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55200000025

第25章 改革开放时期的河西教育(2)

3.改进体育、卫生工作,加强音乐、美术教育。粉碎“四人帮”后,很多学校抓了智育的提高,放松了体育和卫生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认真贯彻全国体育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及时纠正了忽视体育卫生工作的思想,摆正体育卫生工作的位置,切实把学校的体育卫生工作搞好,使学校培养出有用的人才,能为祖国健康地工作50年。随着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改进,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提高,一批优秀的少年儿童运动员和体育爱好者茁壮成长。为了加强音乐、美术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河西地区积极实施教育部制定的音乐、美术教学大纲,采用部颁音乐、美术教材,大力培养师资,还规定其他学科不得占用音乐、美术课的教学时间,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美术课外活动,使学校书声琅琅,歌声满园,生动活泼。

4.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为了使青少年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使他们的聪明智慧充分发挥出来,各地各级学校都十分重视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许多中小学开展了“创造杯”竞赛活动,组织了课外小改革、小创造、小发明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欲。不少学校组织了多种课外兴趣小组,开展科技活动和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多采。一批小发明家、小艺术家和体育苗子破土而出,令人欣慰。

三、理顺管理体制,调整加强领导班子

管理体制是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理顺管理体制就成为摆脱“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乱、拨乱反正的一项重要内容。

1977年11月,根据中央精神、甘肃省委决定,工宣队贫管会陆续从河西地区各类学校中撤出,标志着让文化素质较低、基本上不懂或不熟悉教育工作的外行领导学校的荒唐行为的结束。

1978年开始,河西各级各类学校陆续撤销革命委员会,中小学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中学设教导处和总务处,小学设教导主任和总务主任。原校革委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即行消失,“文化大革命”中产生的“三结合”革命委员会从此寿终正寝了。

1980年根据省委的决定,中小学的教育教学业务工作由地、县教育部门主管,既管业务又管干部、管思想。地、县党组织对教育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具体工作由地委宣传部、县委宣传部分管。重点中学由省地双重领导管理的以地州市为主;重点小学由县和所在乡镇共同领导管理的以县为主。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初步理顺了管理体制,使河西教育事业走上了有序稳定发展的轨道。

粉碎“四人帮”后,一大批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靠边站的老同志重新回到领导岗位上之后,根据中央对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要求,对各级学校领导班子进行多次调整,主要是把年富力强,工作有经验、有于劲、有成绩、比较内行的人吸收到领导班子中来。这样既提高了学校领导班子的“四化”程度,又强化了学校的领导核心,为拨乱反正、开创学校工作的新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初步调整、重建各类教育

经过拨乱反正,在逐步恢复学校秩序的基础上,开始了对教育事业的初步调整。这个时期百废待兴、百业待举,问题繁多,需要办的事情很多,只得分别轻重缓急,找出突破口,迈开前进的步子。

(一)恢复被撤并的大中专学校

普通高校、普通中专的质量是教育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普通高校、普通中专的乱砍乱并是对教育事业的摧残,是对培养高中级技术人才的损伤,也是对经济建设的破坏。因此,在恢复教育秩序的过程中,首先抓好普通高校和普通中专的调整和重建工作。

为了提高中学教师结构,适应河西中学教育发展的新形势,1978年12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张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设立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美术6个专业,学制两年,同年开始招生。

1984年12月,甘肃农业大学经甘肃省委决定报请国务院批准,从武威县黄羊镇逐步迁回甘肃兰州。

粉碎“四人帮”后,河西地区中等专业学校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将已撤销的历史悠久的学校予以恢复,合并到其他学校的重新恢复原有建制。各校积极创造条件,恢复招生。

张掖地区农业学校创建于1941年8月,是一所历史悠久的中等专业学校,在1958年的“大跃进”中与张掖地区农业合作化干校合并,升格为张掖农学院,1959年改为张掖农业专科学校,1961年停办,1964年恢复中专建制。1970年该校与张掖地区农科所合并,搬迁到农科所,1974年分立后,迁校到甘新公路533公里农场,1976年学校迁回原址——白塔寺。在“文化大革命”中经历了合并、三次搬迁的动荡,元气大伤,教师流失较多,图书、仪器及其财产损失极为严重。1977年后得到恢复,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3年。1986年起改招初中毕业生,学制4年。

根据河西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中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需要,1982年新建立酒泉地区财贸学校,1985年更名为酒泉地区财税中等专业学校。1981年成立武威地区财贸干部学校,1984年更名为武威地区财贸学校。

(二)恢复重点学校,办好重点学校

1977年至1978年,邓小平两次指示要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学校,尽快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以加速造就人才和带动整个教育水平的提高。

遵照中央和教育部的部署,1980年底,省教育厅正式公布了全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24所,其中河西地区有4所,即武威第一中学、张掖中学、酒泉中学、酒泉钢铁公司三中。

重点中学确定后,河西各地市党委非常重视,召集专门会议进行研究,提出了办好重点中学的基本要求和措施:一是调整和加强了领导班子,选调政治强、业务精、懂管理、有魄力的干部担任党政一把手;二是调整充实了教师队伍,调入调离了一批教师,同时还选派部分年轻教师离职进修充电;三是增加了经费投入,初步改善了办学条件,在校舍修缮、图书资料、理化仪器、体育器械、现代化教学设备等方面都优先给予照顾。经过几年的努力,河西地区的几所省属重点中学和地县重点中小学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都有显著提高,对迅速提高教学质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学生和对推动河西地区中小学教育的发展起了明显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三)初步调整学校的布局

从1981年开始,根据省政府确定的“合理控制高中,整顿提高初中,充实加强小学,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原则”,河西各地县对学校布局进行了初步调整。

1.调整小学布局。省教育厅1984年规定:乡镇有中心小学,行政村有完全小学,自然村有教学点,除少数偏远地区外,基本做到小学服务半径在3华里到5华里之间。河西各县根据省上的规定和本地的实际情况,广泛征得群众的同意,对小学布局进行了初步调整。

中心小学是乡镇教育活动的中心,对提高小学教育质量负有重要责任,它除了搞好本校工作外,还负责对本乡镇小学教师的业务辅导以及对各小学教学质量的评比检查。因此,首先要办好中心小学。完全小学在普及小学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要求讲求实效,切实办好。

2.整顿村学。“文化大革命”期间,脱离经济条件和实际可能,大力发展村学。村学多数分布在偏僻地区、困难地区。1978年后,河西各地开始实事求是地整顿村学,有的撤并,有的停办,有的改为公办学校。经过撤并调整,村学大幅度下降,张掖地区民族村学只剩下10所。

3.调整小学附设初中班。“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量发展小学附设初中班,使大批小学骨干教师上调教初中,既削弱了小学教育,又减低了中学质量,造成了中小学两败俱伤的结果。1977年统计,张掖地区有戴帽中学274所,到1983年,经调整后降到56所。

4.压缩普通高中。“文化大革命”期间,职业技术教育遭到破坏,又由于实行“社社办高中”,造成普通中学畸形发展。1977年张掖地区在校高中生11145人,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99.5%,中等教育结构单一,比例严重失调。1981年,省教育厅提出,一个县应根据人口多少确定办完全中学数量,凡师资、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办学条件不具备的完全中学,应压缩或撤销高中部,集中力量办好初中。各地县由于采取有力的措施,压缩高中取得明显效果。1979年张掖地区有完全中学和独立高中58所,在校学生18395人。1983年高中减到2l所,在校学生减少到7741人,近2.3倍。酒泉县(市)1976年在校高中生4553人,1983年减少到2418人。武威县(市)1976年在校高中生10167人,1983年减少到6262,完全中学和独立高中由41所减到15所。

§§§第二节“三个面向”与教育改革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调整整顿取得了显著成绩。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又把教育的发展提到战略的高度,把教育列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1983年国庆前夕,邓小平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简称三个面向),对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战略重点的确定和“三个面向”

(一)确定教育是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领域的形式越来越好,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共产党把教育列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这在我国教育史上还是第一次,对于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集中了党和群众的智慧,系统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根据对世界各工业化先进国家发展道路的分析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了“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的论断。他明确地说:“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国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把教育问题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科学地揭示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共十二次党代表大会上,党中央明确指出:“一定要牢牢抓住农业、能源、交通、教育和科学这几个根本环节,把它们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是符合现代经济发展规律,符合教育发展规律,也符合时代潮流的科学论断。

党的十二大把教育提到战略重点的位置,在全国各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各级政府把教育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增强了抓教育的责任感。河西“三地两市”党委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教育工作,解决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各地把教育事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武威地委领导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教育,各级领导都要固定一两所学校作为自己的联系点,调查研究,解决问题”,“要把对教育搞得好不好,作为考核各地工作的重要内容”。张掖地委领导提出:“在认识上真正把教育提到战略重点的高度,要像抓经济那样抓教育,要有办工厂那样的劲头办学校,要像关心自己的孩子那样关心在校学生,要尽可能帮助教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由于领导重视,上下通力合作,张掖地区较快地实现了“一无两有(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凳)”和“六配套(校门、围墙、厕所、图书仪器、文体器配套)”的目标。

(二)“三个面向”的提出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三个面向”的提出,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一是教育要为社会现代化服务,要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出人才,多出各级优秀人才;二是教育本身的现代化,即教育思想、教育制度、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要进行改革、更新、充实和发展,按现代教育制度的要求来办学校。教育要面向世界,一是要打开眼界,放眼世界,广泛了解吸收世界上的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和教育经验,做到“洋为中用”;二是要使受教育者具备走向世界的又红又专的素质;三是要使我国的教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向世界传播中国的社会主义文明,对人类的进步、世界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教育要面向未来,一是教育的计划和人才培养规格都要考虑未来的需要,教育的发展规划要有超前性,人才的培养要走在经济建设的前头;二是要广泛地吸收世界科技发展最新成就,建立适应未来发展的新学科、新课程;三是要培养大批具有创造性、灵活性、适应能力强的新型人才。

为了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国的教育必须改革。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就是“三个面向”,只有坚持了“三个面向”,教育改革才会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前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开创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二、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1985年5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也为教育发展昭示前景。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教育体制改革、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又做出明确规定。1993年2月《中国教育发展纲要》的出台,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为河西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关于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意见》、《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若干政策的决定》以及《甘肃教育事业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加快了河西教育体制全面改革的步伐,由分步推进到全面开展,逐步改变了过去在教育管理体制中高度集中、统得过死、政府包揽过多的局面。

(一)基础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河西各地市除留一两所中小学作为试验学校外,其余中小学一律由县乡(镇)管理。农村的基础教育实行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以县管为主的管理体制。乡(镇)政府成立了教育领导小组,配备专职业务人员管理辖区的教育事宜,乡(镇)学区组织、委派学区区长会同乡(镇)专职教育干部管理学校事务,包括改善环境、充实条件、搞好服务、教师管理等。教育业务指导和教育经费管理等权限,仍集中在县或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内部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等多种形式,使之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依靠教职员工,办好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地市教育行政部门对高中阶段的教育有统筹和决策权,负责制定本地区高中阶段教育改革规划并组织实施。

同类推荐
  • 爱弥儿(经典超译本)

    爱弥儿(经典超译本)

    《爱弥儿》是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1762年此书一出版,便轰动了法国与整个西欧,影响巨大。卢梭通过对他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表达了他从自然人性观出发的教育思想。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这些对今天的儿童教育依然有很大的借鉴作用。《经典超译本:爱弥儿》在尊重原著内容与结构的基础上,采用语录体形式,直接呈现原著中的经典段落与概括性结论,省却了繁复、冗长的论证过程。译者在领会原著者思想脉络的同时,于编译中巧妙加入了现代理解,缩小了阅读中的历史距离。行文简洁、有力,一改以往译文的晦涩拗口。
  • 耕耘南广

    耕耘南广

    辑录了几十篇在南广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一线辛勤耕耘的教工们的创业回忆文章。它记录着创业者的艰辛与欢乐、光荣与梦想,和年轻南广的成长历程。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南广青春律动的脉搏,园丁的敬业、奉献和激情,聆听她深情嘹亮的歌唱。
  • 价值伦理:关于性和谐的本体论分析

    价值伦理:关于性和谐的本体论分析

    本专著主要内容为:性和谐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凸现的一个社会问题。从文革的极端禁欲主义文化中走出的中国人,正在以一种更加反叛的方式构建自己的性价值观。传统的性伦理和性规范受到了猛烈的冲击,一些过去不可想象,不可接受的性越轨现象被接受了。这种反叛是人类婚姻制度所固有的本性与德性、人性与理性的矛盾的表现。在这样一场追求性规范“合理性”的运动中,哲学工作者应当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揭示性存在领域固有的、隐藏在现象内部的规律性,对传统性价值观和伦理观念做出客观的评价,分析这些观念形成、发展的原因,同时回答好这个问题:在当代中国,什么是性和谐,我们应当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实现性和谐。
  • 新闻传播学前沿2007—2008

    新闻传播学前沿2007—2008

    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之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秉承一贯的理性、思辨、前瞻的学术期许,遵循全面、新颖、敏锐的年集宗旨,凝聚学界、业界人士的最新探索和思考,《新闻传播学前沿2007—2008即将付梓。2007年和2008年我国发生了很多大事,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汶川大地震、第29届奥运会成功举办。新闻传播学研究紧紧跟随这些正在发生和已经发生的事件,不断地从新的视角进行理性思考和总结。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同志考察人民日报时,就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引导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这是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 国际图书与版权贸易

    国际图书与版权贸易

    本教材以出版国际化为背景,突出媒介融合传播环境下版权资源利用与开发的新特征,吸收版权贸易的新成果,概述版权贸易和图书贸易的主要内容与操作要点。重点阐明国际图书与版权贸易现状与发展趋势,国内图书进出口贸易的建立和发展,WTO与中国图书的国际化,图书版权贸易的基本理论,版权代理与经纪,版权贸易的相关法律与争端解决,版权贸易合同与版权价格,引进图书版权的程序与合同,销售图书版权的程序与合同,引进版权图书的市场营销,网络版权保护与开发利用等内容。
热门推荐
  • 火之天使

    火之天使

    因为种种原因,他被送去了“天使训练营”。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地方,全世界65%的佣兵,5%的间谍,20%的保镖,10%的杀手出自这里。在这里人命不值钱,实力才是活下去的基础。在这里,没有亲情,爱情和友情。有的只是杀戮,嗜血。在这里只能踩着同伴的尸体一步步艰难的爬出去...
  • 气神领域

    气神领域

    ”气”是这个世界的主流,人人都想成为气师从此脱离平凡的生活,从此走向世界的巅峰。一个平凡的少年在一次家破人亡,身体产生异变,看他如何走上巅峰的道路
  • 永生的爱人

    永生的爱人

    这篇小说的男女主人公分别是男主人公是王相博,女主人公是赵靖淑,男女主人公还是学生,故事从男女主人公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开始讲。
  • 爱之九月天

    爱之九月天

    美丽清纯的张玲本来想好好学习,却被校草看上了…他们之间会发生一切什么样的事情呢?
  • 我是女刺客

    我是女刺客

    我,一个从现代来的初中生,莫名其妙的穿到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刺客女儿身上,呵呵,这么扯淡的事,居然会在我身上发生!
  • A Village Stradivarius

    A Village Stradivariu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命运的轮回线》

    《命运的轮回线》

    两条平行线终不会相交...十年前错过了,十年后亦是如此
  • 那时花开那时微笑

    那时花开那时微笑

    远处的群山在暮光中像是披上了面纱,神秘静谧,千百年不变的见证着这个小镇的繁荣与衰败。在这里多少岁月的腐蚀与记忆的轮回在不断上演着。或许我们都是其中的演员,或许我们只是这芸芸众人中的过客,当你抬起头,看着久违的霞光时,才懂得世上最美好最珍贵的人与事已经在记忆深处模糊不清。
  • 较量:中国历史上36场以弱胜强的战争

    较量:中国历史上36场以弱胜强的战争

    本书介绍了中国历史上1840年前那些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以战争为切入点,以以弱胜强为主线,展现了自西周至清代数千年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那些惊心动魄的战争故事。
  • 人鱼的眼泪之天使爱人鹿晗

    人鱼的眼泪之天使爱人鹿晗

    一个在流星雨无意中坠落的天使爱上了一个人鱼,他们是两个不同的种族,不能相爱。他们的爱情经历了许多曲折、磨难和阻挠,终成眷属,永远在一起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