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向西南太平洋发起进攻,企图一举攻占当时英属殖民地缅甸,并切断盟国向中国运送作战物资的滇缅公路,进而由缅入滇,迫使中国屈服。因此缅甸的得失在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1941年底,日军又开始向缅甸进攻。12月23日,五十四架日本轰炸机第一次空袭仰光,滇缅公路上战云密布。为阻止日军的疯狂进攻,中、英、美三国政府及军方首脑经过反复磋商,决定由中国派遣军队迅速入缅作战。
担任中国战区盟军统帅部最高统帅的蒋介石决定组建中国远征军,下设三个军,约十万人。由卫立煌、杜聿明分别担任远征军正副总司令,卫立煌未到任,由杜聿明代理,并兼任第五军军长。美国则委派史迪威将军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参与指挥。
1942年2月16日,仰光告急,应英军请求,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挥师出征那天,空中有盟国的飞机掩护,地上则车轮滚滚、马达轰鸣。上千辆各式各样的车辆,坦克车、炮车、弹药车、步兵输送车、救护车、通讯车、辎重车,犹如一条钢铁巨龙,浩浩荡荡,沿着滇缅公路向南挺进。
对中国远征军来说,缅甸是一个既陌生又充满危险的战场。那里地形极其复杂,高山环列,河流交错,茂密的热带丛林遍布全境,交通对机械化部队运动作战极为不利。
1942年3月19日,战斗在同古外围打响。我军初露锋芒,打得非常漂亮,第一天就歼敌三百人。日国马上增援,包围了同古。他们还出动飞机,摧毁了英国在缅甸的全部空军,掌握了制空权。守卫同古的是中国远征军第二零零师的官兵,师长是戴安澜将军。到3月24日,同古保卫战已打了整整五天。
日军的步兵虽然被挡在外围,但他们凭借猛烈的炮火和制空权,已将同古城内炸得天翻地覆,瓦砾(lì)遍地。我军第一次在国外作战,地形不熟,联络不畅,加上天气酷热,饮水缺乏,战斗颇为艰难。当晚9时,戴师长召开各团长及直属营长会议。他坐在指挥所闷热的掩体里,仍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气概。他说:“今天的会,没有别的,就是四个字:‘准备死战’。”给部队下达完战斗任务,他缓缓站起身来,用低沉的声音一字一句地说道:“余奉命固守同古,誓与城共存亡。余战死,以副师长代理;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理。”听到此言,军官们个个神情肃穆,纷纷当场留言,指定自己的代理人,作好了拼死沙场的准备。
第二天,全师官兵继续投入血战,与四倍于自己的日军展开殊死搏斗。日军不仅用飞机轰炸,用大炮轰击,更是丧失人性,施放糜烂性毒气弹数百发。中国军队伤亡惨重,但他们仍顽强坚守阵地,绝不后退半步。经过多日血战,第二零零师在重围中孤军奋战,已经精疲力竭。到了3月28日,同古城已陷一半,眼看着第二零零师将与同古城同归于尽。
杜聿明和蒋介石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这支王牌部队遭到灭顶之灾,于是命令他们撤退。3月30日凌晨,戴安澜率领第二零零师数千名残兵,趁漫天浓雾,悄悄撤离同古城。同古一战,中国军队杀伤敌人三四千人,而第二零零师也付出了伤亡两千五百人的代价。
此后,中国远征军第三十八师在师长孙立人指挥下又取得仁安羌(qiānɡ)战役的胜利。4月中旬,包括司令亚历山大上将在内的七千余英军,被日军围困于仁安羌。师长孙立人率领三十八师兼程驰援,与日军激战两昼夜,歼敌一千二百余人,攻破了日军的包围圈,解救了处于困境中的英军。他们的英勇行为扬威异国,轰动世界。
中国远征军虽然作战勇敢顽强,且在局部战斗中取得胜利,但整个战略态势却对远征军日趋不利。日军具有丰富的丛林作战经验,加之掌握了缅甸制空权,所以作战进展迅速。相反,盟军方面军事行动步调混乱,各行其是。英军毫无战斗力,一触即溃。而远征军内部高层指挥在作战方面也有严重错误,史迪威作为最高长官,在军事部署方面,常常失之于全盘考虑。在战局危险时,他也未能及时调整军力,致使中国军队被各个击破。中国军队入缅作战,一直处于被动,最后终遭失败。失败后的远征军分成两路撤退,一路撤入印度,另一路则撤回国内。部队在撤回国内的途中,不仅要抵御敌人的围追堵截,更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他们历尽人迹罕至的崇山密林,行动困难,加之雨季来临,气候炎热,蚊虫成群,疫病流行,伤亡惨重。
中国远征军首次入缅作战历时半年,转战一千五百多公里,损兵折将,不仅未能完成作战任务,反而使我西南唯一的国际通道滇缅公路被敌完全切断,日军入侵云南境内。远征军由出征时的十万之众,到最后仅剩四万多人,军械也丢弃大半。第二零零师师长戴安澜、第九十三师副师长胡义宾、新三十八师副师长齐学启壮烈殉国,大批士兵的鲜血洒在撤退途中,令人扼(è)腕叹息。
第一次缅甸战役的失败,不仅使中国损失了大量精锐部队,更造成滇缅公路的中断,从此美援华物资只能依靠飞越喜马拉雅山的驼峰空运,补给量十分微弱。
为配合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攻势,同时也为了改善中国战区军需物资的运输状况,从1942年7月起,中、美、英三国又开始磋商反攻缅甸问题。从1942年秋开始,中国在印度的军队及撤回云南的军队分别接受了美国教官的训练,装备及战斗力大大加强,为第二次缅甸作战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队从印度阿萨姆省的雷多以南地区出发,向日军展开攻击。为了有效地打击敌人,部队毅然开入道路崎岖(qíqū)、人迹罕至的野人山。这儿蚊蚋(ruì)遍地,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被称为“死亡之路”,又被称为“绝地”。有胆量走入“死亡之路”的中国驻印军队,必然已经抱定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和信念!他们英勇地在胡康河谷拉开了缅甸反攻的序幕。
驻印军队作战英勇,连克顽敌,一举攻取了新平洋、于邦等地。12月28日,驻印军分兵左右两路向缅北进军,开始全面反攻。孟买、瓦鲁班、孟拱、密支那、南坎、八莫等地相继被我军收复。日军虽然负隅顽抗,但终究不是我军对手。
为了策应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在滇西开始对怒江以西的日军发动猛烈进攻,拉开了滇西反攻。
龙陵、松山、腾冲、平戛是日军利用滇西高黎贡山的险要地形构筑的四个主要据点。经过两年多的苦心经营,日军在据点周围修筑了大量的半永久性工事,封锁了一切道路,储存了充足的粮食、弹药、饮水及所需器材。中国远征军面对易守难攻的敌军堡垒,视死如归,勇往直前,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猛烈的攻击。松山攻坚战是其中最激烈的一次战斗。
松山扼滇缅公路之咽喉,是怒江之西的制高点。日军企图凭借天险,负隅顽抗。中国远征军连续发动五次攻击,将松山外围日军据点全部攻占。但其核心据点却屡攻不下,且伤亡很大。在此情况下,远征军秘密挖掘地道,安装炸药,终于炸毁了山上的碉(diāo)堡。经过三个月的连续攻击,我军全歼守敌,攻克松山。
1945年1月收复畹町(wǎndīnɡ),1月27日,驻印军与远征军在芒友胜利会师,中国西南国际交通补给线完全打通,云南省领土完全收复。缅北、滇西作战,从1943年12月起到1945年3月止,历时一年多。中国军队在地理、气候条件恶劣的情况下艰苦奋斗,挺进两千四百余公里,收复缅北大小城镇五十多座,歼灭日军两万多人,缴获步枪一万多支、轻重机枪六百多挺、汽车六百多辆。中国驻印军、远征军也损失四万多人。
中国军队的胜利,不仅歼灭和消耗了日军的重要力量,更为减轻盟国军队在其他战场上的压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是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中国远征军终于在胜利的日子里凯旋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