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泰民安插上奋飞的翅膀,
我们手挽手,务实又高效,
我们心连心,开拓又进取,
灵性赋予勤劳智慧的金源人,
开创出光辉灿烂的新业绩。
我们乘着时代的风云,
朝着那崇高的目标形成合力,
我们手挽手,务实又效,
我们心连心,把情洒大地,
宏伟的事业召唤着金源人,
重塑着发奋图强的骄傲。啊!金源集团,
带着金源人的希望,
带着金源人的追求,
走出八闽,走向世界,走向辉煌!
对于这首《金源之歌》的歌词,无需我去评头论足,读者一定会有自己的定见。但是,我作为曾经的职业作曲家,似应该对这首《金源之歌》的旋律、气质发表意见。在我看来,这首《金源之歌》的旋律,带有很强的上个世纪60年代的气质。当我默默地哼唱一遍之后,使我想起了当年我爱唱的“我们年轻人,有颗火热的心”虽然我从未和黄如论先生谈起过这首《金源之歌》,但是我依然会感到他是喜欢这首歌曲的。
另外,公平地说,授予这首《金源之歌》为行业歌曲特别金奖也并不为过。
就在这次晚会上,有一位保安人员的妻子正在医院中等待分娩,他因爱岗敬业没有去医院守护妻子,相反为了让外地的同事参加晚会而留下值班。黄如论先生知道以后深受感动。事有凑巧,当他指挥大家唱完《金源之歌》以后,这位保安人员接到家人的电话,告诉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儿子。黄如论先生当即拿出一沓人民币,激动地说道:
“我祝贺你喜添贵子,这是你的儿子,也是我们金源人的孩子,请收下我送给孩子的红包,愿他和我们金源人一起成长!”
另外,据我所知,为了培养员工做“可爱金源人”,集团属下的各个单位经常组织郊游,为了凝聚“金源人”的战斗力,集团还定期组织各类球赛。一句话,黄如论先生的企业文化,是为了“世纪金源集团”的发展服务的!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人怕出名猪怕壮”。意思是说,人一旦出了名,算计你的人就会多起来;猪一旦壮了,也就到了被宰杀的时候了。但是,纵观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从根本上讲还是鼓励出名的。我们权且不论中华民族有着对英雄崇拜的情结,就说在我很小的时候吧,就知道老祖宗留下的一句名言,“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后来,我这个农民的儿子不仅身体力行,而且还为了出名不惜血汗,奋斗不止,且又历尽各种坎坷和艰难。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渐渐地看清了名和利的关系,这时——也只有这时,才恍然醒悟陶令吟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真谛。再后来,经历的事情多了起来,也自认为看清了所谓英雄们出名后的下场,这时——也只有这时,似乎才觉得懂了“人怕出名猪怕壮”这句话的本意。推而广之,我想那些明明知道“人为名死,鸟为食亡”的为官者、为商者、为科学艺术献身者,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属于“人精”一族,可他们为什么会采取低调回应社会的颂扬呢?仔细想来,恐怕也是一种比较好的自保策略吧!
可是,中国还有一句老话,叫“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意思是说,老百姓的那张嘴啊,比洪水决堤还要厉害。他们吃饱了,喝足了,最喜欢干的事就是听或谈马路新闻,其中特别关注所谓名人——尤其是演艺圈中的桃色新闻。现在,老百姓也会上网了,传播这类新闻的速度往往比中央电视台还要快得多。至于准确性有多少,是没有人去管的。为此,我遵照“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古训,做一个闭门谢客、只知写书的书呆子。我内心的潜台词是“老了,图个清静”。出我所料的是,一位分别多年的老友来看我,有些愕然地问道:
“柱子老兄,我可听说你住着黄老板不收钱的五星级酒店,过得够安逸的了!”
我听后一怔,从老友的话中听出了弦外之音:“一向以清高自许的柱子,也向有钱人看齐了!”对此,我说道:
“第一,我住在黄老板的五星级饭店是真;第二,这些年来,我从未白用过黄老板一分钱也是真。”
“那谁给你付房费和饭费呢?”
“共产党!具体地说,是请我写剧本的中央电视台和各省市宣传部。”
我不是有钱人,也算不上什么名人,竟然还有人传播我的新闻。更为有意思的是,连我多年的老友听了以后都信。这使我又想起了“三人成虎”的故事。
由此推绎,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出来,像黄如论先生这样的亿万富翁会有多少“新闻”在社会上流传。同时,他也必然会成为各种媒体聚焦的焦点。
熟悉黄如论先生的人都知道,由于他深谙“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的真谛,所以这些年来很少出头露面,也不愿接受记者的采访。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做人是很低调的。或许是黄如论先生的事业做得实在是太大了,也或许是各种媒体——尤其网络上的八卦新闻也实在是太多了,他为了以正视听,终于接受了媒体的采访。我看了一些公开发表的文稿,内容大致有这样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金融资本运营。
诚如前文所述,“世纪金源集团”有四大支柱产业,其中之一就有金融资本运营。时下的各种媒体,为什么特别关心金融资本运营这一块呢?按照常人的理解,一个企业想赚钱嘛,本钱是从哪里来的?赚的钱又到什么地方去了?有经验的记者都知道,这是最大的商业机密,企业家们根本不会把这张底牌拿出来示众。因此,我从来不和黄如论先生谈论金融资本运营这方面的内容。聪明的读者也会发现,我在书中数度讲到“世纪金源集团”有四大支柱产业,可我从未涉及有关金融资本运营的情况。在我看来,一些根据采访黄如论先生写成的文章,并无多少实质性的内容,只是围绕着“世纪金源集团”为何人股“北京市商业银行”作了一些提问,他也只是作了一般的解答。
据我所知,“北京市商业银行”的前身是城市银行,在银行改制的过程中,他们希望寻找有实力的大型企业人股,遂通过关系找到了“世纪金源集团”的一位负责人洽谈。后来,在黄如论先生亲自主导下,经过反复论证和磋商,双方在2001年底达成协议,“世纪金源集团”决定入股“北京市商业银行”。新年过后,“世纪金源集团”注资2.1亿元人民币,宣布成立“北京世纪隆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介人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并酝酿对上市公司进行收购和兼并等项目。同时,等待最佳时机,实现集团控股的几家公司上市的战略目标,达到资源最优配置和提升公司的整体管理水平。接着,投资人民币1.7亿元,成功入股“北京市商业银行”,成为“北京市商业银行”的第四大股东,促成了集团公司的金融背景,提升了世纪金源的品牌,强化了“世纪金源集团”的社会信用度。
2003年,黄如论先生又成立了“香港金源恒业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介人国际性资本运作,极大地加快了集团的国际化步伐。
股民们都知道,“北京市商业银行”上市之后,一块钱原始股暴涨了近20倍,小学生都算得出来,黄如论先生入股的1.7亿元就变成了30多个亿。
我于金融业不仅一窍不通,而且也从不玩股票。当我获悉这一消息之后,遂又得出如此外行的结论:“这就是经济泡沬化的真正原因!”
对此,黄如论先生讲过这样一段话:“在投资北京银行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后,还成功入股云南富滇银行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今后将进一步有计划、有步骤地投资四大国有银行。随着集团金融产业规模的壮大,我们对合作对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只有能让我们持有1亿股以上的银行,我们才会考虑将其列为投资对象。”
由此可知,黄如论先生搞金融资本运营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世纪金源集团”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是关于黄如论先生的“靠山”问题。
说到“靠山”问题,这是时下既时髦又敏感的话题。就说我这个写书人吧,也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我们不能和王朝柱比,人家有背景,有靠山,能够看我们看不到的档案材料!”由此可知,说黄如论先生“有背景,有靠山”的人一定少不了!
我作为一位史学界中的绿林好汉,十分清楚企业与政治的关系。诚如我在前文说的那样,古今中外的企业家是离不开政治的,就说那些多如牛毛的民营企业家吧,他们也和当地的官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的忠告仅仅是不要削尖脑袋往政治圈里钻,不要参与政治,更不要玩政治。基于此,我从未和黄如论先生谈过他的“靠山”问题。出我所料的是,黄如论先生竟然亲自出面对“靠山”问题作了解答。现摘录有关的段落如下:
《英才》:一个福建人在短时间内可以在北京做到今天这个样子不容易。很多人好奇你是如何做到的?
黄如论:我是农民的儿子,没有别的依靠。只能用勤劳来换取收获。我家祖上世代都务农,只有我一个人出来了。他们教育我,做农民也好,出人头地也好,一定要守住一个“诚”字我做人很低调,不需要太多的宣传。再者,做事先想到对方,不要总是想自己,越想自己越觉得不划算有人说我有“天线”。其实我所谓的“天线”是大众。你的产品有人认可,比任何“天线”都有意义。“天线”能把你所有的房子都买下来吗?在北京这样的地方,有哪个“天线”对你讲,土地出让金可以缓半年交?如果他们这么做,被人告发势必自身难保。一切还要靠自己。
《英才》:有人说你走的是“上层路线”。
黄如论:其实很多官员和官员的秘书找过我,我都会避开。和这些人很熟,但是我不去求他们。
《英才》:怎么个熟法?
黄如论:比如在北京,当然会有很多熟人朋友,但是我会和他们保持一定距离。中国有她的具体情况,平常送些烟酒,礼尚往来,是人之常情。其他的事情我就没有做。这块土地应该是50万,你45万给我,我后面给你2万,这样的事情我不做。并且我告诫我儿子千万不能做,那会得不偿失。不要为一时的风光冒成为阶下囚的风险。我的祖父告诉我:一个人不要做后悔的事情,也不要让别人怨恨。做后悔的事是不成功的,让别人怨恨就没有市场。
《英才》:这个距离如何拿捏?
黄如论:我不怕房子卖不出去,只怕我的手段不够好。做买卖还是要靠民众,靠官员,不是长久之计。我要巴结的官是民众。
以前,一个菲律宾的朋友和当时的菲律宾的领导人关系很好,生意做得很大。那个领导人倒台后,他的生意急转直下,很快就完蛋了。搞政治就搞政治,搞经济就搞经济,权钱交易,我不喜欢。
也就是在这年的春天,我答应为黄如论先生写一本书。为此,我陪着黄如论先生南巡他的企业,看了他在重庆、昆明、贵州、长沙等地的产业。自然,沿途我不仅向他做了数次采访,而且还谈了与“天线”、“靠山”有关的其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