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30800000013

第13章 走进语文学会“用教材”

课程标准较之大纲有了许多变化,新课本中又有许多从未接触过的新课文,没有现成的教学参考书,好多教师感到手足无措,不知道语文课该怎样上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张翼健教授认为,这是因为,“这次课改的核心是以人的发展为本,包括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目的也是让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因此强调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对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都还未得到正确的认识”,我们“自己的学习方式就需要有一个根本的改变”。笔者认为,这些分析很有见地,要想真正“走进新课程”,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首先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但同时认为,我们的学习方式到底该如何改变,其实非常值得我们探讨。笔者窃以为,张教授说“语文能力不是教出来的,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不断感悟与积累而获得的”,其实并没有真正认识充分尊重我们语文教学与我们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内在规律,是似是而非的,“讲出教师自己认真阅读后的感悟与心得就行了”的结论是非常错误的——这样只会导致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更加地混乱与浅薄,更加远离我们的“语文”与“语文教学”。

张教授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为我们开出这样的药方,其实是基于接受美学“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一种现在非常时髦的认识,笔者也认为接受美学的这种观点的现实意义,但认为其适用的领域却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研究——真理都是相对的,超越其适用的领域一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笔者认为,接受美学就是“接受”美学,它只适用于“接受”亦即读者个体的阅读,而不适用于我们的语文教学。阅读过程中读者个体“内心所得到的感受、灵魂得到的熏陶”当然是“都不相同的”,产生的“人生感悟、感情陶冶、思想历练”当然都是只属于自己的,但正因为这些东西都是只属于读者个体自己,非常“个性化”(其实也都是可以自然产生的),所以无须也无法“训练”,无须也无法“教学”——这些东西可以阐述“阅读”(接受),不能解释“阅读教学”(让学生学会“接受”),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探讨“需要教学”的东西。

我们的语文到底应该教什么,或者说,语文教学的立足点到底应该在哪里?关于这一点,《中学语文教学》“问题之鉴”栏目2002年第2期设了一个话题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大家通过无可辩驳的理论与现实分析得出了非常一致的结论——言语形式。道理其实也非常简单:思维及其外化出的产品——文章——均有其内容与形式,内容,亦即经验感受类的东西,是可以与时间一起积累的,思维(文章)内容丰富与否,取决于(作者)个体的各种经历,无须刻意的训练;需要刻意训练的是人的思维形式——阅读有阅读的原则与规律,写作有写作的方法与技巧,人类思维有其内在的形式与规律(有点语文学习或者教学经验的人我想都不会否定这一点),理解掌握这些共性的原则、规律、方法、技巧,就能有效锻炼学生语文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最终实现举“一反三”亦即“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目标——我们语文教学的存在价值其实就在于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成为学生思维形式的训练场,而不能总是成为各种信息的集散地!令人遗憾的是,这么关键的问题我们却大都没有去认真思考,人家已经研究出的成果我们也没有认真借鉴,甚至连我们张教授这样的专家有的其实也在犯着糊涂——由于缺乏起码的辩证意识,张教授自己的思维也发生了混乱,有些表述其实是夸大其词,并不符合实际。既然“语文能力不是教出来的,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不断感悟与积累而获得的”,怎么又会“自己未读懂课文,而把教参现成的结论抄给学生,看似省时方便,实则浪费了自己与学生的生命”?这里其实是将读者个人个性化的感悟、评价与文章的共性理解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混为一谈了,张教授以浅层次的感悟与评价为基础指导一线教师的教学,自己的潜意识里却也没有忘记人们深层次的共性理解,在这里又不由自主地冒了出来。以此为基础,我们还会发现,张教授“领会文章写作的中心当然是重要的,但一篇文章中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常常是复杂的、多方面的”的说法其实是轻重倒置,谈“语文教学”却在毫无根据地抬高无须“教学”也无法“教学”的东西的同时淡化应该“教学”也能够“教学”的东西;“通过……,表达了……,歌颂了……”当然无法涵概“复杂的、多方面的”,却能够涵概“文章写作的中心”,这就足够了,虽然为人称为“模式”不够时髦,但却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所需要的,并且,在其具体的运用过程中,这一“模式”承载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在汉语言的教学中,在具体语言环境里,除了字的读音与写法答案是唯一的以外,其他从解词到造句到内容与写法的分析,答案几乎都不是唯一的,都应该是开放式的”的说法其实也只是看到了问题的表面,其实,在张教授“应该是开放式的”问题中,除了造句,其它的那些,在语言表达个性化的背后,内容方面都应当有一个不变的内核,譬如解词,如果“开放”过度忘记了那个应该解的“词”,我想,张教授也决不会给他打对号,否则,我们就没有必要“教”学生“解词”了——看来,我们很有必要重温一下该栏目主持人余彤辉老师在这一期“结束语”中的这些谆谆教诲:“大家对这个关系到语文课生死存亡的问题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认识。那些时髦说法、时髦做法的发烧友们头脑应该有所冷静。盲从是最可怕的,教育需要的是理智,我们要对下一代负责。”“我们须睁大眼睛,提高警惕,当心不要自己砸了自己的饭碗!”

“走进新课程”我们的学科教学还是应该首先走进“语文”,首先走进“语文教学”;走进“语文”,走进“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学会“用教材”,“讲出你自己”!

“用教材”(课堂操作)的过程是非常“个性化”的,没有一定之规,但我们教学的目的应该是明确的。根据上文分析,笔者认为,要走进语文,学会“用教材”,关键的是要强化两种意识,提高自身的学科修养与能力:

强化“求真”意识。我们现在的阅读教学课堂都在努力张扬“个性化”的“创新”与“创造”,时下的报刊杂志上到处都充满了这种“创新”“创造”的辉煌成果。似乎,我们的理念转变得快,效果也立竿见影。我们大多数人都为之欢欣鼓舞,很少有人去冷静地观察思考:这些东西为什么这么容易获得?其实质是什么?有多少实际的价值与意义?需不需要我们这么努力地去“教学”?如果能有这番思考,我们其实不难发现,这些其实都是一些非常“个性化”的个人感受、个人感悟与个人评价,都是阅读个体人生经验、生活经验、学习经验等界入后自然产生的结果,是无须教学的;当然,如果我们“教学”这样的东西,根本用不着教参书。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向深一些的层次开掘,我们阅读引领学生去“求真”——探明文章的主旨。文章的本质在于交流,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能力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提高其倾听能力。“国文最重要的功用,是在于人与人心的沟通联络和文明文化的遗传。我们所以要学国文的原因,也就为此。要得到这功用,须养成两种能力:一是发表的能力,就是能表现自己的情意;二是读书的能力,就是能够了解别人所表现出来的情意。”(沈仲九语,转引自《中学语文教学》2000.1,第6页)“读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只知道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那就等于白读”(转引自现行人教版初一册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第9页)。但我们现在的教学师生所最欠缺的,其实恰恰是这种“求真”的能力。我们现在更是一味满足于所谓“个性化”其实是庸俗肤浅的“丰富多彩”,很少有人再去思考这些浅层次的东西,更不用说通过理性认真的整理、筛选、比较、提炼等工作了;我们没有多少人去认真研究“求真”的途径与方法,相反,我们前人已经研究出来的诸如“画龙点睛”“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等方法原则,我们都给放到脑后了。这其实正是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底气不足过分依赖教参的根本原因——虽然我们的教材在这方面做得也很不怎么样!

事实上,我们的“丰富多彩”是人家的真理与我们的浮躁杂交出来的怪胎——罗迦费因格《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早已选入我们的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人家“不止一个”(亦即“创新性的思维”)的实质是知识“重新组合”而“形成的新的创意”,人家强调的是“反复推敲”亦即思维的过程与形式,这其实正是我们的语文教学需要特别加以强调的——因为,我们最欠缺的其实正是这种意识;可好东西到了我们中国立刻也便变了味——“创新”“创造”只剩下了“成果”——我们“个性化”的“丰富多彩”了!

强化形式意识。为什么要强调形式意识,前面已多有论及,这里想再进一步强调两点:1就教学的客体——文章——自身的价值而言,内容远比其形式重要,因为,文章的本质在于交流,“交流”交流得首先是其内容;而就其教学价值而言,形式则要比内容重要的多,因为,文章的教学当然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交流——如何提高交流的质量。2就教学的主体——学生——而言,“形式意识”的强化亦即其思维形式的训练,这不仅包括对教学课堂——文章——形式的关注与探究,与树立其“求真”意识(其实是文章内容层面的“探究”)其实是高度一致的,“求真”的过程其实也便是训练强化其思维形式的过程。

提高学科修养与能力。“不读书、不写文章,怎么能当一个好语文教师呢?不会读、不会写,怎么能培养学生提高语文能力呢?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怎么可能呢?教学参考书是要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但如果成了教师扔不掉的拐棍,岂不反害了教师?”张教授的这些发问发人深醒,好多语文教师离不开教参书,其实就是因为自己其实也不太会读,不太会写,不太理解语文,语文能力太差。要真正学会“用教材”,“讲出你自己”,就首先应当加强学科修养,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而要加强学科修养,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自然应当多读多写多观察多思考,在实践中提高认识,锻炼能力,形成自己真正有底蕴的“个性”,而不能总是习惯于人云亦云,跟着潮流跑——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有着太多的伪科学!

同类推荐
  • 美国期刊理论研究

    美国期刊理论研究

    本书共分五部分。“基础理论略述”讲述人们对于期刊的理解。“研究方法述评”综述了美国期刊研究的成果、趋势、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努力的方向。“论文选萃”汇编并评注了十篇美国专家、学者发表的论文,内容涵盖读者群体的构建、期刊的影响、广告、女性杂志等。“名家演讲”编译了美国期刊业内部分权威人士的重要讲话,便于读者准确了解美国期刊业的发展动态及趋势。“名刊精粹”解读美国名刊的成功之道。中国与美国的社会制度不同,期刊的定位和性质存在较大差异,但这不妨碍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学习、借鉴和吸纳先进的理念和成功的做法,以促进我国期刊产业的发展。
  • 对话:中国网络电视

    对话:中国网络电视

    前言在中国,做电视本来是广电系统的独家盛宴。近几年,各方力量都开始进入视频领域,这个领域的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短短几年内,我们见证了在这个原本属于广电的视频领域,逐渐融入更多的行业,汇聚成一个“热闹江湖”的过程。我们花费一年时间,对进入视频领域的各方力量的“掌门人”进行了采访。他们的探索、实践、思考,体现了这个行业从萌芽、野蛮生长、混战到逐渐规律发展的过程,是“网络视频”或“网络电视”领域的宝贵财富。我们将这些思想汇集成册,希望能够成为这个行业发展到此阶段的一个见证。在本书的书名中,我们提到“网络电视”这个概念。目前在行业中,出现了很多……
  • 哈耶克社会理论

    哈耶克社会理论

    【编辑寄语:在现代学术空间中,论及自由,都绕不过哈耶克;在中国的学术中,论及哈耶克,都绕不过邓正来。】在西方自由主义或政治哲学领域中,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无疑是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然而他的重要性,在我看来,并不只在于他曾经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自由主义学术团体“朝圣山学社”的领袖人物.也不只在于他是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而毋宁在于他对现代自由主义理论的转向或发展以及他对当代社会理论研究领域的拓宽所做的知识上的贡献,一如S.Gordon在评论哈耶克政治经济学时所指出的。“哈耶克要比罗尔斯、福里德曼、熊彼特或J·克拉克更重要。甚至比任何以经济学为基础而对政治哲学给出综合论述的学者更重要”。
  • 校园交通安全管理与教育

    校园交通安全管理与教育

    中小学生是社会未来的接班人,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和社会的进步。育人不仅要进行智力教育,还要进行道德、纪律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要从学生抓起,使学生从小就接受交通安全知识教育,达到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养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良好习惯。
  • 节目主持人语言传播艺术

    节目主持人语言传播艺术

    本书试图从传播学和系统论的角度,结合诸如信息论、控制论、传媒生态学、新闻学、美学和语言学等学科知识理论来探索节目主持人语言艺术的传播现象、技巧和规律。
热门推荐
  • 最受读者喜爱的美文(2册)(选题报告1)

    最受读者喜爱的美文(2册)(选题报告1)

    美文是文学中的一枝奇葩,是在纸上跳跃的心灵文字。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美文,不仅能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更能够在精神上获得启迪和昭示。作家以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对人生的感悟创作了无数优秀的美文经典,在人类灿烂的文明史上描绘了一幅幅耀眼夺目的篇章,是人类永恒的印迹。
  • 劫石前传

    劫石前传

    从小被种下天诡之术,遭到各方势力的争夺,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陈叶,遇到了星际旅途的荷昇,当荷昇重新给他选择的自由的时候,陈叶却无法选择,因为他早已忘记了自己。他将如何填写自己的人生,他又将能否找到突破常规的人生意义?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对自己做着选择,然而所有的选择加起来又会不会是自己想选择的人生……?
  • 路道

    路道

    不一样的情路,不一样的官道。看一个农家小子是怎么样的处处留情,却能左右逢源,仕途路上,危机四伏,遭遇不断,如何的逢凶化吉,在官途上纵横开阖,官运亨通,步步高升,一直走进了红墙里。
  • 星火燎原二十年

    星火燎原二十年

    二十年天涯二十年路远二十年两不相忘二十年为你风雨满襟愿时光在分岔处作短暂的驻停我在天堂等你你却身陷地狱我去地狱找你而你留给我的只有背影————题记(白马非马)
  • 鹿晗:许愿瓶

    鹿晗:许愿瓶

    我轻轻地睁开眼,看不见你的脸;我慢慢地抬起手,挥别哀伤的风;我缓缓地松开手,将那许愿瓶轻轻地,轻轻地投入水里;从此一去不返,闭上眼,我只是你生命中的过路人……
  • 他来自黑洞

    他来自黑洞

    一次惊险的星际旅行,让来自黑洞的他坠落到地球,然后寻找回家的路,在地球认识一群朋友,并帮助地球人度过一场危机,最终在地球朋友的帮助下回到黑洞的故事。
  • 强者之怒

    强者之怒

    这是一个热血的传奇,这是一个沸腾的故事!少年的杀伐,从未间断!
  • 眉批大师

    眉批大师

    本书是一部用当代的思维与新鲜的文笔撰写的《巨人传》,选取了中外文学艺术史上数十位公认的大师,对他们的生平和创作进行了个性化的诠释,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理解大师们的艺术个性和人格力量。本书既有学术价值、艺术品味,又有新意与可读性,既能丰富广大读者的文学常识,又能唤醒人们重温这些在不同历史时期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重量级文学家、艺术家。
  • 我和战姬有个约定

    我和战姬有个约定

    我和战姬有个约定题材是根据英魂之刃写作而成
  • 洞真上清神州七转七变舞天经

    洞真上清神州七转七变舞天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