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商汤在亳(今河南商丘)建立奴隶制商王朝之后的较长的时期中,商朝的国都处于不断的迁徙之中。商朝第十个王仲丁将国都迁于隞(áo,今河南荥阳附近),第十四个王祖乙又迁都于庇,第十八个王南庚再迁都于奄(yǎn)(今山东曲阜)。在此期间,商王朝统治集团内部内乱频繁,多次发生争夺王位的激烈斗争。
每当一位国王去世,王室贵族们便围绕王位继承人选展开激烈的角逐,他们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或主张兄终弟及,或要求父死子继。为达到控制国家最高权力的目的,叔侄反目成仇,兄弟同室操戈,分别拉拢拥护自己的贵族展开你死我活的大厮杀,国家陷于混乱和血腥屠杀之中,国力也迅速衰退。
奴隶主阶级也日益腐化堕落。在当时,迷信鬼神、饮酒作乐为奴隶主生活的主要内容。奴隶主频繁地举行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甚至大规模地使用人祭。人祭的手段十分残忍,包括砍头、肢解、焚烧等等。被杀者多为俘虏、奴隶,此外还包括少量仆人和妾。人祭的数量庞大,少则数人,最多一次可达五百人,其状令人惨不忍睹。
统治阶级腐朽奢侈的生活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奴隶的大批逃亡和反抗。
正当商王朝内忧外困之时,商朝第十八个王阳甲去世了,阳甲的弟弟盘庚被拥立为王。盘庚是商汤的第九代孙,他睿智聪慧,颇有心计,较善于分析观察形势。他即位后,开始设法缓和阶级矛盾,去除奢侈恶习,提倡简朴,以图挽救商朝的衰败。
盘庚经过多方筹划,感到只有迁都才是解决各种矛盾的最佳途径。于是他决定将国都从奄迁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附近)。盘庚认为将国都迁往荒凉的殷有许多好处:首先,可以避开奄地区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有利于农牧业生产。其次,殷地区尚未开发,在那里建都,一切须从头做起,奴隶主们无法过分享受,有利于去除反叛势力,有利于都城的安全和政治的稳定。
迁都的决定公布之后,人们一片哗然,一些奴隶主贵族留恋在奄的奢侈生活,纷纷反对迁都的决定。有的贵族甚至威胁盘庚说:“你是我们拥立的,我们也可以罢黜(chù)你。”盘庚是个强有力的统治者,他决不因有人反对而改变自己的决定。他撰写了《盘庚》两篇,告诫奴隶主们要和他同心同德。同时,盘庚也以强硬的口气警告那些煽动闹事的奴隶主,要老老实实地服从命令,否则将予以严惩。
在盘庚的胁迫下,奴隶主贵族被迫服从盘庚的命令,随同盘庚迁都到了殷。初到殷时,地方荒凉,杂草丛生,生活艰难,大家都不习惯。于是,一些奴隶主贵族便趁机发难,鼓动大家迁回老家去。盘庚又召集奴隶主会议,宣读了《盘庚》第三篇告诫,以更加强硬的语气再次警告那些奴隶主,又一次将奴隶主们的反对压制了下去。经过数年的反复斗争,随着新国都的逐渐兴建,局面才最终稳定下来。
盘庚迁殷之后,强行推行商汤时确立的德政,加强统治,政治上出现了较为稳定的局面,社会经济和文化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盘庚十分重视农业生产,除本人亲自视察农田作业外,还经常命令大臣和奴隶主们监督农耕。当时的农作物禾、黍、稻、麦等已被广泛栽培,耕田时采用合力耕种以及火耕,并已使用粪肥肥田。农业的发展使农产品有了较多的剩余,商王命令将收割后的粮食放入仓库中贮存,以备灾年。
农作物的再生产品主要是酒类,当时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嗜酒风气盛行。酿酒业的迅速发展,也反映了当时农业的发达程度。
园艺和蚕桑业在盘庚迁殷后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殷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并有广大的桑树种植。奴隶们采集桑叶,饲养家蚕,抽出蚕丝,使用陶制纺轮织成精美的丝、帛,供奴隶主贵族们穿戴。
盘庚迁殷之后,青铜器的制造也步入了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当时青铜作坊规模之大,冶炼青铜技术之高超,产品制作之精美,种类之复杂繁多,制造水平之纯熟,都令人惊叹。
盘庚迁殷之后,驱使成千上万的奴隶日夜赶修新国都。不久,一座规模宏大,占地广阔的都城拔地而起。新国都中王宫部分为城市的核心,它拥有五十多座宫殿。都城外围由人工挖成的壕沟,形成一条保护都城的水域屏障。在都城周围是居住区和手工作坊,供平民和工匠们生活和劳作。在盘庚的严厉督促和广大奴隶平民的艰辛努力之下,殷迅速建成一座十分繁荣的都市。
在至今仍旧保留下来的殷墟遗址中,还发现有大量刻于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又被称为契(qì)文、卜辞、龟甲文字或殷墟文字。甲骨文是商代国王利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卜的记事文字,迄今已发现约十五万片。其内容以占卜为主,但也反映了自盘庚迁殷之后至商朝末年间的祭祀、征伐、田猎、农业、畜牧、地理等社会各方面的情况。甲骨卜辞一般很简短,从一二字到数十字不等。甲骨文单字约有五千个左右,其中可识的约一千五百字左右,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备的文字。
盘庚迁殷,使得社会矛盾趋于缓和,社会经济获得了较大发展,使得商王朝一度复兴。在此后的二百多年间,商朝不再迁徙国都,商人在盘庚奠定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商成为当时世界的文明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