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红的顺丰LOGO不仅伴着快递员的小车和制服走遍了全中国,更是相继在深圳、厦门、东莞扎根,开起了自己的便利店,顺丰甚至把触角伸到远在千里的北京。面对各方的质疑,王卫没有做任何回应。与7-11等合作的“挂靠式”便利店仍在继续,而自主经营的顺丰便利店也悄然走进各个城市。
在深圳下梅林金梅花园小区,就伫立着一家安静的顺丰便利店。在这片绿树成荫,几步即可看见一家便利店的小区,黑红的顺丰标志显得如此低调,居民们甚至都不知道它是何时开张营业的。若非收款员身上那套熟悉的顺丰制服,前来购物的居民绝不会将这家便利店与快递业大佬联系起来。
其实在2011年,顺丰就已经在深圳、厦门、东莞等国内城市开始了自己的“便利店旅程”。先是与7-11、百里汇等便利店合作,挂上自己的寄件招牌,并给予市民优惠,扩展自己的客户渠道;同时又悄悄试水自己的便利店,将触角伸向全国各大城市。
其实,上面提到的金梅花园小区顺丰便利店是顺丰在福田的第一家试验店,而像这样具有顺丰特色的便利店已在深圳开了20余家。便利店营业时间是早上8点到晚上10点。这种便利店在布局上分为两个部分:零售区与快递区。顺丰并没有抛弃自己的老本行,在零售区,顾客可以在“L”和“I”字形货架上找到一些洗发水、沐浴乳等日常用品和小零食,而在快递区,穿着顺丰标准制服的快递员正在忙碌地处理订单,辖区内的包裹也会陆续抵达便利店便于客户取件。便利店收银台上摆放着一台快件称重专用的电子秤,旁边有一大摞快件收订单据,顾客也可以自行上门寄件。
消费后,顾客会收到一张名片,介绍该便利店的一些业务:打印文件、扫描传真……还有颇具顺丰特色的自寄自取和满十元送货上门服务。此外,便利店还推行一种充值300元即可获得的“顺丰卡”。此卡可用于店内的商品购买和寄取件业务,消费的金额可以积分并享受一定的会员优惠。顺丰是便利店的直接投资方,同时也负责“顺丰卡”业务。通过一张会员卡将顾客的商品消费与快递寄送联系起来,打通“零售”与“快递”两个不相关的行业,相比以往单调的收发件数据库,客户资料将更为完善。
这些便利店都是另起炉灶,重新建设的,而且选址的原则是“人口密集,能覆盖到周围一公里以内的居民区”。对店内销售的所有商品也是统一管理,进行集团采购,并不允许加盟制。目前顺丰在东莞注册了8家便利店,厦门的两家便利店也在2012年3月开张,北京也出现了顺丰的自营便利店。身穿顺丰制服的快递员们不仅帮客户运送着各类快件,也有可能出现在社区便利店中,充当一个小小的收银员,或者帮您送上从便利店订购的日用品。
顺丰跨界涉足零售业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但其实国际的快递巨头已有先例。早在2001年,国际快递业巨头UPS通过并购拥有了世界上最大的特许经营公司——Mail Boxes Etc,并于2003年更名为The UPS Store,在继续经营之前的文档处理、打印复印等服务的同时,也提供包装和快递服务。同样,联邦快递为了掌握连锁服务终端,于2004年收购了金考公司,并更名为“FedEx Office”,其营业额超过20亿美元,在“三流合一”的进程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但与它们财大气粗的并购不同,顺丰不动声色地进行着自己的便利店经营,而且业务主要以主业快递为主,零售业的收入只是一种成本补充。这样的经营模式是否能够解决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并且在获得更多盈利的同时带给居民更便捷的服务呢?
的确,顺丰有着自己的物流网络,对经营便利店有着先天的优势,快递员可以在运送快件的同时顺道运输便利店内销售的商品,而对物流网络的熟悉也便于顺丰便利店进行选址等方面的考虑。同时,便利店商品的营业收入也可以弥补收发站较高的租金等成本。那顺丰的自营便利店是否真能借上述的优势进军零售领域呢?
让我们先来算笔账:
据2011年的样本数据统计,一家便利店的人员工资占了企业成本的近四成;紧随其后的是占比25%的房租;设备折旧与房租不相上下;水电费的占比也超过了10%,而便利店的毛利率为19%。大部分便利店面积在50~200平方米之间,平均面积为112平方米,且有着“面积越大,盈利能力越强”的潜在规律。
目前顺丰自营便利店的面积普遍为30平方米,面积上并不具有优势。业务主要以“零售”和“快递”为主,便利店的很多客户均为社区居民,而居民很多只将其当作便利店,甚至有很多居民并不知道该便利店还可以收发快递。
同时,便利店行业也并不容易赢利,越来越多的便利店企业在主要城市布局的同时也在向二、三线城市渗透,而以7-11、全家等为代表的外资企业也在扩展其中华区的业务。很多便利店为谋求更高的营业额,引入了代充话费、售卖便当等便民服务。而精密的商品陈列、复杂的商品采购管理都可能难倒顺丰快递员。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毫无便利店经营经验的王卫是否真能分得一杯羹?
而且假设顺丰自营便利店发展良好,则必然对7-11、百里汇等便利店构成威胁,昔日的“联姻”有可能因此反目成仇,王卫又将如何自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