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阳,是汉光武皇帝刘秀的发祥地,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开国皇帝的故里。
汉光武帝刘秀的丰功伟绩,在历史上占有耀眼的位置。他被列入中国十大明君之一。他最闪光的地方,一在于,他虽是皇族,却几乎是以布衣身份走上历史舞台。皇族身份为他所用者,旨在针对当时人们对西汉依恋的心理和对新王朝厌倦的情绪,使自己名正言顺地树起复汉大旗,以利争霸天下,在政治斗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二在于,东汉是刘秀等人于刀光剑影之间打拼出来的,不是从先人手里继承而来,虽然历史上称其建立的王朝为东汉,政治上与西汉有天然的联系,实质东汉已经是一个新的朝代。三在于,刘秀英年起事,28岁起兵反莽,历尽艰难险阻,由起初并不显要的地位逐渐成为时代的主要人物,在乱世的无情淘汰中,31岁便鞭扫六合,一统天下。四在于,他以雄才大略平稳顺利地推动了建国向治国的转化,成功地实践了儒道治国方略,推行恤民政策与廉洁吏风,实现了光武中兴。有的史家说东汉是个没有创举的朝代,我说,像嬴政杨广垒长城挖运河是一种创举,可一时间弄得人民流离失所国家分崩离析,所以同时也算一种毁灭;刘秀能使国家安宁人民乐业天下咸服,于“无为”之中将江山治理得井井有条,不也是一种创举么?
枣阳出了开国皇帝刘秀,是枣阳人的骄傲。枣阳是最有资格“话说刘秀”的地区之一。枣阳人还在襁褓之中,便听老爷爷老太太们讲述了许多有关刘秀的传说。在刘秀时代,枣阳出尽了风头,一班开国元勋,大部分是枣阳、南阳一带人。物似类聚,英雄际会,刘秀为一方豪杰的诞生与成长提供了宏阔的历史背景。至今,枣阳还存留有许多处有关刘秀与二十八宿的历史遗迹。能产生传说的人物和事件,能不被人们忘却的人物和事件,就是历史上有魅力的人物和事件。多少年来,作为刘秀家乡的枣阳人,一直没有间断对刘秀史迹的搜索与研究,成立了刘秀研究会,先后出品了不少有关刘秀的文艺作品,剧作《刘秀还乡》还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当然,刘秀是中国的刘秀,全国范围内以刘秀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传记、演义以及文章和文献很多。杜本文先生的这部著作,就是众多的刘秀研究成果中的一枝奇葩。
杜本文是位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也间歇地从事过行政工作,对刘秀研究情有独钟,这些年里,他陆续发表了不少刘秀研究的心得和成果,是枣阳从事刘秀研究的积极分子之一。考究一位两千年前的历史人物,虽然正典古籍有不少记载,许多方面已经有了定论,但还有不少方面缘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和历史局限,不可能明明白白地记载下来,这就为后代的研究提供了必要性,同时也留下了研究空间。但要真正地研究出新的成果,复原哪怕是一段或者一个事件的历史原貌,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杜先生的这本书采用问答的方式进行记述,我揣摩可能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直奔历史对刘秀时代关注的主题;二是可以避免走全面研究刘秀的前辙。从书中可以看出,即使这样一种研究方式,也要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可以说,这是一部学术著作,为研究刘秀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史料。一个人肯埋头于历史人物的文献、演义和传说堆中去分辨真伪,发表自己的一家之言,实在是要支付精力的。杜先生肯定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很多的劳动。有这种精神,是一种奉献。当然,对刘秀的研究也许没有止境,对某一事实的辨别也许有很长的争论过程,这其间便可以产生学问。
凡成为一段事实的历史,都有它的历史缘由。一个人从普通走向非凡,从民间走上神坛,一定有可供人们研究之处。伟人的诞生,要有天时,可天时是什么?天时就是机会,就是必然过程里将出现的某种倾向,就是把握有利于自己发展的趋势。历史往往就这么庄重又这么滑稽,不是新王朝的倒行逆施,不是人们对西汉存有怀旧情结,没有那种船将倾覆山雨欲来的形势,刘秀只能花逝烟灭如凡夫俗子。这就是天时。可是,同处于天时之下,有的人因时而动而成功,有的人因时而动而失败,何也?个人素质不同耳。成者王侯败者寇。赤眉当时比刘秀的势力大得多,还有当时的假皇帝刘玄,乱世出英雄,结果那些人都一个个走马观灯闪过,刘秀却如日中天,这不能不说与刘秀的智慧、勇敢和雄才大略有关。时代与伟人的结合便能制造旷世辉煌。
在杜先生著作出品之际,将书稿奉于我看,并叮嘱写几句话,我想,还是让我们早一点进入他研究的几百个问题之中去吧。我们会受到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