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43100000011

第11章 转型期湖北地区文学史研究(3)

《清末民初思想主脉》描述了清末民初近90年来文化解体与重构过程的分期。作者采纳了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论》中的分期对清末民初的文化里程作出了划分:第一期,鸦片战争后,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以曾国藩、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第二期,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以康有为、梁启超一班人为代表;第三期,是民国六七年以后,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梁启超的划分表现了中国文化在清末民初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部分到整体,循序渐进的特点。《清末民初思想主脉》顺其意,将清末民初文化进程也相应地划分为三代。

《清末民初思想主脉》进一步对三代文化转化的理路进行了深层次清理。这条理路也是作者归纳出来的强势文化撞击、压迫弱势文化,弱势文化缘此转化的一般规律:“从表层进向中层,再从中层进向深层;从求同存异到求同取异(部分),再从求同取异进到求取中西文化之‘大同’,这是一条与从物质文化到制度文化,再从制度文化到思想文化的逐代递进的变革吻合无间的理路。”(昌切:《清末民初思想主脉》,东方出版社,1999年4月第一版,第16页。)中国文化的解体与重构,也依循着文化变迁的一般规律,是“三代”文化在中国社会现实需要的策动下逐代递嬗的过程。由物质文化而制度文化而思想文化,由表层而深层,由部分而整体,由固本开新而本末俱变而思想革命(整体变革),融中西,洽古今,续中见反,逐代递嬗,从而在中国文化形象的重塑历程中凸显出一条清晰的思想主脉。具体而言,《清末民初思想主脉》主要从文化代际递嬗的线索中去把握清末民初的思想主脉,探讨三代思想的内容实质、肌理脉络、理论依据、文化转换序列及代际递嬗方式等等,并从中抽象出“中上西下”、“中西对等”和“西上中下”等制约三代思想家运思的主导性思维模式,对其进行了区分和理解。

《清末民初思想主脉》探讨的重点内容是三代思想家的思维结构或思维模式。所谓思维结构或思维模式,主要表现为从第一代的“中上西下”、第二代的“中西对等”到第三代的“西上中下”,每一代文化都体现了相对应的思维结构,每一种思维结构都体现了独自的价值重心和价值定位。《清末民初思想主脉》重点探讨了“西上中下”思维模式。这一模式将西方文化凌驾于中国文化之上,以西方文化来观照、衡定和裁决中国文化价值,影响之大,持续时间之长,都远远超过前两者。《清末民初思想主脉》从大量“五四”及“五四”前典范的西上中下文本着手,对这种思维结构的结构方式及内蕴的价值构成进行了阐释分析:“五四”前如严复的《救亡决论》,以西方文化权衡中国文化,层层铺展,差不多处处以西方文化之长透视、克制中国文化之短。再如“五四”期间陈独秀的《敬告青年》一文,在中西全面比较的前提下,六告青年的主要思想脉络,大端是以西衡中,贬抑己方而褒奖西人,强调中国人是奴隶的、保守的、退隐的、锁国的、虚伪的和想象的,推崇西方自主的、进步的、进取的、世界的、实利的和科学的价值观。《清末民初思想主脉》还进一步分析了“西上中下”文本结构的理论支点,包括“社会进化论”和“有机整体观”两个方面。《清末民初思想主脉》认为,晚清的进化论并非西方原版的进化论,而是经过严复等人改造过的包容着互不相容的“任天而治”与“任人而治”两种社会进化论的内容。正因为如此,他们既有认可白种人优于有色人种的奇谈和中国民族在国际间生存竞争中迟早要被淘汰的怪论;而另一方面,他们又承认事在人为、人定胜天的道理,要求排斥无为而治的祖训,抹煞种族优劣的界线。在《清末民初思想主脉》看来,“有机整体观”是西上中下思维结构的第二道理论生命线,要从整体上比较中西文化,就必须从空间上把中西分离出来,把中西断为彼此对立的两个有机整体。再以一个有机整体审观另一个有机整体,就不难发现两者之间的某些优长。

昌切的《清末民初思想主脉》勾勒了中国现代社会历史变动和文化变动,实际上是从文化变革的深层次上为文学的新变提供了理论的阐释。而罗晓静的《寻找“个人”——论晚清至五四现代个人观念的发生》则把新文学发生的根由——“个人”观念的发生——做了清晰的梳理。

“个人”是现代中国文化文学历史进程和历史阐释中的一个关键词。它是一个历史范畴,亦是一种逻辑存在,与“非个人”相对而在。现代个人观念影响到现代中国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历史格局,也影响到现代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发展。现代中国文化文学中的诸多现象及其阐释评价都可以归结于“个人”或与“个人”相关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讲,“个人”或“个人观念”对于现代中国文化文学自身而言,就具有了某种“元观念”或“元话语”的性质。不过长期以来,由于历史或现实的原因,对于“个人”或“个人观念”而言,往往只是停留在个人观念或个人话语的一般表述层面,缺乏进一步的深入的探讨。即便有人试图走的更远一些,也多局限在某一作家或思想家,或者思潮流派,单独就某一特定时期的个人观念做一整体性、综合性研究的很少见,这就势必妨碍对中国现代个人观念本土构型过程的全面透视,也影响到对中国现代个人观念历史演进过程的系统探求。针对先前相关研究的不足,罗晓静的《寻找“个人”》选取“个人”观念作为研究对象,着重从发生学和观念史的角度,去厘清中国晚清至五四时期现代个人观念的发生演化,给文学史的叙述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以某个关键词切入文学史研究,是近年来备受学术界重视的研究方法之一,“新的名词、术语,尤其是关键词的出现,具有一种‘议程设置功能’,它们往往引导、激活思想观念领域的变动;往往凝聚和表征着一个时代重要性或关注程度高、具有统摄或生发意义的核心概念、观念及其思想价值谱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进入。”(罗晓静:《寻找“个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第3页。)也就是说,关键词研究具有某种元概念意义和广阔的生长空间,对于文学史研究而言,关键词虽然只是一个点,但却是一个有着无限生命力的充满活力的原点,透过它,可能发现无限宽广的文学史视阈。

关键词可能引导一个连续的概念流,进而介入和影响文学史的发展进程。以“个人”观念为例,它不是一个纯粹的文学史概念,但却贯穿古今文学始终,现代个人观念的发端始于晚清,历近现代而至今,其意义与价值仍然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寻找“个人”》只是选取晚清至五四这一具有发生学意义的阶段进行阐释和分析。《寻找“个人”》显示,现代个人观念在中国的发生,大致经历了从“天”到“人”、从“人”到“个人”的转变过程。对此,《寻找“个人”》展开了详细的论说:(1)从鸦片战争到戊戌维新,“人”与“天”相分离,这是中国现代个人观念发生的逻辑起点。古代中国“天主人从”、“个人缺席”的状况随着传统中国社会、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动摇而发生改变,作为其合法性来源和表征的“天”的神圣性和权威性被消解,“人”的独立性和主体性开始逐步建立。(2)清末民初,从“人”到“个人”的过渡;此一时期,西方“个人”话语以及西方现代个人观念的一些基本要素或理念都先后被引入,包括个人自由、个人权利、个人的独特性、个体与群体之关系等,它们或被肯定,或被否定,或被扬弃,或被改造,一切尚在不确定之中,是中国现代个人观念发生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3)五四前后,现代个人观念的确立和多元化。“个人”无论作为术语还是概念,其自身现代意义上的外延、内涵和概念要素几已齐备;“个人观念”无论作为关于个人的思想陈述还是价值判断,其诸种现代性,包括多元化的概念形态得以真正形成,人们开始旗帜鲜明地提出以“个人”为价值本位,公开宣扬个人本位。与此同时,“个人”观念的命运也开始走向多元:以激进姿态主张个人本位和个性解放的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人,随着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接受,也基于时代发展变化的要求,很快抛弃了“个人”,将“个人”整合进社会之中;以胡适、周作人等新文化运动中个人观念的主要阐释者仍然在困境中继续坚守,在理论上有着更高的自觉,在精神上有着更坚执的追求;鲁迅此一时期从之前的呼唤“个人”到改造“国民性”,并非就此否定“个人”,而是暂时地悬置起来,从而体现出内心深处“个人”与“众数”的重大矛盾。

以上三阶段的论述,作者从宏观上梳理现代个人观念的发展历程。此外,《寻找“个人”》还从微观角度区分了各个阶段“个人”的不同表现内涵。如第三阶段即“五四”前后中国现代“个人”就存在着不同区分。作者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辨析了现代个人观念中几组重要概念:“概念上,‘小己/大群’转变为‘小己/大己’;思维方式上,‘个人’从‘群’的范畴中独立出来;价值判断上,‘个人’大于并高于‘群’。三者共同支撑并完成了这一转变过程”(罗晓静:《寻找“个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第179页。)。而到了1915年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个人”观念领域进一步扩展,用“个人”来表达“己”、“私”、“本人”的情况与之前有很大的不同,“个人”开始进入私人领域。“个人”这一白话词语被广泛使用,不仅数量上大幅度增长,而且在价值取向上更多地表现为肯定和中性。最后现代个人观念才得以最终确立:第一、“个人”独立性的获得,将“个人”从家族、国家、社会等群体关系中分离出来;第二、“个人”指称范围的扩大,不仅指精英、男性,更包括妇女在内;第三、“个人”内涵的更新,从之前强调人的尊严和自立自主、主张个人的自由平等发展到推崇个性独立、自我实现和个人本位。

《寻找“个人”》正是通过对晚清至五四时期的关键词“个人”及诸多子关键词的细致解读,辨析了“个人”乃至“个人观念”的范畴、概念要素和逻辑结构,梳理了这一时期“个人”观念发生演变的历史进程。通过论述,《寻找“个人”》就有力地论证了五四前后“个人”观念,既是对晚清以来思想变动的承接,又是对民国初期中西两大思想资源的生发、重构和转换。也有力地阐明了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必然路径。

方长安的《选择·接受·转化——晚清至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文学流变与日本文学关系》其实也是阐明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学的一个问题。不过,它更侧重揭示中国新文学发生的又一重要原因:外来文学的影响。中国新文学发生初期,日本文学给中国文学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选择·接受·转化——晚清至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文学流变与日本文学关系》以中国近现代文学的转型、发展、现代性生长过程为参照,重新考察了晚清至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的内在关系,探究日本文学如何被中国作家所选择、接受和最后转化成自己的血肉的。

首先,方著在时间脉络上打通了晚清至20世纪30年代初的全部过程,将原来割裂或是孤立的中日文学比较研究统一贯穿起来。晚清是中国近代文学的变革和转型阶段,也是中国现代文学萌芽时期。对晚清文学的清理,自然也是寻找中国现代文学历史萌芽的重要步骤。《选择·接受·转化——晚清至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文学流变与日本文学关系》发现,晚清时期,以文学手段推动政治变革的文学理念,来源于日本文学。例如:梁启超以日本的政治小说为参照,大力倡导“新小说”的创作,并上升到开发民智的高度,主要是其政治理想一种表达,功利性非常明显。其他如诗歌、散文、戏曲方面,晚清文学领域的变革和改良也都与日本的启蒙文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晚清文学变革发展到五四阶段,价值观念、意义生成方面有了质的突变,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个人价值和意义的强调。这一时期对日本文学的接纳和吸收也从先前狭隘的政治需要转向更深入的理解和消化阶段,《选择·接受·转化——晚清至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文学流变与日本文学关系》从日本的白桦派影响出发,讨论了晚清“国家”文学向五四“人的文学”的转变;《选择·接受·转化——晚清至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文学流变与日本文学关系》以坪内逍遥的《小说神髓》为例,探讨了晚清政治文学向五四人情文学的转变,晚清政治宣讲式文学向五四写实文学的转变。五四文学在建构与发展过程当中,受日本文学的影响更加深入。例如,前期创造社大多是旅日派,其中很多作家的思想和创作自然受到日本影响。《选择·接受·转化——晚清至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文学流变与日本文学关系》论述了其与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关系,并从实据出发,第一次探讨了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联系,颇富创见。

五四高潮过后,启蒙主义主题并没有被削弱,而是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革命文学。如果五四是对晚清“国家”中心文学的一种反拨,要求寻找“个人”,那么革命文学可以说是一定程度上“国家”的回归,不过国家不再是旧有体制下的晚清帝国,而是新的无产阶级国家的想象。五四文学向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转换与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影响是分不开的。《选择·接受·转化——晚清至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文学流变与日本文学关系》列举了当时对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翻译与交往,对五四文学向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转换与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兴起做了详细的甄别,回应了上述论断。

同类推荐
  • 写给年轻人

    写给年轻人

    当一个人降生于世时,除了父母给予的生命,一无所有。正因为如此,人生才有了希望与追求,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一张白纸上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颜色你数不过来,但是应该会分辨它们。人生本是个艰辛的历程。我们总是在付出的同时,得到生命开出的灿烂之花。生活并不是笔直通畅的走廊,让我们轻松自在地在其中旅行;生活是一座迷宫,我们时常会陷入迷茫,我们必须从中找到自己的出路,在死胡同中极力搜寻。但如果我们始终深信不疑,总有一扇门会向我们打开,它或许不是我们曾经想到的那扇门,但我们始终会发现,它是一扇有益的门。
  • 闻一多散文诗歌(学生阅读经典)

    闻一多散文诗歌(学生阅读经典)

    《学生阅读经典:闻一多散文诗歌》诗歌,抒放我们的浪漫情怀;散文,倾诉我们的心灵密语;小说,容纳我们的英雄梦想。每一种文体,都有它不一样的魅力。
  • 中外电影文学故事(下)

    中外电影文学故事(下)

    我们精心选编了这本《中外文学名著故事总集》,它将世界公认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名著,一一改编成故事形式,文字尽量通俗易懂,内容尽量保留精华,以使广大读者可以通过最简捷的形式,畅快阅读中外文学名著的精华。书中汇集了十个方面选题的20册专辑,其中:有极具想象、浓墨重彩的神话传说;有光怪陆离、匪夷所思的科学幻想;有扑朔迷离、谜底意外的侦探故事;有德昭日月、流芳百世的名人传记;有美好柔情、感天动地的爱情颂歌;有恢宏浩大、金戈铁马的战争史诗;有谋略过人、才智出众的智谋叙事;有身处险境、绝处逢生的探险见闻,涉猎了读者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的所有领域。一卷在手,纵览名篇
  • 走开江

    走开江

    《走开江》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川东小平原-开江秀美的自然风光与厚重传奇的历史文化。作者历时五年,足迹遍及开江的旮旮旯旯,然后用笔用心记录下那些秀美的自然风光,厚重的历史文化,传奇的历史人物。对研究者来说,《走开江》算是一本历史补充资料;对游客来说,《走开江》算是一本旅游手册;对读者来说,《走开江》是一本散文大全。《走开江》在不动声色中,将人们带进开江的画卷长廊中,让人们摸到了开江的脉络,听到了开江的心跳,看到了开江的面相。写出了开江精神,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开江的人文地理、山川河流、历史传奇,是开江地域文学的百科全书,是开江地域文学的“清明上河图”,甚至是达州市一部具有地理标志性的作品。
  • 等闲笔墨

    等闲笔墨

    《等闲笔墨》所收44篇作品,依题材内容编为5辑,或念亲友,或记往事,或悟人生,或品新作,以真情实感娓娓道来。见解独到,语言简洁,文风朴实。彰显出作者一贯的创作风格。“撷文论”收录了几位方家对作者长篇小说《烟火人家》的评论,珍为它山之石,意在激励自己,感谢文友。
热门推荐
  • 职场暖心话术:最轻松有效的职场口才提升宝典

    职场暖心话术:最轻松有效的职场口才提升宝典

    这是一本教你充分利用好口才艺术的职场生存手册。本书的目的是高手职场人士,有些弯路是可以径直走过去的,有些深坑是可以跨越过去的。本书能够帮助那些想要要褪去“幼稚”外衣的职场年轻一族,告诉你如何提升口才,从激励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就自己的职场之路,读完《职场暖心话术》,你将会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决定职场人命运的往往不是他所处的环境,而是他掌握了多少高超的说话艺术。
  • 金鳞记

    金鳞记

    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化成龙。一场巨大的阴谋致使强大的龙族覆灭,在家臣的誓死护卫之下,龙族的小殿下侥幸逃生,他化名踏上神源大陆,背负起了为族人复仇的艰辛道路。年少的他在大陆上受尽了屈辱与磨难,唯一支持他能够走下去的便是流传在龙族的一个传说……九大神兽齐聚之时,便是龙神复活之日……
  • 万死不辞

    万死不辞

    为什么?为什么主角都有光环,让他们不死不灭,让他们随性而为,不可消亡,而且最终他们都会成为顶峰的存在?
  • 判官之太平劫

    判官之太平劫

    世有太平劫,相见即修缘,渡劫者一世太平,不渡者永年熬煎。江湖上流传的有关的“判官”的传说主要围绕着三件事,第一是他的“鸣钟诀”,第二是他的“判官笔”,第三则是他的“太平门”。殊不知,判官亦有劫难,一孽徒,一牵挂,一死生抉择。
  • 追赶太阳

    追赶太阳

    她因为意外的手术来到了天堂,因为生前的爱情,她放弃仇恨,大爱洒遍人间。
  • 梦燃歌

    梦燃歌

    这是个群魔乱舞的年代,在人间隐藏着你所不知的各种生物,恶魔,天使,狐妖,吸血鬼……他们拥有和人类相同的外貌,与人类说同样的话,谁也不会知道他们是谁……其实,他们很简单,他们只是在人间,在不停的寻找着他们的真爱……不停的遇见,错过,最后,终于找到了对的你……对了,喜欢上了,那就绝对不会再放手……以上纯属乱乱谈,其实这就是个天马行空,乱七八糟的妖魔鬼怪,魑魅魍魉间的各色爱情小故事……
  • 玄王倾城

    玄王倾城

    废物还是蠢才?这不是由你可定,我不是废材,也不是蠢才我是你永远都想不到的妖孽!
  • 自立的八大修炼

    自立的八大修炼

    《自立的八大修炼》既是青少年自立、自强的良师益友,又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得力助手。
  • 侍寝胖妃:压垮你的床

    侍寝胖妃:压垮你的床

    “胖妞胖妞?哼!再叫我胖妞,我就……用我无敌的身体压扁你们!”她——雪倾城,身为公子的侍妾,居然连见上公子一面都难,悲催到极致!“这是什么东东?血人?啊?不要压我啊!”她还没有看清楚,已经被他一个纵身压过来,两人一起滚下山去。谁说胖没有好处的,亏她这一身肥嘟嘟的肉肉,不然早就摔个稀巴烂了。咦,这帅哥好帅啊,可惜了,不说话,应该是个哑巴,叫什么名字?只见他大笔一挥,潇洒的在桌子上竖着写了三个字——林蛋大?还林大蛋呢!嘻嘻!原来都不是,是楚中天呀!这家伙貌似很有钱呀!还有那么多妃子,难道他是?……
  • 筑天纪

    筑天纪

    鸿蒙破碎之时,飞出一块奇石,此物有灵,得之可证道称帝。苍莽宇宙,群星璀璨,万族争霸,一条通往长生的星路,东极神窟,西极魔原。一个地球灵魂携着这块神石,穿越到一颗遭封印的弃星,且看他如何从卑微迈向巅峰,打破封锁踏星路,成就筑天传奇!人心叵测万重山,一念神魔天地朽。初心不改破万难,一朝登顶筑乾坤。看腻了装逼打脸的书友们,可进入本书一观。欢迎加入官方群,群号:564771477