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努力,完成了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在各条战线的实际工作中取得了拨乱反正的重大胜利,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变。中国已经具备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条件,召开党的十二大的条件业已成熟。
1982年8月6日,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七中全会。会议决定同年9月1日起召开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审议和通过了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二大的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的修改草案,决定提交党的十二大讨论通过。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为1545人,候补代表为145人,代表3900多万党员。会议的议程是:邓小平致开幕词,胡耀邦作政治报告,审议和通过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选举新的中央委员会、中央顾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这次大会的历史任务是总结过去六年的历史经验,进一步肃清十年内乱造成的消极后果,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确定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战略步骤和方针政策。
9月1日,邓小平主持大会并致开幕词,阐明中共十二大的历史地位、任务和指导思想,他提出了中国人民在80年代的三大任务: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核心是经济建设。为了保证三大任务的完成,必须抓紧四项工作:进行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打击经济领域和其他领域内破坏社会主义的犯罪活动;在认真学习新党章的基础上,整顿党的作风和组织。邓小平强调:“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的开幕词,是这次大会的指导思想。
在9月1日的大会上,胡耀邦代表党中央向大会作了题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报告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各条战线取得的重大成就,宣告自粉碎“四人帮”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始的历史性转变已经胜利实现。报告分析了我国当前的政治和经济的形势,提出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围绕这个总任务,报告规定了各方面的战斗任务: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面高涨;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坚强核心。报告提出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宏伟纲领。
报告实事求是地确定了中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一系列正确方针。规定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是解决好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技问题。经济建设的战略步骤是20年分两步走,前10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10年要进人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
报告指出,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是否坚持这个方针,将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和成败。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物质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不但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保证它的正确发展方向。两个文明建设,互为条件,互为目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党的任务,是各条战线的共同任务。
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靠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和支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民主建设必须和法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报告还指出,特别要教育和监督广大党员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
报告还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同外国共产党的关系问题。指出中共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发展同各国共产党和其他工人阶级政党的关系。报告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同各国发展关系的一贯原则;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的友好合作是中国的一贯立场。
报告对“十一大”党章的修改作了说明,并从实现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根据党的现状和新党章的精神,提出了当前在党的自身建设上必须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健全民主集中制。使党内政治生活进一步正常化,改革领导机构和干部制度,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加强党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的工作,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整党,使党风根本好转。
9月6日,叶剑英、陈云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进一步阐明了在新的历史时期解决干部队伍的新老合作和交替问题的意义和方针。
最后,大会通过了《关于十一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关于这个章程的决议。新党章规定,党中央不再设主席,只设总书记。大会决定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大会选举了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210人,候补委员138人;选举了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72人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32人。大会还通过了《关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
9月12日、13日,党的十二届一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选举结果是:中央政治局委员(按姓氏笔划为序):万里、习仲勋、王震、韦国清(壮族)、乌兰夫(蒙古族)、方毅、邓小平、邓颖超(女)、叶剑英、李先念、李德生、杨尚昆、杨得志、余秋里、宋任穷、张廷发、陈云、赵紫阳、胡乔木、胡耀邦、聂荣臻、倪志福、徐向前、彭真、廖承志。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以得票多少为序):姚依林、秦基伟、陈慕华(女)。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胡耀邦、叶剑英、邓小平、赵紫阳、李先念、陈云。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耀邦。中央书记处书记(按姓氏笔划为序):万里、习仲勋、邓力群、杨勇、余秋里、谷牧、陈丕显、胡启立、姚依林。候补书记(以得票多少为序):乔石、郝建秀(女)。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邓小平,副主席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杨尚昆(常务副主席)。
9月13日,中央顾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也分别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其选举结果是: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副主任薄一波、许世友、谭震林、李维汉;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陈云,第二书记黄克诚,常务书记王鹤寿。
党的十二大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又一次重要的代表大会。它全面总结了建国30多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制定了我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以及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解决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系列的根本问题,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向,指引着全国人民向十二大确定的目标奋勇前进。
党的十二大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在党的领导工作中可能发生的“左”或右的错误,从而找到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这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大事,为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打下了基础。十二大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同时并列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这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还是第一次,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也是首创,表明了我们党在政治上思想上更加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