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反光镜
这位太后,涉嫌玩弄权术、逼迫儿子退位。但同时,她又以一位优秀政治家的超强手腕,稳固了北魏的政局,并以战略家的眼光,向孙儿孝文帝灌输了“汉化”的思想,使北魏学汉族文化、习汉家风俗,对国家的发展起到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冯太后生于442年,是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献文帝的嫡母,孝文帝的祖母。性聪达,有文才,先后辅佐三代帝王,为北魏政权的稳定和巩固、鲜卑族封建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北魏著名的女政治家。
冯太后的祖父冯弘、伯父冯跋是北燕国王,其父冯朗在北燕灭亡后降魏,官至秦、雍二州刺史,姑母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左昭仪。后来其父因罪被杀,她随姑母入宫。公元452年,文成帝即位后,封14岁的冯氏为贵人,18岁立为皇后。同年,立2岁的儿子拓跋弘为皇太子。按照“立子杀母”的规矩,拓跋弘生母李贵人被赐死。冯皇后抚养拓跋弘,待太子如同亲生。465年,文成帝去世,冯氏由皇后变成了太后,年仅24岁。献文帝拓拔弘即位,时年12岁。新皇帝居丧期间,丞相乙浑造反,冯太后密定大计镇压叛乱,自此开始临朝听政,一年多后还政于献文帝。
但随着献文帝慢慢长大,母子间的矛盾却越来越深。公元471年,18岁的献文帝禅位于5岁的儿子拓跋元宏,即孝文帝,自己做了太上皇。这恐怕是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正是想施展抱负的时候,因何交出皇位?据说,是母子二人政见不一,被太后胁迫所致。但退位后,献文帝仍统兵南征北伐,使冯太后感到极大威胁。公元476年,冯太后将年仅23岁的献文帝毒死。据说,原因之一是献文帝杀了冯太后的男宠李奕,于是冯太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再度临朝称制达14年。她“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称制后杀了一批政敌,重用一批有改革思想的人进行改革,一举改变了鲜卑族的落后局面,为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献文帝死后,政局又动荡起来。不仅如此,官吏腐败成风,民众反叛屡起,也使北魏统治面临潜在的威胁。为了北魏的长治久安,也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冯太后恩威兼施,充分施展了她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才干。
首先,冯太后对当初诬死李奕的李下了杀手,既报了仇,又除掉了一个人人痛恨的贪官,树立了朝廷整顿吏治的良好形象。其他的不法者,如秦州刺史尉洛侯、雍州刺史宜都王目辰等因为贪赃被处极刑,长安镇将陈提等被罚徙边。一些为官清正廉洁者,则得到不同程度的表彰和赏赐。
为了大权独揽,她还以谋叛罪诛杀了孝文帝的外祖父南郡王李惠。李惠的弟弟、儿子和妻子也同时被杀。为了清除隐患,冯太后不惜大开杀戒,以致因猜忌嫌疑被覆灭者十余家,死者数百人。不过,冯太后对那些明显没有政治野心者,往往能加以安抚笼络。如献文帝的亲信任内三郎的娄提,曾因献文帝被害愤然拔刀自刎,幸而未果。冯太后不仅不怪罪他,反而下诏嘉奖他的节义。有些心怀不满的大臣被她的举动所感服,这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潜在的不安定因素。
冯太后为了充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还特别注意培养扶植一些贤能之士做亲信,组成一个效忠她的领导核心。在这个领导集团中,有拓跋氏的贵族也有汉族名士,有朝廷大臣也有内廷宦官。而其中的汉族名士,不少又都是她的宠幸之臣。
冯太后年轻守寡,有情人也很正常。难得的是,冯太后这些情人,还都挺有见地,不是单单长得好看。除了李奕之外,史书上记载,还有王睿和李冲。王睿自幼传承父业,精通天文卜策之术,承明元年(476年),因姿貌伟丽得到冯太后宠幸,一下就被越级擢升为给事中。不久,又被拜为散骑常侍、侍中、吏部尚书,赐爵太原公。一次冯太后和孝文帝去虎圈看老虎,一只逃出来的虎逼近帝后,侍卫们“皆惊靡”,独有王睿执戟抵御。还有一次,在一件谋逆案中,所牵连的人很多,王睿向孝文帝建议说:“与其杀不辜,宁赦有罪。”孝文帝接受了他的意见,处理时就只杀了首恶。由此可以看出,此人不但勇敢,在危急时镇静,而且还很有政治眼光。
另一位是陇西李冲。“三长法”是他首先提出来的。不论是冯太后生前还是死后,孝文帝都相当信任他,是孝文帝的左膀右臂,他先后曾向孝文帝提出过许多有价值的治国意见,是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支持者之一。李冲虽然是因为器能优长得到重用,但因其风度不凡、姿貌丰美,也逐渐被冯太后看中,成了她的情夫。冯太后常常将一些珍宝御物赠给他,素称清贫的李冲,因而成为富室。冯太后临朝时期,他以心腹之任尽职尽责,太和年间的许多改革措施,多由李冲参与谋划。冯太后死后,李冲对孝文帝竭忠奉事,孝文帝也对他“深相仗信,亲敬弥甚”,“君臣之间,情义莫二”。
除了那些恩幸之臣外,拓跋丕、游明根、高闾等名士也都颇得委重。每当褒美王睿等人,冯太后也会对拓跋丕等一同表扬,以示无私。这些人,成了冯太后临朝时期的心腹集团。
此外,冯太后还对宦官大加委任。宦官本来供事宫中,经常生活在帝妃周围,冯太后临朝听政,对其中有才干者也引为亲信。所以像杞道德、王遇、张祐、苻承祖等皆由底层小宦官得到提拔,一岁之中而进至王公。冯太后利用他们出入禁闱,预闻机要,形成了“中官用事”的局面。但是,在她临朝听政的时期,并没有发生宦官专权、胁迫朝廷的现象。这是因为冯太后虽然利用宦官居中用事,但对其行为作了严格的限制。
由于培植起一个忠心耿耿的政治集团,冯太后的临朝专政取得了成功,所谓“事无巨细,一禀于太后……是以威福兼作,震动内外”。而尤为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冯太后运用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钢铁般的手腕,纵横捭阖,排除干扰,对北魏的政治、经济和风俗习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多为后世称许的“太和改制”即发生在冯太后执政期间,虽说史家一直把此归功于孝文帝。但实际上,作为当时北魏政府实际的掌权者,孝文帝的改革成功跟冯太后有着莫大的关系。改革主要有四个方面:
1.设郡学(466年),置博士、助教、生员等这是北朝兴教育之始。
2.实行“班禄”,即给官员发俸禄(484年)
此前,北魏的官员是没有工资的,他们的需求只能通过战争中抢掠,或用各种方式取之民间。有良心的官员可能穷得饿肚子,贪狠的官员则巧取豪夺,无所谓贪污与否。冯太后称制时,太和八年定每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充百官俸禄。称为“班禄”。班禄以后,贪赃满一匹者处死。规定地方守宰任期按“治绩”好坏为定,不拘年限。“班禄”实在是一大进步,虽然因此老百姓必须为官员的俸禄增加赋税负担,但却可能避免过度的盘剥。至少此后可以对贪赃枉法做出明确的法律界定。
3.实行“三长制”
“五家立邻长,五邻立里长,五里立党长”,建立了管理居民的基层组织。从东汉末以来,战乱频繁,百姓为了自保不得不投靠有势的、有力量组成武装的豪绅,成立所谓“坞堡”。其头目称宗主,而原来的自耕农依附于宗主后,就有些像农奴。在五胡十六国战乱年代,坞堡可以投靠某一政权,也可以武装自保,这样就可能起到保护百姓生命的作用。北魏统一北方后,割据的坞堡这种作用已经没有了价值。而原来的自耕农,现在除了向国家交税外,还要向宗主交钱粮,宗主对于依附者的盘剥常是非常重的。实行三长制,就是打破这种割据。从经济上说,百姓就不需要除交国家税收外,再受宗主的盘剥。结果不仅北魏本土见效,同南朝归于北魏的淮北州郡户口,几十年间也比属南朝时大见增长。
4.实行均田制(485年)
使农民附着于土地,劳力得以利用,荒田得以垦辟。北魏原来没有户籍制度,由宗主管理户口,称宗主督护制。因此,宗主荫庇人口甚多,往往三五十家合为一户。在九品混通制之下,赋役负担不匀,政府收入也受影响。其结果是产生大量的自耕农,把大量无地的、原从属于宗主但不属于奴仆的农民解放出来,是生产力的解放,这对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后来好几个朝代都继续执行这一政策,特别是在唐朝,这一政策是创造大唐盛世的最基本条件。
这些改革措施,对于促进北魏由鲜卑族落后的生产方式向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的过渡起到了推动作用。此外,为了使鲜卑族逐渐适应中原汉族的生活方式和礼仪制度,冯太后大兴教育,尊崇儒法,禁断卜筮、谶纬之学,从而开始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这一点,又为后来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大规模的汉化措施打下了基础。孝文帝在她死后,迁都洛阳、禁穿胡服、推广汉语、铸造钱币、鲜卑人改用汉姓等措施,都跟冯太后生前实施的改革一脉相承,有着深刻的社会影响。
另外,她对孝文帝的悉心培养,也为北魏贡献了一位优秀的君主,使之能够继承冯太后的改革事业,把“太和改制”推向高潮。
冯太后在政治上无疑是个铁腕人物,但她在日常琐事上却表现得仁慈和善。有一次,她身体不舒服,服用庵闾子(一种中草药),主事的厨子却稀里糊涂地端上一碗米粥,由于粗心,他居然没有发现粥中竟有一只数寸长的蝘蜓(类似壁虎的爬行动物,俗称石龙子)。冯太后正要张嘴吃时,用汤匙轻轻一搅挑了出来。在一旁侍奉太后的孝文帝见此情状,很是恼火,狠狠地将那厨子大骂了一通,并准备处以严刑。冯太后却笑着摆摆手,把早已吓得体如筛糠的厨子释放了。孝文帝对此感触很深,很多年后,他也没有忘记。到他亲政后,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一次是厨师在进食时不慎将热汤洒了,烫伤了孝文帝的手;另一次是他在吃饭时,也发现碗中有飞虫之类的东西。孝文帝既没有对厨师发火,也没有怪罪于人,和冯太后当年一样,一笑了之。
冯太后在孝文帝身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也赢得了孝文帝对她的格外孝敬。有一次,冯太后带孝文帝和群臣百官、蕃国使者、诸方渠帅行幸方山,在灵泉池大摆酒筵,冯太后令众人各自表演当地舞乐以助酒兴。孝文帝在酒筵前翩翩起舞,群臣见状也纷纷起身,举杯为冯太后上寿。冯太后见状,心中大乐,情不自禁地随着节拍作歌,孝文帝亦随之放开歌喉相和,并向冯太后再拜上寿。一时间,酒筵之上,歌舞四起,与太后和歌高唱者达九十余人,一派祥和、欢快的气氛。
公元490年九月,冯太后病逝,终年49岁。谥为文明太皇太后。她临终时,曾降遗旨并书之金册,安排了自己的后事。遗旨说:“我死后,逾月即行安葬。山陵之制,务行俭约,其幽房设施、棺椁修造,不必劳费。陵内不设明器,至于素帐、缦茵、瓷瓦之物,亦皆不置。”
冯太后的死,使孝文帝痛不欲生,五日内他滴水未进,毁慕哀悼。对太后的陵墓规格,尽管高闾、游明根等鸿儒重臣多方要求按太后金册遗旨办,孝文帝仍坚持将坟陵拓宽六十步,实际上这是对国君的葬礼规格。
当年十月,冯太后被安葬在自己生前选定的墓地——方山永固陵(今山西平阳北),没有和文成帝合葬。孝文帝为了表达自己的孝谨,在永固陵东北约一里处,为自己营造了寿宫,准备死后也埋葬在这里,永伴抚养自己成长的祖母太皇太后,以体慰她阴间的孤独。
冯太后死后,24岁的孝文帝亲揽朝政,锐意改革,加快鲜卑人的汉化进程,推动了中华民族的统一。
现代启示录
眼光决定高度
冯太后是位优秀的政治家,她的眼光和政治手段让人望尘莫及。北魏在她手中渐入佳境,为孝文帝定都中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她执政时的每一步措施,都跟她卓越的政治眼光不无关系。也可以说,什么样的眼光,决定了什么样的命运。拿到现在来讲,就是“你所关注的东西,就是你的未来”。
有个很经典的案例:
两个推销员到非洲去推销皮鞋。由于炎热,非洲人向来都是打赤脚。第一个推销员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脚,立刻失望起来:“这些人都打赤脚,怎么会要我的鞋呢?”他认为在此地肯定没有市场,于是就放弃努力,失败沮丧而回;另一个推销员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脚,却惊喜万分:“这些人都没有皮鞋穿,那就是说这里的市场非常大!”于是想方设法,引导非洲人购买皮鞋,最后发大财而回。
现实中也有这样一件事:
小玉家里条件不好,供不起她和弟弟同时上学。因此,她高中毕业后便进了一家电子厂上班。开始是在“检验”工序上,就是检查做出来的产品是不是合格。这是一套生产线,所有的人都天天趴在工作台上,对着仪表不停地看。计件拿工资,每个月拼命地干,能拿到2000元。这个数目,在当地已经算是不错的收入。好多同事都努力再努力,朝着这个“目标”进军。
小玉经过努力,业务已经很熟练了。但是,她显然还不满足于这种状态。她知道他们上面直属的质检部的职员,是“正式”的,公司给投保,就算车间里放假也不影响收入。而且平时的待遇也好,各方面都有保障。更重要的是,工作优秀者可以出国接受培训,回国后直接进中层,成为总公司的“重点”培养对象!她一直想进去,但谈何容易。要进这个部门,有这么几种可能:一是走“后门”;二是有学历。而一般情况下,进这个厂打工的女孩都是高中或初中学历;三是熬上个五六年,业务相当熟练之后“上调”。
有一天,厂里开发了一种新产品,他们几个围着新包装看。因为是出口产品,包装上都是英文。车间里的同事都看不懂,小玉也看不全懂。恰好质检部的一个同事也在,就拿过去翻译了一下。其他的同事都没什么感觉,赞叹了一番“会英语真好”之类就各忙各的了。但小玉却上了心。
跟那位同事交流过之后才知道,她是半路“升”上去的,原因是她英语不错,可以看懂文件,并且能在外宾来时进行简单的交流。小玉觉得这条“捷径”可以走,她本身英语的底子不错,学起来也相对容易些。从那以后,小玉又过上了上学一样的生活:紧张地上班、刻苦地学英语,并且重点钻研电子类的专业术语,还努力地练口语。
年底的例行考核中,小玉别出心裁地用英文写了一份总结。主任拿到后一看,大吃一惊之余,也明白了小玉的用意。没多久,“上面”找她谈话。经过多重考核之后,小玉终于如愿进入了质检部。
如果小玉跟其他同事一样,满足于2000元的“高薪”,或者只会辛苦地“熬”,也许不一定能有机会顺利地进入她期望中的部门。她能“成功”,除了因为用功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她“看到”了机会,看到了更好的发展空间。知道怎样更快地“上升”,并且付诸实施,自然比别人走得快。
想要成就一番事业,需要多种因素的综合。个人的性格、能力、勤奋、机遇、胆量、韧性等诸多因素都很重要,但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就是眼光。眼光决定高度,你能看到多远,未来就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