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至1985年是我国实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在“六五”期间,我国继续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进一步解决过去遗留下来的阻碍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取得了实现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决定性的胜利,并且为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更好的基础,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1980年,也就是第五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国务院曾拟订出从1981年到1985年的第六个五年计划的基本轮廓和主要指标。当时,根据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整个国家正在紧张地进行拨乱反正,国民经济正在进一步调整,许多问题有待于在实践中进行深人研究。必要的资料也由于十年动乱的破坏而很不完整,因此还缺乏编制出一个比较完备的五年计划的客观条件。从1980年起,国务院在抓紧经济调整的同时,对经济工作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在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国务院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十条方针,经大会审议通过。在这之后,国务院又组织各有关方面对第六个五年计划的一些重大问题作了多次的研究和讨论。1982年,在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通过了第六个五年计划草案。
按照党的十二大所确定的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要求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内力争实现我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要求在保证经济文化建设费用逐步增加和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的条件下,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按照这样的部署,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计划增长21.7%,平均每年递增4%,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计划为3600亿元,将兴建一批具有现代水平的新工程,并在部分重点企业中实行重大的技术改造。用于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的经费计划为967亿元,比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的577亿元增加68%。城乡居民按人口平均的消费水平计划提高22%,平均每年递增4.1%。在此期间。将保持国家财政、信贷收支的基本平衡和物价的基本稳定。第六个五年计划是在调整中稳步发展的计划,是进一步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计划,是使人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的计划。这个计划的实现,同整个国家现代化事业的前途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有极为重要的关系。
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还着重谈了如何实现制定的经济发展计划,即“关键在于按照去年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和今年党的十二大精神,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为了做到这一点,从当前国民经济的全局来看,必须切实管好用好计划安排的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坚决调整和整顿好现有企业,大力促进社会生产的技术进步,继续改革现行的经济体制。只有这四个方面的工作取得显著进展,从事经济工作的各级干部的经营管理能力有显著提高,才能取得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决定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六五”计划最终得以圆满实现。在这五年中,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其中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2%(包括村办工业),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1%(不包括村办工业);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这速度大体上相当于“一五”时期,高于其他几个五年计划时期,也高于世界许多国家同期的增长速度。特别是这五年我国农业发展十分迅速,是建国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我国农业总产值从1953年到1980年的28年间,年均增长3.5%,其中增长较快的“一五”时期年均增长4.5%,“五五”时期年均增长5.1%。农业这个国民经济基础的迅速发展,为我国整个经济的全面稳定增长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在“六32”期间,我国若干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粮食年均产量由30530万吨增加到37062万吨,棉花由224万吨增加到432万吨,猪牛羊肉由937万吨增加到1462万吨。从1980年至1985年,原煤由6.2亿吨增加到8.5亿吨,原油由1.06亿吨增加到1.25亿吨,发电量由3000亿度增加到4073亿度,钢由3700万吨增加到4666万吨。这样,上述产品在世界所占的位次也大都提前了。这标志着我国总的经济实力有了显著增强。
“六五”期间,我国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取得了重大成就,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5300亿元,新增固定资产3880亿元。建成投产大中型项目496个,其中能源、交通项目103个。五年内新增发电机容量1950万千瓦,采煤能力8000万吨,原油开采能力5000万吨,铁路通车里程1500公里,复线里程1500公里,电气化里程2400公里,港口深水泊位吞吐能力1亿吨。现有企业更新改造的步伐加快,共建成投产20多万个,一些行业企业的技术改造水平明显提高,机械行业和电子行业达到国际上比较先进水平的产品品种,有了成倍的增加。这一切不仅促进了“六五”期间经济的稳定增长,而且为“七五”时期和90年代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
从财政收入来看,“五五”末期,国家财政出现较大赤字,1979年和1980年合计达300亿元。“六五”期间通过调整和改革,生产发展,流通扩大,效益提高,收入增加。1983年增加127亿元,1984年增加255亿元,1985年增加362亿元,1985年全年总收入1829亿元,实现了收支平衡。在过去的几个五年计划时期,“五五”时期财政收入增加最多,1980年比1975年增加226亿元,“六五”期间则大大超过此数,1985年比1980年增加786亿元,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的同时,预算外资金也大幅度增加,1985年达到1430亿元,预算内预算外两项资金合计比1980年增加了一倍。
“六五”期间,我国的科技、教育、文化事业重新出现了繁荣兴旺的局面。这期间,国家投入这方面的经费共为1172亿元,和“六五”期相比,增长一倍。这五年间,共获得重要科研成果3.3万项,有937项获国家科技发明奖,其中一部分居世界先进水平。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取得了显著效果。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由1980年的114万人增加到1985年的170万人。中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开始取得成效,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很快,普及初等教育的工作有了进展,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在全国展开。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各项文化事业和卫生、体育事业都有了新的发展。
“六五”期间的对外贸易和技术交流打开了新局面,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进出口贸易总额达2300亿美元,比上一个五年计划翻了一番,在世界上所占位次明显提高,国家外汇储备有了增加。全国通过各种形式使用国外贷款103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53亿美元,在各地建立了一批中外合资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经营企业。五年间共引进国外技术1万多项,其中有一部分是具有国际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水平的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因此,许多企业和行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此外,我国还在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旅游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我国人民的生活在“六五”期间得到明显改善。这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长。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农民人均收人年增长13.7%,城镇职工人均年增长6.9%。城镇劳动就业五年合计为3500万人。(2)城乡人民的消费水平迅速提高,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人民吃得比过去好多了,衣着向多样化发展,耐用消费品特别是电视机、洗衣机、收录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的销量大幅度增加。(3)人民居住条件有了改善。“六五”期间城镇住宅竣工面积达6.3亿多平方米,农村新建住房面积32亿平方米。(4)城乡居民储蓄大幅度增加。1985年末达到1623亿元,比1980年末增长3倍。
过去我们长期希望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而今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六五”期间,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大幅度增长,消费品货源比较充足,全国除粮、油外已基本取消票证,敞开供应。国民经济的重大比例关系,在“六五”期间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六五”期间取得上述成就的根本原因,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了以下具有战略意义的转变,即: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上开始转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注重农轻重协调发展,注重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在经济体制上,开始转向适应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发展商品经济要求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新体制。在对外经济关系上,开始转向积极利用国际交换的开放型经济。
在“六五”期间,国民经济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对有效控制社会总需求过度增长有时注意不够;对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缺乏有力的措施和有效的监督;在着力加强企业活力的同时,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的措施没有及时跟上。特别是在“六五”后期,在经济形势好转的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消费基金增长过猛,货币发行过多,对经济稳步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