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加快进入WTO的进程,中国企业必将面对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为了迎接挑战,了解中外企业在干部人事、发展战略、收购兼并、创新机制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差别,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对于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企业用人
企业用人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增强市场决策能力的决定因素。一些优秀外资企业的用人制度很明确的思想是吸收最优秀的人才进来,为之创造条件和激励促使其做最大限度的才能发挥,同时对不适应者和不合格者及时辞退。因此建立的人事制度允许人才高度流动,只有最优秀的人才,企业才录用,只要是最优秀的就能得到快速的提拔和重用,否则就进不了企业,进了企业也会很快被辞退。优秀人才的标准并不仅仅是学历和专业背景,更重要的是经验,衡量经验的标准并不仅仅是曾经从事过某种工作,更重要的是曾经创造过的业绩表现。没有业绩表现的工作经历不能充当经验资本,如果有很长的工作经历却没有业绩表现,就只能证明不能胜任工作。这套人事制度使得进入企业的经理们每天都要想一想自己还是不是最优秀的,如果不是,就要拼命努力了,不然就要为失业和再就业作准备了。为经理们创造的舞台条件和激励,用资本论的话来说,就是千方百计榨干每个人的剩余价值,当然用的是很吸引人的条件,经理们心甘情愿,因为他们可以充分表现自己,从中获得足够补偿,用于养老退休,用于养家和提高生活水平,或者从中得到有用的知识经验和能够证明自己优秀的经历,以便另谋高就。企业及时辞退不能胜任的人员,不仅降低成本,而且还避免人事干扰产生负面影响,保证企业的内部组织始终处在高效率的状态。
与之相比,中国企业的用人,特别是很多国有企业的用人,深受政府机构用人制度落后的影响。一是对人才的评价只有学历和经历,没有对工作业绩的评价,一些应该为企业重大亏损负责的干部和导致企业倒闭破产的干部换个地方照样当领导。二是低工资的政策只能吸引二三流的人才,进来以后还要花学费培养,越是没有工作能力的越是容易得到学习进修的机会,因为他们的脱产学习可以不影响工作的进程,甚至可以减少他们给工作进程造成的人为障碍;越是工作失误的越是有机会得到多个岗位的培养机会,因为他们在原来岗位造成的不利影响需要把他们调离才能得到纠正。三是在管理上有能力的干部往往得不到充分发挥的机会,即使能够发挥,也得不到充分的价值补偿,仍然还有很多后顾之忧。四是优秀的人才留不住,无能的庸才辞不掉。交了大量学费和教训好不容易才培养起来的人才,一下子就跳了槽,积累下来的大量冗员,不仅提高工资成本,而且还产生很多复杂的人事和人际关系,干扰正常的工作,破坏企业内部组织的效率。这些问题不仅存在于大量的企业和政府机构,也同样存在于很多银行机构;不仅存在于国有单位,也同样存在于股份制和其他所有制的企业,只是程度有所不同。加入 WTO之后,如果外资企业进入比较多,积极吸收中资机构的优秀人才,中资机构的人才流失还会更加严重,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若不做大的改革,可能导致更多的企业限于破产倒闭的境地。
二、发展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是中小企业得以成长壮大和大企业得以继续扩张市场份额的关键因素。很多规模巨大的外国跨国公司,他们的发展战略首先是做好市场调研和预测,据以提出创新发展的具体方案,然后组织宣传和政治游说,通过各种渠道影响政府决策和修订国家法令,直至得到最终的批准和实施。国外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主要瞄准大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等待政府的政策扶植,这同很多中国的企业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他们也会通过议会和媒体发出集体的声音,限制大企业的垄断,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与之相比,中国的企业往往依赖政府做市场调研,缺乏比较长远的发展战略,很多大企业习惯于坐等政府给政策,比国外企业的行动自然要慢几拍。中小企业因为曾经在计划经济行政垄断的夹缝中求生存,养成了无视政府法令自行其是的习惯,也不知道需要利用政府法令来保护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和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冲突,很难掌握自己的命运。
市场调研和预测是企业做好发展战略的前提条件,外国大企业的市场调研和预测,不仅十分关心世界各地的市场需求动态和同业竞争动向,而且还特别重视各国政府的政治动向和外交政策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与之相比,中国企业的市场调研和预测,一般只能局限在国内、国外的同行信息,缺乏对国内、国外市场发展趋势和政府决策过程的了解,因此制定的发展战略和提出的政策要求往往缺乏可以操作的内容。政府部门的市场调研,作为决策的依据,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一不可能很深入地了解企业面对的市场;二缺少经费和人力资源;三目前还很缺乏为企业服务的激励机制,这些都影响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企业如果只能盲目等待政府给政策,不能主动为政府决策提供有说服力的依据和可供政策操作的具体方案,结果在同国外企业的竞争中将很可能处于十分不利的劣势地位。
三、收购、兼并和资产重组
收购、兼并和资产重组是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积极调整和加快资本壮大的重要途径。外国大企业的收购、兼并和资产重组,首要的目的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然后是资本集中和市场扩张,作为成功的条件,因此必须引进新的技术、引进新的管理和经营理念、进行机构重组和裁员,上市筹资和克服行业危机并不是主要的目的。与之相比,很多中国企业的收购、兼并往往把扩大资产规模、提高知名度和上市筹资看成是主要的目的,而对引进新技术、新的管理方式、人员整合降低管理成本等作为必要的条件则往往缺乏足够的重视或者缺乏必要的措施。有的原为比较优秀的企业经过收购、兼并和资产重组之后,发生优秀人才和资产流失的问题,业务发展因此一蹶不振。
发达国家的企业收购、兼并和资产重组可以完全出于自愿,虽然一些超大型的企业和关系国家安全的企业需要得到政府批准,但是具体操作的大部分过程都有明确的法定程序和规范。中国企业的收购、兼并和资产重组,政府干预十分严重。一开始是企业依赖于政府,1997 年政府机构改革,一些政府部门变成翻牌公司,直接干预企业。现在则是一些政府官员以专业监管机构的名义直接干预企业的收购、兼并和资产重组活动。在日本,政府也曾严重干预金融机构的收购、兼并,造就了一批曾经列在世界500强榜首的大银行,但是过去几年的金融危机证明这种做法最终并不成功。政府干预缺乏明确的法定程序和规范也是酝酿腐败的温床,中国最近几年揭露出来的有关上市公司的严重问题,以及很多上市公司在批准上市过程中被迫进行的大量请客送礼,严格说来都是政府官员腐败的表现。可以认为非上市公司的产权交易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只是没有公开披露信息的要求,因此没有暴露而已。
四、企业创新思路的来源
有价值的创新思路是企业先发制人抢夺市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外国企业的创新思路来源,一是从企业内部产生;二是外部直接采购;三是通过对有创新能力的小公司进行收购、兼并获得。大部分中小企业可能本身就是创新的结果,有些还是科研机构转变而来,公司老总多是专业出身,但是他们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通过聘用外脑专家和收购、兼并利用外部的社会条件来继续发展。大企业是两条腿走路,自己有专门的科研机构,同时进行大量的外部采购,包括购买专利、聘请专家顾问、委托研究、劳工心理咨询、组织临时顾问班子等多种形式。外脑采购是企业以低成本获取创新思路、最新科技和有价值信息的重要手段,专业的优秀科研机构和咨询公司在一个组织完善和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显露出来,因为有品牌和信誉的保证,企业采购的风险就可以充分降低。有些重要的宏观经济信息、国内国外的市场信息有比较大的市场需求,分摊到每个企业的采购成本就比企业自己开发研究要低得多。
与之相比,中国的企业在利用创新思维的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首先是比较缺乏对外部社会条件的认识,一些企业领导人存在比较厚重的自我崇拜和天才全才的潜意识文化背景,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缺乏对创新思维的重视和需要。二是有些企业认识到对技术创新的需要,自己设立了专职的研究机构,但在管理上往往是养一班人马花一笔钱了事,对产出效果的直接应用价值和市场回报并不十分关心,结果花了很多钱,效果仍然有限。三是缺乏积极利用外部社会条件的能力,只有少数企业为了重组上市,才要聘请投资和理财顾问,大部分企业无法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咨询顾问,或者把专家顾问仅仅当做宣传公关的工具。最后是企业面对的国内知识产业还很落后,顾问、专家、教授滥竽充数不负责任的太多,政府的科研机构尚未完成改革,民间机构缺乏品牌和信誉,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价值补偿还有很多障碍,这些都使得企业的外脑采购面对着极大的风险。
五、内部管理
外国企业的外部是高度分工的市场和社会环境,内部是严密高效的机构组织。根据产品的性质,制造业突出以最终产品为标志的主业,内部组织严格按照产品生产流程的需要;金融商贸等服务类大企业则更倾向于推行标准化服务的连锁制组织形式,都把领导机构、中间层次和辅助机构减少到最低的限度。除了人事任免以外,成本核算是企业内控的主要手段,内部机构的留存和人员聘任要取决于扣除成本的利润水平、新的投资开发项目则要事先核算成本效益。大企业,特别是大银行的日常工作开展一般都有标准化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详细严格的质量标准、服务规范、岗位责任和处罚规定等,配以严格的监督机制,随时检查规章制度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及时纠正发现的问题,确保整个体系的高效运转和高度的适应能力。
与之相比,中国的企业苦于沉重的社会负担。内部机构设置,横向不仅有很多专职的党务、宣传、工会等部门,而且为了安排多余的人员还要增设各种各样的非主业部门和为之提供后勤服务的部门。纵向,很多大型的国企、银行,甚至一些新发展起来的股份制企业,内部都有多层次的行政管理机构,少则五六个,多达十来个层次,很少有适应市场和产品性质的调整。多数企业的成本核算还主要局限于最基本的会计核算,缺少深入生产过程、深入机构设置、深入外部采购和投资项目的成本核算。相反,工资和福利的核算内容却极为复杂,既有旧体制的交通、住房分配、医疗等各项补贴,又有新体制的各项提留和缴费。日常工作和管理,很多企业主要根据日复一日和年复一年的习惯,很少规章制度的建设,或者有,也不严格执行,有的纯粹是为了对付检查做花样文章给人看。这种状况使得企业很难通过人员和机构的调整及时解决内部的问题和适应外部条件的变化,也使得企业间的收购、兼并很难操作,直至企业走上破产的道路。
有关国企改革,人们讨论最多的是所有制问题。确实,解决所有制问题是国企改革成功的关键,也是实现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两个转变的关键,但是上述五个方面的差距,表明面对开放的形势,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解决。这些差距应该说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存在,因为已经有不少企业和金融机构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来克服这些差距,但是每一家企业,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的企业,也应该认真检查自己是否或多或少存在某些方面的差距,如果确实存在,就应该高度警惕,加快弥补的措施。目前中国企业相对于外国企业的优势仅仅在于政府保护和很低的劳务工资水平,但是2000年中国加入世贸,这种优势可能很快消失。随着关税降低和进口扩大,中国企业还将面对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不仅企业内部必须严密组织高效运作,而且还必须积极推动政府改革为自己争得一个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学会积极利用一切的外部有利条件加快自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