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47600000030

第30章 格律之美(3)

(发表于1989年第11期《家庭》)

荐书五种

《史记》司马迁著中华书局出版

在《史记》之前,中国已经有像《春秋》那样的编年史,有像《国语》、《战国策》那样的国别史,有像《尚书》那样的政治史,但没有像《史记》这样的纪传体通史。司马迁首创了这一体例的史书,同时,也开创了传记文学或曰纪实文学。

一切文学作品都是人类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都是在写历史,写作者眼中、心中的某个时代,区别只在于作者观察历史、认识历史和以文学手段表现历史的能力的差异,以及历史色彩的浓淡和题旨显、隐的程度的差异。司马迁正是具备了洞察历史、驾驭历史的非凡功力,才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地写出了《史记》。

读《史记》当然首先是读史,但我同时又很看重它的文学价值。因为单纯的史书,别的史官也可以写,文字干瘪、味同嚼蜡也无妨,只要所记真实,即可为史书。司马迁是把《史记》作为文学来写的。他当然追求真实,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前因后果,无不力求做到查实有据、言之凿凿。然而,上下几千年的历史遗迹,随着岁月而湮没,而剥蚀,而变色,这是不可避免的。远的不讲,就连距司马迁年代较近的秦,经过项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使司马迁失去了多少“创作素材”?恐怕难以估计了。事实上,百分之百地“重现历史”是根本不可能的,历史永远只是侥幸遗留下来的一部分,是后人重新认识的历史。司马迁很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不仅忠实地记录了历史的框架,而且天才地丰富了历史的血肉。

以《项羽本纪》为例。我毫不怀疑他所记述的诸如“鸿门宴”等等事件确曾发生过,但我却坚定地相信司马迁在不违反“纪实”原则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运用了想象和虚构的文学手法。试想,在刘邦被项庄舞剑吓得心惊肉跳之后,借故上厕所,托张良把白璧、玉斗代献项羽和范增,自己逃之夭夭,这样的细节,漫说相隔百十年的司马迁不可能亲见,即使当时的人也未必得知,那惶惶如惊弓之鸟、急急如漏网之鱼的神态毕现,对话、语气栩栩如生,简直就像小说了——当时还没有“小说”这个品种。我甚至怀疑西楚霸王垓下与虞美人的壮别、赠乌骓与乌江亭长等等情节也是用了此类手法。这么说,丝毫没有贬低太史公的意思,只是佩服他的聪明,在那个时代,就已经如此熟练地将历史与文学融为一体。如果没有司马迁,“割断历史”恐怕不至于,但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就不会存在了。

《秦集史》马非百著中华书局出版

马非百先生,湖南人,与毛泽东主席既是同乡,又曾同学。一生研究秦史,胡适曾为他的书斋题写“秦史书屋”,并在两侧加书:“非百百非不非秦,因以名其室。”

在五十年代的那场政治运动中,马老因“自己不小心”而被扣上了“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的帽子,从此失去了著述的权利。直至七十年代末期,“改正”之后才得以出版几部花了毕生心血的著作,那时已八旬有余也!

《秦集史》是他研究秦史的结晶之一。此书仿纪传体史书成例,分纪、传、志、表四部分。“纪”称“国君纪事”,自非子邑秦起,至二世胡亥止,即有秦一代国君之编年史。“传”记秦代人物事迹,志有二十六,表有十五,记秦代之典章制度,郡县设置、风俗、教育、都邑、封爵、会盟等等。作为一部大秦皇朝的“集史”,作者取材当然不会局限于《史记》,还广搜博取诸如《战国策》、《韩非子》、《汉书》、《论衡》、《水经注》等等,把所有能够见到的有关秦的史料统统囊括、汇编,单单这一巨大工程的工作量,就已令人赞叹!

非百先生治史极其严谨,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前提下,独立思考,决不盲从。比如《史记?始皇本纪》中“始皇东游,至阳武博浪沙中,为盗所惊”一句,他经过实地勘察,发觉历来句读有误,遂改为“始皇东游,至阳武博浪,沙中为盗所惊。”不但指明了当年始皇遇刺时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而且将一直流传的“博浪沙”这一地名也给予更正了。又如赵高的出身,《史记?蒙恬列传》中曾提到“赵高兄弟皆生隐宫”一语。何为“隐宫”?《史记?集解》云:“徐广曰:为宦者。”《史记?索隐》:“刘氏云:盖其父犯宫刑,妻子没为官奴婢。妻后野合,所生子皆赵姓,并宫之。”《史记?正义》云:“宫刑,一百日隐于荫室养之乃可,故曰隐宫……”总而言之,都认定赵高的父亲受了“宫刑”,而宫刑犯人须在“隐宫”养之百日,而赵高兄弟即在此时生于“隐宫”。绕了好大的弯子,总是难以服人。赵父纵使受“宫刑”,与其妻何干?为什么她也要到所谓“隐宫”去生孩子?马老经过缜密查寻,终于在新出土的云梦秦简中找到答案。秦简云:“工隶臣斩首及人为斩首以免者,皆令为工,其不完者以为隐官工。”原来,秦时根本无“隐宫”之设,倒是有个“隐官”,乃是一个收容受过刑罚因立功被赦的罪人的机关,与后世之劳动教养所类似。赵高之母正是在这个地方生下了赵高,与“宫刑”毫无关系,两千年迷雾终于廓清!

马老曾嘲讽一些“权威人士”对于史籍“无错错改,有错错解”,确是鞭辟入里。我辈后学,当谨记之。

《红楼梦》曹雪芹、高鹗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关于《红楼梦》的作者,关于它的不同版本,历来争论得厉害,近两年尤其热闹。我对此没有做过深入的研究,也无兴趣纠缠这些陈年官司,所以避而不谈。让“红学家”们争论去!我看重的是《红楼梦》这部书,至于它的作者是谁,其实无关紧要。

人们习惯于将《红楼梦》看做“爱情小说”,毛泽东主席说它是“政治小说”。前者是就其取材角度而言,后者偏重其思想深度,好像也并不矛盾。写爱情,如果离开了时代,离开了政治,只好去写外星人的爱情——恐怕外星人也有政治,也有社会,也有历史,实在是逃不脱的。《西游记》从傲来国的石猴出世写到灵霄宝殿,写到取经路上的神神怪怪,写到西天极乐世界,写来写去,还是人间社会的反映。民间传说中牛郎与织女的故事,应该是彻头彻尾的“外星人”了吧?读来却仍然充满人间烟火味儿。

《红楼梦》既写了爱情,也写了政治,或者说通过爱情写了政治。这些都不是它成功的根本原因。爱情可以写得庸俗不堪,政治可以写得味同嚼蜡,这已屡见不鲜,恕不例举。依我看来,《红楼梦》无论写爱情,还是写政治,关键在于写得精彩。任何作品都是小中见大,无论你怎么“全景式”,总是划定那么一块地盘,出场几个、十几个主要人物,把他们的生生死死、分分合合做一番文章罢了,《水浒传》写了一百零八将,其实许多人物只是符号,读者真正记住的不过十个左右。这十个左右写得精彩。

偌大大观园,其实也就是重点写好了十来个人物。这十来个人物立起来了,满盘棋就活了,“爱情”的故事也精彩了,“政治”的意义也深刻了。

这些似乎不用我多说。我想强调的一点是,不管《红楼梦》的原始作者是谁,他必定是一个饱经沧桑的历史见证人。没有这一点,绝对写不出《红楼梦》。《红楼梦》里有一个留下了长久的话柄的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举一动都“露怯”。这是作者以大观园主人的眼光在观察刘姥姥。刘姥姥好像在乡下日子还过得去,可能属于“富农”之列,所以作者嘲弄她也没有犯下“丑化贫下中农”的错误。这么一位富农婆,到了大观园却显得土得掉碴儿,愈加反衬出大观园的豪奢。没有这点底气,不要动辄写“豪门”这个那个,须知,那是以刘姥姥的眼睛去看大观园,就只有“露怯”的份儿了。我曾看过一部描写八仙故事的影片,里面铁拐李、汉钟离之流都会无中生有、意念取物,如今天某些“气功大师”所鼓吹者然。这些,在八仙手里只不过小玩艺而已,可是影片中却让韩湘子、何仙姑看见那些“意念取物”也惊之诧之,岂不成了“刘姥姥”?

《梵·高传》(美)欧文?斯通著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一生穷困潦倒、自己开枪结束三十七年短暂生命的温森特·梵高在逝世百年之后,成为全世界画价最高的画家,以致本来并不知其名或不喜欢其画的人也要津津有味地谈论一番。如果谁现在写一部《梵·高传》,便似有附庸风雅之嫌了。

然而欧文?斯通构思《梵·高传》(原名《渴望生活》)在一九二七年,出版于一九三四年,那时,梵·高还远远没有现在“走红”。他是在看到梵·高的画作之后,被一种不可遏止的激情所冲动,萌发了为梵·高立传的念头。我相信他是真懂梵?高的,决非附庸风雅。附庸风雅的人也写不了梵?高。当时只有二十六岁的欧文·斯通,沿着梵·高生活的轨迹,在荷兰、比利时、法国经过了长途跋涉,仿佛让梵·高的生命在他的身上再复活一次,当一个活生生的梵?高在他心中呼之欲出了,他才动笔,在“几近发狂的状态下”,用了六个月的时间,四易其稿,大功告成。

欧文?斯通所做的这件工作,套用现在的说法,“填补了一项空白”。除了梵·高本人留下的画作之外,供后人了解他、研究他的资料,一是他的胞弟提奥保存下来的三卷梵·高书信集,二就是欧文·斯通的这部《梵·高传》了。

对于大多数读者或作家来说,《梵·高传》的价值并不在用来研究梵·高,而是感受它的主旨——“渴望生活”,并且欣赏欧文·斯通本人的杰出才华。

我最感兴趣的是后者。欧文?斯通是当代传记文学的大家,他的一系列作品如表现杰克?伦敦的《马背上的水手》,表现米开朗基罗的《痛楚与狂喜》,表现达尔文的《起源》,表现弗洛伊德的《思维的激情》,表现林肯夫妇的《永恒的爱》等,无不脍炙人口。欧文?斯通恪守传记文学的真实性这一根本原则,为真实地再现这些历史人物,付出了艰辛的调查研究,甚至亲手绘制出复原林肯时代白宫二楼的平面图,就连白宫建筑专家都自叹弗如!

但如果仅止于此,欧文·斯通的作品仍然不会获得举世公认的成功。他自己在《梵·高传》的《附记》中就说过:

“对话不得不是虚构的,必要时也有纯小说的夸张……有一两个地方,我也描写过无据可查然而我相信有可能发生的小插曲;为方便起见,我采用了一些办法,诸如在温森特跋涉于欧洲期间使用的货币,均以法郎代替;还省略了整个故事中几处不重要的零碎片断。除去上述在技术上大胆采用的措施之外,本书的内容完全是真实的。”

我敢断定欧文·斯通没有读过《史记》,然而他和司马迁的心却是相通的!

《艺术哲学》(法)丹纳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读这部书等于读一部西方艺术史。但艺术史能令人读得津津有味如《艺术哲学》的却不多见。丹纳是一个“为思想而生活”的人,面对人类所创造的灿烂艺术,他不仅用眼睛去感受,而且用心去思考。他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决定因素是种族、环境、时代。伟大的艺术家决不是孤立的一个人,而是一个艺术家家族的杰出代表,“我们隔了几个世纪只听到艺术家的声音;但在传到我们耳朵边来的响亮的声音之下,还能辨别出群众的复杂而无穷无尽的歌声,在艺术家的四周齐声合唱。只因为有这一片和声,艺术家才成其为伟大。”这一基本观点透露了丹纳及其著作的价值——理性思考,即“哲学”性。能在一百年前就如此分析时代与天才的关系、社会与艺术的关系、“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实属难能可贵。

丹纳的治学方法是“从事实出发,不从主义出发;不是提出教训而是探求规律,证明规律。”他主张:“科学同情各种艺术形式和各种艺术流派,对完全相反的形式与派别一视同仁,把它们看做人类精神的不同表现……植物学用同样的兴趣时而研究橘树和棕树,时而研究松树和桦树;美学的态度也一样,美学本身便是一种实用植物学。”

因此,便有了这部《艺术哲学》,对每一历史时期、每一艺术流派的产生、发展、演变、消亡的全过程都提供了大量的史料佐证,又用丰富生动的文学语言予以描述,所以是一部好看、易懂又引人深思的艺术史。反言之,生涩、枯燥、装腔作势的艺术史也不必去看。

作者生于一八二八年,卒于一八九三年,离开我们一个世纪有余了,身后的许多事,他并不知道,也还来不及总结。读这部书的时候,似也不必苛求古人。

(发表于1995年第3期《书摘》。收入《名家荐书》,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出版)

别情依依忆冰心

“文坛祖母”冰心老人溘然长逝的消息传来,后生晚辈们无不为之震动。尽管她已经创造了九九高龄的记录,但我们多么希望这位与二十世纪同龄的老人寿满百岁,跨进新的世纪,可惜岁月无情,谁也不能留住她!

我几乎自读书识字便熟知“冰心”这个名字,却迟至八十年代末,一直没有贸然拜访,因为我知道,老人虽年事已高,仍笔耕不辍,她的时间太珍贵了。但我却没有料到,未曾谋面的冰心老人却关注着我的创作。

那是一九八八年,我的报告文学《国殇》发表之后,周明同志拿给冰心老人看,她“一听到《国殇》这两个字,就心惊肉跳!就知道这一定是一位满含着热爱祖国和一腔怨愤之心的作者,用自己的笔浸着血泪写的。”当时她因病即将入院治疗,已经一点力气都没有了,而且担心自己经不起阅读这种作品的情感刺激,只好先放下来。三个星期之后,老人出院回家,心里仍然挂念着这篇报告文学,不但细细地读了,而且写下一篇充满激情的评论《我呜咽着重新看完〈国殇〉》。她写道:“《国殇》里那些为‘国’而‘殇’的知识分子,我一位也不认得,但他们的形象在我的脑子里是活灵活现的!因为这样的人物和他们的遭遇,不但科技界中有,社会科学界中也有,文艺界中也有,正如这篇文章里所说……”老人不惮其烦地引用了报告文学中的两段文字,并且以她那特有的敏锐而犀利的笔法,边引边注,在“‘文革’过后在科技、文化、教育事业一片荒芜,百废俱兴的时期”一句当中,老人加了“‘文革’前头,还应该加上‘反右’二字!冰心注”;在“我国知识分子的总收入尚不及普通劳动者”一句之后,老人加了“比起腰缠万贯的‘倒爷’来,更有天渊之别了,冰心注”;而在引文的结尾处,紧接“为了中华民族的腾飞,抢救中年知识分子迫在眉睫”这句话,老人喟然叹曰:“说‘腾飞’是很乐观的话,长出翅膀的知识分子,有的已经折掉了,坠地了,有的已经飞走了,‘外流’了,谈‘抢救’谈何容易!”“说一千,道一万,抢救知识分子的工作,还得知识分子自己来做,‘殷鉴启圣,多难兴邦’,呼吁,请求,是没有多大用处的,我有这个经验!”文章的末尾,老人写下了“一九八八年九月一日急就”字样,可见她当时的激愤之情,如果不是病腿行动不便,简直就要拍案而起了!冰心老人曾经用“甜、酸、苦、辣”四个字概括自己写作历程中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风格,的确,她晚年的散文、随笔,最大的特点便是一个“辣”字,披肝沥胆,直抒胸臆,无所顾忌,一语破的,展现了一位正直的老作家的嶙嶙风骨、坦荡胸襟。在这篇文章中,老人对我这个晚辈寄予热情的鼓励,“希望她一直坚持这样地写下去,至少我希望她不像我这个‘多少事欲说还休’的老人!”

同类推荐
  • 俗眼看红楼

    俗眼看红楼

    前人有四部书可供我们翻来覆去地读,实在是莫大的福气。“文字是对人的童年经历、青春体验和无数生命记忆的唤醒。”我们今日说红楼,全以人情世态的角度看。《史记》、《资治通鉴》是帝王将相们的镜子,他们在里面照出权谋机运、世事兴亡的大道来,剩下的芸芸众生,且来照照《红楼梦》这面石镜,看看自己作为一个俗人的得失短长。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白话文学史

    白话文学史

    本书以西方“文学进化论”思想为指导,梳理了中国文学千余年的发展历史。全书分唐以前和唐朝(上)两编,阐述中国白话文学产生的背景。
  • 美丽的大自然

    美丽的大自然

    儿童诗对于提升小读者的审美品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爱写诗的孩子,注定是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孩子。我们愿意把自己的思考化作诗的雨露,洒向孩子们天真的心田。
  • 韩愈文集4

    韩愈文集4

    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西)。郡望昌黎,称"韩昌黎";曾任吏部侍郞,称"韩吏部";又谥曰"文",称"韩文公"。韩愈一生追求仕进,早年求举不利,仕途生涯曲折、坎壈。陈寅恪先生《论韩愈》一文认为韩愈"卒开后来赵宋新儒学新古文之文化运动",成了"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前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倡导"古文",起八代之衰而取八代之髓,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根本革新。以文为诗,奇崛高古,独创新境,"山立霆碎,自成一法"(蔡绦《西清诗话》),与孟郊诗一起创中唐诗坛的韩孟诗派;从诗歌的发展历史看,与杜甫、白居易、孟郊等一并被认为"实唐人之开宋调者"
  • 洒笑世态

    洒笑世态

    幽默是一种才华,更是一种智慧,如果说美能拯救世界,那么幽默便能拯救美,让人与人,让整个世界在欢声笑语李祥和美满。
热门推荐
  • 税收优惠政策有哪些

    税收优惠政策有哪些

    本书汇集各地强农惠农税收优惠政策,对从事种植、养殖、饲料、粮食等各类涉农产业的减免税政策进行阐释,并就一些常见的问题以问答的形式给出相应的解答,力争让政策落到实处,让农民朋友及时了解其应该享受的优惠,尽快富起来。
  • 划破心灵的泪滴

    划破心灵的泪滴

    没有一种爱叫卑微!你相信爱情吗?你明白爱过的幸福吗?你有知道爱过以后的痛吗?爱情让你不知所错!却有让人苦苦的等待!在爱与痛的边缘,你如何选择自己的路,你如何面对未来!你是选择离开!你是选择放弃!还是你是选择勇往直前!划破心灵的泪滴,将最真的爱情来给你!将让你明白什么是爱。
  • 预知者梦境

    预知者梦境

    【世界】告诉我,命运带来第二世纪。塔罗将一张一张醒来,等待卡斯罗的到底是什么?红色的舞裙?不知去向的塔罗?命运究竟如何,欢迎走进《预知者》(想生幻世系列第二册)
  • 剑侠,情缘

    剑侠,情缘

    南宋年间,内忧外患,武林中掀起了各种江涛海浪。父亲仙剑独孤云死于金国之手,师傅又惨遭毒手,一心寻求真相的独孤剑,决心走入江湖,拨开重重迷雾,力战阴谋诡计,行侠仗义,帮助岳飞,韩世忠抗击金兵,最终成为一代武林盟主的璀璨篇章。
  • 梦如此年华依旧

    梦如此年华依旧

    他们身边发生着一系列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你以为蒲公英喜欢的人会是蒲母英最后蒲公英找向日葵表白了;你以为餐具总是给杯具有毒苹果却不知道洗具才是幕后黑手;你费尽心思“找你妹”等游戏快终止的时候才发现其实你要找的东西离你很近……
  • 培养青少年思维能力的故事(青少年健康成长大课堂)

    培养青少年思维能力的故事(青少年健康成长大课堂)

    《青少年健康成长大课堂》愿陪同青少年朋友快乐成长,打造成功的健康、理想、阳光的人生。
  • 一代女相

    一代女相

    他,或者说是她,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当朝丞相,朝堂之上只要有理,他不会给任何人面子,即便是当今天子也一样。他为了百姓能有一个公平的环境,新编了律法……他为了替死者讨回公道,立斩了天子堂弟……他为了自己的兄弟和百姓,强行开仓放粮……可最后却被皇帝‘发配边疆’,从一人之下贬为了七品县令。自从摊上这个皇帝做义兄之后,他就没想过自己会有好日子过。县令就县令吧,可是都做了县令了,为什么日子还是过的这般不安稳呢……
  • 异世之携宠傲世

    异世之携宠傲世

    她,以冷血相称,温暖只给她在乎的人她,一朝穿越,立志扭转乾坤她,携宠闯天下,傲世于九天之巅
  • 花千骨之初心依然

    花千骨之初心依然

    当花千骨与白子画有了一个娃儿的时候,又该是怎样的情景呢?初心来自现代,某一日正在看各种花千骨番外+同人小说的时候,就这么穿越了!穿越不算什么,关键居然还是穿越到了那个她正痴迷着的仙侠世界花千骨里面!还来不及高兴,毕竟她很想改变小骨的宿命!可惜初心才意识到,她穿越的晚了,现在的小骨已然是个妖神!而且,初心赫然发现,自己居然是个克隆人,还是以花千骨的血液与白子画的头发为媒介所制造出来的!那个制造自己出来的白痴,就这么的丢下了烂摊子给她……故事只是臆想的而已,不喜勿喷哦~
  • 发现星球的故事(世界科幻故事精选丛书)

    发现星球的故事(世界科幻故事精选丛书)

    科幻故事,主要是描写想象中的科学或技术对社会或个人的影响的虚构性文学作品。科幻故事是西方近代文学的一种新体裁,诞生于19世纪,是欧洲工业文明崛起后特殊的文化现象之一。人类在19世纪,全面进入以科学发明和技术革命为主导的时代后,一切关注人类未来命运的文艺题材,都不可避免地要表现未来的科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