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然资源的特点
我们知道,自然资源具有可用性、整体性、变化性、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归纳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稀缺性。稀缺性是自然资源固有的特性。因为人类的需要实质上是无限的,而自然资源则是有限的。相对于人类的需要,自然资源在数量上的不足,是人类社会与自然资源关系的核心问题。
(2)整体性。通常人类只是利用某种单一资源,甚至单一资源的某一部分。但实际上,各种自然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一个整体的复杂系统,如土地资源,是气候、地形、生物及水源共同影响下的产物。
(3)地域性。自然资源的形成,服从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因此其空间分布是不均衡的,总是相对集中于某些区域之中,如石油资源,就相对集中于波斯湾地区。
(4)社会性。著名的美国地理学家卡尔·苏尔认为,“资源是文化的一个函数”,即自然资源,由于附加了人类劳动,而表现出社会性,或多或少都有人类劳动的印记。人类不仅变更了植物和动物的位置,而且也改变了它们所居住地方的地形与气候,甚至还改变了植物和动物本身。
(5)多用性。大部分自然资源,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例如一条河流,对能源部门来说可用作水力发电,对农业部门来说可作为灌溉水源,对交通部门而言则可能是航运线,而旅游部门又把它当成风景资源。
(6)可变性。自然资源,加上人类社会,构成“人类——资源生态系统”,并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这种变动,可表现为正负两个方面。正的方面,如植树造林、修建水电站等,使人类与资源的关系,呈现良性循环;负的方面,如滥伐森林、围湖造田,使资源退化衰竭,甚至加强自然灾害的破坏力。
除了以上特点外,各类自然资源,还有各自的特点,如生物资源有可再生性,水资源有可循环和可流动性,土地资源有生产能力和位置的固定性,气候资源有明显的季节性,矿产资源具有不可更新性和隐含性,等等。
2.自然资源的分类
自然资源的内容,随着时代而变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扩展。根据不同的分类条件,自然资源也有不同的分类标准:
(1)根据自然资源的形成条件、组合情况、分布规律等地理特征,可以分为矿产资源(地壳)、气候资源(大气圈)、水资源(水圈)、土地资源(地表)、生物资源(生物圈)五大类。
(2)按自然资料的增值性能,可分为:①可再生资源,这类资源可反复利用,如气候资源、水资源、地热资源;②可更新资源,这类资源可生长繁殖,其更新速度受自身繁殖能力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如生物资源;③不可再生资源,这类资源形成周期漫长,如矿产资源、土地资源。
(3)最新的分类方法,是英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哈格特提出的,他将自然资源分为恒定性资源、储存性资源和临界性资源。
①恒定性资源:按人类的时间尺度来看,是无穷无尽,也不会因人类利用而耗竭的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原子能、气候资源和水资源。
②储存性资源:即地壳中,有固定储量的矿产资源。由于它们不能在人类历史尺度上,由自然过程再生产(如铜)或由于它们再生的速度远远慢于被开采利用的速度(如石油),它们可能被耗竭。
③临界性资源:在正常情况下,可通过自然过程再生的资源,但如果被利用的速度超过再生速度,它们也可能耗竭,包括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