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炮台失陷之后,英国军舰长驱直入,驶入省河,广州形势十分危急。
1841年5月29日早晨,十几名英国侵略军又窜到三元里行凶抢劫,调戏妇女。三元里的菜农韦绍光看到这样的情景,立即组织几个青年,围住这伙英兵,用手中的锄头扁担,当场就打死了八九名。其余英兵见势不妙,纷纷逃跑。这件事很快传遍全村。
大家料到敌人一定会进行报复。为了迎接英军的大举进攻,进一步教训侵略者,三元里人民决心团结起来与敌人血战到底。全村的青年男女都聚集到村北的“三元古庙”前,推举韦绍光为领袖,定古庙前的三星黑旗为令旗,并集体对旗发誓:“旗进人进,旗退人退,宁死不屈,打死无怨。”
为了动员更多的群众对付敌人,当天下午韦绍光便派人与附近乡村联络,不多久一百零三乡的代表全部聚集到三元里的牛栏,四乡八里的农民早就对英军的暴行深恶痛绝。大家聚在一起,很快便制定出战斗部署:决定十五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男子一律出动;各乡自成单位,备大旗大锣,“一乡锣响,众乡齐出”;战斗时,采用“诱敌出击,聚而歼之”的策略;将牛栏冈作为决战的地点。一支反侵略的强大武装迅速组成。5月29日这一天,整个三元里都沸腾起来了。
5月30日拂晓,各乡群众约五六千人,高举大旗,手持锄头、铁锹、木棍、石锤、刀矛、鸟枪,浩浩荡荡主动向英军占领的四方炮台攻击。
这时英军正在吃早饭,突然听到杀声震天,抬眼一看,漫山遍野都是手持刀矛、锄把和各式旗帜的人群。英军司令沃乌古留下部分英兵驻守炮台,率领两千多英军便向人群冲杀过去。
农民军看到英军冲来,故意调头后退。英国侵略军不知是计,衔(xián)尾直追,越追越远,为加快速度,便于快捷,他们将大炮等辎重武器纷纷抛弃。英军一直追到牛栏冈,沃乌古一看地形,方觉不妙,正犹豫,忽听一声锣响,四面瞬时冒出一万多伏兵。英军被团团围住。漫山遍野的群众手持刀矛、铁锄等武器,杀向敌人,怒吼声震天动地,英军顿时乱了阵脚,慌乱迎战。短兵相接中,农民军越战越勇,敌人被杀的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沃乌古慌忙下令撤退。沿途又有几万群众从四面八方涌出,追歼敌人。
正午时分,天色突变,浓云密布,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而下。英军穿着大皮鞋走在泥泞中,又重又滑,一个个摔的四脚朝天,其状狼狈不堪。火药又被雨水淋湿,洋枪真正成了摆设。雨越下越大,道路泥泞,英军寸步难行,饥寒交加,一个个如落汤鸡似的,有的伏在棚架下,浑身哆嗦;有的丢下洋枪,叩头求饶。
农民军披着蓑(suō)衣,戴着斗笠,凭借大雨的助阵,越战越勇。妇女们烧饭送饭,支援前线。广州城郊的打石工人和丝织手工业工人闻讯也赶来支援。群雄歼敌,英军死伤无数。农民英雄颜浩长,手持长矛,英勇机智,一个人就杀死好几个侵略军,英军少校军官毕霞就死在他的长矛之下。
直到傍晚,英军始终未能突围出去,侵略者第一次在中国感到“可怕到了极点。”
牛栏冈这场激动人心的战斗共歼灭英军二百多人,活捉十多人,打伤不计其数,还缴获大炮两门、洋枪无数。胜利的喜讯传遍四方。
第二天一早,广州附近的佛山、番禺、增城、花县、从化等四百多乡的群众闻讯赶到三元里会师。十万多群众,密密地围住四方炮台,英军官兵魂飞魄散。赶来救援他们的头子义律,也被围困在里面。
这次围攻四方炮台,三元里等地百姓采取的办法是:长期围困、断绝供应,将侵略军活活饿死。他们将队伍分成几部分,轮流放哨、防守和休息,密切注意敌军行动,稍有动静,便迎头痛击。
英军看到农民军不直接攻打炮台,而是采取围困的手段,知道农民军是要将他们饿死在里面。眼见炮台上的粮食和弹药不多,侵略者连连叫苦,明白自己已面临灭顶之灾。
就在三元里等地百姓大败英国侵略军,把他们围在四方炮台的时候,清朝官吏却装聋作哑,不但没有任何表示,反而依照《穿鼻条约》制定的休战协定,将清军撤离广州,退到离城六十里的金山。这些清军路过四方炮台的时候,农民军邀请他们参加抗英战斗,却遭到拒绝。这一切被英国侵略军看在眼里,知道了清朝政府的态度。
义律和沃乌古立即给广州知府余保纯发出一封求救信,由汉奸混出重围送到广州。余保纯接到信后,赶快送给朝廷派往广州的命官——皇帝的侄子奕山。这奕山深怕三元里等地百姓的抗英斗争坏了他的投降计划,马上派余保纯赶到三元里替英军解围。
余保纯匆匆徒步赶到三元里,一面向英军道歉,宣称:“乡民的敌对行动,当局并不知道,也没有批准,而且乡民中并没有满清官员。”随后,又向村民打躬作揖,为英军讨饶,要求群众宽恕。他欺骗群众说:“现在朝廷已和洋人和好,洋人不会再来了,大家快把英国军队放走吧。”村民可不买账,有人当面揭穿了余保纯的无耻行为。
余保纯看到欺骗不成,马上变脸,威胁群众说:“你们不把英国军队放走,将来出了事,一切由你们负责。”群众不怕威胁,仍然坚持不撤。余保纯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转而去威胁参加斗争的绅士。这些在当地有名有势的地主及退役退职官僚(liáo),天生对官府就有一种从命心态。在余保纯的恐吓下,他们开始动摇,有的害怕起来,偷偷溜走了;有的逢迎官吏,反而劝诱群众解散。这样一来,群众的情绪受到很大的影响,终于也陆陆续续全部散开了。被困的英国侵略军在群众的唾骂声中仓皇逃走。
这场声势浩大的反侵略斗争,由于清朝官吏的破坏而被断送了,但是这场斗争的实际作用和历史意义是不可低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