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帝刘庄和汉章帝刘炟(dá)在位的三十年间,是东汉社会比较稳定的时期,文化教育也发展起来了。当时读书人的思想比较活跃,汉明帝决心统一大家的思想,并在公元59年亲自在太学里讲经。汉章帝继续效仿他父亲的做法,建初四年,在白虎观召开了一次儒生大会,并让史学家班固将会议内容写成一本《白虎通议》的书。
和班固差不多同期,有一个和白虎观会议的要求唱反调的人,他就是王充。
王充是东汉前期著名的唯物论思想家,他写了一部为世界瞩目的巨著《论衡》。王充出身贫寒,在他还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勤奋好学,后来,他到了洛阳入太学,从师于著名的历史学家班彪。
王充曾担任过几任州、县的中等官吏,后来因为与上司不合,就辞官回乡了。他在家闭门谢客,深入思索,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窗旁壁上放置笔砚,以毕生精力著书论说。王充一生著了不少书,但至今只有《论衡》一部书被保存下来。这部书是他历时三十多年,倾注毕生心血写成的。全书共三十卷、八十五篇、二十多万字。在《论衡》一书中,王充广泛吸收了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总结和发展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向当时的宗教迷信和儒家经学勇敢地进行了挑战。
在《论衡》中,王充坚持唯物主义观点,否定了上天创造万物、主宰人类社会的说教。在《论衡》中,王充指出,天地万物是由一种“气”组成的,而自然界的一切异常现象都是“气”变化的结果。天没有意识性活动,不可能有目的地创造万物,日食、月食、打雷、下雨都是自然现象。由此可见,天只是一种自然的存在,所谓天子“君权神授”根本不存在。
王充在《论衡》中对于人的生命现象给予了唯物主义的解释,对封建的鬼神迷信思想给予了尖锐的批判。在神体关系上,他提出了新看法。他认为人们通常所说的灵魂就是“精神”,人的精神依附于人的“形体”而存在,没有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如果人的肉体死了,形体腐朽,变成灰土,精神则随之消亡,灵魂也就不复存在,更不可能变成所谓的“鬼”。至于“死人为鬼,能害人”的说法,王充给予了断然的否定。他指出,人同自然万物一样,有生有死,花草树木、鱼虫猫狗死后不为鬼,为什么唯独人死后会变成鬼?所谓“鬼”的说法是无稽之谈,根本不存在,这是人为地制造出来的。
在认识论方面,王充不承认有“生而知之”、先知先觉的圣人,他批判了神秘的先验主义,强调要通过实证检验知识的真伪。
他认为人的认识主要来源于人的眼、耳、口、鼻、身等感观对外界事物的接触,即使是“圣人”,他所感知的外界也同常人一样,绝没有什么先知先觉,因此也就不存在什么生而知之的圣人。在《论衡·知实》篇里,王充举了不少例子,以证明先知和圣人是不存在的。例如:孔子周游列国,他跑了那么多国家,人家都不用他,他既是圣人,与凡人相比能够做到先知先觉,那他早该预测出人家不会用他,他何苦白跑腿呢?王充的证据有力地证明了唯心论、先验论纯粹是谬论。
在《论衡》一书中,王充充分阐明了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历史观。《论衡》这部书,可以说是公元1世纪时候一盏智慧之光的明灯,它的光芒刺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王充不愧为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