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道理,今天如果你写自己的家,可以用陶渊明写“武陵人”的方式,直接讲“我家里有几个人,住在某市某街”,也可以用沈从文写《边城》的方法说:“当你到高雄,出了机场,就会看到一栋蓝色的十四层高楼,楼顶上像个公园,有好多树,如果你眼力好,还常可以见到在那片绿荫之间,有个白白的头,那八成是我奶奶正在空中花园浇花。”然后把你的家逐步介绍出来。
同样地,你今天写《父亲》,可以像孟子一样单刀直入:“我父亲是个朝九晚五的公务员,从我很小,他就……”
你也可以学欧阳修:“看电视里播出莲花节的新闻,看到好多荷花,就让我想起小时候父亲总带我去植物园赏荷,父亲总是一手牵着我,一手拿着相机,碰上……”于是你由电视新闻谈到荷花,想到植物园,再忆起带你去赏荷和摄影的父亲。
由以上这许多例子可以知道——
“赋”比较强而直接,“兴”则活泼而委婉。所以写论说文、短文或新闻稿时适于用前者,写景言情和小说时比较适于用后者。当然“写作无定法”,任何题目到手上,你都可以把那“开门见山”“格物致知”“迂回引带”三种方法想一遍,挑最适宜的入手。甚至能将三者融合,以“兴”的方式带入,以“比”的方式申论,以“赋”的方式作结。相信只要你不断试探、不断练习,遇上任何难题,都能循着这三条路,一一化解。
处处有文章
“见微知著”“由小见大”,其实都是“格物致知”,也就是从每样“物”上去思考、去观察,得到其中的知识与道理。
最近我要写一篇有关咖啡的文章,就上网去查,结果要的材料没找到,却发现好多有意思的事。譬如网上说土耳其人很爱喝咖啡,甚至能用剩在杯里的咖啡渣为喝的人算命。
何止由咖啡渣能算命,所谓“见微知著”,从许多微小的征象都能看出大的情势。譬如有一派理论说掌纹会因为所持工具不同而改变,常拿毛笔的人,智慧线自然比较长;总持锄头、锤子的人,感情线又会比较直,看手相的人只是从那纹的情况来推想罢了。又有一派说法是,任何一样东西,都是经过千年万载演化至今的,所以从每样东西上都能见到天地间的“理”。即使在溪谷里随便捡起一颗小石头,也能推想“它”过去的遭遇。
上面这许多“见微知著”“由小见大”,其实都是“格物致知”,也就是从每样“物”上去思考、去观察,得到其中的知识与道理。
写文章也一样,很多年轻朋友说他们没有灵感,碰上作文题目,不知如何下手。岂知只要懂得“格物致知”,由身边的每样东西都可以悟出一番道理、引出许多文章。
举几个例子——
现在我正伏案写稿,眼前看到一把美工刀,我可以写:
其实美工刀里只装了一个刀片,但是聪明的发明家在刀片上做了许多刻痕,所以当前一段钝了的时候,只要沿着刻痕折断,下面那一段就又变得锋利如新了。至于旧式的刀片,则是平平一大片,常常只因为最尖端不够锐利,就被抛弃。同样的道理,许多人用时间没有计划,虽然时间不少,却只利用了极少的一段,其他大部分被浪费。还不如事先作规划,分阶段办事,来得有效率。
这不是由小见大,从一把美工刀谈到用时间的方法吗?
好!接着我又看见桌上的订书机,也可以用“格物致知”的方法想:
订书机真是简单又神奇的东西。很难让人相信,那短短细细,看来一点也不坚硬的订书钉,居然能够一下子穿透上百张纸。我看了许久,终于想通:真正的原因,是由于它能把力量集中在两个点上,垂直用力。这世上许多人,看来很弱,也没什么了不得的才能,却能成就伟大的事业,都是因为他们能像订书钉一样,认清目标,集中全力,不彷徨,不犹疑,奋斗到底。
这样不是也从订书机引申出人生的道理了吗?
接着,我看到桌上的剪刀,又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分析——
剪刀看来很锋利,其实不见得。许多非常好用的剪刀,它的两刃都是平平的,完全不像刀,也不易割伤人。但是当那两片金属结合的时候,就成为可以剪纸、剪布,甚至剪金属片的工具了。如果人能像剪刀该多好!两个平凡人,只要密切合作,就能把驽钝变为锋利,做出一番了不得的事业。
读了我写的这一段,如果你不信,可以拿剪刀看看,它们的两个刃确实常常并不锋利;有些小孩用的安全剪刀,非但两刃极钝,而且是塑料的,居然也能很轻松地剪纸,不正因为我上面说的道理吗?我甚至在没有剪刀的情况下,用两把直尺,合在一起当剪刀呢!
提到尺,让我想到“圆规”,你也可以用圆规来“格物致知”——
小时候,每次走过电影院前的广告看板,上面有圆形的图案,父亲总会指着说:“你信不信?在每个圆的中间,都能找到一个小小的洞眼,那是圆心,是画广告的人为了画圆,必须先固定的。有时候他们的圆规不够大,就先在圆心钉一根钉子,再拴上线,线的一端绑支笔,拉着绕一圈,就能画出漂亮的圆。”
听父亲说这话到今天,已经许多年了,但是每次我经过那样的广告看板,都会想到他的话,还有他说的“一个人做事要有计划、要有心,想画个人生的圆吗?先定下你的心”!
你说,这不是一篇既感性又寓理的短文吗?所以写文章一点也不难,只要你如我最近文章中所说的,多读书,而且从“人、地、事、时、物”的方向想,加上“格物致知”的功夫,一定能左右逢源。
最后,让我举个自己在处女作《萤窗小语》中的文章给你看,那居然是我学生时代从标点符号里领悟的——
生命就像一篇文章,在文章结尾有些人用的是“句点”,有些人用的是“叹号”,更有些人以“问号”来结束。
孔子、孟子是圣人,他们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所以用的是句点;岳飞、王勃,壮志未酬身先死,所以是叹号;至于不知为何来到这个世界,又懵懵懂懂过一辈子的人,只好以问号来结束了。
说了这么多,总归一句话:“万物静观皆自得。”只要你肯用心,多观察,俯拾都是妙文佳句啊!
悬念法?不白学
所谓“温故而知新”,“知新”是新学,吸收新的东西,“温故”是不遗忘。怎么不遗忘?就是你要常常把所学的东西从脑袋里掏出来想想,你要在心里念着“自己不能白学,忘了等于白学”。
“天若有情天亦老”,这个句子多棒啊!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是有“诗鬼”之称的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
据说李贺常出去游逛,一有灵感就写在纸条上,放进随身带的锦囊之中,晚上回家再整理成作品。我也用这方法,平常随身总带着几张小纸片,有灵感,赶快写下来。
但是有一天,我坐朋友的车出去,半路有了灵感,却忘了带纸笔,朋友也没有。我只好把灵感告诉朋友,说:“你比较年轻,记性好,帮我记住,如果我忘了,就问你。”
回家,我果然忘了。打电话给朋友,他却说他也不记得。我急了,怨他:“你不是答应我,帮我记吗?”他居然理直气壮地回我:“你的灵感,你自己都不记得,我怎么能记得?”
我就说:“想想看,如果想起来,我给你一千块。”可惜,他还是想不起来。
隔不久,我们又一块儿出去,我又有灵感,又没带纸笔,又要他记。回家之后,我虽然没把灵感忘记,但是故意打电话给他,说我又忘了,他还记不记得。
你猜他怎么说?他居然先问:“多少钱?”而且当我说一千块之后,他果然记得一清二楚。我问他是怎么记的,是不是偷偷写下来了。
“我才不用写呢!”他一笑,“因为想到有赏金,自然就记牢了!”
再举个有意思的事例。有一天我跟儿子约好,三个星期之后一起去找什么人。时候到了,儿子却没出现。打电话给他,他说忘了,还有理似的讲:“那么早之前约的,我怎么可能记得?”
我火大了,问他:“如果美国总统跟你约明年的今天吃饭,你是不是也会忘掉?”
“那当然不会忘!”他想都没想就说,“一年也不会忘。”
前面两个真实故事,是为了引出另类教育当中最重要的“悬念法”。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你下个月有重要的考试,早早就开始准备,因为要读的东西太多了,很多材料没办法再看一遍。问题是,很可能你一个月前读的,到考试,还能记得百分之八十以上。偏偏考完才三天,你就忘了一大半。
为什么?因为考试过了,记忆的动力消失了。
问题是,读书只为考试吗?如果你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学的东西,高考一完,就忘掉一大半,你前面那十几年的学习不是白搭了吗?
不信你抬头看看,家里有没有钢琴,搞不好还有琵琶、古筝,各式各样的乐器。都是孩子小时候你为他买的,还花钱请老师教,目的是创造一个可以让你炫耀的小天才,只是请问,你的孩子(也可能是你)还弹吗?还吹吗?是不是后来因为功课忙,全扔了?你何不在有空的时候,让孩子再摸一摸琴键、再拨一拨琴弦?
一个人进入社会职场,固然常常要看文凭,但是接下来看的则是你的能力。如果你念了二十年书,到最后记得的不到十年,跟一个念十二年书,却记得十年的人有什么差异?
每个人前半生学习的东西,后来忘与不忘,能造成很大的差异。相信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开同学会有人能把过去同窗大大小小的事都记得清清楚楚,以前背的书也能朗朗上口。而你,可能早忘了。比起来,你们都度过那段岁月,他是不是比你充实得多?
我们凭什么知道自己活了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不是看身份证明、户口登记或毕业证书,而是因为有记忆,记得过去的岁月。如果你完全失忆,就算活了八十年,又真是八十年吗?还是一片空白,在你的感觉上,几乎等于没活过?
所以,要想充实人生,一方面要努力学习,一方面要避免遗忘。所谓“温故而知新”,“知新”是新学,吸收新的东西,“温故”是不遗忘。怎么不遗忘?就是你要常常把所学的东西从脑袋里掏出来想想,你要在心里念着“自己不能白学,忘了等于白学”。如同我前面说的那个朋友,当他心里念着我可能给奖金的时候,就能不忘。同样的道理,常常念着以前学的东西,也可以使你不忘,甚至让你在人生的战场上,冲得比别人快,过得比别人顺。
在重要的入学考试之后,我在住家大楼的门口,常常看见一堆又一堆的课本和参考书,那是考完的学生丢出来的。没错,现在是个网络的时代,书已经愈来愈被网络取代,家里又堆不了太多,你是可以扔。只是我建议,扔参考书,留下课本。因为谁能保证你未来不会突然需要以前学过的东西。当你不确定的时候,如果当年的课本还在,不是翻一翻就有了吗?
我们常说“旧地重游”。到以前熟悉的地方走一走,能重温以前的梦,唤起一些遗忘的东西。书本也能旧地重游啊!当你偶尔翻开以前的老课本、旧笔记,很可能不但可以“温故”,加强以前学到的知识,而且能让那段岁月重新浮在眼前,使你的人生因此变得更充实。
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我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萤窗小语》,就是我把高中和大学的课本翻出来,重温那时上课不专心,在课本边上写的灵感,再整理发挥出来的。
别认为念书只为考试,考好就够了,要知道,忘记了所学,就是浪费生命。
生活的艺术
以前纽约的苏荷区,都是老旧仓库改建的房子,因为租金便宜,空间又大,真是艺术家的世界。但现在苏荷区在纽约的房价已是数一数二,艺术家大都被逼到布鲁克林或新泽西去了。
夏阳先生跟我老爸可说是两个极端。我爸爸总是万事做足计划,生活有条不紊,家里永远收拾得干净妥当。但夏阳先生仿佛身在一个无秩序的世界,在纷乱中寻找灵感。
那时我在曼哈顿上学,初步接触杂乱中的美,那与郊区生活的悠然是截然不同的。我甚至觉得唯有这样的情调,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艺术家生活。我还因此纳闷老爸跟这样的人怎么会是好朋友。但我后来发现,老爸很欣赏夏阳先生的生活态度,他甚至有点羡慕。大概因为他那时非常忙碌,内心渴望无羁的生活吧!
重温往日情怀
你给我一秒钟,我让你想起一分钟。
在台湾,如果提到“北一女”(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级中学),大概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因为她们太厉害了,只要能进北一女,好像等于一条腿已经伸进了台湾最好的“台湾大学”。
以前台湾的中学生多半穿黄色卡其布的制服,只有北一女,她们穿绿色的上衣,据说北一女在当时的总督府旁边,那里的树木多,又接近植物园,所以要学生都穿绿色,飞机轰炸的时候,可以有“迷彩衣”的效果。一直到今天,北一女的制服还是绿的,很多人就管她们叫“小绿绿”。
说实话,我高中念的成功中学虽然也是重点名校,可是对“小绿绿”总敬畏三分。因为我们觉得考大学很辛苦,北一女的学生却好像很轻松,甚至一般学校唯恐上课时数少了,猛补课,北一女却每个星期三下午放假。到了那天,常常看到背着书包的“小绿绿”在逛街。你说,书读得好、读得轻松,还能玩,怎能不令人佩服呢?
记得我曾问一个北一女的学生,为什么她们考大学那么轻松。那女生扬扬眉毛笑说:“这有什么稀奇?我们每个月考都连以前的一起考,高二考高一念过的,高三考前两年念过的。等于每个月都在联考,真到了联考自然就不觉得怎么样了。”
我当时认为她是敷衍我,只是后来愈想愈有道理。尤其近几年研究“悬念的学习方法”之后,更发现,那种考试方法,真正的好处是使学生能把前面学的东西悬在心里,不容易忘记。如同我上次说的,考前一个月读的,就算不再看,到考试也忘不了多少,却在考完没两天,就可能忘掉一半。当学校每次考试都连前面一起考的时候,即使考的比重只有一点点,也能让学生警惕。那警惕的心情,使他不忘。
还有,如果你每一次考试,都把前面读过的东西掠一遍,就算只是很快地翻一翻课本,是不是就能产生提醒的作用,把那些读过的东西记得更牢?有些东西你死背记不住,就算记住了,也维持不久,如果能把它写在课本的边上,每次拿起来都翻一下,自然就记牢了。
对于学习,大家要有个认知,就是你连续学习某一科六个小时的效果可能远不如你分三天,每天读两个小时。有时候分成六天,每天一小时的效果可能更好,所以当你把读过的东西,隔不久重温一遍,再隔不久又重温一遍,会记得更牢。正因此,教小朋友学生字,可以在每样东西上贴字卡。小朋友一次又一次看到,自然没多久就记住了。
再举个很好的例子,有些产品刚推出的时候,会砸大把的银子,在电视上播广告。那广告甚至拍成剧情短片的样子,可以长达一分钟。但是隔一阵,广告变短了,一分钟变成三十秒。再隔一阵,三十秒变成了十五秒、十秒,甚至五秒。后来可能连五秒也没有,改成在报上登广告,用的只是原先电视当中的一个画面。
妙的是,当你看到这个画面,会一下子回忆起整个电视广告,甚至电视广告一分钟的内容,都能在一瞬闪过你脑海。套一句电视新闻的话:“你给我一分钟,我给你全世界。”那广告的效果是:你给我一秒钟,我让你想起一分钟。
再想想,如果你把读过的书,很快地翻一遍,你虽然看到的只是一些标题,或是你画出的重点,是不是也使你同时想到更多读过的内容?
如果你问美国人“9·11”恐怖袭击那天他在做什么,问中国人汶川大地震的时候,他在做什么,大家都能记得清楚。因为冲击能够帮助人们记住前后相关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