,有一位姓白的教谕,到京城去参加会试,他的妻子喜欢做好事,曾经用他的名字题写在疏文上,还布施给道姑一两的银子;并且还用麻丝一丈把疏文绣在旗幡上面。刚好白教谕同事的妻子来访,见到旗幡疏文大为惊骇,就说道:‘教书的儒官跟道姑往来,恐怕会影响官途不小啊!’白教谕的妻子听了之后,就信以为真,以为丈夫的官途从此就完了,心中因此闷闷不乐。等到白教谕京中会试落榜归来,就拿了这块麻料来做衣服,并且又剪坏了旗幡,妻子更是感到难过,因此就上吊自杀了。我刚好听到了这件事情,就去问知县,知县就把详情说了出来;我因而可怜白教谕的遭遇,更是替他的妻子感到悲哀!后来抚院林二山正在研究讨论儒官的贤否册,他竟跟我说:‘是白教谕和同僚的妻子发生不正常的关系,因此他的妻子很不高兴,就时常对他有不满的言词,白教谕一怒之下,就威逼妻子上吊自杀;这种的罪过,简直就是天地不容啊!’于是我就将我所知道有关白教谕的事情,告诉了抚院,林公听了倍感疑惑,正在沉思迟疑不决之时,我就再跟他说:‘不知有关白教谕的事情,您是听谁说的?如果这个人是位正人君子,那么他所讲的或许可以相信;如果不是一位正人君子的话,那么就请您再详细地查访。’林公听了恍然大悟,拍着桌子说道:‘你说得对!你说得对!’立刻就拿起笔来,涂掉刚才所写有关白教谕的资料。后来白教谕升任国子监的助教,而我调到福建担任按察使,主管福建的司法业务,在莆田见到了林公,林公就指着隔壁的邻家跟我说:这家的主人姓吴,曾经担任过公安县的训导,就是他谗毁白教谕;平素他就心术不正,我是因为听了你的话而顿然觉悟。后来吴训导升迁担任江西萍乡的教谕,也被其他的同事谗毁,而被罢了宫;他在返回家乡,经过鄱阳湖的时候船翻了,差点就淹死在湖里,现在已是十分地落魄潦倒啊!”

俗话说:“喜欢谈论闺门男女之事,以及谈论别人种种短处的人,必定会触怒鬼神,不是遭逢到奇祸,就必定是穷得一塌糊涂!”何况吴训导所谗毁玷污的是一位清白之人呢!那么他的报应就应当不只如此了啊!

若别人纵然有了过失,也应当想办法为他掩护;若是一个人平白无故编造了流言,捏作了恶事去谗毁他人,这种的恶毒比刀斧虎狼还要厉害啊!因为一个人本来没有罪,却被一位小人谗言攻击,其他不明事理的人也就跟随着毁谤,听到谗言的人也实在很难以分辨出谁是谁非,导致了贤人和小人混淆不清,官位的降级和升迁,也都会因此而颠倒了,这就是君子所深恶痛绝的啊!

宋朝有一个宰相叫富弼,这是一代名相,他的胸襟非常宽广,大肚能容,别人有时候会骂他,他绝对不生气。他在少年时代就练就了这种所谓听骂的“童子功”,绝不生气。有一次,有个人莫名其妙地骂他,他听而不闻,无动于衷。旁边人以为他听不见,就提醒他说:“喂,有人骂你。”结果富弼就回答说:“他大概是骂别人。”旁边的人又说:“这哪能呢,他是指名道姓在骂你。”富弼又说:“这天下之大,同名同姓的人多,他怎么可能是骂我,肯定是骂别人。”你看,这些骂的话他就是不听进去,最后连骂他的那个人都服了,心生惭愧。

所以古人讲:“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确实,只有这样的大肚量,才有这样的大福分,这就是量大福大。

比富弼厉害的,还有一位唐朝的名相叫娄师德。他也是出将入相,自己一生为官清廉,数十年从未取一文不义之财,官拜宰相了,生活都非常清贫,非常难能可贵。娄师德心胸非常宽广,能够忍让宽容。

娄师德的弟弟也是一位胸襟宽广的人,德行学问也是非常好的,弟弟受任做州刺史,是一个很高的官了,将要赴任的时候,去拜别兄长。娄师德就问他:“我现在已经位高到宰相了,位高权重,你现在又做州刺史,我们兄弟俩可以说是荣宠过盛了,要知道人太贵盛了就会有灾祸,那你要怎么样才能够免除灾祸?”他弟弟就跪下来,对他兄长说:“从今以后,如果有人吐口痰吐到我脸上,我就把这个痰擦干净,绝对不跟这个人计较,所以兄长你就不用替我忧虑了。”只有如此能忍才能够安宁,才能够保全官位。

没想到娄师德反而表现得神色忧虑,跟他弟弟说:“你这么做,反而使我忧虑了。为什么?因为人要是吐口痰在你脸上,那是他对你很愤怒,可是你要把这痰擦干了,你是逆着他的意思,所以就使得他更加地愤怒。应该怎么办?他唾到我的脸上,我不能擦掉,让它自己干,而且还要笑面迎人,欢喜接受。”

娄师德这种气度,自然是高他弟弟一筹。那当然他的官位也高他弟弟一筹,有这样的心量就有这样的福报。德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忍辱。这是告诉人们,对于任何人的毁谤谩骂,讲说是非,不仅不为之所动,而且还要欢喜接受。那样,福报就会愈来愈大,家业也就愈来愈长久荣盛。

“原文”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译文”因为事情互相争吵,要多找自己不对的地方,要平心静气地默默地思量和检讨自己。

“解析”这句话是讲,如果跟人因某件事情争起来了,要冷静地反省自己,平心静气地多想想自己的不是。因为,怎么能知道不是自己的过错?人不讲理,是一个缺点;人硬讲理,是一个盲点。理直气“和”远比理直气“壮”更能说服和改变他人。

一位高僧受邀参加素宴。席间,他发现在满桌精致的素食中,有一盘菜里竟然有一块猪肉,高僧的随从徒弟故意用筷子把肉翻出来,打算让主人看到,没想到高僧却立刻用自己的筷子把肉掩盖起来。一会儿,徒弟又把猪肉翻出来,高僧再度把肉遮盖起来,并在徒弟的耳畔轻声说:“如果你再把肉翻出来,我就把它吃掉!”徒弟听到后再也不敢把肉翻出来。

宴后高僧辞别了主人。归途中,徒弟不解地问:“师父,刚才那厨子明明知道我们不吃荤的,为什么把猪肉放到素菜中?徒弟只是想要让主人知道,处罚处罚他。”

高僧说:“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无论是有心还是无心。如果让主人看到了菜中的猪肉,盛怒之下他很有可能当众处罚厨师,甚至会把厨师辞退,这都不是我愿意看见的,所以我宁愿把肉吃下去。”

处理问题固然要“得理”,但绝对不可以“不饶人”。留一点余地给得罪你的人,不但不会吃亏,反而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感动。每个人的价值观、生活背景都不同,因此生活中出现分歧在所难免。有的人一旦身陷争斗的漩涡,便不由自主地焦躁起来。一方面是为了面子,一方面是为了利益,因此一旦得了“理”便不饶人,非逼得对方鸣金收兵或投降不可。然而,“得理不饶人”虽然给自己吹响了胜利的号角,同时也埋下了下一次争斗的种子。因为对方虽然“战败”了,但为了挽回失去的面子或利益,他必然要找机会借题发挥以牙还牙。

在日常生活中,切记:“留一点余地给得罪你的人”,给对方一个台阶下,少讲两句,得理饶人。否则,不但消灭不了眼前的这个“敌人”,还会让身边更多的朋友疏远你。俗话说:“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放对方一条生路,给对方一个台阶,为对方留点面子和立足之地。这样做并不是很难,而且如果能做到,还能给自己带来很多好处。如果得理不饶人,让对方走投无路,就有可能激起对方“求生”的意志,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不择手段,不顾后果,这将对自己造成伤害。放他一条生路,他便不会对自己造成伤害。即使在别人理亏时,在理已明了的情况下,放他一条生路,他也会心存感激,至少不太可能再与自己为敌。这是人的本性。况且,这个世界本来就很小,假若哪一天两人再度狭路相逢,假若届时他势强而你势弱,试想他会怎样对待自己呢?得理饶人,也是为自己留条后路。

三国时,曹操可谓文武兼备,鞍马间为文横槊(shuo:长矛)赋诗:“对酒当歌,慨当以慷。山不厌高,海不厌为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刘备欲夺天下,藏首匿尾,孙权称孤道寡、王顾左右,唯有曹操敢写诗直抒一统天下的胸臆。

当年袁绍虎踞冀、青、幽、并四州,带甲七十万,而曹操起兵七万,以一当十,火烧敌粮,使敌自乱,取得官渡之战大捷。这正是曹操人生最得意之时。袁绍败逃黄河之北,其手下猛将张郃率重兵投奔曹操。曹操引得胜之军,陈列河上。用十面埋伏之计于苍亭,再胜袁绍。将是越打越勇,兵是越打越多。此时,曹操本可乘胜再战,况且对手袁绍自官渡之败,一病缠身,呕身而死。袁家兵虽仍有四州地盘,带甲数十万,但实力大减,况袁绍两子袁尚、袁谭不和,曹操如乘胜而击,赢面居多。曹操果然打弱敌袁谭很是顺手,捎带着把前来帮忙的袁尚也打得落花流水。曹操追敌动作迅速,直打得敌军退到邺县。而最该宜将剩勇追穷寇的曹军,此刻却兵回许都,准备打南方的刘表。

该出手时却不出手,因为曹操判断,袁谭、袁尚在大敌当前时便会团结对外;而外敌一去,必会分裂内讧。袁家兄弟果然相互打了起来。于是曹操先收拾了袁谭,后又追打袁尚。袁尚远投辽西沙漠,又投辽东太守公孙康。公孙康砍下袁尚的头献给曹操。曹操破袁的缓兵之计,是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

刘备称汉中王,曹操亦是联吴借刀杀关羽,使孙刘两家相互争斗,大伤国力。借刀杀人、缓兵之计、戒急用忍等等,曹操的妙算,不仅仅是智慧,也是一种胸怀气量,要有得饶人处且饶人的风度。成就天下霸业如此,日常处世亦如此。

上古时代的大禹,他继承帝位之后,有一次看到犯人,伤心痛哭。左右的官员就问禹帝:“为什么您伤心痛哭起来?”禹就说了:“尧舜之时,民皆用尧舜之心为心,而予为君,百姓各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尧舜是禹之前的两位帝王,尧舜禹是禅让,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尧舜禹三位都是圣王。禹说,在先帝尧和舜那个时代,人民百姓都以尧舜之心为心,都学圣人,以圣人的存心为自己的存心。他自己检讨说,但是我当了帝王之后,百姓(他是指这个犯罪的人)“各以其心为心”,各有自己的私心,只想自己了,没有想到别人,所以才会犯这个罪。大禹看到这种情形,心里很悲痛,就自己深刻地检讨,主动承担一切责任。

禹之后是夏朝,夏朝灭亡之后商朝建立。商朝的国君汤王也是一位圣人,他建立王朝之后,适逢连年大旱,五谷不收。负责祭祀的大臣说,应该用人来做牺牲、做祭品,向上帝祈雨。可是汤王没有这样做,他反而把自己头发剪下来,把自己的指甲剪断,拿这些代表自己去做牺牲、做祭品。而且自己深刻地自责,他说:“这是我一个人的罪过,跟天下万民没有关系。天下万民有罪,都在我一个人身上。”所以汤王说:“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朕是帝王自称,躬是身体,万方是天下。一切万民他们有罪,他们有不幸,这个罪是在我身上,责任在于我。不要因为我一个人的罪过使老百姓遭殃,还要拿人去做祭品,这是伤人的命。结果这番话说完之后,百姓都非常地喜悦,立即感应天降大雨。这是什么?圣王的德行,感召万民喜悦。万民跟帝王的心融在一起了,感应上苍,天降大雨。

所以我们看到,一代贤君都是有这样的一种德行,都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禹和汤能够罪己,把罪过归到自己,所以国家社稷能够兴旺起来。反过来我们看夏朝的最后一个帝君桀,商朝最后一个帝君纣,他们不是罪己而是罪人,归罪于别人,从来不检讨自己,结果是亡朝、亡国。所以“因事相争”首先要想自己的不是,有不顺利的时候首先要反求诸己,这便能够契入圣贤之域,其妙无穷。

同类推荐
  • 心灵伴侣(智慧之旅NO.3)

    心灵伴侣(智慧之旅NO.3)

    我们的心灵需要有一个家园,这个家园可以安顿我们的灵魂。它不是豪华的高楼大厦,也许只是一片幽静的空地。总会有一些故事,自己的、别人的、甜美的、苦涩的,还会有一点点感悟、一点点思索。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每个读者心灵的伴侣,相信它会是呵护每个读者的心灵读本。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打开心灵的窗户,倾听心灵的低语,才能使我们原本平实的生活富有情趣。珍视我们的心灵,守护我们的心灵,与心灵为伴,才能使我们拥有别样的人生,不再成为孤独的旅人。
  • 大公司跟对人,小公司做对事

    大公司跟对人,小公司做对事

    把事做对是一种技巧,一种能力;做对事是一种选择,一种方向。从前,有个年轻人请教一位德高望重的智者:“我怎样才能成功呢?”智者告诉他:“有三个秘诀:第一个是帮成功者做事;第二个与成功者共事;第三个是请成功者为你做事。”很显然,这三个秘诀里,最现实也最容易实现的还是第一个一一帮成功者做事,即跟对人,这是成功的第一步。在大公司这一点尤为重要。跟对人,就等于搭上了成功的顺风车,可以少走很多弯路,甚至绕开致命的失败。也就是说,只有跟对人.才能做对事;跟错了人,整个世界也就跟着错了。
  • 人性的优点与弱点

    人性的优点与弱点

    本书通过故事揭示了是什么决定着人生的成败,以及如何才能从平凡走向卓越。全书共分五章,包括相信自己拥抱明天、充满活力舞动生命、享受人生完美生活、宽容真诚受人欢迎、成功人生自我创造。
  • 标准的礼仪规范

    标准的礼仪规范

    交谈是人们传递信息和感情、彼此增进了解和友谊的一种方式,是一种有来有往、相互交流思想情感的双边或多边活动,同时,交谈也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活动,它可以使你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愉悦心灵。
  • 二十几岁要懂的商务礼仪

    二十几岁要懂的商务礼仪

    不管你对商务应酬了解与否、谙熟与否,《二十几岁要懂的商务礼仪》都能给你带来益处。《二十几岁要懂的商务礼仪》立足现实需要,囊括实际商务应酬的方方面面,它能给你指明商务应酬的总法则和大方向,也能教会你一些简单的商务应酬小技巧和小窍门。同时,这本书更多地指出了在商务应酬中容易出错的一些小的细节问题,让你在实际应用中有纲可循、有例可查。
热门推荐
  • 苍茫行

    苍茫行

    心若在,梦就在。一个人,一把剑,一段传奇……
  • 火澜

    火澜

    当一个现代杀手之王穿越到这个世界。是隐匿,还是崛起。一场血雨腥风的传奇被她改写。一条无上的强者之路被她踏破。修斗气,炼元丹,收兽宠,化神器,大闹皇宫,炸毁学院,打死院长,秒杀狗男女,震惊大陆。无止尽的契约能力,上古神兽,千年魔兽,纷纷前来抱大腿,惊傻世人。她说:在我眼里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强弱之分,只要你能打败我,这世间所有都是你的,打不败我,就从这世间永远消失。她狂,她傲,她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凌驾这世间一切之上。三国皇帝,魔界妖王,冥界之主,仙界至尊。到底谁才是陪着她走到最后的那个?他说:上天入地,我会陪着你,你活着,有我,你死,也一定有我。本文一对一,男强女强,强强联手,不喜勿入。
  • 超级修真强少

    超级修真强少

    一颗从天而降的珠子,一本神奇的修炼秘籍,一位藐视一切对手的老头,带给叶问天一段不朽的传奇人生……
  • 乱道纪

    乱道纪

    千古绝恋,乱世之殇,是谁,为谁流泪?三生石上,彼岸花开,可曾记得,昨日哀伤?当杜鹃花开满南山的时候,泣血的吟唱传遍着整个山头,空旷的山间依旧是灵猿的哀伤!“我的璃儿,终此一生,不离不弃!”我若得道,斩尽世间不平!
  • 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我是一个超级普通的吸血鬼

    我是一个超级普通的吸血鬼

    在15岁之前,我的生活一切都很日常,但初中毕业的那一天...没错,我变成了吸血鬼,一个超级普通的吸血鬼,在那时,我想尽一切办法想变回人类,可是......
  • 大学生军事课教程

    大学生军事课教程

    本教材涵盖集中军训和军事理论的主要内容,共计12章,包括中国国防、军事思想、我国的武装力量及我军优良传统、军兵种知识、世界军事、军事高技术、高技术局部战争等。
  • 秋千上的毛熊也不知道我爱你

    秋千上的毛熊也不知道我爱你

    故事的开头总是这样。适逢其会。猝不及防。故事的结局总是这样。花开两朵。天各一方。
  • 四叶草掩盖夏的伤

    四叶草掩盖夏的伤

    【先甜后虐】谁说青梅竹马都是温柔体贴的?她曼雪樱第一个上去揍死他!温柔?体贴?王俊凯这厮和这两个词完全不搭边好吗?!自己竟然还和他同居,究竟是倒了几辈子的血霉啊?不过虽然有点倒霉,可是自己还通过王俊凯认识了王源和易烊千玺,还成功出道成了艺人,好吧,这下子她倒是要感谢王俊凯了。一路的起伏磕绊,她最后变得令所有人心疼。难以抉择,最好就不要选择。这是她一贯的秉性,可这次,她却犹豫了。“对不起。”海岸线轻轻拍打,空气像是凝固一样,那个背影充满落寞,是哪个少年?时光渐行渐远,何去何从,是否需要选择?她的婚礼,少年们身着西装,微笑着,看着幸福的新娘,那枚钻戒,刺痛了他们的眼睛,她选择了谁?又嫁给了谁?
  • 湘湘难耐姬妖年

    湘湘难耐姬妖年

    夏耐湘还记得,年少时姬妖年满脸通红的邀请她及笈赏花时的景象,可如今赏花的唯有她一人。繁花落尽,是否注定他们天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