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中国的一个偏远山区,那里除了山就什么都没有了。那里有一个小镇,小镇是被群山包裹的,在那蜿蜒盘旋的山峦之中,有一条若隐若现的小路,那是通往城里的必经之路。其实那本不该是一条路,而是很多人都从这条路进出城里与小镇,渐渐地就形成了路了。沿着这条路一直往前走,在那群山之间,稀稀疏疏的有几间民宅,再往前走,你就会看到农田,村民牵着水牛在田里辛勤的耕作。这里的阳光不是很足,因为在大山身处,阳光大部分已经被茂密的树林吸收的差不多了,所以这里很凉快,一年四季都是这样。
在往前走,有一片竹林屹立在山洼洼中,那是天然行程的景观,只见那竹叶随着风摇曳,枯黄的落叶在风中打着旋转,落得满地都是,当你轻盈地踩在那枯黄的叶子里,你会感觉到你踩在席梦思的床垫上,叶子还会发出咝咝的响声,这成了小镇里的孩子们业余时间玩得游戏,每当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孩子们总是会兴致勃勃地来到这片茂盛的竹林里,要不就在青石旁歇息,要不就那随身携带的柴刀挖出隐藏在枯叶底下的竹笋,有说有笑的,直到夜幕降临的时候,才会整理自己衣服上的尘土,背上书包,回家吃饭了。年龄比较大的孩子,会很早就回家,因为他们来到竹林里,是顺道过来砍柴,住在大山脚下,当然是靠山吃山,有时时间充足了,这些孩子总是会来到竹林深处的灌木丛中,摘一些野果,拿去作为晚上饭后的零食,就这样,一天接着一天过去了。在这里你不会感到苦恼,因为这里的生活并不像城市里那样需要竞争与拼搏。
每当农历的十五,这里的月亮总是那样得圆,因为这里的地势比较高,所以每到十五这一天,镇里的人们总是会聚集在这片茂盛的竹林里,点起篝火,一边赏月,一边围着篝火跳舞,大家都会拿出自己家亲手酿的酒,在这里家家都会酿酒,不管是酿出来的杨梅酒还是葡萄酒,酒气总是又香又纯,也许是跟这里的那条天然形成的河流有关吧,那条河流的源头来自山顶,这里的人不知道山顶有多高,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想过要测量它的高度,如果家里缺什么东西,那就爬上山去采,就这样很简单。在这一天里镇上的人相互在月光之下畅饮,每次都有人喝得伶仃大醉,于是就躺在那枯叶之中睡下来,一直到白天才会醒来,醒来之后还像往日一样农作。
镇上好像没有一样像样儿的设施,因为这里的东西大多是天然形成的,只要那几栋房屋,镇政府,那就是一座居民自己用山上的树木搭建的学校了,那是镇上唯一的设施了。在这里没有一个像样的医院,更不用说有一个穿白大褂的医生了,这里只有一位赤脚医生,它住在村东头的屋舍里,每当镇上有人伤风感冒的人,都会去找他,毕竟在大山深处,吃得都是绿色食品,所以镇上人的体质都比较好,根本就不会得什么大病,所以只需要开点消炎药、退烧药、止疼药什么的,这些药相对比较便宜,所以对于靠农作生活的居民还是能接受这个价格的。
最近两天在镇上有多了几个小卖铺,也许是为了搞活镇里的经济吧,为了满足镇里人的需要,有些人便赶着家里的牛车,来到城里去挑选一些便宜的东西拿到镇上卖,于是当镇上的人看到一辆牛车从城里回来的时候,都会排着对到小卖铺门前抢购,由于进的一些货大多是一些小酒、榨菜、可乐什么,价格并不是那样得昂贵。所以一趟车下来,车上的货物便买得一干二净。就这样,看到别人家出去进货,各个居民也就按耐不住里,于是各家各户都走进了城里,都进一些货物拿到镇里卖,久而久之,镇里最大的活动——庙会就诞生了。
农民总是朴实的,因为他们不是很舍得花钱,靠天吃饭靠山吃饭的日子也不是那样得好过,不管怎样每个人都有点追求,于是居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们等走出大山,到外面发展见见世面,终于这些原因,镇委会也在想办法,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人才才是发展的前提。”于是镇上向上级申请,拨了了一点款用来改建学校,增添了不少现代化的设施,然后又从省城里请来了一些支教老师给学生讲授知识,就这样镇上终于有了一个像样儿的小学,四年之后又建成了初中和高中,经过几年的努力,镇上的第一批高中生参加了全国高考,镇上终于出现了第一批大学生,张可和吴菲就是其中的两个大学生。
张可和吴菲是一对堂姐妹,因为镇里的人很少和外人接触,所以他们的婚姻制度讲究的是门当户对、亲上加亲。张可的姐姐在很小的时候就嫁给了吴菲的哥哥,而吴菲的妹妹由于根本就对学习不感兴趣,成天又无所事事,于是家里人就把她嫁给了张可的弟弟,就这样张可和吴菲就成了堂姐妹,然而这种堂姐妹关系就相当是亲姐妹的关系,高考成绩下来,两个人的成绩居然考得一样多,更巧的是两人被分配到同样的大学、同样的学院,这件事情使得两家喜出望外,于是发下帖子,邀请镇上的人来喝状元酒,所谓的状元酒,就是家里的孩子考上大学了的一种庆贺的方式。那一天,是镇上有史以来最热闹的日子,因为人们都知道,镇子上终于出现了一批有文化的知识青年了。
摆酒席的那一天,张可的脸上并不是显得那样得高兴,虽然露出了几点浅浅的笑容,但是总觉得不是那样得自然,她那双美丽的大眼睛还像总是带着一些忧愁。吴菲看到张可这样冷漠的样子,好像已经发现了什么了,于是就接过张可手中的活儿,张可这下才将注意力转向了吴菲。“咋了,今天是个好日子,为什么不高兴呀。”只见张可将目光转向了窗外,窗外有一棵茂盛的皂荚树,那棵皂荚树有几十米高,树干的宽度只有两个人甚至手臂才能测量出来的,在皂荚树的后面,有一个身影一直注视着张可。吴菲看到了,那人就是和张可从小青梅竹马的玩伴,后来成了张可的男朋友,他叫耿直。两个人时常会在那棵皂荚树下约会,因为在这个偏远的山区,风俗比较保守,所以每到黄昏的时候,两人都会偷偷地跑出家门,聚集在皂荚树下,那是已经很晚了,村里的人也都睡下了,因为第二天他们就要下地干活儿,两人就接着这样的一个机会,在皂荚树下一同看星星,看月亮,有时也谈谈人生,一直到黎明,两人才各自回家。
吴菲知道是耿直来找张可,于是就对张可说:“这里有我呢,你先出去看看,耿直肯定是有什么急事,可怜的耿直,这次高考没有考上大学,你去安慰安慰他吧。”于是张可就放下了手中的活儿,来到了皂荚树下,见到了耿直,只见耿直的脸上一点表情也没有,而且看上去要比以前消瘦了很多。张可用手很怜惜地抚摸着耿直的面颊,她不知道这样的一个高考,将一个好端端的人折磨成这般模样,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呀。
张可和耿直还像以前那样蹲坐在皂荚树下,只是没有再谈什么理想了,因为张可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近,而耿直却有些自卑,他没有考上大学就注定他再也没有实现理想的勇气,再也不和张可在一起了。而张可并不那样认为,因为她的心里全都是耿直,她已经把自己所有的爱都灌注在耿直的身上,耿直心中也明白,即使张可依旧爱着他,他们俩的婚姻也会成为不可能的事情,毕竟传统的观念在这个镇子里已经根深蒂固了,于是耿直和张可在这棵皂荚树下做出了一个决定。张可去上大学,耿直会陪着张可一起去,然后耿直在找一份工作,这样就可以维持生计,这样张可就不会因为没有生活费而发愁,毕竟张可的家庭条件也不富裕。
为了鼓励大学生考上大学,镇上给了每一个大学生500元钱,加上家里给的1000元钱,张可就带着这1500元钱踏上求学的道路;吴菲的家庭比较好,虽然她和张可是堂姐妹,但是已经他们是村里最先富起来的一家,所以路上的盘缠和生活费并不像张可那样得寒酸;而耿直呢,告诉家里人要去外面打工,于是家里给了耿直1000元钱作为盘缠,就这样三个人收拾了自己的行囊,买好了火车票,就踏上了相同的道路,张可和吴菲是为了求学,而耿直呢,则是为了张可,他们要去的地方就是坐落于十三朝古都之称的”西安“,在那里有一所经历了百年洗礼的西北大学。
三位怀揣着各自的梦想,报着不同的目的,来到了古都西安,张可和吴菲顺理成章地步入大学的学堂,那耿直呢,他又该怎样生活呢?在这样的一个陌生的地方,耿直单枪匹马地来到这里,孤身一人的他又能做些什么呢?请看下节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