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丰山盘算着把最小的女儿送给人抚养,找条活路。想法一出口,老伴抱头大哭,直怨他心狠。唐丰山说:“谁的孩子谁心疼,我也舍不得,只是说说。再说这种年景谁家也不愿添张吃饭的嘴。”
唐丰山又对老伴说:“村里已经饿死几十口子人了,咱家还算平安。可以后就难说了,小女儿不经饿,你哩,又总是有一口定匀半口给她,你母女俩最叫人担心。”
老伴泪水涟涟地说道:“这一大家子人,少谁也不能少你,家里有吃的你就先吃点,甭老担心我和孩子们。”
作为一家之主,唐丰山不可能不担心全家人的安危,他躺在病床上,每天都在琢磨如何摆脱困境,可满脑子都是愁绪,实在无计可施。
这天,老大老二又都回来了,唐丰山把全家人叫到床前,说道:“咱也开个家庭会,说说后事。我看这道坎可能过不去,全家人都得有个思想准备。真要摊上了,死一个是我,死两个有老大。老二不能死,唐家要保住香火;老小不能死,她死了咱们做鬼都不光彩;当娘的不能死,爹娘总得留一个在世上,总得有人能看到孙子。”
此番言语引得满屋哭声,大难临头的恐惧袭向一家老小。
二儿子唐纪银倒显得冷静,说道:“爹,看您说啥哩,饿不死也让您吓死了。您放心,有我在,当土匪去抢,也不叫家里死一个人。”
唐丰山听罢脸上露出一丝微笑,他平时就欣赏老二这种硬汉性格。他对老二说:“分明是说傻话。你不想想,共产党领导,还容谁去当土匪?就是当土匪,只怕走遍方圆百里,你也抢不到一粒粮食。说说罢了,咱还得当本分人。我呀,也是预感到情况不妙,才给一家人提个醒。兴许没那么糟,共产党不是还在吗?”
大儿子一语不发,只是不停地抹鼻子抹泪。唐丰山对大儿子说:“你呀,太懦弱,大男人一个哭个屁!学学你弟弟,胆量壮些,不然咋立家!”
又过两天,唐丰山下床了。他对妻子说,不能待在家里等死,我得进山看看,兴许还能找点吃的东西。
唐丰山此行半途而废,因为进山的路程几十里,他到中途便走不动了,担心硬撑着进山恐怕再也回不来。
唐丰山返回家中,蹲在门口池塘边不停地抽着闷烟,脑子不停地盘算着觅食的事。想得脑子快要炸了,却没有结果,连连叹气。这时老伴来到跟前,提醒他说,这塘里会不会有鸭蛋、鹅蛋呀?
唐丰山说,做啥梦,塘里早没了水,鹅、鸭也早没了,哪来的蛋?
老伴依然坚持说,头年哪口塘里没有水?哪口塘里不是鹅鸭成群?到处都是塘子,还能不漏下几个蛋?
这里是水乡,到处是水塘,天然环境适合饲养鹅、鸭,前些年的确是鹅鸭满塘,每到夏季孩子们经常下塘打捞漏下的蛋,从不空手。
唐丰山说:“咱能想到,人家也能想到,塘里就是有蛋也留不到现在。唉,多好的塘子呀,眼下只剩下淤泥了。”
这天夜里,唐丰山做了一连串的梦,梦到的全是池塘、鹅、鸭和蛋。第二天一早,他提把铁锹下塘了,盼望“万一”能挖出几个蛋来,一个也中呵。
可是,唐丰山折腾一天一个蛋也没挖到,反而把自己累病了。夜里躺在床上,他对老伴叹息道:“人是铁饭是钢呀,我这样硬朗的身子,饿得竟经不起这点力气活了,孩子们哪能顶得住?还得想别的法。”
他又想到老二留下的几斤粮票,第二天便拖着病体带着粮票到了公社粮站,希望买几斤粮食。可公社粮站大门紧闭,门口都是黑压压的人群。一问才知,都是等粮的。碰巧看到了公社书记,唐丰山掏出粮票,问书记能不能换出几斤粮。书记告诉他,说是公社粮站,可公社当不了家,说话不管用。
唐丰山知道书记不是哄他,叹道:“眼看就过年了,不指望吃饺子,只想着别死人啊。过年贴红联,只怕要变成贴白联了。书记,上头到底咋想哩,为啥见死不救?”
公社书记也叹道:“上边的事咱也说不清楚。只知道地委给县里提了要求,县里也给公社提了要求,过年期间不允许再饿死人。可是只提要求不给粮食管屁用,下边能有啥办法?”
这时有人急急忙忙跑到书记跟前,不知说了些什么,却见书记眉头顿时舒展,走向唐丰山说:“老哥,有希望了,你明早带着家人还来这里,拿上碗,有稀饭喝了!”
书记说完匆匆而去,唐丰山也顿时精神起来,急忙回村。
第二天清早,唐丰山带着全家人来到公社粮站门口,此时已是人山人海。八口大锅冒着热气,八条长龙缓缓向前挪动,第一轮放粥完毕,竟有不少饥民未能轮到,包括唐丰山一家。唐丰山的小女儿眼巴巴地望着旁边正在喝粥的人,放声大哭。唐丰山急忙把小女儿搂在怀中,哄道:“不急不急,过会儿又煮好了。”
旁边的一位老人端着饭碗走到跟前,说:“我碗里还有几口,小闺女先喝吧,怕是早饿坏了。”
唐丰山正想推辞,小女儿已经伸手接过饭碗,几口便喝了个精光。唐丰山对那位老人说:“大叔,您甭走远,等会儿我再还您半碗,先谢了。”
那位老人说:再排队要碗就是了。
第二轮放粥开始,唐丰山一家终于分到了粥。可跟在后面的那位老人被掌勺的推出了队伍。治安队员训斥道:看看你这碗就知道已经分过一次了,咋还要?
排在后面的人立刻叫嚷:砸烂他的碗,轰走他!
唐丰山见状立刻上前对掌勺的解释,掌勺的似受感动,连忙对老人道歉道:“老人家,您别生气,我再给您打一碗。”
老人说:“半碗就中,老了,吃不多少。倒是那些孩子们可怜,得给孩子们打满了。”
此情此景,站在一旁的公社书记看得一清二楚。公社书记上前拉住老人的手,大声叫道:“乡亲们,这位老人,是咱们沙河铺的老党员,刚才他把自己的半碗稀饭给别人家的孩子喝了,多高的风格啊!困难时期,我们需要这种互助互爱的精神!”
公社粮站搭起的粥棚为饥民们缓解了燃眉之急,可惜好景不长,没几天便拆掉了。饥民们自然弄不清楚为什么,其实真实的原因是放粥“借用”了国库的粮食,省里下令停了。
唐丰山觉得纳闷:粮库明明有粮,咋就拆了粥棚,连碗稀饭也不肯多供几天?往后的日子咋熬?生存的希望再次破灭,万缕愁绪又结在唐丰山心中,他又躺回病床上。
大儿子依旧每隔两天送回家几个馒头,唐丰山却一口不进。老伴觉察到情况不妙,急忙捎信叫回二儿子唐纪银。唐纪银揣透了父亲的心思,劝道:“您有个三长两短,这一家子人谁管?您要再一口东西不吃,我就陪着,咱爷儿俩一块儿饿死。”
唐丰山望着二儿子老泪纵横,不得不从,终于掰块馒头塞进口中,而后示意二儿子快回钢厂。
唐纪银回厂后,唐丰山依旧不再进食,老伴守在床头流着眼泪劝,唐丰山说:“我都病成这样了,还能跟孩子们争食吃?不用劝了,说啥也不吃了,省下救孩子们吧。”
老伴说:“这叫啥病,都是饿的。你不吃,我也不吃,孩子们都不吃,全家死光吗?”
唐丰山反劝老伴道:“大人比孩子扛饿,我忍几天或许没啥事,孩子们弄不好就饿出事了,你得照顾好孩子们。”
老伴知道丈夫的脾性,知道劝说没有用。这天夜里,老伴熬了一剂中药,把一个馒头炕焦后碾成粉末,撒在药碗里,搅拌后送到丈夫跟前,说:“熬碗药,是提气的,快喝吧。”
唐丰山只喝了一口,便眉头皱起,怒道:“你真傻呀,这不是糟蹋吃的吗?心疼死人呀。”
唐丰山把孩子们叫到跟前,告诉孩子们这碗药是防病的,每人必须喝几口。老伴无奈,只得流着泪一勺一勺往孩子们嘴里喂。
唐丰山的病情一天比一天糟糕,连续几个夜晚胡言乱语,最终连勺水也喂不进去了。老伴无计可施,预感到丈夫时日无多,连忙捎信叫回老大老二。
夜晚,昏暗的油灯下,全家人跪倒在唐丰山床前,哭喊着乞求唐丰山进食,可唐丰山嘴巴紧闭,一语不发。二儿子唐纪银泣道:“爹呀,我回来时,师傅专门送碗米,给您熬粥喝。都熬好了,您好歹也得喝几口,死也不能做饿死鬼呀。再说,几个月都熬过来了,说不定再坚持几天就万事大吉,您咋就没信心了?没几天就过年,没您这年咋过?爹呀,求求您,喝几口吧。”
唐丰山睁开眼,终于说道:“吃也没用,不如省下。他娘呀,你得和孩子们活下去,看到孙子孙女出生,到我坟前捎个信。老大呀,大荒年过去后,赶快成家。老二呀,这个家靠你,甭在外面跑了……”
唐纪银无奈之时突然想到本村的喜子伯,心想这老哥儿俩交情深,何不请喜子伯来家劝劝,兴许管用。可他来到喜子伯家,方知这位老人两天前已被埋了,原因也是不肯进食,自绝性命。
唐纪银不死心,又跑到村支书家。他觉得村支书威望高,平时和父亲的交情也不错,兴许能劝动父亲。
村支书深更半夜来到唐家,拉着唐丰山的手劝道:“老弟,半个月不到,咱这一茬子走了二十多口子,没剩几个了。老哥老弟们都走了,连个陪着说话的人都没有,所以你不能走。”
唐丰山说:“老哥呀,我是病倒了,觉得病不轻,多吃几口饭也活不了,还不如给孩子们省几口。62岁了,日子好多活几年也情愿,像这种年景早点闭眼也不后悔。”
村支书说:“啥病?有口饭吃就没事了。这几天公社老开会,说马上要过年了,国家肯定要放粮,要求各村统计好人口。这回像是真的,你可要坚持住呀。”
唐丰山说:“屁话听多了,谁还敢信?等粮食放下来,人都死一半了。老哥呀,能熬到粮食发下来算我命大,熬不到那一天,求你关照下这群孩子。”
唐丰山最终未能熬到国家放粮那一天,1960年1月8日,他在饥饿中闭上了双眼。
出殡那天,老伴用泥巴做了一只鸡、两个馒头,装在瓦罐中,放进了墓穴,对死去的丈夫说:“他爹,庄稼人辛苦一辈子,还是成了饿死鬼,唉,这是命。活着时挨饿,到那边别再受委屈,这鸡、这馍你带上,阴间路上放开吃,吃光了托个梦,我再送……”
两年后,老二唐纪银喜得一子。老伴来到唐丰山的坟前告慰亡灵:咱有孙子了,取名“书海”,多读书的意思。有学问就不用种地,让他有出息……
多年后,唐书海成为解放军的大校军官。每年清明节,唐书海都不忘给自己早逝的爷爷点炷香。
长者风范存千秋
绝食、悬梁、投井……为了子孙的生存,多少人自绝性命!庄稼汉唐丰山的故事让人们看到了这悲壮的一幕。昂首凛然护犊勇,俯首甘为孺子牛,尽现中华民族千秋不失的长者风范。然而人们在赞叹“长者风范”之时,可曾想过对长者的奉献?艰辛的日子已经过去,今天的人们在享受幸福生活的时候,切莫忘记长者的孤独、长者的牵挂、长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