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30800000011

第11章 语文课应该尽快招回“教学”的魂

读《中国教育报》2005年6月22日《在语文教育的路上我们失落了什么》一文,笔者最深切的感受是,这个题目定的实在太大,因为大,什么似乎都谈到了,可是什么都没有真正谈清楚。笔者认为,我们首先应当明确我们谈论的是语文课,首先应当搞清楚,我们设立语文学科到底想干什么,然后才能探讨我们到底该怎样,不能怎样;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应当首先运用人类最可宝贵的理性,区分清楚“教育”(狭义的)与“教学”。

作为一个概念,“教育”其实有着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其本质是广义的“育人”,当然兼容以灵魂塑造为旨归的狭义的“教育”与能力培养为旨归的“教学”行为;狭义的“教育”则偏指品德修养方面的熏染培养,是与“教学”相对而言的。无论广义还是狭义的,当然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但讨论学科教育教学问题时,笔者认为,我们必须取其狭义。因为,一方面,设立学科的根本目的显然是培养学科能力,所谓的“学科教育”对应的当然应当是“教学”,狭义的“教育”属于所有学科,但对具体的学科而言,显然都应当是附加的而不是根本的任务,否则就没有分科的必要,不加分辨地奢谈广义的“教育”,不能不说是教育教学研究的一大倒退;另一方面,取其狭义,“教育”与“教学”才能放在同一个层面,放在同一个层面我们才容易比较,通过比较更好地探讨二者的本质特点及其内在要求。这方面,韩军先生做得很不怎么样:“我是为语文教育寻根求本,呼唤中国语文教育返本归根”立足的是广义的“教育”,所谓倾注20年教学实践心血构建的“新语文教育”的六大理念是以狭义的“教育”——“人文”——为基础推导而出的,探讨学科教育而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意识,“举三反一”与“教学”的根本要求背道而驰,“美读吟诵”“重文写白”“文字素养”“化意为字”云云,谈的实际上主要是语文学习与运用的习惯问题,未能深入“教学”,对“语文教学”甚至“语文教育”而言,打的都是擦边球。

无论“教育”(狭义的,非特别强调,下文均取其狭义)还是“教学”,其本质都是一种“提醒”,提醒主体的理性自觉。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提醒受教育者认识并遵守外在于主体自身的我们社会的人生的伦理的道德规则,为了达到较好效果,最好借助“榜样”的作用潜移默化,不漏行迹地实现,避免由于强制的显露而造成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甚至导致言不由衷的虚伪圆滑;后者则属于一种技能的传授,接受这种技能是受教育者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应当尽可能地显性化——越显性化,“教学”的收效就会越大,主体学习的积极性越高。笔者非常赞同韩先生的“教育”方面的主张,韩先生揭露的中国中小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编造谎言”现象笔者也深恶痛绝,我们当然有必要或者说有责任“提醒”我们的孩子们说“人的话”而不能去说“神的话”或者“鬼的话”,这是我们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人民教师“为人师表”时应该甚至可以说必须严格遵循的道德伦理。可是,笔者想“提醒”韩先生的是,探讨“语文教育”,眼中不能没有“学科”,心中不能没有“教学”,“教育”的“提醒”是我们的责任,“教学”的“提醒”更是我们的“责任”——“举三反一”式的“积累”“积淀”与学习者自身的“感悟”当然也是语文能力提高的必须,但这不是“教学”,效率显然是值得怀疑的,语文方面自学成才的不能说没有,但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与“教学”培养出来的显然都不能相提并论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人的话”也好,“神的话”、“鬼的话”也罢,将自己的思想准确深刻地表达出来是需要能力的,表达过程是需要遵循一些原则规律可以采用一些方法技巧的,这些原则规律与方法技巧是需要我们通过“教学”去“提醒”(教学)的,放弃“提醒”,实际上是放弃了自己作为一个教师应尽的“教学”责任。

事实胜于雄辩,我们不妨借助一个具体的“例子”,举一反三,关照关照我们严肃的教学现实。以前,我们大都曾经津津乐道“画龙点睛”,可有几人深入探讨过这一手法深刻的内涵?“画龙点睛”的本质是什么?是“提醒”,记叙类文体创作活动中的一种“提醒”,为了“提醒”,作者专门在文章行文的关键之处点出自己创作的主要用意!为什么只存在于记叙类文体?因为,文章的本质在于交流,说明类、议论类文体作者的创作用意非常明确,无需专门“提醒”,而记叙类文体,记人叙事写景是主要手段,根本目的却是传情达意,为避免单纯的叙事造成读者无谓的误读,切实保证“交流”质量,作者便常常在文章行文的关键之处点出自己创作的主要用意(主旨)。这种手法被称为“画龙点睛”,所点的这一笔,便是我们所说的“点睛”之笔。“画龙点睛”是“交流”意识在记叙类文章创作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是有效沟通读写双方心灵的桥梁,强化“画龙点睛”意识,对记叙类文体的读写活动而言,无疑具有非常伟大的现实意义。比如阅读,读《曹刿论战》,注意到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就不会荒唐地为庄公这个昏君翻案;读《两小儿辩日》,注意到了文章结句“孰为汝多知乎”,就不会浅薄地称赞孔子;读《孔乙己》,如果注意到了“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人们也便这么过”、“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等多次关键之处的“提醒”,不难发现,这篇小说旨在“创造”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多余人”形象,小说的主题就是挖掘这种“多余人”产生的社会根源,真实再现这种“多余人”的生存状态,以引发读者的关注与思考,主题方面根本不存在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就不会再像我们的教科书那样看似深刻辩证实则无知浅薄地宣扬什么“主题多义”说。借助人家的“点睛”之笔,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探询到文章的主旨,在作者“提醒”的特别关照下再去理顺文章思路,体会作者独运的匠心,阅读的质量与效率也便更容易保证。至于写作,如果能够有点“画龙点睛”意识,心中真正想着读者,我们学生的作文里面也便不会这样普遍地存在“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现象。可是,由于缺乏相关研究,我们早已将其狭隘成了一种僵死的概念式的手法(单指叙事后的议论抒情文字),“画龙点睛”的精髓已经为我们无情抛弃了,效果当然不会怎么样,可这是“画龙点睛”自身的问题吗?现在彻底抛弃“画龙点睛”,有什么现实依据?比如韩先生深恶痛绝的“开个凤头、抓住读者”,其实是叮嘱学生在文章的关键处(“开头”)点上一笔,以便“提醒”读者注意,正是“提醒”学生自觉运用“画龙点睛”手法的,韩先生大讲特讲“人文”,可无论从“教育”还是从“教学”的角度讲,都没有理由这样仇视体现文章交流双方最为贴心的关怀的“画龙点睛”,这样抵制“开个凤头、抓住读者”这样一种“规矩”啊,古往今来,几乎所有的记叙类文学精品其实都在严格遵循“画龙点睛”这一“规矩”,讲究“开个凤头、抓住读者”的就并不在少数啊,这样一种“规矩”性的要求,提供给我们缺乏写作经验的学生,甚至我们不少语文同行,有什么不妥?

韩先生一再声称自己是在回归“传统”,笔者就不能不说,韩先生其实犯了理念先行的毛病,一叶障目,以偏概全,回归的不是什么好“传统”。我们的“语文教育”确实存在“教育”“教学”不分强调“举三反一”的“传统”,可也同时存在着强调“教学”各个层面都特别讲究原则规律与方法技巧类“规矩”以实现“举一反三”的“传统”。前面已经提到的“画龙点睛”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点,无数类似的“规矩”的“点”纵横交叉,也便勾勒出了我们“千年传统语文教育”朦胧的“面”:“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出入法”(先模仿以“入格”,再创新以“出格”)等等是原则规律的“提醒”;“抑扬”“婉曲”“虚实相生”“抬高跌重”等等是方法技巧的“提醒”;“集中识字”、“对对子”、“格律诗”、“八股文”类的训练,则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具体落实各种“规矩”的“提醒”。这些本来都是我们的先人“规矩”研究与运用经验的升华,其科学性有效性已经经受住了千年语文教学历史的反复验证,其中“集中识字”的“神效”,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相关试验更是给出了充分的证明。鉴于前面的思考,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规矩”的精华,我们的语文教育才能有其昨日的辉煌。可以韩先生为代表的“人文”论者,打着继承发扬传统的旗号,竟然无视这一基本的事实,讲“教学”竟公然与“规矩”为敌——没有了“规矩”,自然只能大讲特讲“积累”“积淀”,至于“积累”“积淀”是不是“教学”,韩先生等各位大人当然也就无暇也无法顾及了——没有了“教学”,“多快好省”竟然还能照谈不误,笔者实在不知这些人的理性跑哪去了?“画龙点睛”其实是集思想理念与方式方法与一身的一种手法,在深入研究基础上将类似手法“提醒”给学生以严格规范其语文学习与运用实践,是切实提高他们语文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应当成为我们语文教学与研究的基本任务。令人痛心疾首的是,在喧嚣浮躁的当今语文界,已经没有多少人在关注思考这一朴素而严肃的事实,相反,没有进行过相关研究就敢居高临下地高谈阔论早已形成一种风气,这其实正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与研究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乱的根本原因!

继承传统也好,开拓未来也便,笔者认为,我们进行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当务之急是赶快招回我们“语文教学”的魂!

同类推荐
  • 你才神经

    你才神经

    这是一本颠覆你世界观的非常态人群心灵访谈书。书中收集了国内最离奇的非常态人群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22个经典案例。包括透视眼、多重人格犯罪、不眠人、潜意识训练、楔齿蜥眼、世界末日论、自我变性人、灵魂存在、智商转移、心脏移植与记忆跟随、阅读强迫症、四维空间的蚂蚁、人卵说、梦境控制、预测学等许多目前科学无法解答的行为和现象。
  • 中国网络国际新闻报道研究

    中国网络国际新闻报道研究

    本书总结了传统的国际新闻报道体裁在网络中的运用,重点阐述了Web2.0时代博客、微博客、播客和维客在国际新闻传播中所作的贡献,网络中这些新的传播手段带来了国际新闻报道形式的多样化、报道领域的拓展以及报道速度上的革命。从人的角度出发,《中国网络国际新闻报道研究》指出了目前中国网络国际新闻报道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国外网络国际新闻报道中的人性化经验,以资借鉴。由于国际新闻报道一直面临解释的困境,所以追求沟通与理解成为其基本的追求,《中国网络国际新闻报道研究》提出,无论是对现存问题进行批判还是对美好未来进行规划,都应该坚持一种入学的立场。
  •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10(第四辑)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10(第四辑)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的创办旨在为研究中国网络传播的学者提供学术讨论的平台,倡导具有科学性和创新价值的传播研究,彰显网络传播研究对传播学的理论贡献,促进传播学者与其他学科的对话。《中国网络传播研究》鼓励以经验性方法研究中国网络传播的基本问题,倡导多学科、全球化视野的传播学术研究,亦致力于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相关科学认知。本书是2010年第4辑。
  • 在路上

    在路上

    在路上,是一种状态。始终绷紧神经,随时准备出发,在路上的状态,让我们每个心怀责任的记者都不敢懈怠。
  • 白鹿洞书院的秘密

    白鹿洞书院的秘密

    本书以章回体形式,对白鹿洞书院的发展历史按朝代顺序进行叙述,并介绍了白鹿洞兴废过程中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
热门推荐
  • 化作清风化作雨

    化作清风化作雨

    她--天资聪颖,美丽动人,却被情所困;她--天生傲骨,冷艳妖娆,却满心腹黑;他--风度翩翩,温文尔雅,却左右为难;他--用情专一,文质彬彬,却为爱情不顾一切;他--傲娇冷酷,无私奉献,却得不到属于自己的爱情。他们在时间的磨砺下,能否找到真正的爱情?
  • 仙来后到

    仙来后到

    【出版精品频道】【出版名为《太傅大人要冷静》】京城最著名的算命先生王半仙忽然忘记了一切神棍理论,相信科学,不想再当神棍了。偏偏有些中二的太子太傅颜大人将她抓了起来,非要她算命,算的还是当今圣上什么时候驾崩!太傅大人,你这么可怕皇上知道吗?更了不得的是,她后来发现,太傅大人大概不是想当皇帝,而是想当太上皇!“大人,祝您早日当上皇帝爹,赢得皇太后,掌握天下权,走上人生巅峰!我……走了!”
  • 我是寻梦人

    我是寻梦人

    梦是潜意识的形象呈现,或许梦回顾了过去,或许梦预示着未来,但是,小心点,不要弄丢了你的梦,不然......
  • 我比你更爱你

    我比你更爱你

    他们在美国相遇,她一个人留宿街头,看起来身上有一种天生的傲冷,他对她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于是他将她带回了家。几个月的时间,他爱上了她。可是,她却突然离开,他找不到她了……几年后,他们在高三再次相遇,在一个华丽的误会下,他们再次相爱。
  • 灭神之仙

    灭神之仙

    拥有力量为神,修炼真我为仙。李元明穿越到仙之大陆,卷入了神与仙之间,利益与理念的冲突。神说:“你不信奉我,又不肯去死,我很难办啊!”于是李元明为了修仙,只好与神决一死战了。
  • 晚秋风晚晚

    晚秋风晚晚

    婚后的生活平淡如水。当初为了结束恋情,她匆匆嫁人;为了香火的延续,她毅然辞去前程似锦的工作,为了宝宝,她也似乎是满足于家庭主妇这一职业。然后平静的生活,却被一场计划中的意外打破。记忆中的人儿悄然出现,丈夫的反常,他及时雨的帮助,她心中的疑惑越来越多。从她察觉到2个男人的较量开始,她才发现,自己真的有那么多不知道的事,欺瞒她的,竟都是至亲好友!
  • 再见如初见

    再见如初见

    那一年的一个暖心微笑。那一年的一个温暖举动。那一年的一个无措决定。那一年的一个悲伤故事。那一年的一个重逢喜悦。那一年的一个春夏秋冬。
  • 复仇公主VS樱圣恶魔校草部

    复仇公主VS樱圣恶魔校草部

    三个拥有绝美容貌的女生,6岁时因对自己所谓的“家”有太多的憎恨,所以三人选择了离家,并在机场相遇了。遇到贵人相助的她们在十年后,拥有了在世界上任何人都遥不可及的地位。她们又重新回到了儿时充满悲伤和仇恨的国度,展开了一场报仇行动。在樱圣皇家学院,她们的爱情也悄悄降临。冷漠、顽皮,爱撒娇的她们将如何演绎不同于童话的爱情。
  • 爱情代价

    爱情代价

    爱是一种美的东西,但它却让你付出了你生命的一切。看了这部《爱情代价》,你就会知道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也许你会思考很多很多。小说讲的是演艺圈中的种种令人咋舌的黑幕,包括KTV、酒吧里的三陪小姐形形色色的生活,还有社会最底层一类人的阴暗生活。
  • 她,是光芒

    她,是光芒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个人都会走过自己要走的路,每个人的路上会充满苦难和肮脏的泥泞,谁又会走过这些泥泞会不被弄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