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宁肯去死也不愿思考,许多人确实是这样死去的。
罗素(英国哲学家)
我有一个朋友从事人力资源工作,他曾感叹说:“我们公司招聘人员一向注重员工的思考能力。随着80后一代职场新人在人才市场上的涌现,我们发现,这一代人在工作中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是不够强。”
接下来,他举了一个例子说:“从去年到今年,我们公司前后招进了20多位毕业生,他们基本上都是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但是,他们这一群人在对企业缺乏归属感的同时,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工作中,经常会发生一些面对自己手头工作而不知所措的现象,当你指点给他们后,他们就按照指令把工作完成,没有想过利用自己丰富的想像能力把工作做得更精致,更让人满意。”这就是独立思考能力差的一种表现。
为什么很多企业都注重员工的思考能力呢?因为工作需要动脑子,思考可以创新,可以提高效率。公司所渴求的人才不只是一个具有专业知识的、埋头苦干的人,而更需要的是积极主动、充满热情、灵活自信的人。一个合格的员工不只是被动地等待别人告诉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主动去了解自己要做什么,并且认真地规划它们,然后全力以赴地去完成。
企业的发展最终靠的是全体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每个人充分展现自己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工作中思考,可以让你得到更多你想要的东西。一旦你尝到了思考的甜头,以后一接到工作后,就会想: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新分配的工作呢?
战国时,齐国的田忌很喜欢与王公大臣玩赛马,却因自己的马匹不如别人而经常输。原来,田忌的马上中下三等都比对手的马差一些,若对等相比,田忌肯定全输。
田忌的门客孙膑出了一个主意:用下等马与对方的上等马比,再用上等马与对方的中等马比,最后用中等马与对方的下等马比。三局比赛下来,结果田忌以一负二胜赢得了对方。
在马匹、技术、骑手等条件均无改变的情况下,孙膑只是巧妙地改变出场次序,结果在整体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却取得了胜利。这正印证了一句话:“拼命干不如巧干。”
惠普前CEO高建华说过:“惠普这样的跨国公司不提倡员工整天努力拼命地工作,而提倡员工聪明地工作(work smart,not hard),希望员工能在工作中开动脑筋,想出更好的办法去解决问题、完成工作,从而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搜狐总裁张朝阳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有“要努力的工作,更要聪明的工作(not only work hard,but also work smart)。”
美国太空总署NASA发现,在外太空低温无重力的状况下,太空人用墨水笔写不出字。于是他们花了一大笔钱,研发出一种在低温无重力下能写出字的笔,当时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俄国太空人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 俄国人改用铅笔! 这就是注重“problem”和注重“solution”去解决事情的差别。有时我们在工作上也会有类似这样的盲点,所以work hard并不一定有用,而是要 work smart。
“不要只卖力地去工作,要更聪明地去工作。”这句话是一个常识,但很少被实践。大部分的人仍旧认为,在工作量与成功之间存在着一种直接的联系,你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精力越多,你获得的成功就越多。其实,这种观念需要改变。埋头苦干、积极投入的态度固然是好的,然而不懂得如何拿捏,盲目透支精力却是不必要的。
日本最大的化妆品公司收到客户抱怨,买来的洗面皂,盒子里面是空的。于是他们为了预防生产线再次发生这样的事情,工程师很“努力辛苦”的研发了一台X光监视器,去透视每一台出货的香皂盒。结果“漏装”的都可检查出来。
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另一家小公司,他们的解决方法是买一台强力工业用电扇,放在输送机末端,去吹每个香皂盒。被吹走的便是没放香皂的空盒。怎么样,够简单、够聪明吧! 成功人士不会卖力地去工作,他们会在行动前进行思考,即他们是主动思考,而非仅仅处于被动。所以,工作中不要光去做事情,坐下来想一想。如果你不能让出些时间去思考、制定计划、安排优先顺序,你的工作就会变得更加辛苦,同时你将不能享受聪明地去工作所带来的收益。 聪明地工作意味着你要学会动脑,用思考代替埋头苦干。学会聪明地工作,你的工作是轻松的,效率是很高的,成就是显著的,生活是充实的,领导也会赏识你的,你的个人价值得以体现,有更多的空间来发展自己,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