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为了称霸中原,借周王的名义召集诸侯国在北杏签约共同扶助王室。可是通知了不少国家,只到了四国,齐桓公很不高兴,决定对那些未到会的国家以“无视天子”为由兴师问罪。
鲁国也是未到会的国家。齐鲁两国原本结怨就很深,屡次刀兵相见。这次没给齐国面子,齐桓公尤为恼火,又因为两国相邻,齐国决定先拿鲁国开刀,以便在诸侯国中树立威信。后来,为了保存实力,鲁庄公给齐桓公写了一封信,大意是:“开大会的时候,我正好生病,没来得及参加,实在抱歉,如果齐国退兵,鲁国愿意同齐国签约。”
齐桓公接到信,便将军队撤至柯地(今山东省阿县一带),布置了一个戒备森严的会场,周围安排重兵层层把守,准备与鲁国签约。
鲁庄公虽然答应签约,心中依然没底,始终忐忑不安,他问大臣谁愿跟他一同前往,曹沫(mò)大夫走上前说愿意前往。鲁庄公认为曹沫不能胜任此行,但又找不出其他合适的人,只得对曹沫说:“我们与齐国签约是迫不得已,你同我一起见机行事吧。”
曹沫穿戴整齐,带上宝剑同鲁庄公如约到达柯地。
鲁庄公见会场上齐国的士兵威风凛凛,隐隐透出一股杀气,便有些心惊胆战,走路的步伐也不稳了。曹沫手握宝剑不卑不亢地跟在鲁庄公身后,寸步不离。
论理按说两国签约随从人员是不准带兵器的,齐国的士兵也阻止曹沫带兵器登坛,但慑于曹沫咄咄逼人的气势也只好作罢,眼睁睁地看着他带宝剑陪同鲁庄公登上盟坛。
齐桓公名义上同鲁庄公签约,实际根本没把鲁庄公放在眼里,他私自将盟约定好,等鲁庄公登上盟坛,同他假意寒暄几句,便命大臣将盟约递过去,让他签字。同时端上铜盘要鲁庄公歃血(shàxuè)盟誓。鲁庄公不知道盟约的内容,本想仔细看看,但齐国并没有让他看的意思,只是催他快点签字。鲁庄公迫于压力,无可奈何地拿起笔。站在一旁的曹沫怒从心头起,他拔出宝剑冲到齐桓公面前,抓住他的衣服举剑要刺。
管仲见事不好,慌忙挡在齐桓公的面前,并竭力稳住曹沫,他说:“曹大夫,有事好商量。你这是干什么?”
曹沫气愤地说:“我们鲁国是弱小的国家,你们齐国却仗着强大几次三番地欺负我们。当初齐国打着周王的旗号说要扶助王室,帮助弱国。如今,你们非但没有帮助我们,反而霸占了汶阳。假如你们真心签订盟约,就把汶阳归还给我们。”
齐桓公早已吓出一身冷汗,此时却故作镇静,一言不发。管仲见事已至此,如不答应,后果不堪设想,而且若想当霸主,取信于诸侯国,交出一个小小的汶阳也是值得的。于是管仲劝齐桓公答应曹沫的条件,齐桓公同意了。
曹沫收起宝剑,又将歃血的铜盘递到齐桓公面前,说签约是两国的事,两国的国君必须一起歃血立誓,齐桓公无奈,只得照办。曹沫知道管仲是齐国的实权派人物,汶阳是否归还取决于他,于是要求和管仲一起歃血立誓,以免将来毁约。齐桓公明白曹沫的意思便说:“我答应的事就一定照办,决不失信。”
曹沫圆满地完成了陪同鲁庄公签约的任务,鲁庄公很高兴,对他大加赞赏。但是曹沫的举动却惹恼了齐国的大臣。齐桓公也觉得面子上过不去,心里很不舒服,有的大臣趁机说:“曹沫太目中无人了,我们不能咽下这口气。如今他和鲁庄公还住在我们这里,何不连夜将他们捉来杀掉,也替主公出口气。”齐桓公沉默不语。管仲慌忙阻止道:“我们切不可如此糊涂。如今齐国霸业初成,最应当守信用,不然怎能取信于世呢?请大家想想,是得到一块土地,失掉人心好呢,还是失掉一块土地,得到人心好呢?”
齐桓公毕竟是一个开明、有头脑的君主,听了管仲的话后,他不但热情款待鲁庄公,还在当天把汶阳交还给了鲁国。
柯地会盟后,诸侯们听说这件事,都佩服齐桓公讲信用,都想依附齐国。齐桓公名声大振,威信提高,卫、曹两国也派人来赔礼道歉,并请求会盟。他中原霸主的地位也得到进一步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