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拿破仑·希尔告诉我们可以用以下20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建立自信:
“反正”与“毕竟”是表示斗志的忌语
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们都经常说这样的话:“反正……”,“毕竟……”,“总之”。这样的话在平时生活中是经常听到的,是很普遍的现象,每个人都不能例外,除了不能说话的人。这就是一种被拒绝的心境加以正常化的典型。正是由于说了这样话,才使得本来可以做的事不做了,本来要成功的事也成功不了了。随便就放弃了努力,这样的人也摆脱不了心理的束缚,永远会困在原地不能动弹。
一旦你被困于徒劳无功的自卑感里,那你要立刻行动起来,避免说“反正……”或者“毕竟……”实际上,那些事你是能够做好的,只要你努力,不能因为说了那些“反正”、“毕竟”的话而放弃。要有自信,才会成功。
培养自信最好用自定式的表现法
很普通的例子,当人们买水果的时候,往往问摊主水果甜不甜、酸不酸。好吃不好吃。在这种情况下,倘若摊主用否定或不大肯定的语气回答,如不甜、不好吃,或者也许是甜的,可能好吃,这样都会丢掉十之八九的顾客。
然而同样的东西,要用不否定的语气说就不一样,如:“您放心,绝对甜,好吃得很。”“我不卖不甜的”……这样,他们的水果绝大多数会顺利地卖掉。当然这里面也许有推销手段,只是更关键的是,他的说法抓住了对方的心理。他需要甜的和好吃的,而你充分肯定的回答使他认为,这就是他所要的,那么他肯定会买下来。所以说肯定的语言是自信的第一步,是成功的开始。
用肯定消除自卑
有些人在照镜子的时候,当她(他)们看到自己的形态或肤色,忍不住会产生某种自豪的感觉。因为他(她)们有美丽的外表、白皙的皮肤。而另外有些人则不同,他(她)看到镜子里外表丑陋、黑色肌肤的自己,往往有一种自卑感。但自信的人却不这样认为,他(她)会欣赏自己的美,这样就行了,我的皮肤很健康,等等。他(她))总是肯定自己的东西,而不是否定。
生活中的语言也是一样,我们往往喜欢听肯定的,不喜欢不肯定的。我们当然想得到更多人的承认,所以当一个人听到较多的是否定的语言,他就会产生自卑的心理。由此可见,外界的语言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是有作用的,不肯定的语言是有害无益的。
《物性注》的作者、古罗马的卢克莱修奉劝人们要多称赞肤色黝黑的女人,说她们的肤色就像胡桃那样迷人。只要不断地赞赏对方、肯定对方,就算这位女人明知自己黑皮肤,也不会觉得自卑,甚至还可能有自信。
反正,选用肯定或否定两种不同的措辞,能够将同一件事实形容得有天壤之别。在所有情况下,人们只要常听见有价值的措辞或叙述法,对他充分肯定,他就可以改变自卑的心理,使他们感到自信,从而享受愉快的生活。
不利于自己心理的措辞,可以省略或代替
利用自我暗示治好各种疾病,最先发现这种精神疗法的人——法国的艾米尔·库恩博士告诉我们说,自我暗示也就是少说带有负面因素的措辞,尽量减少负面措辞对自我的刺激,从而治疗疾病。比如说:“痛苦消失,痛苦消失,痛苦消失”,则比不上说:“痛苦消失、消失、消失。”因为前一句说了三遍“痛苦”,而每说一次都可以使病人想起痛苦,从而加重心理负担,而后者则只说了一遍,而后面又连说三个消失,这样说完,就感到病完全好了一样。这就是自我暗示的作用。
不单在医疗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这样,只要是涉及到负面因素的词,我们尽量不说或少说,以减少它带来的心理影响。假如非说不可的话,也可以用别的词来代替。比如当提到你考试不及格这件事的时候,你可以说:“自从那件事后……”这样自然可以把不愉快的事实或气氛摆脱掉。
把问题抽象化,使讨厌的事情不讨厌
我们时常碰到令人头痛的事情,并因此而闷闷不乐,或整日惶恐不安。对此有人提出一种绝妙的方法,就是运用“抽象阶梯”或“袖手旁观”的方法来排除苦闷。
事物都是能够抽象概括的。比如花猫是猫,猫是动物,这样看猫就很抽象。
比如在生活中你的上司总是让你难堪,你一见到他就气得要死,你便可以用这样的方法。你告诉自己:你的主管是人、人是动物。你总不至于见到动物都气不打一处来吧?因此见了他,你就当是见了动物,这样你的心情会好很多。再有,倘若你为了工作的事情感到厌倦,那你可以这样考虑:你因工作而得到了工资,你拿了工资能够买你想要的所有东西;你得到了你想要的东西,你能不高兴吗?这样,利用抽象的阶梯,就可以消除不安。
利用联想,有助于忘记讨厌的事情
在许多不能想像的心理效果里,上面我们提到过“抽像化”,下面再介绍一种方法——自由联想的方式。抽象化是有规律、有层次地把具体的事物抽象。自由联想是由一具体事物毫无关系的联想另外的一大堆事物,而把它们联系起来,让心中的烦躁不安平息下来。
它的特征是从某一措辞开始,如:“馒头”,然后想到其他的事物“馒头——乳房——女人——女儿——结婚——有孙子——合家欢乐”,这就是一个自由联想的例子。
联想是可以无边际的,无穷无尽地想下去,这样就能达到联想的目的。由一件不高兴的事、讨厌的事联想到令自己高兴振奋的事,并因此摆脱心理的阴影。
倘若被否定的意象困扰时,应该用动词的方式表现自己
平时,和那些自卑感较强或者患了脸红恐惧症的人闲聊,你会发现,他们的想法简直太奇怪,简直是庸人自扰。他们往往想得太多、太深,结果往往自寻烦恼。当然遇上了烦恼的事,人肯定会烦恼,可是如果没有遇上而只是自己推测或臆测的,那有什么可担心的,因为事实还没有发生。
他们往往把自己当名词,“我是留级生”,“我患了脸红恐惧症”等等。他们总找些借口不肯定自己,把自己封闭在自己制定的商标里,说自己“成绩不好”、“在生人面前拘谨”。实际上,他的成绩或许只有数学一门不好,他并不是见了谁都脸红心跳,只是对异性这样。假如他能把自己肯定,由名词变做动词,那么“也许有这种事”之类的措辞就马上能变成明确的语气,从而消除自己造成的否定意象。
单位改变时,心理负担的轻重也发生变化
在日常生活中,倘若想表达同一件事实,但是由于所用的单位不同,所表达的效果也会不同,也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例如再有半年就要高考了,如果用“月”表示,则“还有六个月就要高考了”,在人们心中,一个月的时间很长,所以他会对高考怠慢;而若是用“天”,“离高考只剩下180天了”,人们一看,呀!只有一百多天了,一天天过得那么快,这一百多天会很快过去的,我必须抓紧时间!因此,他会很重视考试。那么二位的考试结果一定会不同。
还有,你也许注意过广告栏里的广告,某房地产公司为自己的地皮做广告,他能够说:“距市中心有几分钟的车程。”而不说“距市中心有几公里。”因为几分钟的车程让你感到,只有几分钟便可到市中心,那位置太棒了;而要用距市中心有几公里,则会把多数人吓走,那么远的路,谁会去买他的地皮。
还有,在报纸上我们也常看到,距“国庆”或某一重大节日还有4个月,而很少用120天,一旦如果报纸都报告说还有几天几天就到什么节日了,那么这一节日的氛围就会提前到来。
以人的意象看来,公里要比公尺长,你说距什么地方一公里会比说距某地1000米感到要远些,使心理产生不同的变化,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心理换算”。希望你们能用合理换算来调节自己的心情。
任何事要有最坏的打算
《莎士比亚》的作品《李尔王》中一段说,一位被挖去双眼的父亲和儿子久别重逢于荒原,儿子感慨地说:“这是最悲哀的时刻,再也没有比这更悲哀的了。”可以说这是句至理名言。倘若一个人因为考试考得不好苦恼,由于工作不顺利而烦心,那只要他和这件事比比,听听这句话,那么他那烦乱的心一定会得到慰藉。它能够使人恢复自信心,排除万难。
为什么呢?当一个人在考试考得不好时,他会说:“太糟糕了”,事实上这也并不是最坏的事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不愿意看比这次更差的成绩,而把它说成是糟糕的,甚至是最坏的事,言外之意也就是说:“以后,无论怎样都会比现在好的。”
“最坏”是有标准的,由于这个标准很模糊,你说是最坏的,是对你自己来说,还是对每个人来说?要是后者,那自然是最坏的;若是前者,你自然不是最坏的。因为别人也在犯同样的错误,并且他们的错误可能比你的更大。
遇上这种情况,有的人会丧失信心,认为自己完了,无药可救了,便会胡思乱想。其实与其这样,不如承认你就是最坏的,结果反而会轻松。愈是坏的事,越要这样想:“这是世界上最坏的事。情了,然而,以后不会有比这更糟的事了。”这样,你的心可能会安定下来,理所当然地面对现实,使它成为逆转现实的动力。
克服自卑感的窍门是“我”、“我们”的互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