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勤精神
发扬尚学精神,弘扬先进文化——一论如何发扬民勤精神尚学,是民勤精神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民勤是“沙井”文化的发祥地,文化底蕴深厚,历来有重教、尚学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前,民勤就是有名的文化之乡,新中国成立后,重教尚学,蔚然成风,民勤教育更是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养成了家长苦攻、社会苦帮、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四苦”精神。1996年率先在全县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在98%以上。1978年恢复高考至今,已向全国各类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26943人。2005年,全县高中实际入学率,已达88.6%,基本满足了全县高中教育的需求。2006年,通过高考,向高一级学校输送的新生就有3581名,其中有多名考入清华、北大、人大、北师大、南开、复旦等名校。
现在,通过高考输出人才已成为减轻民勤人口对生态环境压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教育移民”也成为县委县政府一条重要的工作思路和全县人民的共识。民勤教育成了全县人民最为满意、全社会共同崇尚的一项社会事业。
民勤素有“人居长城之外,文在诸夏之先”的光荣传统,由于重教尚学,不仅为高校输送的优秀人才多,而且干部、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高。
广大干部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6年,由于文化程度高,知识视野广,政策水平高,接受新思想、新知识快,无论县单位、部门干部还是乡镇干部,都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出了一流业绩。仅2005年,单位部门获省部级奖11个,市厅级奖46个;个人获省部级奖15个,市厅级奖63个。
农村成人识字率达90%以上,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8.6年,这几年通过科技培训,培训农户2.5万户,农民7万人次以上,培训率达90%。现在,·全县农户每户都有一名“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的科学种田明白人,从而使科技成果转化率达36.5%,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2%以上。
民勤农民,特别是科技致富带头人已成为带领全县农民调结构、创名牌、跑市场的领头雁。如苏武乡农民的日光温室蔬菜亩产值达12812.8元,投入产出比为1:4.7,创下亩收入最高纪录;薛百乡农民种植的洋葱亩产值6392元,投入产出比为1:5.39,创下亩产值、纯收入新高。现在,民勤农民增收与农村经济发展已建立在了人才基础之上,有了较强的发展后劲。
今天的教育发达预示着明天的科技兴旺,更昭示着未来的经济腾飞。我们要在全社会广泛宣传民勤的尚学精神,积极营造知识崇高、学习光荣、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全县人民都要立足本职,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增强新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与共同理想,积极探索,不懈奋斗,把强烈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强国行动,把肩负的社会责任感体现到推动发展上,用我们勤劳的双手去建设繁荣、富裕、文明、和谐的新民勤。
2007年5月6日发扬求真精神,务求取得实效——二论如何发扬民勤精神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实事求是。可以说,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由弱变强的成功基石。我们民勤人也是靠这种求真精神,在尊重科学、尊重规律的前提下,凭着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维护了绿洲生存、促进了经济发展,并为捍卫河西走廊生态安全和防治祖国西北部荒漠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发扬求真精神,必须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要进一步树立求真务实、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少说多干、说了就干、真抓实干、抢先快干,重实际、想实招、干实事、求实效。空谈误人误国,实干兴业兴邦。要把“真”和“实”更好地统一起来、结合起来,建设诚信社会,使每一个人都诚实起来。唯有诚实、求真,才能造就民勤的繁荣。
发扬求真精神,必须营造一个注重实绩的干事创业氛围。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县委书记谢治国同志在县第十二次党代会一次全委会议提出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营造‘以发展论英雄,重实绩用干部’的鲜明导向,一定要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只说不干的无市场,败事有余的无空间”的讲话精神,大造舆论氛围,引领价值导向,想干事的给机会,能干事的给舞台,干成事的给地位,以营造“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风气,使求真务实蔚然成风,从而带动党风、民风、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党风正、民风好,全县人民就会“尽心尽力”地施展才能,谋求发展。
发扬求真精神,必须深入地学习治沙英雄石述柱。治沙英雄石述柱是民勤求真精神的化身,更好地学习他四十年如一日与风沙作斗争的精神,将会鼓励全县人民在“兴水治沙办教育,关井压田调结构,强工活商促发展”中大显身手,大展宏图。
今天,我县要落实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加快红沙岗煤炭资源综合开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面临的任务极其繁重,因而必须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扑下身子抓落实,真抓实干求实效,30万人民同唱一首歌,“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开创新局面,求得新突破,创造新业绩,铸造新辉煌。
2007年5月6日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探索
民勤县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个宏伟目标,它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为实现这一目标,各地必须切合实际地制定发展战略,革除陋习,大胆改革,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发扬全体公民的热忱和创造力。
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000美元。而我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480美元,还不到全国平均数的一半,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县任务艰巨,它意味着在未来18年平均每年要增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120元,这是硬性经济任务,没有丝毫的回旋余地。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凝聚人心,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要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一次如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大讨论,以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凝聚人心。
二、大力发展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和城镇化建设联动
要完成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20元的任务,不发展工业,不发展第三产业,不推进城镇化进程是没有希望,是不可能成功的。发展工业,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可吸引农民进城,推进城镇化进程,在城镇居住的人口多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就有了依托和后劲。
三、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的主渠道
2001年,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达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截至2001年,我县非公有制企业增加值累计2.05亿元,上缴·利税1690万元,占全县大口径财政收入的35%。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内就业的人数达13200人。可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用巨大,潜力也很大。
四、建立诚信社会,激活民间投资,以弥补发展地方工业资金的不足
我县民间储蓄近10亿元人民币,但由于没有良好的投资环境,银行不敢放贷;又由于没有好的投资项目,个人不敢投资。因而规范市场秩序,建设诚信社会就是当务之急。要制定一套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使投资者有利可图的、受法律保护的、高信誉度的契约,吸纳民间资金,用来发展工业,振兴民勤经济。
五、继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但重点应抓好产品销路
2002年,我县由于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各种农作物种植适量,农民增收较显著,农民已尝到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甜头。今年仍然要调整种、养结构。对2002年增收明显的黑瓜子等应压缩种植面积,防止货多价低;对农民已规模种植的红枣、葡萄、瓜类,养殖的羊、牛等要重点抓好销售,形成产业化经营,让农民生产的产品及时卖掉。这样,政府只要引导到位,农民就会积极响应。
六、积极探索,大胆改革,扫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切障碍
首先,要弱化“官本位”意识,鼓励人们去领办、创办企业,在创新、发展中去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与最高理想。在改革的伟大时代,应是人才辈出、英雄辈出的时代,那些把企业做大做强,能创造社会财富的人就是当今时代的英雄。
其次,要继续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我们还很落后,奢靡作风不可蔓延,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务必保持。为此必须最大限度地遏制公款消费,如公款吃喝,公款坐车等。下基层干部吃住要低标准,吃饭要掏腰包,这也是实践“三个代表”、转变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关系的根本举措。
再次,要说真话、办实事、提高工作效率。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是干出来的,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靠说真话、办实事来提高工作效率。为此,我们再也不能平平稳稳、忙忙碌碌地占位子、装样子。
最后,建立一套能鼓励人们创业干事的评价体系,让大胆创业、全力干事业的人无后顾之忧。现在评价考核干部都要民主评议、民主推荐,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在很多情况下,它又成了某些平庸之辈的“避风港”。工作不开拓创新、不敢碰硬,平日四面讨好,八方树人缘,年终考核必然得高分。而那些一心一意干事业的人则无暇顾及这些,工作中批评多,得罪的人多,年终考核则意见较多,年终考核必然得分低。因而今后考核应注重看工作业绩,业绩突出的人就应该重用,也应让他们无后顾之忧。
2003年3月3日为什么要消除“仇富症”与“恐富症”
党的十六大响亮地向国人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意味着每一个中国公民将要告别贫穷,迈向富裕,过上富足美满的小康生活。
用什么方式致富,用什么途径致富,这是摆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的一个现实话题。
中国有个不良的传统就是“吃大户”,遇到灾荒年或社会动荡,人们便心安理得地去白吃或劫掠富人财物。加之现在致富的部分人生活糜烂、包二奶、为富不仁,从而使人们产生了仇视富人的心态,这便是“仇富症”,由“仇富症”又衍化出不敢露富、不愿致富的“恐富症”。尽管党的“十六大”报告郑重地向国人承诺,要“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与一切合法的非劳动收入”,但由于还没有写入宪法,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人们的心里还并不踏实。春节前后,有三位富豪先后惨遭暗杀便是最好的说明。因而当务之急便是通过政策和法律的形式,消除“仇富症”与“恐富症”。
中国的富人有两类,一类是通过不正当手段如偷税漏税、权力寻租、侵蚀国有资产、克扣盘剥工人、钻政策空子而一夜暴富的人;一类是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运用自己的知识、技术而致富的人。对前者心存芥蒂、不服气,甚至有仇恨心理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恨屋及乌”,某些人分不清哪些是非法暴富,哪些是诚实劳动致富,加之贫富差距悬殊,从而产生了一种“仇富心理”,患上了“仇富症”。这种不分青红皂白,仇恨富人的“仇富症”必须及时把脉诊断、对症下药,严防蔓延。中国的富人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造就更多的富人。如果不消除、惩治这种“仇富症”,就会影响我们的小康进程、贻误现代化大业。
由于社会上“仇富症”的存在,再加上富人生命和财产安全没有保障,也使一些人患上了“恐富症”——不敢致富。许多人赚上些钱就裹足不前,不再创业,认为自己挣钱太多也是别人的,弄得不好,还会有生命危险。有些富豪们更是把自己赚的钱存到了外国银行。中国每年大约有200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流到国外,从而造成资本外流。我们一方面大量吸引外资,另一方面却让中国资本外流,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为国际资本流向什么地方,什么地方的经济就繁荣,反之则衰败。这是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啊!因而,必须对伤害富人人身安全的极端分子严惩不贷;必须尽快出台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法律,以消除现已存在的“恐富症”。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我们就是要不断地让穷人变成富人,不仅要造就数以亿计的百万富翁,而且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千万富翁、亿万富豪。因而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要向富人看齐,向富人学习,逐步消除“仇富”心理;我们都要尊重劳动、尊重创造,运用自己的智慧、劳动去不断地创造社会财富,积聚社会财富,消除恐富心理,先做“小资”,再做“富豪”。
2003年6月3日农村城镇化发展缓慢的原因与对策农村城镇化发展缓慢,是当前我国农村问题的主要症结。抓住时机,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使城镇化成为新世纪带动中国农村发展的主要动力,对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及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三步走战略,到2020年左右,我国将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到2050年前后,基本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为此,必须以现代化、社会化和城市化的小城镇建设为依托,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有计划地积极发展小城镇。加快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所无法回避的历史性选择。
一、农村城镇化发展缓慢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一)影响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没有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现代化,因为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要实现现代化,必须首先实现工业化,要实现工业化必须首先实现城镇化。
美国只有7%的农业人口,93%的人口为城市人口;日本在明治维新时,农业人口由85%减到15%;中国台湾地区在高速发展时期,农业人口也由85%减到15%,从而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我国现在的农业人口是30%~80%,要实现现代化,农业人口必须减少。据专家预测,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像广州那样的大城市要建40个,这就意味着要有5亿左右的农民进入城市或小城镇。
(二)影响农村的产业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是新时期我国农业的经营哲学,它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改变经营方式,从而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以及农业的弱质性与农业自身效益的矛盾。城镇化的滞后和农村交通状况的改善,使农村劳动力普遍具有亦工亦农的双重身份,他们白天做工经商,傍晚务农,无暇顾及劳动技术的革新及生产方式的改进,除了具有土地的永久性占有欲之外,并未根本确立对所从事的非农产业的长期打算。结果造成土地经营规模小,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不利于集约经营,使土地、生产资料、农机设备等浪费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