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912400000019

第19章 中国画论体系

——一个有关衍义系统的架设

倘若把中国古典画论的整体系统看做是一潭幽黯的秋水,似乎自有它定性描述上的准确度,因为在这里我们既可以感受到它的深沉不可量测,又触目可见历史的苍莽大树那纷繁落叶的覆盖,同时,它的底部又贯通在中国文化、哲学这一庞大的暗河水系之上。偶尔,我们亦会在洒满阳光的落叶间隙中,看到粼粼碎金般抖动的水面耀斑。可以使我们一领昔日之风采。

这些充满情绪化语言的铺设,却也真实地道出了中国古典画论之于中国现实艺术、文化的“情境”关系。

毋庸置疑的是,在中国古典画论中,有着许许多多在今天看来早已过时,或者说是被超越的认识论、方法论及创作经验,但是,在我看来,艺术史——抑或是艺术理论本身,都存在着一个“在劫难逃”的文化情结:艺术文化历史从来都没有真正地被超越,而我们了解历史与历史的经验,并不仅仅在于所谓价值观上的“扬弃”,而是从深层度数上的理解。同时,在艺术史本身与艺术理论的不断发展中,也不存在着一个“非此即彼”的判断依据抑或是严格标准,理解的真正企图应当潜伏在价值观的不断削弱与标准的悄然转换之上,只有了解到这个真实的存在,我们才有可能进入历史所掌握的宽泛的限定之中,在此约定中,我们已无法(或者说已无必要)在本书中按照编年体例去做跨越问题的连接,我们注重的是在一个新的核心之下对于秩序的建立,这是对博采蕴华的流程描述。

也就是说,我们在此架设的是一个有关衍义的系统,因之,同时注定了本书有别于一般的发展史与美学原理的论述,而油然成为一部问题的演义史。

追寻问题的设立缘由与索解过程也就成为相应的步骤。

一部中国画论发展史在此也就变成了有关经典画论的问题“弯曲”的历史,对于这种状态,我们也就自然地可以寻找到不同标准下的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迥异的结果。

一种结果无疑是指向对于问题在历史真实的本体追溯中的相应结论,这是以理想的牺牲为代价来进行折算的。也就是说,历史的最终结论是以对问题源发与情境的回归为指向的。它排斥的是与此相违背与对抗的各种虚饰的细节。

然而,另一个饶有深意的立场,却是将这个弯曲的过程首先看做是一种实在,一个在历史流经渠道之上的真实流量的捕捉,从文化存在的立场去追寻一个问题在一种特定时期的弯曲过程,以及相应的度数与变量,并获得相应的历史结论。

这便是有关历史神话如何被“现实化”铺展的进程之所在。

对此,我们无疑看到的是另外的一种真实。

然而,如果说我们在这个注定偏离的过程中保持冷漠的超然。描述本身则成为无选择的堆积,清理工作也变成无意义的疏离,那么,这一切也有违于我们本书写作的初衷。

我们所要做的工作是,面对“衍义”——一个问题及其在历史横断面上蔓延的程度,向上续承及向下递接的可能,然而,如果在此时期被认为是重要的核心问题在另一种情境中被淡化了,那么,也就相应地被清除出我们的视野之外,于是,这个过程似乎又变得不那么真实了。

真实似乎只是成为面对心灵的选择结果。

然而,它同时也存在于我们试图“智慧”的阐释过程之中,这是因为古典情境的艺术家们的心灵与我们相比要远为纯粹,尽管他们也要面对与我们今天相比丝毫不逊色的障碍,无论是来自社会的名利场还是心灵争斗的选择,更有对于范式原则的认同,但他们毕竟保持了与大自然无执无碍的亲和态度。这个阐释与索解的过程也就成为一个倾听的过程,我们要听懂他们发自心灵深处的倾诉,要遵从他们的经验指导,要与他们建立起对接的窗口,因之,这个进入的过程也就相应地不仅仅是不断获得快意的过程,而成为一个得以纯化的机会。

当然,这毕竟不是一个有关个人感受的心语低诉,如果止于这个直觉的层面,那么,它不是诗歌便是散文,而在此我们所面对的却是关于绘画在理性层次上的充分展示;同时由于中国文化艺术所固有的多向表意的特征,它更多的不是以严格的批判理性;而可能付诸激情化的文学性描述与文化性的基层铺设,这一切无疑是对理性的分解与浮泛,但却有可能获得直觉的更进一步的延伸。

作为绘画的理论性叙述与分辨,对中国古典画论这一系统的疏证则必须立足于绘画立场之上,也就是说,我们尽力地以自己的感受意志去验证与延伸标准。

由于我们介入的立场既非一般的文化情境的大规模铺设与连接,又不想在那种洋洒的展示中获得宏阔的结论,同时,又要时刻避免陷入到个人心理经历验证的狭隘之中,所以,这个过程也同时注定了是一个更为艰难而冒险的过程,它有可能使我们在以上所提到的两个方面都失却了依傍,从而沦为不伦不类的问题罗列与堆砌。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有信心能够在所开辟的第三条道路上有所收获,于是首先确立了这样一个前导性的框架:

在此,我们将中国画论的问题演义划分为截然的三大板块,第一部分为:

“实践与理念”。

在先秦至六朝时期,绘画作为纯粹的艺术史迹而言,是充满匠意的摹拟与装饰自然的阶段,而画论的作者却已将哲理睿思倾注其中,因而,它们之间呈现出如此结局:在实践与理念之间形成了一个无法弥补的真空地带。

具体到先秦时期,从阶段上来讲,这无疑是“认识”的阶段,也就是针对绘画这个类种从理论的最初层次上去进行探识的,作为画论家的主体位置并不明确,受制于儒家思想的社会秩序的影响,绘画仅是作为礼义与人格的比喻事例而已,作为艺术门类的影响,它更多f受制于音乐思想上的影响,从审美的取向上在此际并无更明确的指向。

在汉代的画论中,我们已初窥画论主体的设立。虽然从客体上是从属地位(也就是说尚未从本体上去探讨诸种可能性),儒家的思想依旧制约其中,而审美上在此虽然有所确定,却已是呈示出多义的状态。文学的叙事与政教功利观仍具有极强的制约性质。

魏晋六朝是一个真正的观念先行的阶段,或者说这个时期的画论家们由于大展风骚而处于无可争议的导向位置。在研究性质上已达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谐和,也就是主客一统,而此际的绘画由于表现与多向实践上的匮乏,因之致使艺术家们将理想付诸文字的组织之中,然而,正是这种距离使用的是“理念”而不是“观念”,原因在于它正是高高地悬置于绘画之上,也就是画论中显示的远比实际遗存中要更为宏阔与成熟,在观念上显示出道家的疏朗超脱与玄学的神秘直觉。而诗歌与品藻所开拓出来的山水境界与人格定位亦迅速被画论家所利用。这既是一个艺术化了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画学雏建的奠基时代,它提供了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相比较的一个重要结论——西方画坛直至20世纪才出现立足于纯粹“形而上”来考虑艺术的问题。

第二大部分,我们规定为“观念与演变”。

这是中国画论的一个重要转折期,观念与理念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用十分明确的倾向去引导绘画的诸种可能,而后者针对于艺术实践而言,却是一个坚硬的概念。

在唐代,作为中国画论系统的各个方向都开始有了明确的交待:此时的“人”被还原到研究的客体,成为重新表现与评价的对象,因此,研究者更多地立足于绘画在此际面对与成就的对象而切入自己的才智;在观念导向上受制于儒家的社会秩序的艺术化与道家中天真自然的思想影响;在审美范畴上所凝聚的则是对“骨”的设立与填充,“韵”则是全面协调下的姿态呈示;在门类影响上,书法从笔法方面成为最初的比照对象。

进入宋代则是中国画论真正得以全面开拓的第一阶段,从研究倾向上,则进入一个“物化的人本”,也就是静观的自然,这里“观念”的倾向无疑既有儒家的功利观又有道家的自然主义;在形式层面上探讨了绘画之“质”的可能,而诗歌的理论作为门类影响起到一个极为重要的境界开拓作用。

元代则是中国画论再次深入性的拓展阶段,研究方向上针对那种“人化的自然”关系;禅宗以及道家审美趣味有着醒示的作用;审美范畴上由于主体显露而得以全面展示,因而,“气”被提升出来,同时具有主体“意识”的意义;而书法再度为营建富于内容的形式在起作用。

在第三大板块之中,我们设立了

“文化与范式”。

这是中国画论发展的一个充分的展示过程;汇入了一个大的朝向之上,而同时在对范式的建立以及形式底层涵义的追寻中,获得相关的历史性的结论。

明代是一个有关绘画向更外层边缘的移动时期。也就是说,将绘画“真实”看做是实践其文化意义的时代,因之。如何识别禅境的悟会层次,使明代画论家们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因为元代画面的实迹已经提供了多向产出的对象,以及由此引发了判断的诸种可能,因此,在观念倾向上禅学便成为当然的导向,而儒学思想则不过是赖以补充的条件;对于“逸”而言成为真实的普遍所在。同时,诗文作为门类影响给予绘画以评价原则及境界开拓,在做着相应的提醒作用。

清代从整体上来看是一个综合性的阶段,但综合却非调和;它依然有着自己固有的标准在推举着不同的原则,来使某些“形式”真正楷模化。所以,在研究倾向上是一个历史文化交织的阶段,也就是说,作为观念的倾向,可谓儒、道、释三家杂糅;在审美上更为强调质感的内容性,从而区别于宋代的技法形式的考究,而在清代形式被赋予浓厚的历史文化心理积荷,在画面效果上,也相应地强调了诗文书画的综合以体现溢荡的才情,而门类影响也就相应地以诗、文、印、书、史作为补充矫正的前提。

同类推荐
  • 叶圣陶散文(学生阅读经典)

    叶圣陶散文(学生阅读经典)

    《学生阅读经典:叶圣陶散文》“学生阅读经典”丛书是一套为中小学生编辑的语文课外读物,精选了多位名家的经典作品,适合中小学生阅读。阅读这套丛书不但能提高你的文学修养,对你的语文学习也大有益处,更能提高你的写作水平和应试能力。
  • 纯粹倾听(一生必读名家精品)

    纯粹倾听(一生必读名家精品)

    集中外名家美文之精粹,好书是来自伟大心灵的宝贵血脉,让我们的精神生命得以延续更生。在人生无以反复的过程中,只有那些历史上最具天赋的作家才能使我们的灵魂受到一次又一次的震撼,只有那些超越了时空的经典文字才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我们,指引着我们远离浮华虚空。
  • 其实我们没有好好爱自己

    其实我们没有好好爱自己

    作家杨献平有多年在大漠生活的经历,作品内容纵横捭阖,横亘古今,分“少年事”“乡村传”“大地上”三辑,有现实生活的写照,有历史的眷顾;语言叙述大气磅礴,绵密而奇异,对读者有强烈的冲击力。杨献平的很多文字,是他在巴丹吉林沙漠生活、幻想、品尝、践约与撤离的产物,也有短暂外行的某些见闻及发现,当然还有对生身之地、少年往事、乡村现状及熟稔事物的描述和追忆。
  • 指尖上的华尔兹

    指尖上的华尔兹

    《指尖上的华尔兹》作者指尖旋舞的情愫是跟着年龄而走,或是时节、风景,一段心历,一段感悟。人生的味道,揉碎,潋滟于流光飞舞里,静静消融,每一篇,都隐约闪光点点,若以琥珀释之,应是极品。本书包括:琵琶弦上说相思,零度沸腾,不为繁华易素心等内容。
  • 诗词那么美,爱情那么伤

    诗词那么美,爱情那么伤

    本书评述了古典爱情诗歌,包括项羽与虞姬、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王献之与桃叶、元稹与红拂、崔郊与女婢、李煜与小周后等。
热门推荐
  • 遗失之境:寻渡

    遗失之境:寻渡

    有一个神秘的传说,很少人知道,远离陆地的茫茫深海中,有通往异世的入口,那是一块遥远的连想象都难以触及的土地,一个没有轮回与时空桎梏的世界,从那里可以通往前世来生的光阴。“我等了一个人很久,久得我早已经想不起来她是谁了。”本该封存的记忆,却始终不曾忘却。他绝世,清冷,狂倾天下,本该如此,却不曾想,原来她的故事里,他早已来过。红颜消逝,天地间不曾为谁留下一粒尘埃。她是来历不明的弃婴,兜兜转转一生,本以为那是她的宿命,岂料自己始终只是一个过客,天下惊世奇才辈出时,她演绎着一切皆不属于她的乱世悲歌。
  • 约战之唯我独尊

    约战之唯我独尊

    次元乱舞,精灵狂袭。在茫然无境的黑暗中,是谁握住光明之剑,斩出黎明?冰,火,时间,圣光,又是谁主宰这混乱的世界?我乘时光而来,带着我的高傲与不屑,欲成为这世间最强的男人!然而,一瓶试剂改写了我的命运……孤傲的影,飞扬的眉,齐肩的长发,仿佛在嘲笑我过去的宏伟志愿。原来,变身也可以这么简单。我是五河士织,请和我约会吧!
  • 极限屠戮

    极限屠戮

    这是一个梦,不!这是一个游戏。一个在梦里的游戏!!!
  • 所谓阴阳

    所谓阴阳

    我叫王辉,我是一个阴阳先生,自从我踏入这个领域,我的生活就彻底改变了。各种僵尸鬼怪陆续出现在我的世界里,所谓的真相不过是另一个谜团,所谓的天道是什么……
  • 女总裁的最强杀手

    女总裁的最强杀手

    神秘杀手集团的首领”幽冥大帝“突然消失,华夏的中海市突然多出了一个叫叶凡的人。【ps:本书非常好看,请各位大大经常打赏啊!嘿嘿】
  • 东方永夜纪

    东方永夜纪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这样的幻想乡你能想象吗?
  • 网游之血脉觉醒

    网游之血脉觉醒

    孤儿的他,努力向上却被现实给打败,无奈地玩起游戏。进入游戏之后,因为血脉特殊得到了一个血脉卷轴却错过了调节游戏里面的真实度。本以为可以幸福地跟着一群娘子军混混日子却被一个无用的神秘令牌推上了绝路。游戏小白的他该何去何从?是强势崛起还是再次被打压?
  • 把伤痕当作酒窝

    把伤痕当作酒窝

    小说分两部,第一部是一个青春的舞台,每一个人都在犯错,却又情感真实。好吧,其实你要的校草、纯爱、闺蜜厮杀都在这里,第二部舞台会转向社会,多了一些家庭伦理剧、重生的味道。这么多元素在一部小说里出现是不是很惊讶?耐下心来看看吧~\(≧▽≦)/~啦啦啦
  • 天刑剑之遗梦

    天刑剑之遗梦

    这是无可避免的兵戎之争.......神界战神与魔界至尊约战......刑天与魔尊之宿敌之争......这是一封战书.....“自我决定赴约那刻起,就知道,将永堕深渊,万劫不复...”蜀山伴月湖,断阴阳,彩虹瀑布,三界瞩目之战......刑天惨胜...但因沾染魔气不得返回天宫.......刑天:“今生最大的遗憾是...直到今天才向你表白心迹....天瑶我爱你!”撕心裂肺,惊天泣地......万年后刑天转世为人期待他能与天瑶再续前缘不留遗憾.......
  • 诸天万界行

    诸天万界行

    先有鸿钧后有天,神魔更在仙佛前?时有王宇挥笔化天地,笔动鬼神出,神观天地间。潮起潮落,日月沉浮,一个波澜壮阔的世界正在手中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