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T 7713-1987)规定,引言、正文、结论、致谢、参考文献部分构成了文章的主体。如果说引言部分是提出问题,正文部分则是分析和解决问题,是作者创新性的具体体现,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在文章中占的篇幅最长,起着阐明作者观点和主张的作用。由此可知,决定论文质量高低、价值大小的关键在于正文部分写得如何。
由于不同作者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不同、研究结果的各异,对正文的写作不可能有统一的规定,史学论文的写作就是在掌握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换言之,研究者只有通过论文(或专著)写作,才能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史学论文写作一般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求真务实的态度
史学是一门求实的学问,须言之有理,持之有据,任何观点的形成都要建立在翔实可靠的资料的基础上,作者必须具有求真务实的态度。
首先,必须占有大量真实、可靠的史料。广泛而深入地搜集与论文相关的一切资料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作者只有占有了大量与研究对象相关的资料并充分了解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才能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来看问题。没有完全掌握或掌握的信息不全面,就会影响视角和结论。但是占有大量的信息资料并不等于掌握了真实可靠的资料,由于受客观条件和主观认识的限制,文献资料和前人的结论会存在认识上的片面性,这就要求作者在掌握资料后,不能随便拿来就用,而是要对已占有的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整理、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选择那些真实、可靠的资料,为写作做好准备。有一些学生搜集史料的方法是从别人的文章中信手拈来,不假思索地加以利用,可能所引文章的作者自身因为疏漏而就已犯有误标书名、卷数、标点符号和内容的错误,如果不复查原文就拿来使用,会使文章出现不必要的“硬伤”,论文的质量也会大打折扣。只有建立在真实材料的基础上,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与实践的检验。史学论文要求研究者以客观的态度来分析解决问题,切忌在撰写论文时根据个人的感情好恶、主观臆断或带有偏见地选择史料,否则就会得出违背事实的结论和看法。
其次,观点的确立要客观。文章的观点是作者对其所要研究对象的总体认识,如果能客观地揭示研究对象,文章就有价值;如果歪曲地反映事物,研究就毫无意义。文章的观点是在对材料的分析、研究中产生的。而有的同学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往往是先入为主地提出某种观点,在头脑中已经固化了对某一事物的认识,然后再根据自己的观点去选择相应资料,固有的思维模式影响了对所研究问题形成正确的观点。这就要求作者对所掌握的材料加以仔细鉴别,弄清材料本身是否是客观,是某个历史时期的个别现象,还是一种普遍现象;是事物发展的主流,还是支流;是客观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真相,还是歪曲反映事物的假象。只有经过仔细的鉴别,弄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形成真实可靠的论据,才可作为文章论证的材料。
一般来说,掌握的史料越全面,从中得出的认识也就越具有说服力。但是,史学论文中的论点并不是简单地就某一事件谈某一事件,就某一问题论某一问题,最终得出泛泛的结论,而是对具体史料进行理论概括,进一步分析、判断,找到事件后面所包含着的本质的东西,并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有很多的初学者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自己经过认真的准备,终于形成了某种认识,但后来却发现在某个专家的论著里已有该种观点,并且比自己的认识更高明,作为初学者在遇到这种情形后就会产生自己已无继续研究下去的想法。遇到这种情况,要么改换题目,要么改变角度,另辟蹊径,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从而得出不同的认识。在观点的形成中必须做到的一点就是从史料的真实性出发,实事求是地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规范的写作
由于自身的逻辑结构要求和进行学术交流、文献检索的需要,学术论文有着极强的规范性,在标题序号、数字的使用,甚至标点符号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一)准确使用层次标题序号
为使文章的结构更合理和层次更清楚,大多数文章中都设置了小标题,即层次标题。这些标题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序号也是层次标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标题写作的时候,必须正确使用标题序号。
史学论文的层次标题,建议使用国务院办公厅2000年8月24日修订发布、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25条第6项的规定:结构层次序数,第一层为“一,第二层为“(一)”,第三层为“1.”,第四层为“(1)”。这种确定层次标题的方法为大多数期刊所采用。
需要注意的是:各级标题退二格,第一级标题可居中。第一级标题序号后用的是顿号,第三级序号后面用实心黑点(英文状态下的句号)。第二、四级标题序号用圆括号,不能用半括号表示,括号外不用标点也不用空格。序号按标题级次顺序采用。文章段内需要用层次表述,可采用“”序号,其序号后不用标点;段内如用“第一”、“第二”、“第三”或“首先”、“其次”、“再次”表述,在其后加逗号。建议不采用半个括号序号,如:1),一)等,也不采用外文字母作层次序号。
(二)准确使用标点符号
很多同学认为标点符号的使用是无关紧要的事,常常忽略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如有的同学文章整段一“逗”到底,分不清是一个句子还是一个完整的段落;有的同学在写二层并列的意思时,也随意用逗号。1990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修订后的《标点符号用法》,该标准参考了国内外标点符号用法的文献,广泛吸取了语文学界、新闻界、出版界、教育界的意见,对汉语书面语常用的标点符号用法进行了规定和说明,目的在于使人们正确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以准确表达文章,推动汉语语言的规范化。本书将其放置于附录部分,对于大学生而言,依照标准学习使用不会有多大的困难,在写作过程中应加以参考,仔细斟酌如何使用,写完后通读文章,检查标点符号是否正确。
在史学论文写作中,困扰学生最多的标点使用是出现双引号并加注释时,标点符号究竟放在什么位置合适,常见的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他说:“……”……
第二种:他说:“……。”……
第三种:他说:“……”……
第一种的引用在原文中不一定是完整的话,在此与上下文不能联合表达完整的意思,还需要继续说明。如题为《19世纪初期华娄地区的教育产业》一文的引用材料的方法为:
春秋前期鲁国人曾经追述唐尧时代人们对于属于高阳氏的“才子八人”的评语“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恺”,认为那个时代“天下之民”已经有了统一的道德评价标准。春秋后期时人谓“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认为周公所治理的不仅是周王朝,而是“天下”。在先秦时人心目中,虞夏商周既是朝代的名称,又是“天下”的代称。战国时人认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这就把天下一家的思想发挥到了很高的程度。先秦时期,大略而言,人们的社会地位是氏族或宗族的,但人们的眼光和精神并不局限于氏族或宗族,而是天下的、统一的。先秦时代的统一精神虽然与秦以后的情况有不小区别,但其基本理念是一致的,不同的只是形式。
第二种引用在原文中是一句完整的话,在此与上下文联合起来表达完整的意思。如题为《蒋介石与抗战初期国民党的对日和战态度——以名人日记为中心的比较研究》一文的引用材料的方法为:
第二天即8月8日的中午,蒋介石在励志社邀宴各中央委员,席间发表演讲指出:“今当中日行开始作战之际,特与各位聚会一谈,目前和平既成绝望,战争即将爆发,此项战争系全面的战争,非如以前数年之局部的,所以关系我们国家前途是非常重大,我们必须小心应付,牺牲卫国,以临此大难。有人以日人准备已久,力强势大,我国颇难取胜,但此非真理。要知一个国家之对外战争,首须注重国家是否上下一心,全国一致,其力甚强,对外必能取胜,否则实力虽大,亦将失败。”
第三种引用在原文中不是一句完整的话,可能是其他非结束性标点,如逗号等。在此与上下文联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题为《国民政府战后对台湾的工业接收及其影响》一文的引用材料的方法为:
尽管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将台湾的主要工矿业纳入国家资本来经营,却面临修复工厂、资金短缺、技术管理人员缺乏等严重困难。台湾各厂矿的机器设备虽然是战前生产的,无法同欧美的新型工业设备相媲美,但相对于中国大陆较落后的机器设备来讲,“尚属新颖完善”。如基隆造船厂的机器设备就比上海江南造船厂要先进得多。与此同时,台湾工矿事业考察团经过实地考察后认为,台湾工矿企业遭受的损失并不严重,“轰炸损毁的只是电线电缆、厂房屋顶和一些管道、辅助设备,而有些关键性的设施如水电的大坝、不少套发电机组,以及许多机器机床,实际上未直接受到炸弹袭击”。也就是说,尽管台湾工矿业机器设备所受的轰炸损坏颇多,“大部分尚能修理恢复”。
(三)准确地表达数字
在论文写作中,主要用汉语数字和阿拉伯数字表示数字。具体可参照1987年1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原国家出版局、原国家标准局等七家单位发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该规定总的原则是: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又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遇有特殊的情形,可以灵活变通,但应力求保持相对统一。
就历史学科而言,在论文的写作中使用汉字数字的地方相对于其他学科较多,具体有:第一,夏历和中国清代以前历史纪年用汉字。如八月十五、洪武元年(1368年)、康熙二年(1663年)。第二,一些用时间表示的固定词组用汉字表示,如“七七事变”,“八一南昌起义”、“九一八事件”、“十月革命”等。第三,一些用数字作为词素构成定型的词、词组、习惯用语、缩略用语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语句,如一心一意、三令五申、七上八下、十全十美、九牛二虎之力、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第四,表示星期几时一律用汉字,如星期三。第五,不是出现在一组科学计量和具体统计意义数字中的一位数可以用汉字。如五本书、六个人、三套方案。相邻的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时,要用汉字书写,两个数字之间也不用顿号隔开。如七八里、六七家、五百余人。第六,党的代表大会用汉字,如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一大。
其他情况下则一般用数字表示:第一,公元纪年、“中华民国”纪年和日本年号纪年等。如1937年7月7日、民国26年(1937年)、昭和8年(1933年)、公元前6世纪、20世纪90年代、下午2点,毛泽东(1893-1976)等。第二,表示数量时用数字,如死亡人数达7000人、山高800多米。第三,记数与计量时也用阿拉伯数字,包括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比、约数等。
三、严格使用学术语言
语言是作者表述文章内容的载体,其表达效果直接影响论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甚至关系着文章的质量。作者的写作能力、文章的质量只能通过语言来体现和完成。论文的写作过程要按照内容的要求,熟练地使用学术语言。一篇高质量的论文,不仅要求史料搜集充分、观点鲜明,而且在表达观点和材料的语言方面也必须符合论文语体规范的要求。但在实际的写作中,由于部分学生没有熟练掌握史学论文语言的特点,因而在语言方面经常出现诸多的问题。
(一)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
史学论文根据其研究对象的不同而各具特点,但对语言表达的要求却是共同的,准确、精炼、庄重质朴,在可能的范围内生动地表达也会使文章大放光彩。
1.语言要准确
准确就是要求所用的词语能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准确而又变化地描述过程,恰如其分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既能体现学术的严谨性,又能显示自己的文采。
这就要求作者对所用词的词义能够做到准确的定位,精准把握,尤其是要注意辨析近义词、同义词在含义上和用法上的细微区别,认真推敲每一个词的意思,选择最恰当的词进行表述。如“诞辰”和“华诞”两个词,都可以表示多少岁的生日,但诞辰既可用于活着的人,也可用于死去的人,如“毛泽东同志一百周年诞辰”,而“华诞”则只能用于活着的人。所以在为活着的人举办祝寿活动时,只能使用“华诞”一词。
最富有变化的是表示“死”的词。恩格斯在悼念马克思时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唐弢悼念高尔基又是这样写道:“1936年6月18日,世界大文豪,新社会的创造和拥护者,出身于劳动阶级的作家马克辛·高尔基,在莫斯科逝世了。”马克思是共产主义学说的创始人,又是恩格斯的朋友,所以恩格斯选用了含蓄委婉又符合死者特点的词语:“停止思想”、“睡着了”。唐弢选用富有庄重色彩的褒义词“逝世”,表达了对死者的尊敬、热爱和深切的悼念。“死”的近义词许多。有的富有口语色彩,其中有的含有褒义,带有惋惜之情,例如:老了、走了、光荣了、去见马克思了;有的含有贬义,带有憎恶之情,例如:断气、完蛋、见阎王。有的富有书面语色彩,也有褒贬之分,含褒义的有:逝世、去世、谢世、长逝、仙逝、永别、殉职、殉国、牺牲等;含贬义的有:毙命、丧命、暴卒等。有的语词只能用在皇帝诸侯身上如:薨、崩、驾崩、宾天等;有的只能用在僧人道士身上,如:升天、涅槃、坐化、圆寂等。可见,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在没有搞清词义之前,不要轻易下笔,力求通过工具书的查阅,将每个不确定的词弄清含义,做到准确表达。
2.语言的精练
史学论文要求用最简洁朴实的语言,尽可能准确地传达所要表述的信息,做到“文约而事丰,言简而意赅”。论文价值的大小并不是靠篇幅的长短来衡量的,根据所要论述对象的要求,该长则长,该短则短,在能准确、全面、深刻地表达自己观点和认识的基础上,能精练则精练。
在实际写作中,经常发现一些学生使用语言不够精练、啰里啰唆,这是作者自己对内容的理解不深所致。要使语言精练,最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分析认识能力,能够抓住问题的症结,表明自己的观点时干净利索、旗帜鲜明,而无需先讲一大段无关紧要的内容,再拐弯抹角地提出问题,“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方法在论文写作中是要不得的。
精练的语言是千锤百炼地修改出来的,在语义表述清楚的情况下,能少说一句就少说一句,能少用一个字就少用一个字。同样的内容,用很少的词语表述出来就会使文章显得更为精炼。如:“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的统一的王朝,在王朝实行专制主义制度。”就可以用“秦始皇建立了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来概括。要使语言精练,就要求对文章中表意重复的语句或内容进行选择,删除多余的词句,无需在那些已被学界共知的历史事件或背景知识上过多地浪费笔墨。
3.语言庄重朴实
历史研究是严肃认真的,在史学论文写作时真正要把语言的庄重与平实熔于一炉,朴实无华,讲求确切无误、平易质朴的修辞效果,论文切忌言不符实或言过其实。语言庄重,应使用直言义,少用婉言义,不用不实之词。在句式方面少用或不用具有描绘性的语言形式,多采用平实得体的语句,只有明白畅晓的语言才具有自然美、纯真美,才能实现语言的庄重美。
语言的刻板乏味或者轻浮流俗,都是不善于表达的反映。史学论文要做到庄重朴实,一是用语书面化,规范词语,不能使用口语化的语句或随意遣词造句。史学论文强调的是理性的分析而不是感性的渲染,所以应尽量避免使用感情色彩过于强烈的词语。二是要减少不必要的套话,语言表达要尽可能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去华饰而存质朴,求实求真。三是要尽可能地尊重历史学专业用语习惯和专业审美心理,尽量避免使用其他行业的习惯用语和专业术语。
(二)语言使用方面易出现的误区
最常见的错误就是文白不分,有些学生在叙述时半文半白,使读者不能明白究竟是作者自己的话,还是引用的史料,读起来非常困难。深究其原因,是因为作者未将史料吃透,难以用自己理解的语言简明扼要地表述出来。
作为史学论文,恰当地引用史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是必要的,但也有部分学生引用别人的成果超过了自己的论述,大段大段地摘录、引用别人的结论,带给读者的印象就是不像作者在写论文表述自己的思想,更像在罗列前人已有的成果,是前人成果的大杂烩或大拼盘。
也有部分学生在写论文时完全口语化。学术论文有自己的特殊表达方式,必须做到用语准确、逻辑严密、寓意深刻。在日常生活中,口头语言没有严格的要求,只要交流双方能够明白对方的意思即可,但在论文中过多使用口语化的语言就显得极不严肃,让读者感到缺乏严谨和庄重。当然,这也不是要求在写论文时故作高深,说一些晦涩难懂和庄重、莫明其妙的话。论文语言强调的是语言的规范和准确,不能模棱两可,更不能随心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