坠地逝梦对愁眠
——苦日子又回来了
一连数日,路宪文感到头脑一片混乱,他弄不清自己该干什么,干过的事情不知道是对是错,执行上面的精神下面不满,尊重下面的意见对上面不好交待……环境使然,路宪文的头脑无法不乱。
1959年国庆节前夕,路宪文对张树藩说,这些日子脑子乱了,庆祝国庆节活动早该布置下去,却刚刚想起。他让张树藩赶紧搞个电话通知传达各县。
张树藩说,估计大家的心思也不会在这上面,庆祝活动是喜气洋洋的事,眼下这种困境中只怕大家兴奋不起来。
路宪文自然也知道这一点,但“喜气洋洋庆国庆”是省委的要求,无论怎样还得布置下去。
大难将至的严峻局面昭然若揭,而上级仍在起劲粉饰太平,继续称颂“大好形势”。
1959年10月1日,北京举行了盛大的国庆节庆祝活动,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全体参加。声势浩大的场景,热情洋溢的气氛,尤其是中央领导人满面春风的表情,让人感觉不到一丝大难将至的味道。
这一天,举国欢庆,人们似乎忘记了饥饿。
这一天,《人民日报》社论说:两年来,虽然全国大部分地区连续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粮食严重减产,但人民公社已使我国农民永远摆脱了那种每遭自然灾害必有成百万、成千万人饥饿、逃荒和死亡的历史命运。
这一天,全国多家报纸都转载了国家主席刘少奇的文章《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河南日报》还发表了《红日出东方光芒千万丈公社康庄道农村变天堂》一文,热情讴歌河南“人民公社健全发展坚如磐石”。
这一天,又为狂热中的民族加了一把火。
国庆节过后,信阳地委召开扩大会议,以继续批判“右倾思想”为前提,以“乘大好形势跃进再跃进”为指导思想,部署下步工作。
部署什么?核心工作自然是继续“反瞒产”,向国家上交更多的粮食。这次会议上,各县领导的表态大出路宪文意料,以往的抱怨、质疑全然不见,尽显“积极向上”之状。路宪文当然能听出,都在反话正说。
固始县委第一书记杨守绩说,他做了个梦,一个仙翁点拨说,杨知县莫愁,百姓灶台下埋的都是粮。于是他带人连砸十家的灶台,果然都是粮食,一算,“反瞒产”任务再增加几亿斤都能完成!
路宪文哭笑不得,提醒大家会议不是开玩笑的场所,要严肃点。
可是遂平县委第一书记蔡中田的表态仍不严肃,他说:我前两天又去嵖岈山公社,韩楼大队一个社员说,书记,您弄的瞒产数字恁大,上面能信吗?不如让俺再放颗“高产卫星”配合下,上面知道咱产量高了,定会相信咱瞒产多。我一听大骂,×你妈,咱产量本来就高,还用你造假?我讲这话是想请地委领导放心,遂平有的是粮食,“反瞒产”再搞三五年也经受得起!
还是商城县委第一书记王汉卿态度比较“严肃”,他先是煞有介事地向地委报告一个好消息:水稻大丰收!继而“装腔作势”道:谁说水稻缺水不能生长?谁说大旱之年无高产?统统是“右倾悲观论调”!县委准备开会研究,把今年收的稻米全部交给国家,一粒不留,决不再出现瞒产问题。
另外四个县的书记也哄然“报喜”:水稻获特大丰收。
无疑都是戏言,是变个方式抵抗饥饿下的“反瞒产”运动。
哪承想,“戏言”却成了党报的“好素材”,几天之后又让信阳地区多了一份“光彩”。
10月19日,《河南日报》以《高举大跃进的红旗阔步前进》为题,突出报道信阳地区“水稻高产”的消息。消息说,新县、商城、光山、固始、信阳等县战胜百日无雨的大干旱,水稻平均单产540余斤,获得“空前大丰收”。消息还引用光山县社员的话说:“1942年全县只有38天没下雨,结果,赤地千里,寸草不结籽;今年大旱80多天,却是特大丰收年,这真是奇迹。要不是共产党的好领导,人民公社的优越性,今年说啥也得不到这么大的丰收。”
人们注意到,省报在宣传“高产卫星”上似乎心虚了,因为1958年省报曾经有过信阳地区某县水稻“亩产万斤”的报道,而今的水稻“单产540余斤”,反差实在太大。有人讥讽说,应该把作者和报纸总编都抓起来,他们把这么小的产量称作“空前大丰收”,完全是污蔑“大好形势”。的确,稍有常识的人都明白,水稻生长靠喝水,大旱之年水源几乎枯竭,水稻怎可能增产?所以百日大旱后水稻获得“空前大丰收”完全是无稽之谈。无稽之谈也不得不谈,为了证明“共产党的好领导”和“人民公社的优越性”,为了鼓舞人们“高举大跃进的红旗阔步前进”,谈而无妨。
这一“好消息”却让行署专员张树藩怒容满面,他拿着报纸来到地委通讯组,问:谁写的?谁审的?群众饿肚子,你们报高产,向国家交不出粮食谁负责?想没想过后果!
通讯组有人答道:这是地委扩大会上谈的情况呀。
张树藩说:说的都是气话,怎能当真?今后再写什么,先要核实情况,不能听到什么就是什么。
面对这样的“好消息”,信阳地委第一书记路宪文同样有苦难言,因为就在此时,接连不断的坏消息正令他不知所措,寝食不安。
案头是各县上报的情况——
固始县报:过半大食堂已断炊;
光山县报:部分群众因饥饿出现浮肿;
罗山县报:村村断粮,野菜熬汤;
确山县报:外出讨饭群众增多,生产受到影响;
各地上报的情况已经清清楚楚表明,全区总体形势极为严峻。大难临头之兆啊,路宪文思之心颤。
为了进一步证实各县上报的情况,路宪文下各县实地调查,首站赶往确山县。
确山县地处伏牛山余脉,是抗日名将杨靖宇的故乡。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南局、河南省委都曾设在该县竹沟镇,刘少奇、李先念、彭雪枫等中共军政要员在这里培训了大批军政干部。确山,是共产党的红色根据地。
车进确山县境,路宪文沿途果然看到了一群群外出讨饭的人。来到县委,他质问县委领导,为什么不采取措施制止群众外出讨饭?县委领导说,太多,拦不过来;硬拦,怕起冲突。
路宪文最关心竹沟的情况,因为此地是“红上加红”的革命根据地,影响巨大,出不起问题。
走进竹沟听到的一首民谣,使路宪文感到头皮发麻。
十声熬成汤
头一声,麦出土,
二一声,麦起秧。
三一声,麦灌浆,
四一声,麦梢黄。
五一声,去割麦,
六一声,麦上场。
七一声,趁风扬,
八一声,麦进仓。
九一声,磨成面,
十一声,熬成汤。
喊了十声麦不熟,
饿得肚子咕咕响。
十声呼喊道出了小麦生产的繁杂环节,体现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劳动过程之艰辛。
十声呼喊只求“熬成汤”,并未奢求蒸笼雪白的馒头,庄稼人的要求已低得无法再低了。而如此低的要求仍难以满足,“喊了十声麦不熟,饿得肚子咕咕响。”庄稼人的百般无奈与遗憾尽在其中。
秋收都已过去,农民还在唱麦收季节的歌谣,说明了什么?说明夏季的粮食高征购和接下来的“反瞒产”使农民失去了全部劳动成果,说明百姓怨气难消且越积越深啊。路宪文暗暗感叹。
确山县委领导请路宪文对下一步工作作指示,路宪文却半晌无语。该说些什么?又能做些什么?手中无粮心里慌,此时他心中除了惶恐再无其他。
“你们自己先想个应急之法吧,地委尽快研究解决办法。”路宪文丢下这句指示,连夜返回信阳,第二天一早又驱车赶往大别山区。
大别山区,是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开辟的鄂(湖北)豫(河南)皖(安徽)革命根据地,也是产生了洪学智、许世友、李德生、尤太忠等一批著名战将的“名将之乡”,更是刘(伯承)邓(小平)大军逐鹿中原的大本营。显然,大别山区的“红色招牌”更大,“通天”路径更多,路宪文不得不更加重视。
进山的路上,路宪文突然想到李先念副总理视察大别山时讲的一席话:大别山的老百姓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今后谁愧对这里的老百姓,我第一个不答应!
李先念的这席话让路宪文感觉到了沉重的分量,他心绪不宁。
一阵山歌飘过来——
低头是沟抬头是山,
草房避风布衣遮寒;
粗茶淡饭也觉香甜,
山里人哟活得简单。
清早睁眼不见炊烟,
忧忧虑虑又熬一天;
有地无米有锅无饭,
老老幼幼不得安眠。
祖祖辈辈简简单单,
朝朝暮暮岁岁年年;
风风雨雨磕磕绊绊,
山山水水声声怨怨……
确山听到的民谣,光山听到的山歌,让路宪文心中泛起层层酸楚,他禁不住暗叹道:好一声“清早睁眼不见炊烟”啊!唉,老百姓刚过两年好日子……真出错了?肯定错了!错在哪里?仅仅是“反瞒产”的错?没这么简单啊。
路宪文的车停在山脚下,他带着秘书走进一个农户家。秘书敲开门,发现这家人还都躺着,便问开门的老伯:“都日出丈高了,咋还睡着?”
老伯说:“没吃没喝,起恁早弄啥。”
路宪文跟着进屋,看到老伯的两眼只剩一条缝,便关切地问:“咋肿成这样?”
老伯说,是浮肿,饿的。
路宪文又问:“村里得浮肿的人多吗?”
老伯回答说,家家没吃的,得这病的人能少吗?
路宪文说:“要找医生治啊。”
老伯说找了,医生说这病好治,喝两碗粥就好了。
路宪文说:“医生说得是啊,真没想到搞成这样。”
老伯苦笑一声,告诉路宪文,医生已经被抓起来了,公社领导说他“污蔑大好形势”。
路宪文说:“这不明摆的事吗?说人家‘污蔑大好形势’,不对;抓人就更错了。”
老伯反复打量起眼前这位明辨事理的人物,问:“一进门俺就看出您不是普通人,听说话口气像领导,县里来的?”
秘书介绍了路宪文的身份,老伯显得有些惊讶,忙说大领导就是不一样,打仗那几年自家院子也住过大领导,都很和气。要不咋说共产党和老百姓一家人似的。
路宪文连说对不起,让乡亲们过这种日子,自己有愧。
老伯说:“书记啊,说句良心话,起先,共产党干的都是老百姓盼的,所以俺老百姓铁心拥护共产党,共产党要人给人、要粮给粮、要命给命。可是眼下是咋回事?都弄得揭不开锅了,还逼着交粮。俺庄稼人弄不明白上面咋想,就知道苦日子又回来了,再下去非饿死人不可。”
路宪文显得有些激动,拉着老伯的手说:“困难是暂时的,请放心,共产党不会让老百姓挨饿,更不会让饿死人的事情发生。”
路宪文走出老伯家,吩咐司机直接去公社,要亲自把被抓的医生放出来。
路宪文在山里转了一天,走访十多个村庄,两眼装满了饥饿、浮肿,双耳灌满了怨声、哀叹。秘书看得出,这一天书记的表情显得少有的难看,心情显得极度沉重。
暮色苍茫,下山时,秘书看路宪文饿一天了,建议到县城先吃点东西。路宪文却归心似箭,对秘书说:咱们只不过一日无食就觉饥饿难当了,老百姓已经多天断炊……立刻赶回地委,连夜向省委报告情况,一分钟也拖不得。
路宪文回到地委时夜色已深,他没有回家,直接走进办公室,准备连夜向省委写报告反映群众面临的生活困境。
可是,看到案头10月30日《河南日报》的一篇消息,路宪文不得不打消向省委写报告“诉苦”的念头。这篇消息的题目是《我省秋粮征购任务超额完成》,全文大肆渲染“广大农民欢庆大丰收踊跃交售爱国粮”的喜人景象,此时饥饿逼发的“告状潮”似乎并未影响河南省“反瞒产”和高额征购粮食的“辉煌成果”。
消息说,在超额完成夏粮征购任务的基础上,全省又超额完成了秋粮征购任务。加上国家收购的周转粮,河南省秋粮征购任务共超额完成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